今天對百科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笏板
在不少的古裝劇作品中,大臣們上朝的時候手里都拿著一塊板子
不過
清朝的大臣并不會帶著笏板上朝
做備忘錄的朝笏
所謂“笏”
,在古代相當于一個多功能的記事本,在紙張還沒有發(fā)明出以前,大臣們上朝上疏說一些事情的時候東漢《釋名》中記載:笏
說白了
《禮記》:凡有指畫于君前
就是因為那時候沒有紙,所以只能用笏作為書寫記事的備忘錄
身份品階的象征
隨著時間推移,東漢時期造紙術(shù)逐漸成型發(fā)達起來
,相較于笏板,用紙書寫自然更方便。但是笏板卻也沒有正式退出,因為這玩意兒從先秦就開始用
,使用了上千年,大家也都習慣了用笏板,因此逐漸變成了裝飾物,尤其用來區(qū)別身份。作為禮儀之邦
,古代就習慣于用衣冠的不同來區(qū)別人物的身份不同。朝笏作為大臣們隨身攜帶的東西,因為執(zhí)笏者的身份不同
,笏板的材質(zhì)也不一樣。品階比較高的大臣,其朝笏往往都是用象牙
唐宋之后的朝笏
從唐朝開始,對于不同品階的人所使用的笏板
也因為笏板要隨身攜帶
,當時也出現(xiàn)不少人,將笏板直接插在腰帶之中。笏板除了之前當做備忘錄,以及之后的禮儀之用
,還有個用途,那就是在上朝的時候讓大臣們將自己的正前方遮住,不能夠直視正前方的君王。到了兩宋與明朝
,上朝的時候帶著笏板成為一種禮儀,是不能不帶的,如果忘記帶的話那就是殿前失儀是要受罰的,也因此出現(xiàn)了互相借用笏板的現(xiàn)象。清朝笏板消失
清朝是滿洲所建立的王朝,雖然入關(guān)后基本延續(xù)明朝的諸多舊制
,但清朝仍舊大規(guī)模清除前朝的文化影響,比方說剃發(fā)易服最為典型。笏板作為前朝服飾的重要配飾
,前朝的衣物都沒了,笏板自然不能再留著。滿洲人習慣于牽馬騎射
,清初的大臣們也大多是從武出身,而清朝大臣的服裝并沒有腰帶,手上拿著笏板有很多不便之處清朝開始,用了上千年的笏板就直接消失了
笏板主要有三個作用:打小抄作為記事情的備忘錄、彰顯自己的大臣地位、面見天子時擋住自己的臉彰顯帝王龍威。當然
,笏板最初被發(fā)明使用,基本的目的還是作為記事的備忘錄,其他的作用是后面慢慢演化出來的。
笏的作用有些類似于現(xiàn)在的記事本或備忘錄,大臣們上朝面見天子,若有重要的事情啟奏,那么為了方便記住,就會把內(nèi)容寫在笏板上面,以避免遺忘、錯漏
據(jù)考證
笏板最初是百姓和官員都可以使用的
笏板的使用范圍
東漢末年有一部書,叫做《釋名》 古代官員早朝時
笏呢
實際上簡言之,就兩個作用罷了
因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84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古代官員上朝,為什么手里要拿一個“板子”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