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清朝官員退休后每年有50兩白銀,換做現(xiàn)在是多少錢

      以史為鑒 2023-07-06 07:43:13

      清朝官員退休后每年有50兩白銀,換做現(xiàn)在是多少錢

      還不了解:清代官員的讀者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清代官員每年退休工資50兩白銀,相當(dāng)于人民幣多少錢?

      不同的年代

      ,同樣數(shù)額的銀子
      ,購買力是不同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統(tǒng)說“清代50兩銀子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多少錢”
      ,那是偽命題

      而且

      ,還要分銀子是什么銀子。是九八銀?官足銀?錠子?錁子?某號的銀票?甚至是價值50兩銀子的實(shí)物?比如小米
      、胡椒等等

      簡單說,清代時

      ,銀兩在清初清末的價值最高
      ,在清中期價值最低

      清初,多爾袞率兵進(jìn)關(guān)占據(jù)北京

      ,這時的銀兩價值高
      。因?yàn)榘傩蘸ε旅鞒魍ǖ你~錢被廢除,家家戶戶都在拼命攢銀子
      。也就是所謂的“盛世藏古董
      ,亂世買黃金”。市面上沒銀子
      ,銀子價值就高
      ,物以稀為貴嘛。

      以官銀來說,歷朝歷代

      ,官銀的成色是在七三到七五之間
      ,勉強(qiáng)到七五。這時候的50兩官銀
      ,放在今天
      ,大概值12萬元左右。當(dāng)時一匹軍馬差不多就是50兩銀子

      多爾袞進(jìn)關(guān)以后迅速穩(wěn)定了形式并發(fā)行新幣

      ,市井開始平穩(wěn),銀兩開始落價
      。在康熙早期
      ,50兩銀子大概值8萬多元,到了康熙晚期之初
      ,50兩銀子也就值6萬多元
      。但是,西北戰(zhàn)事一起
      ,銀子又值錢了
      。康熙死時
      ,50兩銀子大概值9萬多元
      。那時候有個比利時傳教士叫魯日滿,生活在康熙中期的中國
      ,他買了一條可以在近海航行的船
      ,就花了50兩銀子。

      雍正登基以后曾鑄新幣

      ,也就是《雍正王朝》里那段情節(jié)
      ,新銅錢幾乎是銅六五鉛三五,在新幣的影響下
      ,銀子迅速貶值
      ,當(dāng)時50兩銀子大約抵6、7萬元
      。但是幾年之后
      ,由于雍正的勵精圖治,天下大定
      ,到了乾隆接手的時候
      ,當(dāng)時北京城一所7間半房的宅子,要價是85兩銀子

      而據(jù)史料記載

      ,到了嘉慶8年
      ,在貴州龍里,那么個小地方
      ,三間房子
      ,月租是半兩。這個時候
      ,銀子就是價值最低的時候
      。50兩銀子也就合5萬元左右。

      到了清末

      ,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
      ,實(shí)行金本位制,在國際市場大規(guī)模收購白銀
      ,導(dǎo)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
      。清代的貨幣制度是銀本位,但自己產(chǎn)銀不多
      。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xiàn)大量外流
      ,特別是有人走私。而且隨著動亂逐漸加劇
      ,白銀被民間囤收
      ,價格水漲船高

      在1820年的時候

      ,國際銀價是一盎司99.99白銀1.293美元,也就是0.042美元一克
      。到了1864年
      ,國際銀價一盎司99.99白銀2.393美元,達(dá)到了0.094美元一克
      。在中國
      ,這時的50兩銀子,按現(xiàn)在來算
      ,折價約37萬元左右
      。直到1890年左右,才回落到比較正常的狀態(tài)

      1912年

      ,清代正式滅亡的時候,國際銀價一盎司白銀跌到了0.64美元
      ,0.021美元一克
      。這個時候,銀子又不值錢了

      最后必須要說的是

      ,銀兩價值高
      ,不等于購買力也高。物價水平不完全受銀兩價值的影響
      。事實(shí)上
      ,銀兩價值最高的時候,其實(shí)買不了什么東西
      。反而在太平盛世
      ,比如雍正末年,那個時候的銀子價值并不特別高
      ,但物價也不高
      ,所以乾隆初期,北京城一所7間半房的宅子開價才85兩銀子
      ,那個時候的銀子才是真正的硬通

      在清朝時期,官員在退休以后能領(lǐng)到退休金嗎
      ,有多少

      退休養(yǎng)老是很好的一件事,你知道嗎

      。在古代就推行了保障退休官員的待遇
      ,清朝入關(guān)后,為招攬人才
      ,鼓勵年老官員主動退休
      ,也采取了同樣的辦法。

      在順治時期

      ,清朝退休的官元是可以領(lǐng)到土地
      ,但是這一弊端逐漸顯露出來,按照級別高低
      ,劃分不同土地大小
      。時間一長,朝廷發(fā)現(xiàn)成本太高
      ,又影響社會穩(wěn)定
      ,便改為退休官員發(fā)放俸祿。

      所以各位皇帝時期都會對這一政策進(jìn)行改變

      ,在順治
      、康熙年間,清朝把官員的退休年齡作為領(lǐng)取俸祿的然而到了雍正時期
      ,他為了提高隊(duì)伍的標(biāo)準(zhǔn)
      ,就把官員在職期間的政績
      、品行,作為退休后是否領(lǐng)取俸祿的標(biāo)準(zhǔn)
      。說實(shí)話
      ,在古代工作也是不容易啊。

      如果考核不通過的話

      ,就會被強(qiáng)制退休
      ,而且沒有任何養(yǎng)老金。并且如果被革職的話也是沒有養(yǎng)老金的
      ,命都快沒了
      ,誰還敢要養(yǎng)老金啊。

      其余那些可以正常領(lǐng)取退休俸祿的官員中

      ,一般會以級別高低
      ,確立俸祿發(fā)放的多少。

      在清朝

      ,三品以上的官員
      ,在退休后有資格領(lǐng)取在任時的全部俸祿。三品以下的官員
      ,如果沒有皇帝特例
      ,基本只能領(lǐng)取在任時一半的俸祿。三品以上官員
      ,都是屬于朝廷高級官員

      這些三品以上的人員,就算退休后

      ,他的社會地位
      ,人脈
      ,威望不會因?yàn)樗耐诵荻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反而仍是朝廷需要拉攏的對象。對皇帝而言
      ,這些官員在任時跟皇帝接觸機(jī)會較多
      ,皇帝也較為熟悉。他們的退休辭呈
      ,都必須得到皇帝的親自批閱

      領(lǐng)取俸祿的官員,只能領(lǐng)取朝廷按品級規(guī)定的“正俸”

      。清朝時
      ,官員俸祿有三個劃分。第一種是按品級劃分的“正俸”

      第二種是“恩俸”

      ,屬于雙倍“正俸”
      。第三種是養(yǎng)廉銀,數(shù)額可以達(dá)到正俸的數(shù)十倍
      ,乃至上百倍

      因?yàn)橥诵莸墓賳T比較多,朝廷為了減輕負(fù)擔(dān)讓官員領(lǐng)取在任俸祿中的“正俸”

      。正俸以品級發(fā)放
      。所以能夠領(lǐng)到俸祿最多的也就是那些一品的大官員了。

      爵位可以領(lǐng)到的退休俸祿會更高

      。清朝的時候
      ,在這種爵位中,級別最高的便是公爵
      。公爵當(dāng)中
      ,地位最高的就是一等公。按照清朝規(guī)定
      ,一等公可以享受每年700兩白銀的俸祿

      古代的一兩銀子等于現(xiàn)在多少錢?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zhuǎn)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xiàn)代語境

      。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
      ,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shù)字
      ,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
      ,銀
      ,銅錢(其實(shí)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后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
      ,是銅本位制
      ,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
      。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
      ,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
      。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
      ,850文當(dāng)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
      ,當(dāng)三錢
      ,當(dāng)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jié)
      ,牛二就曾用當(dāng)三錢來讓楊志試刀
      ,當(dāng)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dāng)作三錢
      ,而蔡京當(dāng)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dāng)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jì)算方法
      ,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shè),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
      ,但這個假設(shè)基本上應(yīng)該是合理的。當(dāng)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
      ,曾經(jīng)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
      ,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
      ,以作軍需
      。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dāng)時金銀尚未作為獨(dú)立的貨幣使用”
      。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
      ,相當(dāng)于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shù)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shè)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
      ,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zhǔn)來換算的
      ,他基本是依據(jù)1兩金=10兩銀= 10貫這個假設(shè)
      ,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
      。先生在他的《潛規(guī)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zhǔn)
      ,給出了兩個數(shù)字。而
      。先生偏重于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shù)據(jù)


      那么根據(jù)二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幣

      1)黃金基準(zhǔn)國際牌價
      ,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
      。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
      。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
      ,重64公斤”)
      。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
      。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dāng)于565美元
      ,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 8.23元來算
      ,相當(dāng)于4650元。根據(jù)假設(shè)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
      ,宋代一貫銅錢相當(dāng)于465元


      2)白銀基準(zhǔn)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
      。同金價的換算相仿
      ,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dāng)于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zhǔn)宋代1市斤是640克
      。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
      ,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
      ,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
      ,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
      。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yīng)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xiàn)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jì)算
      ,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
      ,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三個價格
      ,按黃金換算的465元
      ,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于我國不是主要產(chǎn)銀國
      ,而且工業(yè)化后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現(xiàn)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
      。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
      ,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shè)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而黃金的產(chǎn)量穩(wěn)定
      ,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
      。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zhǔn)比較合理。

      此外
      ,雖然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大幅度發(fā)展
      ,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chǎn)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fèi)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jù)宋史地理志
      ,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
      ,而今天中國已經(jīng)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
      ,糧價應(yīng)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zhǔn)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zhǔn)的465元和米價基準(zhǔn)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歸整去掉零頭
      ,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
      。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以這個兌換率來看看宋代官員的薪水。根據(jù)宋史職官志
      ,宋代一個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
      ,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幣,年薪108萬
      。一個普通從8品的縣令月薪15貫
      ,合人民幣4500元,年薪5萬4千
      ,考慮到宋代一個縣令不過管幾千戶人家
      ,也算不錯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
      ,還有職錢
      ,祿粟,
      ?呷艘鋁
      ? ,廚料
      , 薪炭諸物
      ,增給 ,公用錢
      ,給券
      ,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難怪人稱宋代對官員的優(yōu)渥無與倫比
      。也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招安當(dāng)官


      從水滸上的具體事例來看,這個兌換率也比較合理
      。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伙劫生辰綱時
      ,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甕酒,二十斤生熟牛肉
      ,一對大雞
      。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換300人民幣的樣子
      。此外
      ,第十回林沖風(fēng)雪山神廟
      ,陸謙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diǎn)了三四瓶好酒
      ,菜隨便上
      。同樣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一般來說一個普通小飯館
      ,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的確是可以隨便點(diǎn)菜了


      再看看水滸中其他幾個例子,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
      ,牛二曾說“甚么鳥刀
      ,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
      ,也切得肉
      ,切得豆腐”。30文錢一把切菜刀
      ,也就是人民幣9元
      ,很合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時候
      ,曾用5兩銀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
      ,用的是十分好鐵,考慮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別定做的
      ,1500元人民幣也不算過分
      。但是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白勝賣給楊志一伙的家釀村酒要5貫錢,1500元人民幣就有點(diǎn)太黑心了
      ,也許是因?yàn)楫?dāng)時黃泥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
      ,白勝又處于壟斷地位,同時還有晁蓋一伙在競相抬價
      ,才把這桶酒炒成天價的吧

      50兩銀子是多少人民幣

      古代的五十兩銀子等于現(xiàn)代的多少人民幣,這個沒有確切的答案

      ,因?yàn)檎驹诓煌慕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對比的商品不同或衡量其價值判斷的因素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都是有差異的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yīng)答時間:2021-08-02,最新業(yè)務(wù)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wǎng)公布為準(zhǔn)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
      ?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cn/paim/iknow/index.html

      清朝銀子一兩多少人民幣元(折合多少銀元)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
      。?

      一、銀子的介紹:

      由于銀獨(dú)有的優(yōu)良特性

      ,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
      ,銀子在古代做通貨時被稱白銀。

      、各個朝代銀子的貨幣價值

      1

      、清朝

      一兩銀子的貨幣價值相當(dāng)?shù)母摺R粌摄y子等于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
      ,一斤(相當(dāng)于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
      、三個銀元
      。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就是件大事情
      ,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

      2

      、明朝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zhì)量的大米二石

      ,當(dāng)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
      ,就是377.6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jì)算
      ,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3、宋朝

      根據(jù)《宋史食貨志》提到“熙

      、豐以前
      ,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jì)算
      ,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
      ,不在正常計(jì)算范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
      ,以宋石66公斤計(jì)算
      ,1兩銀子相當(dāng)于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
      ,就相當(dāng)于1兩銀子672—1344元)
      。?

      4

      、唐朝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zhì)文明極大豐富

      ,一斗米只賣5文錢
      ,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
      ,10斗為一石
      ,即是20石
      ,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
      ,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jì)算,一兩銀子相當(dāng)于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
      ,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古代數(shù)據(jù)與顯示結(jié)合:

      1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wù)員月薪1000元
      ;?

      2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干部,年薪9千元
      ;?

      3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dāng)官的
      ,哪個家里沒有個幾千萬的
      ??

      4、乾隆初年

      ,捐一個道臺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干部當(dāng)當(dāng)
      ,明碼標(biāo)價。

      、古代其他錢幣形式

      1

      、貝幣

      ? ? ? 貝幣是早期中國實(shí)物貨幣之一,早在原始社會

      ,貝即成為交換媒介
      ,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
      ,或鉆一穿孔
      ,以便于攜帶,其學(xué)名為“貨貝”
      。隨著商品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
      ,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yīng)求了
      ,于是出現(xiàn)人工貝幣,如石貝幣
      、骨貝幣
      、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
      ,出現(xiàn)了用銅質(zhì)的金屬貝幣

      2、戰(zhàn)國時期四大貨幣

      中原三晉地區(qū)的布幣

      ;北方燕趙和東方齊國的刀幣
      ;西北秦國行用環(huán)錢;南方楚國的鑄文銅貝“蟻鼻錢"

      3

      、“秦”半兩

      ? ? ? ?秦統(tǒng)一中國后,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

      ,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nèi)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4、“五銖”錢

      ? ? ?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半兩”

      ,改鑄“五銖”錢
      ,大小輕重適宜, 制作精美,深受歡迎
      ,其后各朝累鑄
      ,沿用至唐初長達(dá)700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貨幣

      5

      、銅鑄貨幣

      ? ? ? 唐朝建國后,再整頓幣制過程中

      ,鑄造“開元通寶”錢
      ,代替原來的“五銖錢”,以后各朝代都稱“通寶”
      ,只是把“開元”二字換成當(dāng)時的年號
      ,這種形式一直延續(xù)到清代。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
      ,通寶
      、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
      ,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6、紙幣

      ? ? ?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會子”是最早的官方紙幣
      ,其后盛衰更替
      ,成為各個朝代主要通貨之一。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784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kuò)大了元朝的地盤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
      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x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有無數(shù)鐵血將士保家衛(wèi)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jìn)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宋之蔡京
      ,明之嚴(yán)嵩
      ,清之和珅”,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唐代元載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⒛旮蚍噶擞赫男┙?/div>
      年羹堯?yàn)槭裁幢挥赫铝钭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jìn)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