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將孟宗政簡介,位列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
,歷九帝,享國152年
。南宋雖然外患深重
,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
,但其經(jīng)濟上外貿(mào)高度發(fā)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shù)和文化藝術(shù)高度發(fā)展
,理學成型確立正統(tǒng)地位
,并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孟宗政的詳細介紹
,一起來看看吧!
孟宗政(1164—1220年),字德夫
。絳州(山西新絳縣)人
。南宋名將。岳飛部將孟林之子
,少從父抗金
,隨軍徙居隨州棗陽(屬湖北),自幼豪偉
,有膽略
。

開禧北伐時,孟宗政被任命為棗陽縣令
,后任京西路鈐轄駐守襄陽
。金將完顏董犯襄郢,宗政率眾據(jù)險游擊
,奪其輜重
。
1217年(嘉定十年)四月,金軍攻襄陽
,圍棗陽
。孟宗政和扈再興、陳祥等率軍連敗金軍
,又援棗陽解圍
,以功兼權(quán)棗陽軍節(jié)度使。
1218年(嘉定十一年)二月
,金國完顏賽不率數(shù)萬人攻棗陽
,孟宗政又在援軍扈再興、劉世興的幫助下堅守三個月
,金軍退兵
。
累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衛(wèi)將軍
。1223年(嘉定十六年)卒,后累贈至太師
、永國公
,謚號“忠毅” 。
人物簡介
孟宗政少從父抗金
,隨軍徙居隨州棗陽(屬湖北)
,自幼豪偉,有膽略
。
開禧二年(1206年)
,韓侂胄發(fā)動開禧北伐,孟宗政被任命為棗陽縣令
,后任京西路鈐轄駐守襄陽
。金將完顏董犯襄郢,宗政率眾據(jù)險游擊
,奪其輜重
。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軍攻襄陽
,圍棗陽
。孟宗政和扈再興、陳祥等率軍連敗金軍
,又援棗陽解圍
,以功兼權(quán)棗陽軍節(jié)度使。
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
,金國完顏賽不率數(shù)萬人攻棗陽
,孟宗政又在援軍扈再興、劉世興的幫助下堅守三個月
,金軍退兵
。
嘉定十二年(1219年)二月,金再攻棗陽
,被孟宗政擊潰
。孟宗政追擊到當時金國境內(nèi)的湖陽縣(今河南唐河南湖陽鎮(zhèn)),“一鼓而拔
,燔燒積聚
,夷蕩營寨,俘掠以歸
,金人呼為孟爺爺
,自是不敢窺襄、漢、棗陽”
。后升荊鄂都統(tǒng)制兼知棗陽軍
,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
、左武衛(wèi)將軍
。為官賞罰分明,好賢樂善
。
嘉定十六年(1223年)
,孟宗政去世。他病卒之日
,邊城為之罷市慟哭
。
子十:孟璽、孟琛
、孟璟
、孟珙、孟珷
、孟玘
、孟璋、孟珠
、孟璇
、孟瑛。
在明代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
,孟宗政位列其中
。
人物評價
脫脫:其部曲如扈再興、孟宗政后皆為名將
,亦方之能獎率也
。方之子范、葵
,宗政子珙
,后皆以功名自見,不愧其父
,有足稱者
。
潘仁美是怎么死的?
病死,時年六十七歲
。 長期以來
,人們只知道潘美是一個奸臣,這都是小說
、戲劇給人們造成的印象
。潘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們就應該認真地去研究歷史事實,而不應該主觀臆斷
、人云亦云
。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事實
。小說
、戲劇中的人物并不能代表真實的人物。不能把文藝作品中的人物等同于真實的人物
。《邯鄲晚報》記者趙明信的文章《北宋開國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就是在尊重歷史
、尊重事實的基礎(chǔ)上寫成的
。請各位網(wǎng)友認真讀一下這篇文章,以正視聽
。 北宋開國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 趙明信 邯鄲一帶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區(qū)域
,涌現(xiàn)有眾多的歷史人物,對不少的歷史人物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研究和褒揚
。而作為北宋開國功臣的潘美,則長期被混同于文學藝術(shù)塑造的反面人物潘仁美
,家喻戶曉
,千夫所指,似乎他真是作奸弄權(quán)
、陷害忠良的大奸臣
。這就需要翻歷史,給他一個客觀公正的評介了
。 據(jù)《宋史》記載
,潘美在晚年確實有一嚴重錯誤。雍熙三年(986年)
,宋太宗發(fā)動第二次北伐
,要奪取幽燕、征服遼國
。這次北伐
,兵分三路,西路軍以潘美為首
,取道雁門關(guān)(今山西省代縣北)
,意在功占山后諸地(軍都山以西廣大地區(qū),軍都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
。一開始
,潘美的西路國軍進展順利,很快拿下寰(今山西省朔縣東北)、朔(今朔縣)
、云(今大同市)
、應(今應縣)四州。不料
,以曹彬(今靈壽縣人)為首的東路軍失利
,潘美軍回到代州(今山西代縣)。朝廷下詔
,令西路軍護送四州之民遷居內(nèi)地
。這時,“明達治道”
、能“駕馭臣工”的蕭太后率兵十余萬突然殺來
,迅速奪回寰州。楊業(yè)提議
,避開遼兵鋒芒
,設(shè)計接應朔、云
、應三州之民
。但監(jiān)軍王侁、劉文裕極力反對
,誣篾楊業(yè)膽小畏懦
、對朝廷有異心。潘美沒有采納楊業(yè)的建議
,令楊業(yè)正面迎敵
。楊業(yè)不敢違抗命令,要求潘美伏兵陳家谷口予以接應
。楊業(yè)與強敵交鋒
,雖寡不敵眾,仍拼命力戰(zhàn)
,一直打了一個下午
。退到陳家谷口,潘美的伏兵則早已撤出
。楊業(yè)受十處重傷
,仍砍殺幾十名敵人。兒子楊延玉戰(zhàn)死
,坐騎受了重傷
,楊業(yè)被擒,絕食三日而死
。為此
,潘美被貶官三級
,由最高級別的檢校太師降為四級官檢校太保,王侁
、劉文裕被除名
。第二年,潘美又官復原職
。后來
,當過真定(今正定)知府,并州(今太原)知州
。加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數(shù)月之后病死
,時年六十七歲。 北宋朝廷這樣處分潘美
,未能平息民怨
。小說家、劇作家們加以演義
,塑造了一個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個反面家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皸钇呃纱蚶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潘楊訟”等故事婦孺皆知,世代流傳
,以至于楊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結(jié)親
。這充分說明文學藝術(shù)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潘美決不等于潘仁美
。把歷史人物等同于藝術(shù)形象潘美冤枉矣
!實際上,歷史上的潘美應是一個正面人物
。潘美
,字仲詢,生于五代時期后梁末帝龍德元年(921年)
。其父潘瞞在常山(今正定縣)當過軍校
。潘美青年時期有大志向,并有政治眼光
。他看到后漢王朝政治腐敗
,斷定很快就要改朝換代。曾對家鄉(xiāng)人說
,此時不應平庸無為
,而要立志建立大的功業(yè)。果然
,后漢只堅持了四年
。公元951年鄴都(大名縣)留守郭威起兵奪取汴京
,建立后周。954年郭威養(yǎng)子柴榮繼位
,即柴世宗
。一開始,潘美盡心為柴世宗服務
。柴世宗即位之初
,北漢企圖趁郭威新喪之機滅掉后周。柴榮以很高的膽略對抗北漢
,果斷勇敢地指揮了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之戰(zhàn)
,并取得了勝利。潘美在高平之戰(zhàn)中初露頭角
,并與趙匡胤建立了密切關(guān)系
。 潘美對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幫助宋太祖奪取王權(quán),建立北宋
。柴世宗不幸英年早逝
,年幼的周恭帝沒有能力領(lǐng)導后周舊臣。潘美參與政變
,使趙匡胤皇袍加身
,北宋得以開國。 第二大功是說服后周群臣將領(lǐng)歸順宋統(tǒng)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后
,柴世宗的將領(lǐng)文臣都能擁護他南面稱尊,對此潘美作出了重大貢獻
。潘美宣旨游說
,一一成功。陜帥袁彥
,重兵在握
,十分兇悍,又寵幸小人
,要與北宋分庭抗禮
。潘美不顧個人安危,單人獨騎去見袁彥
,說服他入朝歸順
,清除了宋太祖心頭之患。 繼而在削平群雄割據(jù)之中
,潘美英勇善戰(zhàn)
,多次建功。平南漢
、收南唐
、滅北漢
,所向披靡,功勛彪炳
。當時南漢王劉鋹占據(jù)嶺南
,并不斷出兵北犯。潘美迎頭痛擊
,接連獲勝
,一直攻克廣州的北門韶州。劉鋹在距離廣州一百二十里處屯兵十五萬
,借山谷之險
,編竹木為柵欄,森嚴壁壘
,阻擋宋軍
。潘美派出數(shù)千兵丁帶火炬抄小道秘密埋伏在柵欄附近。夜間
,萬炬俱發(fā)
,大風刮起,柵欄起火
,潘美率兵急襲
,一舉占領(lǐng)廣州。開寶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
,潘美與曹彬分別帶兵到達秦淮河。當時
,渡河的戰(zhàn)船沒有備好
,潘美說:“豈能因為這一衣帶水而不趕快進攻?”身先士卒
,帶領(lǐng)大軍涉水而過
。接著,奪敵戰(zhàn)船
,破敵水砦
。潘美與曹彬(今靈壽人)指揮將士猛烈攻城,奪下金陵
,平定江南
。 北漢依據(jù)太原頑強對抗北宋,宋太祖趙匡胤未能平定就駕崩
。在宋太宗趙光義下了大決心之后
,又是曹彬和潘美率軍攻堅。北漢號為無敵的驍將楊業(yè)歸降
,大原得以平定
。接著
,潘美率軍平定山西北部,巡撫代地(今山西省代縣一帶)抗拒遼兵
。因功被封為代國公
,后又改忠武節(jié)度使并封韓國公。 《宋史潘美列傳》字數(shù)不算太多
,綜觀全篇
,在北宋建國、統(tǒng)一的各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潘美無不功勛卓著
。明朝著名學者貫道周編著《廣名將傳》,從姜子牙到戚繼光
,共選170位名將
,潘美位列其中。北宋被選名將12位
,潘美位居第四
,楊業(yè)未被選進。潘美不愧為北宋重要的開國功臣
,其功是大于過的
。用唯物史觀分析當時的歷史,經(jīng)過五代時期的長期戰(zhàn)亂
,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向的
。潘美是為結(jié)束長期戰(zhàn)亂、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 而且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稱道之處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廢之后居住在天清寺
,周恭帝的宮人們一齊跪拜在地
。宋太祖一問,知道是柴世宗的兩個小兒子
,很不耐煩
,“留著他們干什么?”他的隨從當即把之兩個小孩子提了出去
。潘美用手掐著柱子
,低頭不語。宋太祖問:“你認為我這樣作不對嗎
?”潘美說:“我豈敢說你不對
,只是覺得于理不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翁嬗X出不妥
,立即把兩個孩子叫回來
,并把一個賜給潘美收養(yǎng)。潘美對待這個孩子和自己的親生子女一樣
,這個孩子始終以潘美為父
,這就是潘惟正。潘美剛烈質(zhì)直
,從不迎奉
,但領(lǐng)兵打仗時發(fā)起怒來,動輒下令殺人
。主刑的是信都(今冀州市)人李超
,遇到不該殺的,李超便暗中拒不行刑
,等到潘美心平氣和了再去解釋
。潘美對李超言聽計從,使很多人幸免于難
。 不但潘美
,他的兒子們更不象戲劇中潘龍、潘虎
、潘豹那樣壞
。兒子惟德、惟固
、惟清
、惟熙都在朝廷為官。從子惟吉在大名府管理天雄軍
,對待親屬親戚不講私情
,治軍兢兢業(yè)業(yè),朝廷內(nèi)外都稱贊他是勤敏之官
。潘美和秦王趙德芳(也大不同于戲劇小說中的八賢王)是兒女親家
,兒子惟熙娶趙德芳的女兒為妻
,后來官至平州剌使
。和宋太宗也是兒女親家。宋真宗趙恒為太子作韓王時
,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個女兒聘為兒媳
,封莒國夫人。但她二十二歲死去
,趙恒即位真宗后謚為莊懷皇后(后改為章懷皇后)
。潘美的子女和他本人一樣,都沒有為非作歹
、為家鄉(xiāng)抹黑
。 關(guān)于潘美的故里
,魏縣政協(xié)的同志們作了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并且經(jīng)過專家學者的縝密考證
,結(jié)論地魏縣邊馬鄉(xiāng)李莊
,歷史上稱為潘家墟、潘埠(府)
、潘太師墟
。邊馬是集鎮(zhèn),歷史上曾作過繁水縣城
,過去有一石橋
。明朝《石橋碑記》說,此橋“東至倉頡冢
,西至潘太師墟
,南至葛貴戚莊,北至張公瑾墓”
。這座石橋的位置
,有人還能指認。由此向北有張公瑾墓遺址
,向南有葛娘娘墳
,向東三里即倉頡陵,向西一里就是李莊
。潘美在歷史上并不是因為是國丈而被稱為太師
,但他的官級是檢校太師,所以他的故里被稱為潘太師墟
。 但是
,《宋史》上明確記載潘美是大名人。而且從《大名府志》
、《大名縣志》看
,這里指的是大名縣并不是大名府。北宋時期
,北京大名府的轄區(qū)之內(nèi)有元城縣
、大名縣、和魏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在的大名縣主要是宋代元城縣的范圍
,西部一小部分當時屬魏縣,西南部一小部分當時屬大名縣
。當時大名府大名縣的范圍
,含今大名縣的一小部分、今魏縣南部和今臨漳縣東南部一部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h治有時在今大名縣城之南的舊治
,有時就在府城之內(nèi)。北宋時期
,邊馬鄉(xiāng)一直在大名縣之內(nèi)
,《宋史》記載無誤。這也正好印證
,現(xiàn)在的邊馬鄉(xiāng)李莊就是潘美的故里
。不只是潘美,還有太平興國初年被封為梁國公的馮繼業(yè)
、被封為太子太保的李繼勛
、雍熙三年同曹彬東路北伐的幽州道行營馬步軍水陸副都部署崔彥進,雍熙四年的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
、死后謚為太尉的曹翰等北宋開國功臣
,其故里都是當時的大名縣,而不一定是現(xiàn)在的大名縣
。當然
,宋太祖為太子時太子太傅的范質(zhì),《宋史》載為元城人其故里則在今大名縣內(nèi)
。最近
,福建省和海外的潘氏后裔要到大名尋根,我們可以有把握地介紹至魏縣邊馬鄉(xiāng)李莊
。
廣名將傳的目錄
君王不選
,非正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將領(lǐng)不選。明萬歷之后的將領(lǐng)不選(黃道周自己是明末人)
。
周代到秦代
呂尚
、孫武、范蠡
、吳起
、田穰苴、孫臏
、白起
、王翦、樂毅
、李牧
、趙奢
、廉頗
、田單
漢代到三國
張良、韓信、周亞夫
、李廣
、衛(wèi)青、程不識
、霍去病
、趙充國、陳湯
、馮奉世
、鄧禹、寇恂
、馮異
、岑彭、賈復
、吳漢
、耿弇、王霸
、臧宮
、祭遵、馬援
、班超
、虞詡、皇甫規(guī)
、張奐
、段颎、皇甫嵩
、朱雋
、諸葛亮、關(guān)羽
、張飛
、張遼、張郃
、徐晃
、李典、鄧艾
、司馬懿
、周瑜、呂蒙
、陸遜
、陸抗
晉代到南北朝
羊祜
、杜預、王濬
、馬隆
、周訪、陶侃
、謝玄
、慕容恪、王猛
、檀道濟
、王鎮(zhèn)惡、韋睿
、王僧辯
、吳明徹、崔浩
、于謹
、斛律光、宇文憲
、韋孝寬
、程靈洗
隋代和唐代
楊素、長孫晟
、韓擒虎
、賀若弼、史萬歲
、李孝恭
、尉遲恭、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