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關于尉遲敬德的名字,有哪些爭議為何史書與墓志銘記載的不同

      眾妙之門 2023-07-07 14:03:10

      尉遲敬德

      ,隋末唐初時期將領
      ,唐朝開國名將,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七。他驍勇善戰(zhàn)
      ,戎馬一生,是是扶持李世民登基的肱股之臣
      。曾滅夏王
      ,殺元吉,擊潰突厥
      ,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敬德

      ,是他的字表,《尉遲敬德碑》和《新唐書·尉遲敬德傳》中有記:“尉遲恭
      ,字敬德”
      。但在1971年發(fā)掘出的尉遲恭墓中,墓志銘上又清清楚楚寫著:“公諱融字敬德”
      ,也就是說
      ,尉遲敬德的名字是尉遲融。

      、立頭功
      ,卻落于人后

      按理說,墓志銘是由尉遲敬德的家人親自置辦

      ,不可能搞錯名字
      ,而且《尉遲敬德碑》是與尉遲敬德同一年代的許敬宗所著,也不可能搞錯名將的名字才對
      。到底尉遲恭和尉遲融
      ,哪個才是尉遲敬德的真名?

      這個疑團,要從尉遲敬德的官場經歷說起

      。前面說到
      ,尉遲敬德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勞,“玄武門之變”后
      ,群臣論功行賞
      。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并居頭功,和房玄齡
      、杜如晦四人領一樣的封賞
      ,尉遲敬德封右武侯大將軍,賜吳國公爵

      而在那之后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都得到升遷
      ,官拜一品宰相
      ,而尉遲敬德卻一直都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將軍。

      尉遲敬德一直覺得自己為大唐立下豐功偉績

      ,整個朝野無人能比
      ,而如今卻屈居于長孫無忌、房玄齡
      、杜如晦之下
      ,心里很是不平衡。因此
      ,他每次上朝
      ,只要抓住那三人的錯處,便會不留情面地加以指責
      ,長此以往
      ,便和幾位宰相生出芥蒂來了。

      兩年后

      ,尉遲敬德也得到升遷
      ,出任襄州都督,之后又調任同州刺史
      。雖說是升遷
      ,尉遲敬德心里卻還是不滿,如此一來
      ,他便被調離了長安都城
      ,從一個中樞大臣,變成了地方官員
      ,跟那三位宰相相比,只能說是差多了

      、尉遲恭被警告和懷疑

      尉遲敬德升任同州刺史那年,李世民擺下宴席

      ,邀尉遲敬德回京赴宴
      ,接到皇上的宴席邀請,尉遲敬德不禁心中得意起來:看來他在皇上心中
      ,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功臣啊!

      到了宴席上

      ,尉遲敬德卻意外發(fā)覺自己并不會坐在臣子首席的位置,于是怒從心頭起
      ,指著在他上座的人大罵:“你算個什么東西?也配坐在我的上席?你有為大唐立過什么功勞嗎?”

      此時坐在尉遲敬德下席的李道宗為了局面不鬧僵

      ,便出來打圓場,跟尉遲敬德解釋
      ,沒想到話還沒說完
      ,便被尉遲敬德一拳打翻在地
      ,一只眼睛差點被打瞎。

      李世民為此勃然大怒

      ,當即散了宴席
      ,叫尉遲敬德到殿前來,疾言厲色道:“你自從做了高官
      ,眼里愈發(fā)沒有國法了
      。我以前以為漢高祖殺韓信彭越是不對的,如今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我治國當賞罰分明
      ,你最好好自為之,別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

      尉遲敬德聽了皇上這番話

      ,心里才感到后怕
      ,明白自己就算有功在身,也是可能受到懲罰的
      ,這才收斂了囂張的氣焰

      此后,尉遲敬德便一直在地方上任職

      ,一直到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
      ,有人狀告尉遲敬德蓄意謀反,李世民才把尉遲敬德召回京城問話

      面對李世民的責問

      ,尉遲敬德又氣惱又失落,正色道:“對
      ,臣是謀反!微臣這么多年跟隨陛下
      ,征戰(zhàn)殺戮無數,南征北伐
      ,身上有無數的刀傷箭痕
      ,如今天下太平了,陛下卻要懷疑我謀反了嗎?”

      說著

      ,尉遲敬德脫下了自己的衣裳
      ,露出身上大大小小的傷疤。李世民看到這些深淺不一的傷疤
      ,想起了當年尉遲敬德數次救他于水火
      ,不禁淚流滿面,向尉遲敬德說:“朕是不會懷疑愛卿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三、看破紅塵,尉遲恭遁入道門

      雖然李世民不再懷疑尉遲敬德了

      ,但尉遲敬德卻對這個官場失望透了
      ,他用一生去扶持守護的皇上,不僅沒有給他應得的地位
      ,將他派遣到地方上任職
      ,還警告他好自為之,甚至懷疑他有謀反之心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

      ,尉遲敬德向朝廷遞交辭呈,意欲告老還鄉(xiāng)
      ,他已經厭倦了這個官場了

      回到家鄉(xiāng)后,尉遲敬德開始沉迷道學

      ,面對坎坷的仕途
      ,尉遲敬德選擇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一心求道
      ,不再和外人往來。

      值得一提的是

      ,唐朝時期
      ,信道之人一般都要改掉自己的名字,以示了卻前塵往事
      。尉遲敬德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改名的

      尉遲融這個名字,也和道家有莫大的淵源

      。道家崇尚“沖虛融和”
      ,正如《道德經》中所述:“知常容,容乃公”
      ,也就是坦蕩公平地面對世事的意思
      。這“容”便通“融”,“公”便通“恭”
      ,尉遲恭就是尉遲融了。

      至于為什么史書上的記載和墓志銘上的記載不一樣呢?根據唐書記載

      ,那時候五品以上的官員
      ,改名字是要向朝廷報備的,而尉遲恭的名字在后面的記載中沒有更改
      ,也就是說
      ,他很可能沒有向朝廷報備。

      這也是有史實可以推論的。公元646年

      ,也就是尉遲敬德告老還鄉(xiāng)后的第三年
      ,同處凌煙閣功臣的張亮因為預言書中有自己的名字,便以為自己能稱王稱帝
      ,最終被舉報處死
      。可見
      ,名字怎么取
      ,在當時也是十分微妙的事。

      而道德經那一句“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也很有可能被人曲解成“融乃恭
      ,恭乃王
      ,王乃天”,從而給尉遲敬德冠上意圖謀逆的大不敬罪名
      ,說不定就給全家惹來殺身之禍

      因此,尉遲敬德有可能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加上自己已經辭官
      ,就將改名一事隱瞞下來,只有家里人知道
      ,所以后來由家人置辦的墓志銘中
      ,便用了“融”這個名字。

      縱觀尉遲敬德一生

      ,為人雖性情急躁
      ,卻十分純良直率,為大唐江山無數次搏殺于沙場
      ,見血于陣前
      ,最終卻仍無法避免被他一心效忠的君主懷疑威脅,連改個名字都要小心翼翼
      ,不敢聲張

      宦海浮沉,最終只教會了尉遲敬德“謹小慎微”四個字

      ,不禁令人唏噓
      ,但尉遲將軍那些忠勇仁義,護佑一方的英雄故事
      ,將永傳于世
      ,永遠被世人敬為門神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824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長子構成的西征軍
      ,先后征服了北歐、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秦始皇屬意扶蘇<div   id=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