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什么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7-07 17:04:18
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什么
趙昰
,即宋端宗,宋度宗趙禥長子
,宋恭帝趙?、宋末帝趙昺之兄
,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
,宋末三帝之一,在位共2年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
,一起來看看吧
。
趙昰曾被封為建國公
、吉王、益王等
。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建福州被立為宋帝,改元景炎
,冊封生母楊淑妃為太后
,同聽政
。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
,葬于永福陵(在今廣東省中山市),年僅九歲
,廟號端宗
,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
、宋恭帝的長兄
,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
、益王等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今浙江杭州)時
,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謝道清)相繼被俘。
就在臨安城投降前夜
,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zhèn)
、國舅楊亮節(jié)護送下潛出城外
,逃往婺州(今浙江金華)
,后又至溫州
,為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
。此后
,張世杰
、陸秀夫也陸續(xù)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
。謝太后曾號召天下兵馬赴臨安勤王
,響應者寥寥
,唯有張世杰慷慨赴會,舉朝震驚
。張世杰是南宋末年主戰(zhàn)派的代表人物
,都統(tǒng)卞彪降元后充當說客
,張世杰大怒
,令人將他舌頭割下
,拖至巾子山磔殺
。
登基為帝
文天祥
、陸秀夫決定效仿宋高宗故事
,擁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
,趙昺為副元帥
,圖謀再度中興
。幾天后,趙昰一行從江心寺輾轉來到福州
,于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稱帝,史稱宋端宗
,改元景炎,加封趙昺為衛(wèi)王
,張世杰為樞密副使
,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
,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
。
此時天下還有幾分在宋人手里
,福建的福州
、浙江的溫州
、臺州
、處州(今浙江麗水市)
,廣東的廣州
、南雄州,長江以北的揚州
、真州(今江蘇儀征市)
、通州(今江蘇南通市)尚在堅守
,四川雖大部已落入元軍之手
,但釣魚城
、凌霄城等山城依舊堅持抗元
。宋朝約有軍隊二十萬上下
,如果指揮得當
,勝負也未可知
,但宋朝君臣寄希望于元軍能像當年追趕宋高宗的金兵一樣
,因不堪忍受南方濕熱的天氣退兵
,給宋朝一個喘息甚至中興的機會
,因而步步退讓
,但他們顯然低估了元人
。宋端宗下詔令揚州守將李庭芝
、姜才來福州勤王
,李庭芝令淮東制置副使朱煥守城
,自己與姜才率領七千宋軍南下
,誰知前腳剛剛出城
,朱煥后腳便開城投降
。李庭芝被圍泰州
,元軍將揚州城中宋軍的妻子
、兒女驅趕到泰州城下,一時間
,城下哀號之聲不絕于耳。見此情形
,宋軍無心再戰(zhàn)
,丟下兵器投降。姜才身染重病臥床
,與李庭芝一起被送到揚州殺害。
揚州淪陷后
,真州、通州相繼失守
,宋朝失去了長江以北的最后據點
,圖謀北上再無指望
,令李庭芝棄守門戶
,無疑是一著錯棋
。在元軍壓迫下
,流亡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
,福州
、泉州
、潮州
、惠州……由于害怕城池失守
,宋朝君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
,士兵遠離故土
,漸生異心;家眷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
端帝是度宗庶子,他的母親是度宗淑妃楊氏
。度宗駕崩后
,謝太后召賈似道等入宮商議立嗣
,群臣多以為戰(zhàn)亂時節(jié)
,應當拋棄舊規(guī)
,趙昰為度宗長子
,應當立為皇帝。但是
,賈似道為了把持朝政
,主張立嫡
。結果
,趙被立為帝
,趙昰被封為吉王
。
因病去世
景炎二年(1277年)12月
,宋端宗逃至秀山
,聽說廣州失守
,慌亂之中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
。海上忽起颶風
,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
,宋端宗落水
,因此染病
。超過四成的宋朝士兵在這次颶風中喪命
。颶風剛過
,元將劉深又率兵來攻,張世杰迎戰(zhàn)不敵
,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軍損失船只兩百多艘
,連宋端宗的舅舅都被俘虜了。
因元軍追兵逼近
,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宋端宗屢受顛簸
,又驚病交加
。景炎三年(1278年)4月15日,九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今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病死
。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謚號有二
,《通鑒紀事本末·卷八十八》記為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另有《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紀年錄》、黃淳《崖山志》作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按宋朝皇帝謚號表準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似更標準
,且符合《謚法》之解。
南朝年間趙抵為第幾任皇帝
歷史上根本沒有叫趙抵的皇帝
。估計你看的是小說里杜撰出來的人物
。
不過,宋朝有一位叫趙昰的皇帝
。
宋端宗趙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
,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
,宋末三帝之一,在位2年
,得年9歲,廟號端宗
,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又有史稱宋帝昰
。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
,宋恭帝的長兄
,曾被封為建國公
、吉王
、益王等
。
有人說南宋危在旦夕,當時的皇帝還在忙著夜夜笙歌,是這樣嗎?
南宋危在旦夕,荒淫無度
,夜夜笙簫
,不理朝政
,致使家國失陷
,被人唾罵
。當時的皇帝還在忙著夜夜笙歌說的應該是度宗趙禥
。
南宋期間在位的皇帝不在少數
,一共有13位
,但為后人津津樂道的度宗趙禥可以算得上一個
。
度宗其實是宋理宗的養(yǎng)子
,因其膝下無子
,死后由趙禥即位
,這位皇帝智商低下,膽小無能
,但是吃喝玩樂,樣樣都行
,整日荒淫無度,每天與后宮妃嬪們飲酒作樂
,不理朝政,生活作風上讓人不齒
,工作上面也是不如人意
,甚至交于嬪妃代其掌閱奏折
,還重用奸臣賈似道
,賈似道見其比理宗還要好糊弄
,更加目無天子
,專橫霸道,朝野上下都被他欺壓
,一片怨聲載道
。
后來蒙軍南下
,家國岌岌可危
,度宗也絲毫不為所動
,夜夜笙歌
,真是不枉給他一個昏君的評價。
宋朝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
1 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
,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宋太祖
,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出官家庭
,趙弘殷次子。948年
,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
,屢立戰(zhàn)功
。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
,趙匡胤任禁軍軍官
、殿前都點檢
。周世宗柴榮死后,恭帝即位
,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zhèn)
、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
,領兵出征
,發(fā)動“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代周稱帝
,建立宋朝
,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后
,先后攻滅南平
、后蜀
、南漢
、南唐和湖南等割據政權
,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zhàn)局面
。
趙匡胤統(tǒng)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
、藩鎮(zhèn)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賢臣趙普的建議
,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地位
,從而“重文輕武”
,加強中央集權
。使宋沒有宦官專權
、藩鎮(zhèn)割據
,社會比較安定。但是也導致宋朝“積貧積弱”
,外族紛紛侵擾。但也因為重文輕武
,使宋代文學、哲學
、美術
、科技異常發(fā)達。開寶九年(976年)
,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
,享年50歲
。
2 太宗趙匡義(公元939--997年)
,北宋第二位皇帝(967年——997年在位)
,在位22年
。享年58歲
。趙弘殷第三子
,是北宋開國君宋太祖趙匡胤的親弟弟。本名趙匡義
,太祖登基后一度改稱趙光義。宋太宗很有作為
,勤于政務,關心民生
;不過由于他兩度伐遼失敗
,導致四川王小波
、李順農民起義
。但是總的來說
,他統(tǒng)治時期宋朝比較強盛
。
3 真宗趙恒(公元968--1022年)
,名趙恒
,原名趙德昌
,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
、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
。宋真宗統(tǒng)治時期治理有方
,北宋的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
,北宋比較強盛。
4 仁宗趙禎(公元1010--1062年)
,宋仁宗初名受益
,是宋真宗的第六子
,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1023年即帝位
,時年13歲。1063年病死開封
,享年54歲
。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
。在位時候宋朝進入鼎盛
,但也是衰落的起點
。在位后期
,官僚膨脹
,對外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
,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已經出現(xiàn)經濟危機
。而且,還有南蠻叛亂
、交趾之亂。來雖有“慶歷新政”
,但尚未成功
。其陵墓為永昭陵
。
5 英宗趙曙(公元1032--1067年)
,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 - 1067年在位
。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從兄弟允讓的第十三子
。在位時碌碌無為,北宋就此衰落
。
6 神宗趙頊(公元1048--1085年),北宋第六代皇帝
,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
,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
,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
,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
,振興北宋王朝
,是為王安石變法
,又稱熙寧變法
,惟操之過急
,不得其法,失敗收場
,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
,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
,圖一舉殲滅羌夏
。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
,占領西夏二千里土地
。不過后來在永樂城之戰(zhàn)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xiàn)
。事后,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
。他有抱負,勵精圖治
,想滅西羌
,惜壯志未酬,于元豐八年飲恨而歿
,享年三十八歲
。其子宋哲宗親政后
,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
7 哲宗趙煦(公元1077--1100年)
,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
,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
,曾被封為延安郡王
,鎮(zhèn)守宋朝西北部邊境。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
,元豐八年
,神宗死
,趙煦登基為皇帝
,是為宋哲宗,改元“元佑”
。在位15年,享年25歲
。哲宗登基時,只有10歲
,由高太后執(zhí)政
。高太后執(zhí)政后
,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
。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
。宋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佑八年(1093年)
,高太后死
,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
,追貶司馬光
,并貶謫蘇軾
、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一帶)
,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敦
、曾布等
,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
、免役法
、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
,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
,并停止與西夏談判
,多次出兵討伐西夏
,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東京(今河南開封)
。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
,種下了北宋滅亡的原因。
8 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
,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
,也同時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
。他兄長宋哲宗無子
,死后傳位于他
,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趙佶于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
,在南方采辦“花石綱”
,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修建園林宮殿
,崇信道教
,自稱“道君皇帝”
,任用貪官宦官橫征暴斂
,激起各地農民起義。當金兵入侵
,無法應付時,急忙傳位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
,自己則當“太上皇”,但終于無法挽回局勢
,父子兩人皆被金兵俘虜北上
,受盡折磨
,八年后死于黑龍江依蘭
。
9 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
,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127年在位)。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在位2年
。享年62歲
。趙桓受父宋徽宗遜位后即位為皇帝
,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
。即位后立刻貶蔡京
、童貫等人,然后重用李綱抗金
。但是他十分懦弱無能
,優(yōu)柔寡斷。后來聽從奸臣讒言
,罷免了李綱
,向金人求和。金國趁此機會于靖康二年(1127年)南下渡黃河破宋京東京(今開封),北宋滅亡
,徽
、欽二帝及百姓
、官員
、嬪妃上萬人被俘北上,被困在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史稱“靖康之變”,北宋遂亡
。1161年宋欽宗被金國人的馬踩死,結束了亡國徒的一生
。
南宋
1 高宗趙構(公元1107--1187年)
,南宋開國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
,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
,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
,1127年東京淪陷的時候,他在當時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
,改元“建炎”
。紹興元年(1131年)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以后重用奸臣秦檜等
,縱情聲色
,昏庸腐朽
,大興土木,殺死岳飛
,與金國人屈辱求和,簽定紹興和議
,割除大量土地,與金國東以淮河
,西以大散關為界
,宋朝政治十分腐敗,農民起義四處爆發(fā)
,如鐘相
、楊幺起義等
,而宋高宗之流則大肆鎮(zhèn)壓
。
2 孝宗趙眘(公元1127--1194年),孝宗登基后
,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
,收復河山
,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
,追封岳飛為鄂國公
,剝奪秦檜的官爵
,并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
,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
。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
。宋孝宗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
。次年改元“干道”
,并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zhàn)
。干道年間
,由于沒有戰(zhàn)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
,百姓富裕,五谷豐登
,太平安樂
,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
。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
,所以使南宋出現(xiàn)“干淳之治”(干:干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孝宗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10月
,高宗病卒
,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敦參預政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2月又禪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
,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
,閑居重華殿
,繼續(xù)為高宗服喪
。光宗與孝宗不和
,長期不去探望孝宗。為此
,孝宗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6月
,孝宗逝于臨安重華殿
。
3 光宗趙敦(公元1147--1200年)
,宋光宗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昏庸的一位
。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經43歲
。宋光宗體弱多病,又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而且光宗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zhàn)派大臣
,又由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李皇后來執(zhí)政
,奸佞當道
,朝政從宋孝宗時的清明轉向腐敗
,宋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
,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歷來就與孝宗不和
,宋孝宗遜位后他長期不去探望
。紹熙五年(1194年)
,宋孝宗得病
,宋光宗既不請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喪
。因此,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過太皇太后允許
,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于太子趙擴
,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
,自稱“太上皇”。慶元六年(1200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