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堯之王天下(誰有無蠹的注釋
      ?急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人生百味 2023-07-18 18:17:15

      堯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人王

      。從他身上我們再也看不到什么“神性”,而多的是“人性”
      。我們知道神話從這里開始已經(jīng)更多地和歷史融合了

      中國第一部史書《尚書》正是從堯開始記起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用大量筆墨記載堯

      。他說:堯是黃帝的四世孫子
      ,名放勛。說他“其仁如天
      ,其知如神
      。就之如曰,望之如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表n非在《韓非子?五蠹 》中描寫得更具體些,說“堯之于天下也
      ,茅茨不剪
      ,采椽不斫,糲粢之食
      ,藜藿之羨
      ,冬日麂(音ní)裘,夏日葛衣
      ,雖監(jiān)門之養(yǎng)
      ,不虧于此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帝堯生活簡樸得還趕不上一個看門人
      。盡管如此,堯還是更多地想到天下百姓。劉向在《說苑?君道》中記:堯存心于天下
      ,有一民饑則謂我之饑
      ,一民寒則謂我之寒;一民犯罪
      ,則也是我的罪過
      ,———都是我沒有教育好他,其實質(zhì)是我陷他于罪惡中

      我們知道堯的時代并非天下太平

      。自然災(zāi)害層出不窮,爭斗戰(zhàn)亂也屬家常
      。先是羿射日
      ,驅(qū)逐猛獸。再后來就是與滔滔洪水的搏斗了
      。有人說羿射日實際上是人們與旱災(zāi)斗爭的象征
      。而驅(qū)逐猛獸實質(zhì)是指堯以武力消滅、兼并其它氏族部落
      ,是平亂

      那時是原始社會的后期,人民種地

      ,實際上是靠天(時)吃飯的
      ,那么歷法、節(jié)氣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堯命羲氏

      、和氏敬奉上天,依日月星辰的行跡(規(guī)律)制定歷法
      。將春
      、夏、秋
      、冬的時令謹(jǐn)慎地傳達給各地百姓
      ,這叫“敬授民時”。

      《尚書?堯典》還記載:堯設(shè)立有百工(官)負(fù)責(zé)管理各行各業(yè)的事務(wù)

      ,即“允厘百工
      ,庶績咸熙”,于是各行各業(yè)都興旺發(fā)達起來

      堯創(chuàng)設(shè)了四方氏族部落聯(lián)盟(或稱酋邦)首領(lǐng)(四岳)的聯(lián)合議事制度

      ,每當(dāng)有什么大的事情需要決策時,堯通常跟四岳商議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堯還在“通衢”上設(shè)“誹謗木”(見《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
      ,天下百姓
      ,若是對帝(政府)有什么不滿的都可以記在上面。今天
      ,我們的天安門廣場上矗立著華表
      ,不過已很少人知道,華表的意義及前身正是堯所立的“誹謗木”

      堯說:“唉

      !四岳
      ,現(xiàn)在天下滾滾洪水漫天而來
      ,浩浩然包圍了群山,淹沒了丘陵
      ,百姓都憂心如焚
      ,有誰能受命去治理呢?”首領(lǐng)們都推薦(崇伯)鯀(取代共工)
      ,堯以為鯀不可以(不行)
      ,但四岳們說試試再說吧,于是堯讓鯀去治水
      ,讓共工改做工師
      。結(jié)果,“共工果淫辟”
      ,而鯀“治水九年
      ,功用不成”。(《史紀(jì)?五帝本紀(jì)》)

      堯老了

      ,一次堯?qū)λ脑勒f:“唉
      !四岳,我現(xiàn)在在位已有七十年了
      ,你們誰能接我的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空埮e薦賢能之人
      ,無論貴賤
      。”這時有個叫放齊的首領(lǐng)說:“你的兒子丹朱
      ,挺合適
      。”堯說:“不行
      ,那小子不成器
      。”(丹朱是堯的兒子
      ,不肖
      。堯為教育他曾為其發(fā)明圍棋,可連棋丹朱也下不好。)后來
      ,四岳又一致推舉舜
      。堯說:“哦,這個人我聽說過
      。讓我來考察考察他吧
      !”堯于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其內(nèi)”,又讓九個兒子去與舜相處
      ,以“觀其外”
      。結(jié)果舜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后來堯又通過讓舜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來考察他
      ,最后堯很滿意
      ,決定將天子位讓給舜。

      堯說:“授舜

      ,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皇诘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妒芳o(jì)?五帝本紀(jì)》)

      這樣堯沒有將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是傳給舜

      。后來舜也仿效堯
      ,沒有將帝位傳給兒子商均而是傳給禹。禹呢
      ,同樣將帝位傳給了伯益
      。這種“傳賢不傳子,選賢任能”的制度
      ,便是歷史上常為人稱道的“禪讓制”
      。這種社會也被儒家叫做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堯讓位28年后死去

      ,舜在三年喪期過后
      ,踐天子位,正式稱帝

      做為人君

      ,堯一生的品德,功績可謂極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由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贊美的東西寥寥可數(shù)。周朝的文化
      、禮樂制度
      ,一也;舜作的音樂《韶》
      ,二也
      ;他的好學(xué)生顏回,三也
      。而最使孔子不惜辭藻
      ,傾心贊美的便是堯了。他說:“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論語?泰伯》)

      誰有無蠹的注釋
      ?急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五蠹嗎?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②禽獸蟲蛇;有圣人作③
      ,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④之,使王天下⑤
      ,號之曰⑥有巢氏
      。民食果蛤⑦,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民多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圣人作,鉆燧取火⑧以化腥臊
      ,而民說⑨之
      ,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中古⑩之世
      ,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⑾。近古之世
      ,桀紂⑿暴亂而湯武⒀征伐
      。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⒁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
      ,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⒂
      、鯀禹
      、湯武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必為新圣⒃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⒄
      ,不法常可⒅
      ,論⒆世之事
      ,因為之備⒇。宋21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22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23而守株
      ,冀24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25為宋國26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
      ,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27不耕
      ,草木之實足食28也
      ,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29也
      ,不事力而養(yǎng)足30


      注釋:

      本文節(jié)選自韓非《韓非子·五蠹》。五蠹
      ,指當(dāng)時社會上的五種人:(一)學(xué)者(指戰(zhàn)國末期的儒家)
      ,(二)言談?wù)?指縱橫家)
      ,(三)帶劍者(指游俠),(四)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
      ,(五)工商之民
      。韓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斌迹x
      。韓非認(rèn)為這五種人無益于耕戰(zhàn)
      ,就像蛀蟲那樣有害于社會。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zhàn)國末期韓國的公子
      ,思想家荀況的學(xué)生,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收集在《韓非子》中
      ,共22卷55篇。

      ②〔不勝〕力不能敵


      ③〔作〕興起
      、出現(xiàn)。

      ④〔悅〕喜歡


      ⑤〔王(wàng)天下〕統(tǒng)治天下,為天下之王


      ⑥〔號之曰〕稱之為


      ⑦〔果(luǒ)(bàng)蛤(gé)〕木實、瓜類
      、蚌蛤
      。,同“蚌”
      。蛤
      ,蛤蜊,似蚌而圓


      ⑧〔鉆燧(suì)取火〕鉆燧木以取得火種
      。燧,用以鉆火之木材


      ⑨〔說(yuè)〕通“悅”


      ⑩〔中古〕指距秦較遠之時。

      ⑾〔鯀(gǔn)禹決瀆(dú)〕鯀和禹挖河(泄水)
      。鯀
      ,禹(夏朝開國之君)之父
      。決,開挖
      。瀆
      ,水道,溝渠
      。古以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
      ,在山東入海)為四瀆。傳說鯀治水以堙(yīn
      ,塞)為主
      ,九年無功,被舜殺死
      ;禹改用疏導(dǎo)之法
      ,十三年水患始息。與本文所記有別


      ⑿〔桀(jié)紂(zhòu)〕桀
      ,夏朝末代之暴君。紂
      ,商朝末代之暴君


      ⒀〔湯武〕湯,殷朝開國之君
      。武
      ,武王,周朝開國之君


      ⒁〔夏后氏〕夏朝開國之君禹
      。后,君主


      ⒂〔堯舜〕夏朝以前有盛名之二君主
      ,堯傳舜,舜傳禹


      ⒃〔新圣〕新興帝王


      ⒄〔期修古〕期,希求
      。修
      ,習(xí),治
      。修古
      ,學(xué)習(xí)古法。

      ⒅〔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伞承Х沙P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桑概f制度


      ⒆〔論〕研討。

      ⒇〔因為之備〕從而為之作準(zhǔn)備
      ,采取措施
      。因,依
      ,按照
      。備,采取措施


      21〔宋〕春秋戰(zhàn)國時國名
      ,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

      22〔株〕樹橛子


      23〔釋其耒(lěi)〕釋
      ,放下。耒
      ,農(nóng)具
      ,狀如木叉。

      24〔冀〕希望


      25〔身〕本身
      ,自己。

      26〔國〕指全國之人


      27〔丈夫〕指男丁


      28〔足食〕足夠吃。

      29〔衣(yì)〕動詞
      ,穿。

      30〔不事力而養(yǎng)足〕不從事勞動
      ,而衣食充足
      。養(yǎng),供養(yǎng)


      人民少而財①有余
      ,故民不爭。是以厚賞②不行
      ,重罰不用
      ,而民自治③。今人有五子不為多
      ,子又有五子
      ,大父④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⑤薄
      ,故民爭
      ;雖倍賞⑥累罰⑦而不免于亂。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剪⑧
      ,采椽不斫⑨,糲粢之食⑩
      ,藜藿之羹⑾
      ,冬日麑⑿裘,夏日葛⒀衣
      ,雖監(jiān)門⒁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⒂以為民先⒃
      ,股無胈⒄
      ,脛⒅不生毛,雖臣虜⒆之勞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
      ,夫古之讓天子⒇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
      ,故傳天下而不足多21也
      ;今之縣令22,一日身死24
      ,子孫累世駕
      ,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讓也
      ,輕辭25古之天子
      ,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26異也


      夫山居而谷汲27者
      ,膢臘28而相遺29以水;澤居苦水30者
      ,買庸而決竇31
      。故饑歲之春32,幼弟不餉33
      ,穰歲34之秋
      ,疏客35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
      。是以古之易36財
      ,非仁也,財多也
      ,今之爭奪
      ,非鄙37也,財寡也
      ;輕辭天子
      ,非高也,勢薄38也
      ,重爭土橐39
      ,非下也,權(quán)重也
      。故圣人議多少
      、論薄厚為之政40,故薄罰不為慈
      ,誅嚴(yán)不為戾41
      ,稱俗42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43


      古者文王處豐鎬44之間
      ,地方百里45,行仁義而懷西戎46
      ,遂王天下
      。徐偃王47處漢東48,地方五百里
      ,行仁義
      ,割地而朝49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50恐其害己也
      ,舉兵伐徐
      ,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
      ,是仁義用于古 51 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


      注釋:

      ①〔財〕財貨,物資


      ②〔厚賞〕豐厚之賞賜


      ③〔自治〕自然就不亂。

      ④〔大父〕祖父。

      ⑤〔供養(yǎng)〕享用之物


      ⑥〔倍賞〕加倍賞賜


      ⑦〔累罰〕屢次懲罰。

      ⑧〔茅茨(cí)不剪〕用茅草覆蓋屋頂
      ,而且沒有修剪整齊


      ⑨〔采椽不斫(zhuó)〕柞(zuò)木做屋椽,而且不加雕飾
      。斫
      ,原作,加工


      ⑩〔糲(lì)粢(zī)之食〕粗糧飯
      。糲,粗米
      。粢
      ,小米。

      ⑾〔藜(lí)藿(huò)之羹〕野菜湯
      。藜
      ,藿,皆草名
      。羹
      ,帶湯的蔬菜食品。

      ⑿〔麑(ní)〕小鹿


      ⒀〔葛〕麻布


      ⒁〔監(jiān)門〕看門之人。

      ⒂〔臿(chā)〕掘土工具
      ,鍬


      ⒃〔為民先〕帶頭干。

      ⒄〔股無胈(bá)〕大股上沒有毛
      。胈
      ,股上之毛。

      ⒅〔脛〕小腿


      ⒆〔臣虜〕奴隸


      ⒇〔讓天子〕指堯舜禪(shàn)讓。

      21〔不足多〕不值得贊揚
      。多
      ,贊美。

      22〔縣令〕一縣之長


      23〔一日身死〕一旦死了


      24〔絜(xié)駕〕套車
      ,此處指乘車,意為仍然闊氣
      。絜
      ,約束。

      25〔輕辭〕輕易辭謝
      ,以辭為輕易


      26〔實〕實際情況。

      27〔山居而谷汲〕住在山中(高處)而自谷中(低處)汲水
      。谷
      ,山澗。

      28〔膢(lóu)臘(là)〕祭名
      。膢
      ,二月祭,祭飲食之神
      。臘
      ,臘月祭,祭百神


      29〔遺(wèi)〕饋贈
      。因得水難。

      30〔澤居苦水〕住在洼地
      ,苦于水澇


      31〔買庸而決竇〕雇人掘水道排水。竇
      ,通水之路


      32〔春〕其時青黃不接,為缺糧季節(jié)


      33〔幼弟不餉〕雖幼弟之親
      ,亦不予之食。

      34〔穰(ráng)歲〕豐年


      35〔疏客〕關(guān)系不深之客


      36〔易〕輕視。

      37〔鄙〕低下
      ,粗俗


      38〔勢薄〕(天子)權(quán)勢輕微。

      39〔土橐(tuó)〕高職位
      。另一說
      ,土,應(yīng)作“士”
      ,同“仕”
      ,作官
      ;橐,通“托”
      ,托身于諸侯。

      40〔為之政〕為政
      ,行政


      41〔戾(lì)〕暴戾,殘暴


      42〔稱(chèn)俗〕適合世情
      。稱,適合


      43〔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情況因時世不同而有異
      ,措施應(yīng)適合于當(dāng)前時世的情況。

      44〔豐鎬(hào)〕二地名
      ,皆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


      45〔地方百里〕占有之區(qū)域,方圓百里


      46〔懷西戎〕安撫西方各民族
      ,使之歸順。懷
      ,感化
      ,安慰。

      47〔徐偃王〕西周穆王時徐國國君
      ,據(jù)今安徽省泗縣一帶


      48〔漢東〕漢水之東。

      49〔割地而朝〕割地予徐而朝見徐偃王。

      50〔荊文王〕楚文王。荊
      ,楚之別稱
      。楚文王在春秋時,與徐偃王不同時
      ,有人認(rèn)為“荊文王”的“文”是衍文。究竟是哪一個楚王,不可考


      51〔用于古〕適用于古代,古代可行


      當(dāng)舜之時
      ,有苗①不服,禹將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②
      ,非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诵藿挞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執(zhí)干戚舞④,有苗乃服
      。共工⑤之戰(zhàn)
      ,鐵短者及乎敵⑥,鎧甲不堅者傷乎體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⑦
      ,中世逐于智謀
      ,當(dāng)今爭于氣力。

      齊將攻魯
      ,魯使子貢⑧說之
      。齊人曰:“子言非不辯⑨也,吾所欲者土地也
      ,非斯言所謂⑩也
      。”遂舉兵伐魯
      ,去門十里以為界⑾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⑿
      ,以是言之
      ,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⒀也。去偃王之仁
      ,息子貢之智
      ,循⒁徐魯之力,使敵萬乘⒂
      ,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①〔有苗〕舜時一部落,亦稱三苗
      。有
      ,助詞,無義


      ②〔上德不厚而行武〕在上位者德行微薄
      ,而使用武力。上
      ,指帝王


      ③〔修教〕修整教化
      ,推行教化。

      ④〔執(zhí)干戚舞〕手持干戚而舞
      。干
      ,盾;戚
      ,斧
      ;皆兵器。執(zhí)之舞
      ,化武器為舞具也。

      ⑤〔共工〕傳說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
      ,其后人以官為姓
      ,世居江淮間。戰(zhàn)爭之史實不詳


      ⑥〔鐵(xiān)短者及乎敵〕短武器亦能及敵人之身
      。極言戰(zhàn)爭激烈。
      ,鍤一類兵器


      ⑦〔競于道德〕爭以道德相高。下文“逐”“爭”義同


      ⑧〔子貢〕姓端木
      ,名賜,字子貢
      ,孔子弟子
      ,以善外交辭令著名。

      ⑨〔辯〕言辭巧妙


      ⑩〔非斯言所謂〕與你所說并非一回事


      ⑾〔去門十里以為界〕以距魯都城門十里處為國界。言所侵甚多


      ⑿〔削〕土地減少(被侵占)


      ⒀〔非所以持國〕不是可以用來管理國家的。

      ⒁〔循〕依照


      ⒂〔使敵萬乘〕用來抵擋大國(的侵略)
      。使,用
      。萬乘
      ,一萬輛兵車,指大國
      。乘
      ,四匹馬駕一輛兵車


      本文是體現(xiàn)韓非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主要內(nèi)容是根據(jù)他對古今社會不斷變遷的看法
      ,論述法治應(yīng)當(dāng)適應(yīng)時代的要求,并提出實際的權(quán)勢比空頭的仁義更有效
      ,反對政治上頑固守舊的態(tài)度。韓非的議論
      ,深刻周密,不尚空談
      ,從大量的事實中分析歸納出結(jié)論
      ,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
      , 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
      ,使王天下
      ,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
      ,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鉆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說之,使王天下
      ,號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
      ,而鯀
      、禹決瀆。近古之世
      ,桀
      、紂暴亂,而湯、武征伐
      。 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瀆于殷
      、周之世者,必為湯
      、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舜
      、湯
      、武、禹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
      ,必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桑撌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因為之備
      。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
      ,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
      ,冀復(fù)得兔
      ,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當(dāng)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譯:上古時期
      ,人很少,但是野獸眾多
      ,人們斗不過野獸蟲蛇
      。這時出現(xiàn)一位圣人,他用樹木搭了屋子讓人躲避鳥獸的傷害
      。人們很高興
      ,便擁護他為王,稱之為“有巢氏”
      。人們當(dāng)時吃的水果和蚌蛤由于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
      ,許多人生病了
      。這時候又出現(xiàn)一位圣人,他用鉆木取火的方法驅(qū)除了腥臭
      ,人們很高興
      ,便擁護他為王,稱他為“燧人氏”
      。在中古時期
      ,各地都有汛情,鯀
      、禹負(fù)責(zé)疏通河道
      。近古時代,桀
      、紂暴政
      ,而湯,武起兵討伐
      。到了夏朝
      ,如果還有用鉆木取火過日子的人,一定會被鯀
      、禹所取笑
      。到了殷、周
      ,如果還有人以疏通河道為己任
      ,那一定會被湯,武所取笑了
      。到了如今
      ,如果還有人效仿堯、舜
      、湯
      、武、禹的做法
      ,那一定會被新的圣人所取笑
      。所以圣人不指望著墨守成規(guī)來制定如今政治的措施與做法。有個宋人在田里耕作
      ,田中有一顆樹
      ,有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樹上,折斷了脖子而死
      ,因為這樣
      ,所以他放下手中的農(nóng)具整日守在樹旁,希望還可以撿到現(xiàn)成的兔子,這種事當(dāng)然是不可能再發(fā)生的了
      ,因此他也被宋過人恥笑
      ,如今按照從前的圣人治理國家的方法來智力百姓,和守柱待兔沒有兩樣


      古者丈夫不耕
      ,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
      ,禽獸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余
      ,故民不爭
      。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
      ,而民自治
      。 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 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
      ,故民爭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

      譯:古代男人其實并不耕種
      ,光靠植物的果實已經(jīng)足夠填飽肚子。婦女也不用織衣物
      ,靠獸皮就足夠穿帶
      。不用很費力就可以滿足生活。人口少
      ,資產(chǎn)卻有剩余
      ,所以沒有糾紛。所以根本就不用厚賞與重罰來治理人民
      ,人民可以自己管好自己
      。而如今,有五個孩子的家庭已經(jīng)很普通
      ,家里的每個孩子又會有五個孩子
      ,老人還沒有去世就有二十五個孫子。人口眾多而資產(chǎn)很少
      ,盡管很辛苦但還是不能滿足生活需求
      ,這就是人們之間產(chǎn)生糾紛的原因。雖然加重賞罰,但還是不能避免禍亂


      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糲粢之食
      , 藿之羹;冬日麂裘
      ,夏日葛衣
      ;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
      ,身執(zhí)耒歃以為民先, 股無 肢
      ,脛不生毛
      ,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
      ,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
      ,而離臣虜之勞也
      ,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
      ,一日身死
      , 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讓也
      ,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
      , 薄厚之實異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臘而相遺以水
      ;澤居苦水者
      ,買庸而決竇。故饑歲之 春
      ,幼弟不餉
      ;穰歲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
      ,多少之實異也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
      ,財多也
      ;今之爭奪,非鄙也
      ,財寡也
      。輕辭天子, 非高也
      , 勢薄也
      ;爭士橐,非下也
      ,權(quán)重也
      。故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
      。故罰薄不為慈
      ,誅嚴(yán)不為戾,稱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
      ,而備適于事。

      堯治理天下的時候
      ,人們住的是不曾裁剪的茅屋
      ,連木櫞都沒有砍的很平整;吃的是粗糧
      ,喝的是“藿之羹”(我暈
      ,不知道這是啥- -b也許是藿菜煮的湯。
      。)冬天穿鹿皮
      ,下天穿麻衣;就算是現(xiàn)在看大門的人
      ,也不會比這再差了。禹治理天下的時候
      ,親自拿著鋤頭下地干活
      ,干的比誰都累(好象應(yīng)該翻譯成帶領(lǐng)大家耕作 ~)大腿已經(jīng)瘦的不像樣子,小腿累的“不生毛”(郁悶
      ,又一個不知道怎么翻譯的)
      ,就算是給人做下人的,也不會比這再苦了
      。這么說來
      ,古代把皇帝的位子讓給別人
      ,不過是解下看門人的貧困和下人的勞苦而已;所以在那時候讓位并不值得稱贊什么
      。如今的小縣令
      ,如果有一天死了,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可以有馬車坐
      ,所以別人自然特別重視
      。所以人如果讓位,很隨便的就可以辭去以前皇帝的職務(wù)
      ,但是卻很難舍得如今縣令的職務(wù)
      ,這也是因為待遇不同。居住在山上
      ,需要下谷中打水過日子的人
      ,過年的時候以水作為禮品相贈。居住在池澤中深受水害的人
      ,卻要花錢雇人來排水
      。所以在災(zāi)害嚴(yán)重的年頭,自己的小弟來都不可以管飯
      ,而豐收的時候
      ,就算是不太熟悉的人也務(wù)必招待。然而這并不代表疏遠弟弟喜歡不熟悉的人
      。是由于資產(chǎn)的多少來決定的
      。所以從前的人不重視財務(wù),這并不能說明他們比現(xiàn)在仁義
      ,而是由于資產(chǎn)充裕
      。如今的人爭奪資產(chǎn),也不是因為比以前的人卑鄙
      ,而是由于資產(chǎn)太少了
      。輕易辭去天子的職位,并非人格多么高尚
      ,而是由于待遇不好
      ;如今的人爭爭奪權(quán)位,不是因為品格低劣
      ,而是因為待遇好
      。所以圣人以資產(chǎn)多少,利益薄厚來制定政策
      ,所以重賞輕罰不代表仁慈
      ,重罰輕賞也不代表暴戾,能符合大眾就好了
      。所以政事要根據(jù)實際來制定
      ,才是最適合時世的制度

      古者大王處豐
      、鎬之間,地方百里
      ,行仁義而懷西戎
      ,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
      ,地方五百里
      ,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荊文王恐其害己也
      , 舉兵伐 徐,遂滅之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異則事異
      。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
      ,禹將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
      ,執(zhí)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戰(zhàn)
      , 鐵铦矩者及乎敵
      ,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 故曰: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
      ,當(dāng)今爭于氣力
      。齊將攻魯, 魯使子貢說之
      。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
      ,非斯言所謂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炫e兵伐魯,去 門十里以為界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
      ,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
      , 夫仁義辯智
      ,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
      ,息子貢之智
      ,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
      ,則齊
      、荊之 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文王本在豐
      、鎬一代
      ,方圓不過百里,施行認(rèn)義卻感動了“西戎”(西面的人
      ?或者西面的少數(shù)民族
      。。
      。)得以統(tǒng)治天下
      。 徐偃王則在漢東一代,方圓也不過五百里
      ,施行仁義
      。向他割地進貢的國家竟有三十六個。文王怕徐國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于是起兵討伐
      ,滅了徐國。文王施行仁義而統(tǒng)治天下
      ,徐偃王施行仁義卻得到個喪國的結(jié)果
      ,所以仁義使用于古代而不使用于今日。所以說:隨著時代改變政治手法也需要改變
      。在舜做皇帝時
      ,苗族人不臣服,禹主張起兵討伐
      。舜卻說:“不行
      。品德的教育還沒有開展就起兵討伐,這不合情理”于是教育了三年
      ,拿著槍與盾跳舞
      ,苗人才臣服
      。共工之戰(zhàn)的時候,兵器短的人容易受到攻擊
      ,盔甲不夠堅固的人更容易傷及身體
      。也就是說,這種拿著槍與盾跳舞實行德教的政治手法已經(jīng)在今天不在適用
      。所以說:隨著情況不同
      ,采取的措施也應(yīng)該改變。上古的時候在道德上爭高下
      ,中期以智謀爭高下
      ,而如今卻以氣力爭高下。齊國要攻打魯國
      ,魯國的使者子貢去說服齊國
      。齊人說:“你說的話不是不巧妙,但我想要的是土地
      ,不是你所說的那些
      。”然后舉兵攻打魯國
      ,把國界擴張到離魯都城門十里的地方
      。偃王施行仁義而徐國依然滅亡了,子貢的話很巧妙但魯國卻失去了土地
      。換句話說
      ,仁義與智謀不是治國之本。如果拋棄偃王的仁義以即子貢的辯論
      ,以徐/魯本國的勢力去抵抗強敵
      。那么齊/荊也不會那么容易得逞了。

      夫古今異俗
      ,新故異備
      。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
      ,猶無轡策而御駻馬
      ,此不知之患也。今儒
      、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
      ,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
      ?曰:“司寇行刑
      ,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怂e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
      ,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
      。人之情性
      ,莫先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雖厚愛矣
      ,奚遽就不亂?今先王之愛民
      ,不過父母之愛子
      ,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
      ?且夫以法行刑
      ,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
      ,非以為治也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
      ;然而不可不刑者
      ,法也。先王勝其法
      ,不聽其泣
      ,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古今的風(fēng)俗不同
      ,新舊的政治措施也不會相同
      。如果想以寬大和緩的政策來治理急劇變化時代的人民,就會像沒有僵繩與馬鞭就去馴服烈馬一樣(困難)
      。這就是不理智產(chǎn)生的禍患
      。如今,儒家墨家都稱贊從前的天子仁愛天下
      ,把人民當(dāng)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看待(似乎應(yīng)該是:如父母看待孩子一樣看待人民)
      。究竟他們是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說:“司寇行刑的時候
      ,天子會下令停止演奏曲樂
      ;聽到?jīng)Q定采用死刑的報告,天子會難過的掉淚”這些舉動都是從前天子所為。如果君臣的關(guān)系就像父子一樣
      ,天下就會太平無事
      ,那么說來,真正的父子之間就沒有糾紛了嗎
      ?人的感情
      ,沒有比父母情誼更重的了,大家都看見了
      ,感情深厚未必就一定和睦
      ,(天子對臣民)就算感情深厚,難道就能保證太平和睦嗎
      ?如今看來
      ,從前天子對臣民感情再深厚,也不會超過父母對子女
      ,子女都不一定會不會違背父母
      ,更何況一國之治呢?而且行刑的時候天子痛哭
      ,這不過是為了表現(xiàn)仁愛之心罷了
      ,并不是治理國家的辦法.流淚不想用刑,這是仁
      ;然而難過歸難過
      ,刑還是要行的,這才是法
      。天子更側(cè)重的是法
      ,而不是痛哭,所以很明顯
      ,仁義并不可以作為智力國家的辦法 .

      且民者固服于勢
      ,寡能懷于義。仲尼
      ,天下圣人也
      ,修行明道以游海內(nèi),海內(nèi)說其仁
      、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
      。蓋貴仁者寡,能義
      ,者難也
      。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
      ,而仁義者一人
      。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國
      ,境內(nèi)之民莫敢不臣
      。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以服人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
      。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
      ,乘勢則哀公臣仲尼。今學(xué)者之說人主也
      ,不乘必勝之勢,而務(wù)行仁義則可以王
      ,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
      ,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dāng)?shù)也

      再說人民固然是屈服于勢力
      ,很少有人是感懷于任意
      。孔子是天下(也許是第一的意思
      ?)圣人,在各地修身養(yǎng)性
      ,弘揚儒道,可是各地贊揚他仁義崇高
      ,甘愿為他做事的只有七十幾個人
      。重仁的人實在少的可憐,重義的人也實在難得
      。這就是為什么
      ,天下這么大,而能甘愿為其(孔子)辦事的人只有七十來個人了
      ,而能宣揚仁義道德的人卻只有孔子一人
      。魯哀公并不是什么仁義之君,南面而坐統(tǒng)治國家
      ,國內(nèi)的人民沒有敢不臣服的
      ,還是權(quán)勢更容易讓人臣服,所以仁義的孔子反而做了魯哀公的臣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赢?dāng)然不時看重他的仁義,而是臣服于他的權(quán)勢
      。如果論仁義的話
      ,孔子當(dāng)然不會聽魯哀公的,但是由于權(quán)勢,魯哀公就可以讓孔子俯首稱臣
      。如今學(xué)者們說的天子
      ,不必利用權(quán)勢,只要履行仁義便可以治理國家
      ,那就是要求當(dāng)今天子能像孔子一樣
      ,人民像孔子的弟子一樣,這當(dāng)然是不可能辦到的


      今有不才之子
      ,父母怒之弗為改,鄉(xiāng)人譙之弗為動
      ,師長教之弗為變
      。夫以父母之愛、鄉(xiāng)人之行
      、師長之智
      ,三美加焉,而終不動
      ,其脛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
      ,而求索奸人
      ,然后恐懼,變其節(jié)
      ,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yán)刑者
      ,民固驕于愛
      、聽于威矣。故十仞之城
      ,樓季弗能逾者
      ,峭也;千仞之山
      ,跛牂易牧者
      ,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yán)其刑也
      。布帛尋常
      ,庸人不釋;鑠金百溢
      ,盜跖不掇
      。不必害
      ,則不釋尋常;必害手
      ,則不掇百溢
      。故明主必其誅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
      ,使民利之
      ;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
      ,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
      ,行誅無赦
      。譽輔其賞,毀隨其罰
      ,則賢
      、不肖俱盡其力矣。
      有一個不成器的孩子
      ,父母生他的氣,他不改悔
      ,鄉(xiāng)親責(zé)怪他
      ,他也不動搖,師長教導(dǎo)他
      ,他也不改變
      。以父母的情誼,鄉(xiāng)親的作風(fēng)
      ,師長的智慧
      ,三項加到一起都不能使其動心,缺點依然不改
      。知道地方長官帶兵來執(zhí)法
      ,搜捕壞人(犯人),然后才會因為恐懼而改掉惡習(xí)
      ,注意自己的作為
      。所以只靠父母的慈愛并不足以教子,一定要依靠執(zhí)法人員
      ,所以人們受到慈愛會驕縱
      ,受到權(quán)威才會聽信(信服)。十仞(七十余尺)高城墻
      ,梯季(我猜是善于攀高的人)也不能越過
      ,是因為太陡峭了
      。千仞高的山川,就算是瘸腿的羊也可輕易上去
      ,這是因為道路平坦的緣故
      。所以英明的君主應(yīng)該嚴(yán)格執(zhí)法執(zhí)刑。尋常的布匹
      ,就算一般人也不會舍得(意思是也想拿
      。。)
      ;而正在冶煉之中的金子(不一定準(zhǔn))
      ,就算是島賊也不會伸手去拿。一定不會受到傷害的時候
      ,就不容易死心
      ;一定會燙到手的話,就算是金子也不會有人去拿
      。所以英明的君主一定要嚴(yán)法
      。所以獎賞的時候要厚重而且一定要誠信(兌現(xiàn)),讓人們向往利益(而爭取獎賞)
      ;懲罰一定要重而堅決
      ,使人們害怕懲罰;法律一定要規(guī)范/統(tǒng)一(如一就是只用中央一種法
      。不知道白話怎么翻譯比較好,)而牢固
      ,讓人們都學(xué)習(xí)認(rèn)知法律
      。所以君主獎賞別人的時候不可改變,刑罰的時候也不可赦免
      。得到獎賞的人得到夸獎
      ,得到懲罰的人同時也會遭到批評,這樣一來無論賢者與小人都會盡力做事了


      今則不然
      。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
      ;以其耕作也賞之
      ,而少其家業(yè)也;以其不收也外之
      ,而高其輕世也
      ;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毀譽
      、賞罰之所加者
      ,相與悖繆也
      ,故法禁壞而民愈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
      ,廉也
      ;知友被辱,隨仇者
      ,貞也
      。廉、貞之行成
      ,而君上之法犯矣
      。人主尊貞、廉之行
      ,而忘犯禁之罪
      ,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勝也
      。不事力而衣食
      ,則謂之能;不戰(zhàn)功而尊
      ,則謂之賢
      。賢、能之行成
      ,而兵弱而地荒矣
      。人主說賢
      、能之行
      ,而忘兵弱地荒之禍,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


      如今不一樣了
      。以有功勞而進爵的人,大家鄙視他做官(認(rèn)為他做官是不應(yīng)當(dāng)?shù)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耕作而受到獎賞的人
      ,大家會瞧不起他的家業(yè);因為他不肯干預(yù)公事而疏遠一個人
      ,大家反而贊揚他的與世無爭
      。因為犯法而受到懲罰的人,大家卻夸獎他英勇
      。批評與稱贊
      ,獎賞與懲罰的評價
      ,都正好相反了。所以法律遭到破壞
      ,世道更加混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如果單純的因為兄弟受到侵犯,就然去幫助(兄弟)反擊的人
      ,被大家說成正直
      ,因為朋友受到侮辱,必然去尋仇的人
      ,被大家看成忠貞
      。正直,忠貞是有了
      ,然而上面定的法律卻已經(jīng)遭到侵犯了
      。人們重視正直與忠貞的行為,卻忽視了法律
      ,這就是為什么官吏管不住以勇犯禁的人的原因了
      。不用費力就吃穿不愁,大家說他有能力
      ;不用立下戰(zhàn)功就功名顯赫
      ,大家說他有才能。能力和才能是有了
      。但是兵力也弱了
      ,土地也荒廢了。這樣
      ,自私的做法會得逞
      ,而國家的利益卻沒有了。

      儒以文亂法
      ,俠以武犯禁
      ,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夫離通“罹”法離法
      ,犯法者罪,而諸先生諸先生
      ,眾儒生以文學(xu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环附哒D
      ,而群俠以私劍養(yǎng)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吏之所誅
      ,上之所養(yǎng)也。法
      、趣通“取”
      、上、下
      ,四相反也
      ,而無所定,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義者非所譽
      ,譽之則害功;文學(xué)者非所用
      ,用之則亂法
      。楚之疑衍有直躬直躬,以其行稱其人
      ,其父竊羊
      ,而謁這里是報案的意思之吏。令尹曰:“殺之代直躬
      !”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
      ,報而罪之。以是觀之
      ,夫君之直臣
      ,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zhàn)
      ,三戰(zhàn)三北敗北
      。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
      ,身我自己死
      ,莫之養(yǎng)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倌嵋詾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舉而上之
      。以是觀之
      ,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
      ,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
      ,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匹夫之行
      ,個人德行,而求致獲社稷之福
      ,必不幾希望矣


      儒生利用文獻 擾亂法紀(jì),游俠用武力違反法禁
      ,而天子卻對他們以禮相待
      ,這就是亂的根本原因了。叛離法律的人該定罰
      ,而儒生們卻用文獻來得取功名
      ;犯了法

      笠翁對韻的原文

      笠翁對韻的原文

      作品名稱:笠翁對韻、作品別名:笠翁對偶

      、創(chuàng)作年代:明末清初

      作品出處:笠翁對韻、文學(xué)體裁:韻文

      、作?者:李漁

      一、東

      天對地

      ,雨對風(fēng)
      。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
      ,赤日對蒼穹
      。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
      。風(fēng)高秋月白
      ,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
      ,參商兩曜斗西東
      。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
      ;三冬江上
      ,漫漫朔雪冷漁翁。

      河對漢

      ,綠對紅
      。雨伯對雷公。煙樓對雪洞
      ,月殿對天宮
      。云叆叇,日曈朦。臘屐對漁篷
      。過天星似箭
      ,吐 魄月如弓。驛旅客逢梅子雨
      ,池亭人挹藕花風(fēng)
      。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
      ;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

      。四岳對三公
      。宮花對禁柳
      ,塞雁對江龍
      。清暑殿
      ,廣寒宮
      。拾翠對題紅
      。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
      。北牖當(dāng)風(fēng)停夏扇
      ,南檐曝日省冬烘
      。鶴舞樓頭
      ,玉笛弄殘仙子月
      ;鳳翔臺上
      ,紫簫吹斷美人風(fēng)。

      、冬

      晨對午

      ,夏對冬。下晌對高舂
      。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
      。垂釣客,荷鋤翁
      。仙鶴對神龍
      。鳳冠珠閃爍,螭帶玉玲瓏
      。三元及第才千頃
      ,一品當(dāng)朝祿萬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ㄝ鄻情g,仙李盤根調(diào)國脈
      ;沉香亭畔
      ,嬌楊擅寵起邊風(fēng)

      清對淡

      ,薄對濃。暮鼓對晨鐘
      。山茶對石菊,煙鎖對云封
      。金菡萏
      ,玉芙蓉
      。綠綺對青鋒
      。早湯先宿酒
      ,晚食繼朝饔。唐庫金錢能化蝶
      ,延津?qū)殑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巫峽浪傳
      ,云雨荒唐神女廟
      ;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峰

      繁對簡,疊對重。意懶對心慵

      。仙翁對釋伴
      ,道范對儒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ㄗ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草茸茸。浪蝶對狂蜂
      。數(shù)竿君子竹
      ,五樹大夫松。高皇滅項憑三杰
      ,虞帝承堯殛四兇。內(nèi)苑佳人
      ,滿地風(fēng)光愁不盡
      ;邊關(guān)過客,連天煙草憾無窮

      、江

      奇對偶

      ,只對雙
      。大海對長江。金盤對玉盞
      ,寶燭對銀釭
      。朱漆檻
      ,碧紗窗
      。舞調(diào)對歌腔。興漢推馬武
      ,諫夏著龍逄。四收列國群王服
      ,三筑高城眾敵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瑛P登臺,瀟灑仙姬秦弄玉
      ;斬蛇當(dāng)?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英雄天子漢劉邦。

      顏對貌

      ,像對龐
      。步輦對徒杠
      。停針對擱筆
      ,意懶對心降
      。燈閃閃,月幢幢
      。攬轡對飛艎。柳堤馳駿馬
      ,花院吠村尨。酒暈微酡瓊杏頰
      ,香塵淺印玉蓮(雙)
      。詩寫丹楓
      ,韓女幽懷流御水;淚彈斑竹
      ,舜妃遺恨積湘江

      四、支

      泉對石

      ,干對枝
      。吹竹對彈絲。山亭對水榭
      ,鸚鵡對鸕鶿
      。五色筆,十香詞
      。潑墨對傳卮。神奇韓干畫
      ,雄渾李陵詩。幾處花街新奪錦,有人香徑淡凝脂
      。萬里烽煙
      ,戰(zhàn)士邊頭爭保塞;一犁膏雨
      ,農(nóng)夫村外盡乘時。

      菹對醢,賦對詩

      。點漆對描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庺χ槁模瑒蛯η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沽酒價
      ,買山貲。國色對仙姿
      。晚霞明似錦
      ,春雨細如絲。柳絆長堤千萬樹
      ,花橫野寺兩三枝
      。紫蓋黃旗,天象預(yù)占江左地
      ;青袍白馬
      ,童謠終應(yīng)壽陽兒

      箴對贊,缶對卮

      。螢焰對蠶絲
      。輕裾對長袖
      ,瑞草對靈芝
      。流涕策
      ,斷腸詩
      。喉舌對腰肢
      。云中熊虎將
      ,天上鳳麟兒
      。禹廟千年垂橘柚
      ,堯階三尺覆茅茨
      。湘竹含煙,腰下輕紗籠玳瑁
      ;海棠經(jīng)雨
      ,臉邊清淚濕胭脂。

      釋義

      流涕策:西漢賈誼《陳政事疏》:“臣竊惟事勢

      ,可為痛哭者一
      ,可為流涕者二
      ,可為長太息者六。”斷腸詩:宋代女詩人朱淑貞,相傳其對婚姻不滿,故詩詞多幽憤哀傷情調(diào)
      ,后人輯有《斷腸詩集》、《斷腸詞集》傳世。

      云中:漢代北方有云中郡

      。垂橘柚:唐杜甫《禹廟》詩:“荒庭垂橘柚
      ,古屋畫龍蛇
      。”茅茨:以土為階
      ,以茅為屋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剪
      ,采椽不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毕嬷瘢合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名斑竹。



      擴展資料: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xué)習(xí)寫作近體詩

      、詞
      ,用來熟悉對仗
      、用韻
      、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
      ,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
      。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
      ,包羅天文
      、地理
      、花木、鳥獸
      、人物
      、器物等的虛實應(yīng)對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

      ,三字對
      、五字對
      、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xié)調(diào)
      ,瑯瑯上口
      ,從中得到語音、詞匯
      、修辭的訓(xùn)練
      。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較之其他全用三言
      、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笠翁對韻

      韓非子五蠹原文與翻譯 韓非子五蠹原文與翻譯介紹

      1、原文: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
      ,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
      ,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
      ,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
      ,使王天下
      ,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
      ,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
      。近古之世
      ,桀紂暴亂
      ,而湯武征伐。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
      ,必為湯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
      、舜、湯
      、武
      、禹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
      ,必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論世之事
      ,因為之備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
      ,冀復(fù)得兔
      ,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
      ,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不耕
      ,草木之實足食也
      ;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余
      ,故民不爭
      。是以厚賞不行
      ,重罰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為多
      ,子又有五子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
      ,故民爭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


      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斫
      ;糲粢之食
      ,藜之羹
      ;冬日麑裘
      ,夏日葛衣
      ;雖監(jiān)門之眼養(yǎng)不虧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
      ,身執(zhí)耒函以為民先
      ,股無胈,脛不生毛
      ;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下者
      ,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
      ,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
      ,一日身死
      ,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讓也
      ,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
      ,薄厚之實異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臘而相遺以水
      ;澤居苦水者
      ,買庸而決竇。故饑歲之春
      ,幼弟不餉
      ;欀歲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愛過客也
      ,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
      ,非仁也
      ,財多也;今之爭奪
      ,非鄙也
      ,財寡也
      。輕辭天子
      ,非高也
      ,勢薄也;重爭士橐
      ,非下也
      ,權(quán)重也。故圣人議多少
      、論薄厚為之政
      。故罰薄不為慈,誅嚴(yán)不為戾
      ,稱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


      古者文王處豐
      ,鎬之間,地方百里
      ,行仁義而懷西戎
      ,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
      ,地方五百里
      ,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荊文王恐其害己也
      ,舉兵伐徐,遂滅之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異則事異
      。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
      ,禹將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
      ,執(zhí)干戚舞
      ,有苗乃服


      共工之戰(zhàn),鐵铦短者及乎敵
      ,鎧甲不堅者傷乎體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異則備變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
      ,當(dāng)今爭于氣力
      。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
      。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炫e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
      ,子貢辯智面魯削。以是言之
      ,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
      ,循徐
      、魯之力,使敵萬乘
      ,則齊
      、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2
      、翻譯:

      上古時代
      ,人民少,可是禽獸卻很多
      ,人類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現(xiàn)了,在樹上架木做巢居住來避免獸群的侵
      ,人民很愛戴他
      ,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有巢氏。當(dāng)時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實和蚌肉蛤蜊
      ,有腥臊難聞的氣味
      ,傷害腸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現(xiàn)了
      ,鉆木取火來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愛戴他
      ,便推舉他做帝王
      ,稱他為燧人氏。

      中古時代
      ,天下發(fā)大水,鯀和禹疏導(dǎo)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時代
      ,夏桀和商紂殘暴淫亂,商湯和周武王起兵討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還在樹上架木筑巢
      ,還鉆木取火,一定會被鯀
      、禹恥笑了
      ;如果有人在商朝還盡全力去疏導(dǎo)河流,一定會被商湯
      、周武王恥笑了
      。這樣說來,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還贊美堯
      、舜
      、湯、武
      、禹的政治措施
      ,一定會被新的圣人恥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
      ,不取法所謂永久適用的制度
      ,而應(yīng)研究當(dāng)前的社會情況,并根據(jù)它制定符合實際的措施
      。有個耕田的宋國人
      ,田里有個樹樁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樹樁上
      ,碰斷脖子死了
      ;這個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農(nóng)具,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再撿到死兔子
      ,兔子不可能再得到
      ,可是他本人卻被宋國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來治理現(xiàn)在的人民
      ,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類似的人


      古時男子不須耕種,野生的果實就足夠食用
      ;婦女不須紡織
      ,禽獸的毛皮就足夠穿著。不需要做費力的事
      ,給養(yǎng)就很充足
      ,人民少但財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間不爭斗
      。因此不需實行厚賞
      ,不用采取重罰,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不算多
      ,每個兒子又有五個兒子,這樣祖父沒死就有了二十五個孫子
      。因此人民多而財物缺少
      ,干體力活干得很勞累,可是給養(yǎng)還是很少
      ,所以人民發(fā)生爭斗
      。即使加倍獎賞和加重懲罰,還是不能避免紛亂


      堯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
      ,他的住房簡陋,茅草蓋的屋頂都不加修剪
      ,櫟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
      ;吃粗糙的糧食,喝野菜煮的羹
      ;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
      ,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現(xiàn)在的看門人
      ,穿的吃的都不會比這更差了
      。禹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親自拿了農(nóng)具干活
      ,給百姓帶頭
      ,累得大腿上沒有肌肉,小腿上不長毛;即使現(xiàn)在奴隸的勞動都不會比這更苦了
      。按這樣的情況推論
      ,古代讓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脫離看門人的生活
      ,擺脫奴隸的勞苦
      ,所以把天下傳給別人并不值得稱贊。今天的縣官
      ,一朝死了
      ,子孫世世代代還可乘車,所以人們看重官職
      。因此人們對于讓位的事
      ,可以輕易辭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卻難以丟掉現(xiàn)在縣令的地位
      ,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實際情況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卻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節(jié)日都把水作禮物相互贈送
      ,在沼澤低洼地區(qū)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卻要雇工開挖渠道排水
      。所以荒年的春天
      ,自己的小弟弟來了也不供飯;豐年秋收時
      ,疏遠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飯
      。這不是疏遠骨肉兄弟而愛護過路客人,而是由于糧食多少的實際情況不相同
      。因此古人輕視財物
      ,不是什么仁愛,只是因為財物多
      ;現(xiàn)在人們的爭奪
      ,也不是小氣,只因財物太少


      古人輕易辭掉天子
      ,不是品德高尚,是因為權(quán)勢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今人看重并爭取做官和依附權(quán)勢,不是品格卑下
      ,是因為權(quán)勢太重
      。所以圣人要研究財物多少、考慮權(quán)勢大小來制定他的政策。古代刑罰輕不算仁慈
      ,責(zé)罰嚴(yán)也不算殘暴
      ,要適應(yīng)社會習(xí)俗而行事。因此情況隨著不同時代而發(fā)展
      ,政策措施也要適應(yīng)不斷發(fā)展的情況
      。 古時周文王住在豐、鎬一帶
      ,土地只有百里見方
      ,施行仁義的政治,用安撫的手段使西戎歸附了自己
      ,終于統(tǒng)一了天下
      。土地有五百里見方,施行仁義的政治
      ,向他獻地朝貢的國家有三十六國
      ;楚文王怕他危害到自己,起兵攻打徐國
      ,便滅掉了它
      。所以周文王施行仁義的政治終于統(tǒng)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義的政治卻亡掉了自己的國家


      在舜統(tǒng)治天下的時候
      ,苗族不歸順,禹準(zhǔn)備去征伐它
      ,舜說:“不行
      。崇尚德教還做得不夠就施行武力,這不是治國的方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怯昧巳陼r間進行德教,手持盾牌大斧等兵器作為道具跳起舞來
      ,苗族才歸順了
      。在共工戰(zhàn)斗的時候,兵器短的被敵人刺到
      ,鎧甲不堅固的傷到自己的身體
      ,而不適用于今天。所以說:情況變了
      ,措施也要變


      上古時在道德上爭勝,中世時在智謀上角逐
      ,現(xiàn)在便在軍事實力上競爭了
      。齊國準(zhǔn)備進攻魯國
      ,魯國派子貢去說服齊國。齊國人說:“你的話不是說得沒有道理
      ,可是我想要的是土地
      ,不是你這些話所說的道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闫鸨ゴ螋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直到距離魯國都門十里的地方劃為邊界線。所以說偃王施行仁義而徐國滅亡了
      ,子貢機智善辯而魯國的國土削減了
      。都不是用來保持國家的辦法。拋掉偃王的仁義
      ,廢棄子貢的機變
      ,憑借徐國、魯國自己的實力
      ,用來抵抗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
      ,那末齊、楚兩國的欲望不可能在徐
      、魯兩國得逞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856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
      。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