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人王
。從他身上我們再也看不到什么“神性”,而多的是“人性”
。我們知道神話從這里開始已經(jīng)更多地和歷史融合了
。
中國第一部史書《尚書》正是從堯開始記起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用大量筆墨記載堯
。他說:堯是
黃帝的四世孫子
,名放勛。說他“其仁如天
,其知如神
。就之如曰,望之如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表n非在《韓非子?五蠹 》中描寫得更具體些,說“堯之于天下也
,茅茨不剪
,采椽不斫,糲粢之食
,藜藿之羨
,冬日麂(音ní)裘,夏日葛衣
,雖監(jiān)門之養(yǎng)
,不虧于此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帝堯生活簡樸得還趕不上一個看門人
。盡管如此,堯還是更多地想到天下百姓。劉向在《說苑?君道》中記:堯存心于天下
,有一民饑則謂我之饑
,一民寒則謂我之寒;一民犯罪
,則也是我的罪過
,———都是我沒有教育好他,其實質(zhì)是我陷他于罪惡中
。

我們知道堯的時代并非天下太平
。自然災(zāi)害層出不窮,爭斗戰(zhàn)亂也屬家常
。先是羿射日
,驅(qū)逐猛獸。再后來就是與滔滔洪水的搏斗了
。有人說羿射日實際上是人們與旱災(zāi)斗爭的象征
。而驅(qū)逐猛獸實質(zhì)是指堯以武力消滅、兼并其它氏族部落
,是平亂
。
那時是原始社會的后期,人民種地
,實際上是靠天(時)吃飯的
,那么歷法、節(jié)氣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
堯命羲氏
、和氏敬奉上天,依日月星辰的行跡(規(guī)律)制定歷法
。將春
、夏、秋
、冬的時令謹(jǐn)慎地傳達給各地百姓
,這叫“敬授民時”。
《尚書?堯典》還記載:堯設(shè)立有百工(官)負(fù)責(zé)管理各行各業(yè)的事務(wù)
,即“允厘百工
,庶績咸熙”,于是各行各業(yè)都興旺發(fā)達起來
。
堯創(chuàng)設(shè)了四方氏族部落聯(lián)盟(或稱酋邦)首領(lǐng)(四岳)的聯(lián)合議事制度
,每當(dāng)有什么大的事情需要決策時,堯通常跟四岳商議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堯還在“通衢”上設(shè)“誹謗木”(見《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
,天下百姓
,若是對帝(政府)有什么不滿的都可以記在上面。今天
,我們的天安門廣場上矗立著華表
,不過已很少人知道,華表的意義及前身正是堯所立的“誹謗木”
。
堯說:“唉
!四岳
,現(xiàn)在天下滾滾洪水漫天而來
,浩浩然包圍了群山,淹沒了丘陵
,百姓都憂心如焚
,有誰能受命去治理呢?”首領(lǐng)們都推薦(崇伯)鯀(取代共工)
,堯以為鯀不可以(不行)
,但四岳們說試試再說吧,于是堯讓鯀去治水
,讓共工改做工師
。結(jié)果,“共工果淫辟”
,而鯀“治水九年
,功用不成”。(《史紀(jì)?五帝本紀(jì)》)
堯老了
,一次堯?qū)λ脑勒f:“唉
!四岳,我現(xiàn)在在位已有七十年了
,你們誰能接我的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空埮e薦賢能之人
,無論貴賤
。”這時有個叫放齊的首領(lǐng)說:“你的兒子丹朱
,挺合適
。”堯說:“不行
,那小子不成器
。”(丹朱是堯的兒子
,不肖
。堯為教育他曾為其發(fā)明圍棋,可連棋丹朱也下不好。)后來
,四岳又一致推舉舜
。堯說:“哦,這個人我聽說過
。讓我來考察考察他吧
!”堯于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觀其內(nèi)”,又讓九個兒子去與舜相處
,以“觀其外”
。結(jié)果舜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后來堯又通過讓舜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來考察他
,最后堯很滿意
,決定將天子位讓給舜。
堯說:“授舜
,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皇诘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妒芳o(jì)?五帝本紀(jì)》)
這樣堯沒有將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是傳給舜
。后來舜也仿效堯
,沒有將帝位傳給兒子商均而是傳給禹。禹呢
,同樣將帝位傳給了伯益
。這種“傳賢不傳子,選賢任能”的制度
,便是歷史上常為人稱道的“禪讓制”
。這種社會也被儒家叫做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堯讓位28年后死去
,舜在三年喪期過后
,踐天子位,正式稱帝
。
做為人君
,堯一生的品德,功績可謂極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由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贊美的東西寥寥可數(shù)。周朝的文化
、禮樂制度
,一也;舜作的音樂《韶》
,二也
;他的好學(xué)生顏回,三也
。而最使孔子不惜辭藻
,傾心贊美的便是堯了。他說:“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論語?泰伯》)
誰有無蠹的注釋?急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是五蠹嗎?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②禽獸蟲蛇;有圣人作③
,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④之,使王天下⑤
,號之曰⑥有巢氏
。民食果蛤⑦,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民多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圣人作,鉆燧取火⑧以化腥臊
,而民說⑨之
,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中古⑩之世
,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⑾。近古之世
,桀紂⑿暴亂而湯武⒀征伐
。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⒁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
,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⒂
、鯀禹
、湯武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必為新圣⒃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⒄
,不法常可⒅
,論⒆世之事
,因為之備⒇。宋21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22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23而守株
,冀24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25為宋國26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
,皆守株之類也。
古者丈夫27不耕
,草木之實足食28也
,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29也
,不事力而養(yǎng)足30
,
注釋:
本文節(jié)選自韓非《韓非子·五蠹》。五蠹
,指當(dāng)時社會上的五種人:(一)學(xué)者(指戰(zhàn)國末期的儒家)
,(二)言談?wù)?指縱橫家)
,(三)帶劍者(指游俠),(四)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
,(五)工商之民
。韓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斌迹x
。韓非認(rèn)為這五種人無益于耕戰(zhàn)
,就像蛀蟲那樣有害于社會。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zhàn)國末期韓國的公子
,思想家荀況的學(xué)生,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收集在《韓非子》中
,共22卷55篇。
②〔不勝〕力不能敵
。
③〔作〕興起
、出現(xiàn)。
④〔悅〕喜歡
。
⑤〔王(wàng)天下〕統(tǒng)治天下,為天下之王
。
⑥〔號之曰〕稱之為
。
⑦〔果(luǒ)(bàng)蛤(gé)〕木實、瓜類
、蚌蛤
。,同“蚌”
。蛤
,蛤蜊,似蚌而圓
。
⑧〔鉆燧(suì)取火〕鉆燧木以取得火種
。燧,用以鉆火之木材
。
⑨〔說(yuè)〕通“悅”
。
⑩〔中古〕指距秦較遠之時。
⑾〔鯀(gǔn)禹決瀆(dú)〕鯀和禹挖河(泄水)
。鯀
,禹(夏朝開國之君)之父
。決,開挖
。瀆
,水道,溝渠
。古以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
,在山東入海)為四瀆。傳說鯀治水以堙(yīn
,塞)為主
,九年無功,被舜殺死
;禹改用疏導(dǎo)之法
,十三年水患始息。與本文所記有別
。
⑿〔桀(jié)紂(zhòu)〕桀
,夏朝末代之暴君。紂
,商朝末代之暴君
。
⒀〔湯武〕湯,殷朝開國之君
。武
,武王,周朝開國之君
。
⒁〔夏后氏〕夏朝開國之君禹
。后,君主
。
⒂〔堯舜〕夏朝以前有盛名之二君主
,堯傳舜,舜傳禹
。
⒃〔新圣〕新興帝王
。
⒄〔期修古〕期,希求
。修
,習(xí),治
。修古
,學(xué)習(xí)古法。
⒅〔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伞承Х沙P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桑概f制度
。
⒆〔論〕研討。
⒇〔因為之備〕從而為之作準(zhǔn)備
,采取措施
。因,依
,按照
。備,采取措施
。
21〔宋〕春秋戰(zhàn)國時國名
,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
22〔株〕樹橛子
。
23〔釋其耒(lěi)〕釋
,放下。耒
,農(nóng)具
,狀如木叉。
24〔冀〕希望
。
25〔身〕本身
,自己。
26〔國〕指全國之人
。
27〔丈夫〕指男丁
。
28〔足食〕足夠吃。
29〔衣(yì)〕動詞
,穿。
30〔不事力而養(yǎng)足〕不從事勞動
,而衣食充足
。養(yǎng),供養(yǎng)
。
人民少而財①有余
,故民不爭。是以厚賞②不行
,重罰不用
,而民自治③。今人有五子不為多
,子又有五子
,大父④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⑤薄
,故民爭
;雖倍賞⑥累罰⑦而不免于亂。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剪⑧
,采椽不斫⑨,糲粢之食⑩
,藜藿之羹⑾
,冬日麑⑿裘,夏日葛⒀衣
,雖監(jiān)門⒁之服養(yǎng)不虧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⒂以為民先⒃
,股無胈⒄
,脛⒅不生毛,雖臣虜⒆之勞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
,夫古之讓天子⒇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
,故傳天下而不足多21也
;今之縣令22,一日身死24
,子孫累世駕
,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讓也
,輕辭25古之天子
,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26異也
。
夫山居而谷汲27者
,膢臘28而相遺29以水;澤居苦水30者
,買庸而決竇31
。故饑歲之春32,幼弟不餉33
,穰歲34之秋
,疏客35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心異也
。是以古之易36財
,非仁也,財多也
,今之爭奪
,非鄙37也,財寡也
;輕辭天子
,非高也,勢薄38也
,重爭土橐39
,非下也,權(quán)重也
。故圣人議多少
、論薄厚為之政40,故薄罰不為慈
,誅嚴(yán)不為戾41
,稱俗42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43
。
古者文王處豐鎬44之間
,地方百里45,行仁義而懷西戎46
,遂王天下
。徐偃王47處漢東48,地方五百里
,行仁義
,割地而朝49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50恐其害己也
,舉兵伐徐
,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
,是仁義用于古 51 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
。
注釋:
①〔財〕財貨,物資
。
②〔厚賞〕豐厚之賞賜
。
③〔自治〕自然就不亂。
④〔大父〕祖父。
⑤〔供養(yǎng)〕享用之物
。
⑥〔倍賞〕加倍賞賜
。
⑦〔累罰〕屢次懲罰。
⑧〔茅茨(cí)不剪〕用茅草覆蓋屋頂
,而且沒有修剪整齊
。
⑨〔采椽不斫(zhuó)〕柞(zuò)木做屋椽,而且不加雕飾
。斫
,原作,加工
。
⑩〔糲(lì)粢(zī)之食〕粗糧飯
。糲,粗米
。粢
,小米。
⑾〔藜(lí)藿(huò)之羹〕野菜湯
。藜
,藿,皆草名
。羹
,帶湯的蔬菜食品。
⑿〔麑(ní)〕小鹿
。
⒀〔葛〕麻布
。
⒁〔監(jiān)門〕看門之人。
⒂〔臿(chā)〕掘土工具
,鍬
。
⒃〔為民先〕帶頭干。
⒄〔股無胈(bá)〕大股上沒有毛
。胈
,股上之毛。
⒅〔脛〕小腿
。
⒆〔臣虜〕奴隸
。
⒇〔讓天子〕指堯舜禪(shàn)讓。
21〔不足多〕不值得贊揚
。多
,贊美。
22〔縣令〕一縣之長
。
23〔一日身死〕一旦死了
。
24〔絜(xié)駕〕套車
,此處指乘車,意為仍然闊氣
。絜
,約束。
25〔輕辭〕輕易辭謝
,以辭為輕易
。
26〔實〕實際情況。
27〔山居而谷汲〕住在山中(高處)而自谷中(低處)汲水
。谷
,山澗。
28〔膢(lóu)臘(là)〕祭名
。膢
,二月祭,祭飲食之神
。臘
,臘月祭,祭百神
。
29〔遺(wèi)〕饋贈
。因得水難。
30〔澤居苦水〕住在洼地
,苦于水澇
。
31〔買庸而決竇〕雇人掘水道排水。竇
,通水之路
。
32〔春〕其時青黃不接,為缺糧季節(jié)
。
33〔幼弟不餉〕雖幼弟之親
,亦不予之食。
34〔穰(ráng)歲〕豐年
。
35〔疏客〕關(guān)系不深之客
。
36〔易〕輕視。
37〔鄙〕低下
,粗俗
。
38〔勢薄〕(天子)權(quán)勢輕微。
39〔土橐(tuó)〕高職位
。另一說
,土,應(yīng)作“士”
,同“仕”
,作官
;橐,通“托”
,托身于諸侯。
40〔為之政〕為政
,行政
。
41〔戾(lì)〕暴戾,殘暴
。
42〔稱(chèn)俗〕適合世情
。稱,適合
。
43〔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情況因時世不同而有異
,措施應(yīng)適合于當(dāng)前時世的情況。
44〔豐鎬(hào)〕二地名
,皆在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
。
45〔地方百里〕占有之區(qū)域,方圓百里
。
46〔懷西戎〕安撫西方各民族
,使之歸順。懷
,感化
,安慰。
47〔徐偃王〕西周穆王時徐國國君
,據(jù)今安徽省泗縣一帶
。
48〔漢東〕漢水之東。
49〔割地而朝〕割地予徐而朝見徐偃王。
50〔荊文王〕楚文王。荊
,楚之別稱
。楚文王在春秋時,與徐偃王不同時
,有人認(rèn)為“荊文王”的“文”是衍文。究竟是哪一個楚王,不可考
。
51〔用于古〕適用于古代,古代可行
。
當(dāng)舜之時
,有苗①不服,禹將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②
,非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诵藿挞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執(zhí)干戚舞④,有苗乃服
。共工⑤之戰(zhàn)
,鐵短者及乎敵⑥,鎧甲不堅者傷乎體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⑦
,中世逐于智謀
,當(dāng)今爭于氣力。
齊將攻魯
,魯使子貢⑧說之
。齊人曰:“子言非不辯⑨也,吾所欲者土地也
,非斯言所謂⑩也
。”遂舉兵伐魯
,去門十里以為界⑾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⑿
,以是言之
,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⒀也。去偃王之仁
,息子貢之智
,循⒁徐魯之力,使敵萬乘⒂
,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
①〔有苗〕舜時一部落,亦稱三苗
。有
,助詞,無義
。
②〔上德不厚而行武〕在上位者德行微薄
,而使用武力。上
,指帝王
。
③〔修教〕修整教化
,推行教化。
④〔執(zhí)干戚舞〕手持干戚而舞
。干
,盾;戚
,斧
;皆兵器。執(zhí)之舞
,化武器為舞具也。
⑤〔共工〕傳說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
,其后人以官為姓
,世居江淮間。戰(zhàn)爭之史實不詳
。
⑥〔鐵(xiān)短者及乎敵〕短武器亦能及敵人之身
。極言戰(zhàn)爭激烈。
,鍤一類兵器
。
⑦〔競于道德〕爭以道德相高。下文“逐”“爭”義同
。
⑧〔子貢〕姓端木
,名賜,字子貢
,孔子弟子
,以善外交辭令著名。
⑨〔辯〕言辭巧妙
。
⑩〔非斯言所謂〕與你所說并非一回事
。
⑾〔去門十里以為界〕以距魯都城門十里處為國界。言所侵甚多
。
⑿〔削〕土地減少(被侵占)
。
⒀〔非所以持國〕不是可以用來管理國家的。
⒁〔循〕依照
。
⒂〔使敵萬乘〕用來抵擋大國(的侵略)
。使,用
。萬乘
,一萬輛兵車,指大國
。乘
,四匹馬駕一輛兵車
。
本文是體現(xiàn)韓非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主要內(nèi)容是根據(jù)他對古今社會不斷變遷的看法
,論述法治應(yīng)當(dāng)適應(yīng)時代的要求,并提出實際的權(quán)勢比空頭的仁義更有效
,反對政治上頑固守舊的態(tài)度。韓非的議論
,深刻周密,不尚空談
,從大量的事實中分析歸納出結(jié)論
,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獸眾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
, 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
,使王天下
,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
,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鉆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說之,使王天下
,號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
,而鯀
、禹決瀆。近古之世
,桀
、紂暴亂,而湯、武征伐
。 今有構(gòu)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瀆于殷
、周之世者,必為湯
、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舜
、湯
、武、禹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
,必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桑撌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因為之備
。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
,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
,冀復(fù)得兔
,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