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xiàn)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
。滿族婦女不纏腳
,所著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
,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
,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滿族婦女的發(fā)式變化很大
,姑娘時代
,只簡單地把頭發(fā)在腦后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
,就要把頭發(fā)梳成辮子并挽成單發(fā)髻
,結婚后的發(fā)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
,雙髻式發(fā)型把頭發(fā)從頭頂分梳為前后兩部分
。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
,頸后髻梳成燕尾狀
,在脛后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tài)
,因此
,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fā)式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
,園領
,前后襟寬大,而袖子較窄
,四片裁制
,衣衩較長,便于上馬下馬
;窄窄的袖子
,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
,又稱馬蹄袖
。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后,馬蹄袖已成裝飾
,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
、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
。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
,四片裁制也改為兩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現(xiàn)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
。繡有精致圖案
。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tǒng)滿族旗袍的男子
,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
,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滿族的住房
,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
,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滿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
、中
、東三間,大門朝南開
,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
,東間稱東下屋
。西上屋設南、西
、北三面炕
,西炕為貴,北炕為大
,南炕為小
,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
,晚輩住南炕
。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jié)
,在路上遇見長輩
,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
,等長輩走過再行
;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
,除握手互敬問候外
,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jié)時要拜兩次年
,年三十晚上拜一次
,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
,叫迎新春
。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
、殺狗和忌食狗肉
;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
,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
,張貼年畫
;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
,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
。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
;不戴狗皮帽
、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不許從鍋灶
、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
;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
、襪子、鞋靴
;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
、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
,每年都要根據(jù)不同的節(jié)令祭天
、祭神、祭祖先
,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
。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
,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
,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
,即可宰殺
。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
,讓烏鴉來吃
,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
。然后把全豬卸為八塊
,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于家里屋內西山墻的祖宗牌位下
,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
,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
,蘸鹽而食
。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
,即可坐下同吃
,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
。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jié)
,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
,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場時
,用新豆子做豆腐吃
,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
,以慶豐收
。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
,也有稱“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
,新娘
、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后對飲。
【日常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
,農閑時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
、干飯
,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飯
。有的地區(qū)以玉米為主食
,喜以玉米面發(fā)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qū)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
,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
,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
,盛入碗內
,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餑餑是用黏高粱
、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制作的
,有豆面餑餑
、搓條餑餑、蘇葉餑餑
、菠蘿葉餑餑
、牛舌餑餑、年糕餑餑
、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
,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
。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
,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
,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
,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
,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
。據(jù)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于清順治年間
。用酸菜熬白肉
、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
、燉
、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
。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
。東北地區(qū)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
。此外
,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
,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
,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
,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
。如祭祀用過的神糕
、神肉,路人可以分享
,但一般不能帶去
,吃完后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
,長輩不動筷
,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
,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
【民族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
,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
②火鍋(滿族傳統(tǒng)風味菜肴)
③酸湯子9遼寧岫巖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
,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
、魚兒餑餑
、匙子餑餑、菊花餑餑
、糊面餑餑
、炸高麗餑餑、江米糕
、黃米糕
、七星餅、雞蛋糕
、枸奶子糕
、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
。傳入民間制成糕點后
,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
,俗稱清東陵大八件
;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
。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
,松餅,玫瑰餅
,龍鳳餅
,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
、八裂餅
、核桃酥、到口酥等)
【傳統(tǒng)節(jié)日】:
滿族許多節(jié)日均與漢族相同
。主要有春節(jié)
、元宵節(jié)、二月二
、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
。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
、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
。
逢年過節(jié),都要殺豬
,過年(春節(jié))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
。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jié))
,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
,稱為臘八粥
。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
,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
,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里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
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慶”之日
。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fā)布諭旨
,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
,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
,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
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慶”之日
。1635年農歷10月13日
,皇太極發(fā)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
,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
,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
。
上元節(jié):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jié)”
。同漢族一樣
,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簼M族婦女的節(jié)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
,婦女們三五成群
,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
,或嬉戲歡鬧
,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zhí)ь^日”。當日晨
,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
,故稱“引龍”
。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
,祈求風調雨順
。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
清明節(jié):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后在墳頂上壓錢
,而是在墳上插“佛朵”
。“佛朵”是滿語
,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
。根據(jù)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
,人是柳的子孫
,為表明后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端午節(jié):滿族過端午節(jié)吃粽子
、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
中元節(jié):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
,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jié)”。屆時
,各處寺院設立道場
,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
中秋節(jié):滿族人家過中秋節(jié)也吃“團圓飯”
。此外,月亮初升之際
,還要供月
。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
、毛豆枝
、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
。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
,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
,婦女先拜
,男人后拜。
臘八節(jié):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