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名醫(yī)董奉考
□ 錢超塵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漢末有三位著名醫(yī)學家:華佗
、張仲景
、董奉
。華佗在《后漢書》、《三國志》中有傳
,裴松之
、李賢注補充許多故事,人物形象乃生動突出
。張仲景無傳
,唐初史學家劉知幾《史通》卷八《人物篇》云:“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
,若元化仲景
,時才重于許洛,何禎許詢
,文雅高于揚豫
,而陳壽《國志》、王隱《晉史》
,廣列諸傳,而遺此不編
,此亦網漏吞舟
,過于迂闊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倬盁o傳
,有書存世
,可藉其書研究其人。董奉則不然
,史書無傳
,其書無存,研究其人
,實為難矣
。
有三篇史料可藉以尋覓董奉蹤跡。一為《三國志·吳志》卷49《士燮傳》
;二為《晉書》卷72《葛洪傳》
;三為葛洪《神仙傳》。
董奉挽士燮于將死
《三國志·士燮傳》:“士燮
,字威彥
,蒼梧廣信人也。其先本魯國汶陽人
,至王莽之亂
,避地交州,六世至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睆V信即今之蒼梧。士燮為人“體器寬厚
,謙虛下士
,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耽玩《春秋》
,為之注解
。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書曰:交阯士府君,既學問優(yōu)博
,又達于從政
,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
,疆埸無事
,民不失業(yè),羈旅之徒
,皆蒙其慶
。”
在此段文字下
,東晉裴松之加有一段小注:“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
,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
,以水含之
,捧其頤搖稍之食頃
,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
,半日能起坐
,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奉字君異
,侯官人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士燮傳》云:“燮在郡四十余歲
,黃武五年,年九十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秉S武五年為公元226年,由此推出士燮生于公元136年
,卒于公元226年
。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因此
,士燮大部分時光生活于東漢末期,在吳國生活五年而歿
。士燮早年與仲景共同經歷漢末時光
。
這里需要關注的是董奉生卒及其何以至蒼梧?考證董奉生卒
,史料有闕
,唯一可以據用的資料是葛洪《神仙傳》。其董奉傳云:董奉者
,字君異
,侯官人也。吳先主時
,有少年為奉本縣長
,見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
,罷官去
。后五十余年,復為他職行經侯官
,諸故吏人皆老
,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耶?吾昔見君如此
,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
,何也
?”奉曰:“偶然耳!”
侯官古稱“冶縣”
,東漢末改稱“侯官縣”(隋朝改稱“閩縣”)
,始建年不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裣蓚鳌贰坝猩倌隇榉畋究h長”
,意為有一位少年是董奉那個縣的縣長。在“侯官”名稱下加“縣”
,符合東漢末始立“侯官縣”史實
,則董奉生于東漢末福建侯官縣有文獻可證矣。
董奉生卒之年
,當以《董奉傳》之“奉年四十余”
、“后五十年”為推測其生卒時間坐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龂尽O權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春
,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丙申
,南郊即皇帝位
。”又云:“太元二年夏四月權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碧隇楣?51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抖顐鳌贩Q孫權為“吳先主”
,指孫權即皇帝位至逝世這一階段(公元229年~251年)而言。這一時期董奉四十余
,若以45歲計
,即從孫權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上推45年,則董奉生于漢末靈帝光和
、中平(公元184年~189年)間
;若從孫權卒年上推45年,則董奉生于漢末獻帝初平
、興平(公元190年~195年)間
,其時仲景(約公元150年~220年)尚在。此為董奉生年之推定
。
董奉卒年
,亦當據“后五十年”推測
。若從孫權初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下推55年,則為西晉武帝咸寧
、太康(公元275年~285年)間
。若從孫權卒年之公元251年下推55年,則卒年當在西晉惠帝永寧
、永安(公元301年~304年)間
。官侯縣縣長某再次見到董奉時是初見后的50余年,也許此50年后董奉尚生存若干年
,亦未可知
。其卒年較難考。
根據以上
,大致可確知董奉生在東漢末的公元168年~220年間
,卒年或在西晉的公元265年~313年間,享年近百歲或百余歲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第十二冊《董奉》條引《南康府志》稱董奉“永嘉(西晉末)中仙去”
。《董奉傳》稱“奉在人間三百余年乃去
,顏狀如三十人也
。”奉享高年
,故夸大言之
。
漢末西晉是苦難時代,人員流徙不定
。士燮家族由山東汶陽遠徙蒼梧郡避董卓之亂
,漢末及三國社會紊亂生民凋敝甚于卓時,董奉當為避難而遠徙蒼梧者
,恰逢交阯太守士燮將死而愈之
。《神仙傳》云:“士燮得毒病死
,奉時在彼
,乃往與藥三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奉時在彼”句
,乃不期而遇,猶扁鵲之愈虢太子也
。
裴松之引葛洪《神仙傳》
,對于后世考察董奉具有重大意義。猶《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華佗別傳》史料,可藉以觀華佗全人
。
葛洪搜訪董奉事跡
葛洪生于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卒于晉哀帝興元元年(公元363年),享年81歲
。葛洪青年喜儒家書
,后專尊道家,晚年求道訪仙
,尤為精進。東晉元帝時干寶“薦洪才堪國史
,選為散騎常侍
,領大著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备鸷椴荒綐s利
,“固辭不就,以年老欲煉丹
,以祈遐壽
。交阯出丹,求為句漏令
。帝以洪資高
,不許。洪曰:非欲為榮
,以有丹耳
。帝從之。洪遂將子侄俱行至廣州
。刺史鄧岳留
,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煉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本渎┑靥幗魂n,即奉為士燮治病之郡
。葛洪雖未至句漏為令
,然廣州、羅浮山等地與董奉當時所居之地不遠
。董奉信道
,自稱“貧道”,與葛洪信仰亦合
,對董奉事跡
,洪必詳細訪求,乃錄入《神仙傳》。尤當思忖者
,董奉亡故時期與葛洪出生之年相接
,葛洪出生之時,為董奉晚年
。董
、葛所居之地相近,年壽相接
,凡此皆為葛氏搜訪董奉事跡
,提供諸多便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渡裣蓚鳌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篇幅皆短小,唯《董奉傳》堪稱長篇
,1211字
,有董奉許多生活細節(jié)及治病不取餉糈酬金事。凡此非出臆想
,而出自方民遞相口傳
。剔除少數神話,余多切理
,可以憑信
,如杏林等事屬之。
《董奉傳》多神話
。當知古人對所敬慕者
,多披以神話輕紗以申敬仰思慕深情,寄托人們理想追求與渴望
。如《南陽府志》稱仲景為老猿診脈
,老猿以古桐回報,琢為二琴
,亦屬同類事
。此傳將董奉高尚醫(yī)德、大醫(yī)風范圓滿展現
,為后世醫(yī)家樹立清廉高尚楷范形象
。
何時希《中國歷代醫(yī)家傳錄》亦全引《董奉傳》
,評葛洪《神仙傳》文風云:杏林故事
,除虎事外,余皆可信
,正見醫(yī)不貪財
,唯須種杏
,初供觀賞,又可濟貧
。試思“二月春光鬧杏花”
,萬株一片,何等縟鬧
。繼乃貨杏易谷以賑貧乏
,醫(yī)家美德,至此極矣
!嘗見葛洪《抱樸子·自序》
,文多駢偶縟麗,若此《神仙傳》記董奉事
,層次井然
,雖稍涉迷信,讀之情理贍美
,尤令人神往。
杏林精神輝耀古今
葛洪的《董奉傳》對后世醫(yī)家產生巨大影響
,杏林精神不僅是醫(yī)家精神財富
,而且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美德的組成部分,文學作品
、戲劇小說
、民間故事、醫(yī)書醫(yī)話等均有歌頌
。略舉如下
。
宋初《太平廣記》第二引葛洪《董奉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綇V記》始編于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
,三年成書,六年雕版印刷
。此書是較早引用《董奉傳》者
。
南宋興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周守忠撰《歷代名醫(yī)蒙求》,載董奉事跡云:字君異
。時士燮為交州刺史
,得毒病,死三日
。奉時在南方
,往,以三圓藥內口中
。食頃
,燮開目動手足
,顏色還故;半日能起
,遂活
。人問其故,曰:初見赤醫(yī)吏追去
,董真君有命
,遂得回耳。董奉居廬山
,不田作
,為人治病,亦不取錢物
,但使重病得愈者栽杏五株
;輕病得愈者,栽杏一株
。如此數年
,杏有萬株,郁然成林
,群蟲戲其下
,常無生草,有如新除也
。于是杏子大熟
,奉嘗語人曰:欲買杏者,不須來報之
,但徑自往取之
,一器谷便得一器杏。嘗有谷少而取杏多者
,即有虎號嘯而逐之
。所得谷救賑貧乏,供給行旅
,歲消三百斛
,而所余猶多。一旦
,升天去
。”
元末明初的高啟所撰《高太史集》卷18有《杏林為蕭沈二醫(yī)師題》
。
明《南康府志》云:董奉
,字君異,侯官人
,有道術
。隱居廬山
,為人治病,不受謝
,唯令種杏一株
,數年成林,杏熟易谷
,以濟貧民
。永嘉中仙去。今廬山杏林
,乃其遺跡
。
明徐春甫《古今醫(yī)統大全》卷一:董奉,字君異
,侯官人
,精醫(yī)。與人治病愈者
,重則種杏五株
,輕則一株。不數年之間
,杏樹多十萬
。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引用《董奉傳》全文及《南康府志》。
《詞源》:董奉
,三國吳侯官人。字君異
。善醫(yī)道
。傳說交阯太守士燮病死三日,奉與一丸藥與服
,食頃而目張手動
,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
。又傳奉居廬山
,不種田,日為人治病
,亦不取錢
,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
,有杏數萬株。后人常以“杏林”為頌贊醫(yī)者之詞
,本此
。見《三國志·吳·士燮傳注》及葛洪《神仙傳》
。
《中醫(yī)大辭典》:董奉,三國時期吳國醫(yī)生
。字君異
。據古書載,他治病不取報酬
,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門前種杏樹
,日久杏樹成林。后世稱頌醫(yī)家為杏林春暖
、譽滿杏林
,來源于此。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醫(yī)人物辭典》:董奉
,三國吳醫(yī)學家
。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閩侯)人
。約生于二三世紀間
。相傳交州刺史士燮病瀕危,奉往
,以三丸藥納口中
,食頃即目開手足動,得以救治
。后隱居廬山
,為人治病,不取報酬
,治愈重病者使栽杏五株
,輕者一株。如此數年
,得十萬余株
,蔚然成林。每年貨杏得谷
,旋以賑救貧乏
,供給行旅不逮者。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稱道醫(yī)家醫(yī)德
。
諸家所取者
,均為董奉高尚醫(yī)德。杏林醫(yī)風
,已經構成中醫(yī)道德主旋律
,它將伴隨中華民族而永生。
鏈接 《神仙傳·董奉》
董奉者
,字君異
,侯官人也
。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
,見奉年四十余
,不知其道,罷官去
。后五十余年
,復為他職,行經侯官
,諸故吏人皆老
,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
?吾昔見君如此
,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
。何也
?”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為交州刺史
,得毒病死
,死已三日。奉時在彼
。乃往與藥三丸
,內在口中,以水灌之
,使人捧舉其頭
,搖而消之。須臾
,手足似動,顏色漸還
,半日乃能起坐
,后四日乃能語,云:“死時奄忽如夢
,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
。入大赤門,徑以付獄
。獄各一戶
,戶才容 一人,以燮內一戶中
,乃以土從外塞其門
,不復見外光
。恍惚聞戶外人言云:太乙遣使來召士燮
。又聞除其戶土
,良久引出,見有車馬赤蓋
,三人共坐車上
,一人持節(jié)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
。燮遂活
。”因起謝曰:“某蒙大恩
,何以報效
?”乃為奉起樓于庭中。奉不食他物
,唯啖脯棗
,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
。奉每來飲食
,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
,人每不覺
。如是一年余,辭燮去
。燮涕泣留之不住
。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
?”奉曰:“不用船
,唯要一棺器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臂萍礊榫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至明日日中時,奉死
,燮以其棺殯埋之
。七日后,有人從容昌來
,奉見囑云:“多謝燮
。加自愛理!”燮聞之,乃起殯
。發(fā)棺視之
,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
,一面以丹書作符
。
后還豫章,廬山下有一人中有厲疾垂死
,載以詣奉
,叩頭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
,以五重布巾蓋之
,使勿動。病者云:“初聞一物來舐身
,痛不可忍
,無處不咂。量此舌廣一尺許
,氣息如牛
,不知何物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绷季梦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
,痛即止
。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
后忽大旱
,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蹦俗札V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
。奉曰:“雨易得耳
!”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
?”令解其意
,曰:“先生但致雨
,當為立架好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泵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士彥自將人吏百余輩運竹木
,起屋立成
。方聚土作泥,擬數里取水
。奉曰:“不需耳
,暮當大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蹦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