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詩詞歌賦

      他“發(fā)明”2個字,被中國女性罵10年
      ,如今這2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過山龍 2023-07-27 15:56:39

      黃帝之史倉頡

      ,見鳥獸蹄迒之跡
      ,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初造書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墩f文解字序》

      傳說中

      ,漢字是黃帝史官倉頡創(chuàng)造出來的。要按傳說算的話
      ,漢字的歷史應當在4000年到5000年之間
      ,但我們知道傳說終究只是傳說,根據現代考古學家的發(fā)現
      ,漢字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
      ,6000年啊,漢字的講究那么多不是沒來由的

      我們上網沖浪的時候經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這漢字文化就精深到了可以逼瘋學漢語的外國人的程度。比如說同樣的漢字詞語
      ,可以用不同發(fā)音(普通話和方言)表述出來
      ;而意思一樣的詞語呢,也可以用不同的字組合表示
      。當然這么說有點抽象
      ,讓我們舉個例子。

      ,被中國女性罵10年

      ,如今這2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png" />

      一個外國人學會了“奶奶”這個中文詞,但他去了湖南長沙后

      ,未必知道長沙話里的“娭毑”也是“奶奶”的意思

      或者他學會了“他”這個男性第三人稱代詞,但在做聽力練習的時候

      ,他未必能分出“他她它”具體對應誰
      ,因為這3個字在漢語里的發(fā)音完全一樣啊

      所以外國人認為漢語太難

      ,實在太正常不過了。當然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漢語環(huán)境里
      ,要區(qū)分一些對外國人來說“難于上青天”的字詞不難,但一些常見漢語字詞“背后的故事”
      ,你可能就沒那么了解了

      今天所要說的便是“她”與“它”這2個漢字的故事,我們知道

      ,“她”是女性第三人稱代詞
      ,“它”是物主代詞
      ,可以指人以外的事物,也表第三人稱
      。但百年前
      ,這兩個字在漢語里的應用可不像如今一樣普遍,如果你讀過《紅樓夢》
      ,不難發(fā)現里邊男女都用“他”字代稱

      比如探春用“他又愛哭”評價林黛玉,賈母用“他有個呆根子”評價賈寶玉

      ,《紅樓夢》成書于清朝
      ,也就是說,在古代
      ,口語里的第三人稱代詞根本就沒男女之分
      ,要是上升到書面語,這種第三人稱詞就更多
      ,之
      、彼、其都是
      ,《詩經》里就有“彼其之子
      ,美如玉”一句。

      但是到了民國時期

      ,這種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民國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文言文和白話文打得不可開交
      ,廢除漢字和保留漢字也爭得熱火朝天
      ,那時候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學者,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就是其中一個
      ,就是他
      ,讓“她”和“它”變成了常見漢語代詞。

      劉半農出生于1891年

      ,是一名非常堅定的新文化學者
      ,他主張漢字要簡化、拼音化
      ,建立自己的語法體系,而他在漢字詞匯
      、語法
      、音與文方面的成就也非常高,曾經獲得法國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

      坊間傳言“她”和“它”是劉半農發(fā)明的

      ,很多人也相信了
      ,但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準確。就像很多人以為蔡倫發(fā)明造紙術
      ,而實際上造紙術古已有之
      ,蔡倫只是改進了方法一樣,“她”和“它”這2字
      ,也是古已有之
      ,只不過,古代的“她”意思同“姐”
      ,古代的“它”沒現代字形簡單

      而且,這2字在一度被丟在漢字“冷宮”里

      ,屬于生僻字
      ,劉半農提出要把這2字轉為常用字之后,被守舊派和知識分子女性罵了10多年
      ,這到底為何呢

      其實很簡單

      。劉半農之所以要在傳統(tǒng)的“他”字外還加入“她”與“它”,是因為他發(fā)現推廣白話文
      、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時“他”字已經不夠用了
      ,外語里有he(他)、she(她)
      、it(它)
      ,但譯成中文卻只能用“他男”、“他女”和“他物”區(qū)分
      ,看起來怪怪的
      ,又很麻煩。

      于是

      ,劉半農在1918年提出漢語也得有個單獨的字表示女性第三人稱
      ,這個字就是女字旁的“她”;兩年后
      ,他又發(fā)表了一篇《她字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他順帶提出要用“它”指代人之外的眾多事物
      。民國時期的文壇也算“百家爭鳴”
      ,劉半農的觀點一提爭議就來了。

      守舊派本來就反對新文化

      ,當然要反對劉半農
      ;而接受了教育的女性,則認為劉半農有點歧視
      ,要創(chuàng)造新的第三人稱代詞沒問題
      ,為什么非要女性改
      ,而不是男性改 為什么“他”字本來男女通用,現在只屬于男子 圍繞著平權等問題
      ,各路人馬唇槍舌劍
      ,罵得不可開交。

      其實劉半農的提議本身出發(fā)點是好的

      ,但一個新東西出現總要經歷波折
      ,當時有人罵劉半農時,提到男性的“他”也應該改成“男”字旁才公平
      ,這么說也不無道理
      ,只是如此一來問題難免更加復雜化。到1932年
      ,罵戰(zhàn)終于結束
      ,因為“她”在當年正式被官方納入常用字。

      這背后離不開趙元任

      、俞平伯
      、王統(tǒng)照等新派學者(均為男性)的支持,魯迅對劉半農的提議也很贊賞
      ,他認為劉半農為了推廣“她”和“它”打了場大仗
      ,功不可沒。筆者猜想
      ,如果當時文壇學者以女性居多
      ,會不會作出改變的一方真成了男性呢

      當然這也只是想,“她”與“它”之爭已經結束了

      ,再討論沒太多的意義
      。只是感慨,圍繞著簡單的漢字使用
      ,就能讓民國大師們吵翻天
      ,可見這漢字雖小,背后的意義確實非凡呢

      漢字歷史悠久

      ,內涵也極美。上古造字
      ,蛇
      、它、也相混
      ;姐
      、她、毑共通;聽過最打動人心的漢字解釋來自《大秦帝國縱橫》:“上古造字
      ,玉王同字;王字
      ,三橫一豎
      ,三橫乃天、地
      、人
      ;一豎,乃參通天地人者
      ,是為王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
      ,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cgf/1133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國人學英語實在太搞笑了" rel="prev"> 英語剛傳入中國的時候

      相關文章
      你未必萬丈光芒,但你溫暖有光
      1你未必萬丈光芒
      ,但你溫暖有光
      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話
      不要活得跟缺心眼似的
      更多精彩
      三月三,上巳節(jié)
      ,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
      上巳(sì)節(jié)俗稱三月三
      ,古稱上巳節(jié),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
      ,中原地區(qū)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
      ,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后
      ,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
      ,后代沿襲 ,上巳節(jié),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png" alt="三月三
      ,上巳節(jié)
      ,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 onerror="nofind(this)" >
      時光帶走了一切,惟獨沒有帶走我
      1時光帶走了一切
      ,惟獨沒有帶走我
      。——郭敬明《夢里花落知多少》2愛一個人多痛
      , 恨一個人多累
      趕集
      偶爾會想起小時候去趕集。在提起我姥爺的時候
      ,在吃豌豆涼粉的時候
      ,在聽到“趕集”二字的時候,在行車途中路遇集市的時候……如此一數算
      詩詞歌賦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