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
。它始終堅持朱棣留下的旨意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便是最好的寫照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原本是于謙的一首借物抒懷之作
,卻沒想到一語成讖,這句詩最后真的成為了于謙結局的注腳
。他的忠誠不僅僅是獻給大明皇室
,大明皇帝,更是獻給整個大明王朝
。為了穩(wěn)定局面保住大明
,他甘愿第一個站出來扶持新君
,甚至不惜成為明英宗的眼中釘
。同時他個性剛直,節(jié)儉樸素
,得罪了許多大臣。
而就是這樣一位憂國忘身的大忠臣
,最后卻含冤被殺
。在他死后
,錦衣衛(wèi)到他家里抄家時沒搜到一點余財
,就連劊子手在殺害了于謙之后都深感愧疚,最后選擇自盡謝罪
。太后聽了也選擇斷食抗議,于謙到底有什么魅力
,讓這么多人愛戴他 故事還要從公元1449年(正統(tǒng)十四年)8月
,明英宗和太監(jiān)王振率領20余萬(號稱50萬)明軍在遭遇瓦刺軍追襲后
,被圍困土木堡
,20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
,史稱“土木堡之變”。
,錦衣衛(wèi)落淚
,皇太后不吃飯.png" />
這場大戰(zhàn)的主角非太監(jiān)王振莫屬
。
事情的起因是1449年2月時
,瓦刺首領也先在與明朝的朝貢貿(mào)易中,謊報了使團人數(shù)
,還以劣質馬匹冒充好馬,被太監(jiān)王振發(fā)現(xiàn)
。其實這種以次充好的事也先并不是第一次干
,只是以前每次都會先給王振些好處費,但這一次卻忘記了
。結果王振很不高興
,只給了使者原來五分之一的賞賜
。導致也先勃然大怒
,同年7月,四路大軍南下進攻明朝
,也先親率中路軍,發(fā)兵大同
。
事是王振挑起來的
,面對也先的進犯
,王振第一時間站了出來
,主張讓明英宗御駕親征。當時兵部尚書鄺墊和侍郎于謙極力反對
,聲稱應該進行周密的部署,不應該草率出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М敃r明英宗只寵信王振
,在王振的煽惑下
,明英宗于同月,命其弟邱王朱祁鈺留守北京
,然后和王振帶領約20多萬大軍從北京出發(fā),增援大同
。張輔
、鄺墊等人護駕從征
。
全程只有了一個月的時間來召集部隊
,籌集糧草,這并不是明朝的軍事行動力強,而是全憑王振一人瞎指揮
。20多萬大軍倉促出兵
,武器裝備都是臨時配的,后勤補給也根本沒做合理的安排
。起初王振以為皇帝一去
,軍隊就有了士氣,敵人就可以被輕易擊退了
。結果走到半路就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并沒那么簡單,因為軍糧短缺
,軍心就開始渙散
,待8月大軍到達大同時
,戰(zhàn)斗力已然大打折扣
。而且,此時前線傳來戰(zhàn)報
,也先連戰(zhàn)連捷,王振的心里漸漸害怕了
,思來想去
,還是保命要緊
,于是王振下令率軍撤退
。
要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如果按來時的路線
,經(jīng)宣府,進居庸關
,果斷撤退也不會有后來的慘敗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跽癫桓市拇筌娙绱艘粊硪换匕酌σ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撤退途中,他想帶著幾十萬大軍和皇上繞道他的老家山西蔚州顯擺顯擺
,于是大軍改道蔚州,想通過紫荊關回北京
。如果堅持這條路線
,也依然不會有后來的慘敗
。沒想到走到一半
,又變卦了
。王振擔心這幾十萬大軍路過蔚州
,會踐踏家鄉(xiāng)的莊稼
,于是又改道回宣府
。就這么繞來繞去
,耽誤了撤退的時機。
與此同時
,也先剛一聽到明軍撤退的消息就派騎兵部隊進行追襲,果然剛追到宣府附近
,就遇上了改道撤退的明軍
。也先一鼓作氣,直接向明軍發(fā)動進攻
,因為此前一再改道
,明軍已疲憊不堪,這一戰(zhàn)死傷達3萬余人
。
遭遇戰(zhàn)敗的明軍邊戰(zhàn)邊退,此時兵部尚書鄺墊建議
,大軍應該直接加速撤退
,只要進入居庸關就安全了
。但是王振偏偏不聽
,他選在土木堡駐扎。土木堡這個地方地勢高
,無泉缺水,只有南面十五里有一處河
,結果也先率大軍趕到后
,第一時間便占據(jù)了水源
,將土木堡上的明軍團團圍困
。
堅持了數(shù)日,被圍困的明軍挖地兩丈都不見水源
,嚴重缺水。王振無計可施
,又下令大軍移營找水
,幾十萬饑渴難忍的士兵頓時亂作一團,一哄而散
。此時也先突然率大軍殺出
,明軍根本無力御敵
,被瓦刺軍殺的片甲不留
。
太師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墊等52名隨明英宗親征的高級官員全部在混戰(zhàn)中戰(zhàn)死
。當時明英宗的護衛(wèi)將軍樊忠見到此狀,憤怒至極
,掄起鐵錘砸碎了罪魁禍首王振的腦袋
。明英宗在混戰(zhàn)中被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俘虜
,成為階下囚
。這就是明朝開國以來遭遇的最大恥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后
,也先大軍的馬蹄并沒有停止,他打算越過長城
,直入京師
。而此時在北京城的城墻上
,也站著一個人望向北方
,他在思考如何力挽狂瀾扭轉敗局,挽救這場大明朝的危機……
1449年(正統(tǒng)十四年)十月十一日
,瓦刺首領也先率數(shù)萬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
。城墻之上
,兵部尚書于謙率京師軍民嚴陣以待
,震驚明朝歷史的京師保衛(wèi)戰(zhàn)即將爆發(fā)
。
此刻,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shù)拿饔⒆诰捅魂P在德勝門外的空房里
,城下的也先派出使者對著城墻上高喊:“大明皇帝駕到
,群臣還不出來迎接 ”
于謙當即回應:不好意思,此時我們已經(jīng)有了新的皇帝
,景帝朱祁鈺。英宗已經(jīng)成為了太上皇
。
瓦刺的使者繼續(xù)說道:“那就按照此前的要求
,用萬兩金銀來贖回你們的太上皇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于謙繼續(xù)表態(tài):不好意思,要錢沒有
,不服來戰(zhàn)
!
瓦刺的使者又說道:“你們的太上皇在我們手中
,你們應該投降
。”
于謙大聲回答:“社稷為重
,君為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談判失敗
,也先下令進攻。
就在一個多月前
,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了北京。頓時朝野震驚
,大明開國以來
,還從未遭遇過這樣的奇恥大辱
,監(jiān)國的邸王朱祁鈺召集群臣商議
,翰林院侍講徐有貞提議說,最近星象有變
,應該遷都南京。這話一出
,兵部侍郎于謙當即破口大罵:“再說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勢去矣
。難道忘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說完
,吏部尚書王直、內(nèi)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紛紛支持于謙
。
接著,于謙聯(lián)合王直等大臣
,找到當時朝局中最有話語權的孫太后
,說明來意:此時太子才2歲
,主少國疑,國又不可一日無君
。請求孫太后支持立邸王朱祁鈺為皇帝。也先大軍將至
,孫太后考慮再三
,最終決定,擁立邸王朱祁鈺為皇帝
,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保衛(wèi)京師
。
面對也先來勢洶洶的數(shù)萬大軍
,于謙一邊派御史去各地方召集部隊勤王
,一邊在北京城內(nèi)召集軍隊
,雖然此時城內(nèi)的士兵總數(shù)也在10萬以上,但于謙依然抱著必死之心守衛(wèi)京師
。
為什么 原因有兩個,其一
,北京城內(nèi)的士兵不是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新兵就是老弱殘兵
,因為精兵強將當初全被王振帶走了
。其二
,北京城太大了,這些士兵根本不夠用
。北京城外城有九個門,根本無法預料也先會主攻哪個門
,十幾萬兵力分布九個門
,平均每個城門才2萬人左右
,是很容易被也先主力攻破的
。
面對這種情況
,于謙采取了一個十分大膽的策略。當時他的助手石亨提議
,堅壁清野,只守不出
。當即被于謙否決
。于謙認為一味防守只會助長敵軍氣焰
,況且未必守得住
。不如抱必死之心一搏。他命令主力部隊在九門外御敵
,再安排諸將率所部守軍堅守九門,而且把北京城北面首當其沖的德勝門留給了自己
,足可見必死之心
。他還命令錦衣衛(wèi)在城中巡查,凡事看見不參戰(zhàn)的士兵格殺勿論
。
也先做夢也沒想到,北京城內(nèi)竟有于謙這樣的人物
。戰(zhàn)斗一打響
,也先猛攻德勝門
,本以為明軍會堅壁防守
,結果卻遭到了一支部隊的伏擊!
這支部隊就是京師三大營中最強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在土木堡之變中,神機營未放一槍一炮就全軍覆沒
,而此時這支部隊中全是陣亡將士的戰(zhàn)友
、兄弟
。他們帶著憤怒和仇恨
,給了瓦刺騎兵狠狠一擊,將主帥李羅擊斃,殺敵1萬余人
。
遭遇慘敗的也先不肯放棄,接著又轉戰(zhàn)西直門
,依然失利
,最后又進攻彰義門,在彰義門又一次被明軍的火槍隊阻擊
,傷亡慘重
,戰(zhàn)斗持續(xù)了近一個月,也先終于率兵退回塞外
,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結束。
最后
,在德勝門的城墻上,于謙和石亨望著撤退的瓦刺軍
,內(nèi)心欣喜難以言說。這一戰(zhàn)
,于謙封神
,他憑一己之力挽救了明朝的危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Т藭r的于謙料想不到,這一戰(zhàn)卻也把他自己逼近了深淵
,而那個把他推下深淵的人就站在他身邊
。
就在幾天前
,明代宗朱祁鈺病重
,但立儲君的事卻遲遲沒有定下來,大將石亨得知消息后
,感覺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來了。他私下里勾結太監(jiān)曹吉祥和大臣徐有貞
,三人密謀
,發(fā)動了奪門之變,擁立被困南宮多年的明英宗登基英宗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復辟成功,英宗登基之后
,石亨就向皇帝上了第一道奏表——殺于謙!
為什么 英宗當時也有此疑問
,他說:“謙實有功
。”滿朝文武
,全國上下都知道于謙是有功勞的啊
。然而,大臣徐有貞說
,如果不殺于謙
,南宮之事便是出師無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实鄢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滿朝文武都沉默了。英宗點了點頭
,所有人都知道
,于謙必須死了
。
其一
,徐有貞說的沒錯,明代宗是于謙推上皇位的
。當年明英宗被瓦刺首領也先抓走之后,想利用明英宗威脅明朝
,而于謙為了讓也先死心
,擁立明代宗登基。如今英宗復辟
,即是表明當年代宗的皇位不正,而其擁立者于謙即是逆臣
,所以他必須死
。
其二
,于謙性格剛直
,從不結黨營私,使得他在朝堂內(nèi)外得罪了許多人
。
首先
,于謙與石亨之間存在著積聚已久的矛盾。于謙本是文官出身
,當年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也是不得已才站出來指揮戰(zhàn)斗的
,結果一戰(zhàn)成名
。而石亨作為老派武將
,此后一直跟于謙并肩作戰(zhàn),按理說二人的關系應該很不錯
,但事實并非如此。石亨作為老將
,帶兵自有一套方法
,而于謙作督軍時
,完全不按石亨的那一套
,有些軍中將領犯了錯,于謙甚至直接向皇帝奏報
,這種直接越過石亨的治軍方法
,讓石亨很不高興
,有一次甚至直接上疏要求告老還鄉(xiāng)
。可見于謙與石亨積怨已久。
其次
,于謙與徐有貞的關系也很惡劣
。于謙雖是文官,但骨子里有武將的剛毅
,自是看不慣文官集團的怯懦與遷腐。當年英宗被俘虜之后
,也先順勢南下準備進攻北京
,當時徐有貞還是翰林院侍講,他跑出來說
,近來夜觀星象,有大兇之兆
,建議遷都南京
,以此避禍。于謙聽了之后
,怒不可遏
,厲聲怒斥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
。難道忘記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文官歷來主和
,而于謙堅決主戰(zhàn),所以以徐有貞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一直以來與于謙的關系也不好
。所以在英宗下旨處死于謙時,文臣中竟無一人敢言
。
最后
,至于太監(jiān)曹吉祥
,他本是太監(jiān)王振的門下
,當年英宗被抓,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
。于謙看見這些鬮黨就想起了當年的恥辱,怎么會讓太監(jiān)再得勢
,所以代宗在位期間
,朝堂內(nèi)外基本都聽于謙的,太監(jiān)曹吉祥不可能有什么機會
。而趁著代宗病重,擁立英宗復辟
,太監(jiān)曹吉祥終于迎來了出頭之日
,怎么可能不將于謙置于死地
如此一看
,當時朝堂之上
,武將、文官
、太監(jiān)
,全想將于謙至于死地
,于謙怎么可能活命 不過
,依我看
,還有第三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于謙自己“想死”
。
其實,無論是當時的朝局
,還是皇位的繼承,于謙都看得通透
,一切全因立儲而起
,而于謙在立儲的問題上,他是沒有明確站隊的
。直至英宗復辟成功,兵不血刃
,于謙認為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結果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孫太后早已認可了復辟的結果
,一切已成定局,于謙自然已經(jīng)準備好赴死
。
另外
,就是于謙太愛惜自己的名節(jié)
,他入朝為官
,不是為權,不然他可以在擁立代宗登基后
,將英宗一脈清除,他當時有這個實力
,但是他沒有這么做。他也不是為錢
,他不治私產(chǎn)
,甚至將代宗賞賜的紀念品都封存起來
。他只為朝局安穩(wěn)
,為了天下不亂,他可以擁立一個新的皇帝登基
,親自上城墻指揮戰(zhàn)斗
,高喊:“社稷為重,君為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栽谝磺幸殉啥ň值臅r候
,他何惜一死
,以他的死,換來生前朝局安穩(wěn)
,換來死后萬世流芳,正是他的追求
,就像他的偶像文天祥一樣
。在于謙被處斬當日,陰云密布
,整個國家的人都知道于謙不可能謀反,可依舊無法拯救于謙
。
天順元年(1457年)的正月二十三(2月16日)
,北京城的百姓們本應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
,卻都聚集在崇文門外
,人群正中一位千古忠臣跪在地上,他抬起頭
,仰望這座帝王之都,想起了多年以前
,自己曾站在身后的城墻上
,誓死保衛(wèi)這座城市,但他當時沒想到
,就在這座他曾誓死堅守的城池之下,走到了自己的人生終點
。監(jiān)斬官喊了一聲“行刑”
,劊子手手起刀落
,一代忠臣于謙就此殞命
。
去抄于謙家的錦衣衛(wèi),在于謙家中沒有發(fā)現(xiàn)一點余財
,只有一間房子里供奉著朱祁鈺賞賜他的寶劍和蟒袍
,看到這里就連錦衣衛(wèi)都忍不住落淚。而親手處斬于謙的劊子手在行刑后
,連續(xù)好幾天都睡不安穩(wěn)
,最后愧疚的自盡謝罪。
縱觀于謙的死
,不禁會讓人聯(lián)想起另一位千古忠臣的殞命,那就是岳飛的死
。
同樣是皇帝被抓去了北方
,于謙選擇另立新君
,結果英宗被送回來了
;而岳飛則極力北伐要迎回二圣,結果微欽二帝到死未歸
,送回來的只有棺材;同樣是力挽狂瀾
,獨當一面
,而剛直的性格卻使得滿朝文武跟自己關系都不好,最后死時
,無一人敢言;同樣是愛惜名節(jié)勝過生命
,不惜一死
,成千古冤案,留忠臣形象流傳后世
。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
,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
開國功臣傅友德 ,因菜沒吃完被朱元璋罵
,為何自刎而亡
?
自古追隨開國皇帝打下天下的功臣,有很一部分人是被當朝君王逼迫而死
。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
,良弓藏;敵國破
,謀臣亡”
。
說到明朝的開國功臣傅友德,哪里是因為菜沒吃完被罵 ,自刎而死。其實是他看透了朱元璋的想法
,君要臣死而已
。
要說此人的話,可以先從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字國瑞
,出生在濠州鐘離
,也就是現(xiàn)在的安徽鳳陽。他本是安徽鳳陽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
,被逼沒有辦法才參加了起義,知道發(fā)現(xiàn)了軍事才能
,最終成就了大明朝
。
朱元璋是偉人,但是因為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經(jīng)歷的事
,使得他敏感多疑,而且為人狠毒
。大明建朝初期
,其實朱元璋和這些開國功臣是和諧相處的。
只是一件事的改變,造成了后來他大肆屠殺包括傅友德在內(nèi)的多位開國大臣。朱元璋最愛的兒子去世,如果是朱允炆繼位的話,朱元璋擔心這些老臣不服,也就動了殺機。
據(jù)《明史·傅友德傳》記載:“會冬宴
,從者徹饌
,徹且不盡一疏,太祖責友德不敬”
。
也就是宴會上,傅友德被指責大不敬。其實,明眼人都只知道什么意思 。當時,朱元璋命令傅友德把他的兒子帶來
,帶上他們的腦袋
。
傅友德轉身出門,返回時拎著兒子的首級,憤怒的對朱元璋說,“你不就是想要我們的腦袋嗎?”然后自刎而死。
明朝大忠臣于謙被冤殺后,太后做出了什么行為?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這是于謙《石灰吟》中的一句詩,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
,欲先成其大事,必先苦其身心
。而于謙本人也是真正做到了千錘百煉
,最終脫穎而出。
但可惜的是
,于謙的千錘百煉,卻最終沒有熬得過權力斗爭的傾軋。他一心為國
,卻忽略了自身
,他一心想要拯救天下命運,但卻最終死在了信任的皇帝身上
。
不過
,這位大臣雖然死去
,但他留下來的傳說卻數(shù)不勝數(shù),而且就在當年他被含冤處死的時候
,連抄家的錦衣衛(wèi)都不由得落淚。甚至到后來太后得知這件事情以后
,水米不進
,以表示自己的沉痛悼念。
死亡能夠感動自己的敵人
,感動皇太后,這樣的人物該有多正直忠誠
,實在是讓人不由得反思不已
。那么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于謙其人
根據(jù)史書記載
,于謙是一個品德與能力兼修的人物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
,這是一個完美的官員。明史中曾經(jīng)記載過兩件關于他品德的事情
,其中第一個就是說他面對朱高煦。
在歷史上
,朱高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王爺
,曾經(jīng)一度在永樂年間掀起多少風雨,但是這個人物卻一直想要造反
,結果面對朱瞻基這樣變態(tài)級別的君王,他輸?shù)煤軕K
。在這樣的尷尬背景之下
,但沒有人敢去審問他,因為朱高煦殺氣太重而且地位太高。
偏偏就在這時候
,于謙站了出來,并且把他狠狠的數(shù)落了一頓
,他的言辭非常犀利
,而且個個都涉及到了天下與民心。
一般來說
,史學家都認為于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為人特別的正氣
,因此這一段被很多人所記住
,就連皇帝都記住了這位正直的大臣。史書對這一段的評價就是
,于謙為人剛正不阿,聲音洪亮
,大氣凜然
。緊接著,第二段關于他的品德的記載就是
,于謙當年曾經(jīng)遭到過王振的盤剝。
史書記載
,王振要求每一位官員給予他一定的孝敬
,這個孝敬不需要太多,但也是對于他忠誠的態(tài)度
。結果輪到于謙的時候,他實在是沒有多余的錢財
,只能拿一些蘑菇與線香給他
,王振當場被氣得七竅生煙,結果抓著于謙就要宰了他
。
但是
,于謙人緣太好
,所有的百姓居然跑過來為他求情
,連王爺都宣布,如果于謙有事必須要拿王振開刀
。結果王振居然被迫放出了于謙
。史書記載,于謙為人善良
,是不可多得的好官員
,地方王爺都對他認可有加。
二
、
悲劇還是正劇
說完于謙的品德以后,接下來我們就不得不說到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那就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但是這一出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有的時候我們真的弄不清楚這到底是一個悲劇還是一個正劇
。要說是悲劇,那也的確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