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年五十六歲。在他死后,朝政大權(quán)終于完全落入了武則天的手中
。
死于謀反的7人,1人造李世民的反
,1人造武則天的反,5人被冤殺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
,殺死了太子李建成
,并逼迫李淵禪位給他
,說白了是造反出身,這一點很好的遺傳給了他的兒子們
。除去太子李承乾謀反之外,他還有六個兒子也是因造反而死
。
李世民的庶子之中,最有名的當(dāng)屬吳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兩歲就封郡王
,李世民登基之后封漢王,后來改為吳王
。貞觀年間
,李恪的風(fēng)評并不太好,曾因游獵過度
、損壞莊稼,被御史柳范彈劾
;因跟乳母的兒子賭博被彈劾罷官。但在李世民的諄諄教誨之下
,李恪逐漸轉(zhuǎn)變
,開始努力工作,很受李世民的喜愛
。
《新唐書》記載李世民曾想過讓李恪取代李治為太子,但被長孫無忌勸阻
。不過這件事也讓長孫無忌非常忌憚李恪。李世民死后
,李治繼位,永徽三年房遺愛謀反案爆發(fā)
,長孫無忌趁機將李恪牽連進來,導(dǎo)致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nèi)被縊殺
,年約三十四歲。臨死之前
,被冤枉的李恪詛咒長孫無忌家族覆滅
,后來果然應(yīng)驗
。民間因李恪被冤殺,頗為同情
,因此名氣很大
。
唐太宗第六子李愔,因為是李恪的同母弟
,受到牽連
,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最后死于流放地
。
李世民第五子李祐
,從小不受李世民喜愛
,在舅舅陰弘智的挑撥下
,于貞觀十七年起兵造反。李世民讓時任兵部尚書李勣去討伐
,結(jié)果李勣還沒到,李祐的軍隊就紛紛逃散
,部下杜行敏抓住李祐投降了
。最終
,李祐被押送至長安
,貶為庶人,賜死于長安太極宮
。
李世民第七子李惲,喜歡享受
,高宗在位時被人誣告謀反,驚懼之下自殺
。
李世民第八子李貞也是因造反而死
。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
,改立睿宗李旦
,李家宗室都很害怕武則天要害他們
,于是就商量著造反
。688年,一切準(zhǔn)備停當(dāng)
,李貞和兒子李沖正式起兵造反
,但其他諸王猶豫不決
,結(jié)果李貞很快就被擊敗
,李貞服毒自殺,他的妻子
、兒子
、兒媳也紛紛自殺。
李世民第十子李慎受李貞牽連,被逮捕下獄
,后被流放嶺表
,又改為巴州
,途中去世
。
李世民第十四子,就是小兒子李明,是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齊王妃所生
。高宗時
,武則天的二兒子李賢被立為太子,后來以謀反的罪名被廢
,李明因為和李賢關(guān)系好,也受到牽連
,被流放黔州
。武則天授意黔州都督謝祐希
,逼迫李明自殺。
其余四子
,全部夭折
除去以上10個兒子之外
,李世民還有4個兒子
,但這四個兒子要么早夭
,要么英年早逝
,都未得以善終。
李世民第二子李寬
,被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云承繼香火,早薨
。
第十一子李囂
,死于632年
;第十二子李簡,死于631年
。雖然兩人出生年月不詳,但他倆的哥哥第十子李慎出生于628年
,所以兩人死時最大不過三四歲,屬于早夭
。
第十三子李福
,被李世民過繼給李建成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他很年輕就病死了
,年僅36歲,但這在他的兄弟們之中
,已經(jīng)算結(jié)局比較好的了
。
綜上所述
,李世民雖然有14個兒子,但竟然沒有一個得以善終
,其中因造反而死的就有8人(包括李承乾),不知道這算不算李世民殺兄弒弟的報應(yīng)
。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
,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
唐太宗有著14個兒子 ,那他的這些兒子最終都是什么結(jié)局
?
李承乾極度傷心
,懷疑自己的弟弟、魏王李泰做了手腳
,就派封師進
、張師政
、紇干承基三個刺客去謀殺李泰
,沒有成功
。此后
,李承乾又和漢王李元昌
、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秘密商議
,準(zhǔn)備發(fā)動政變
。政變的圖謀暴露
,最終,皇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
,發(fā)往黔州安置。漢王李元昌被賜死
,兵部尚書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被處死
。貞觀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
1
太子李承乾出事之后,李泰也被處理
。唐太宗要給后代留一個規(guī)矩:如果皇太子行為不端
,其它的皇子想要取而代之
,那么兩人要一起被廢為庶人
。所以
,李泰被奪去左武侯大將軍等職務(wù),降封為順陽王
,關(guān)進了將作監(jiān),以后又遷居到均州的鄖鄉(xiāng)縣
。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
,李泰死在鄖鄉(xiāng)
,時年三十五歲,死因不詳
。吳王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豪钽≡谛值墚?dāng)中排行第三
,兼任安州都督
。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給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兩個兒子
。李恪擅長騎射之術(shù),文武雙全
,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親
,在大臣與百姓中間名望很高
。李承乾被廢,排行第二的李寬又早死
,唐太宗曾經(jīng)考慮過排行第三的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堅決反對
,唐太宗只好放棄李恪。
2
齊王李祐李祐聽從舅舅陰弘智的勸說
,秘密招募一些劍客與武士
,要組建自己的私人武裝
。唐太宗派權(quán)萬紀(jì)出任齊王府的長史
,對齊王嚴(yán)格約束,又把齊王的幾個親信抓起來
。李祐殺死權(quán)萬紀(jì)等人
,開始公開招兵買馬,修造兵甲
,加固城防
。唐太宗得到消息,親筆寫信給李祐說:“你從前是我的兒子
,現(xiàn)在是國家的仇人!”然后派兵征討齊王
。齊王李祐和幾個親信被生擒,押送長安
。唐太宗把李祐貶為庶人
,賜死在內(nèi)侍省
。
3
豫州刺史、越王李貞是唐太宗的兒子當(dāng)中很出色的一個
,善騎射,精通文史
,有管理才干
。唐高宗死后,武則天纂位
,許多皇室宗親密謀起兵
。垂拱四年,李貞的兒子李沖率先起兵
,幾天之后就被部下殺死
。越王李貞響應(yīng)兒子李沖
,首先攻下上蔡,招募到七千人馬
。武則天派出十萬大軍前往豫州
。李貞閉門守城
,最后服藥自盡
,他們父子的首級被送到都城示眾。
唐太宗的14個兒子分別是什么結(jié)局呢?
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
,卻是比較鮮為人知
,能脫口而出的名字也就三兩個
,諸如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
、高宗李治
。與康熙帝的那些個兒子相比
,知名度略有欠缺
。
李世民的14個兒子結(jié)局南轅北轍,按照長幼有序如下:
李承乾是嫡長子
,名字是唐高祖李淵取的
,寓意?承繼皇業(yè)
,總領(lǐng)乾坤?之意
。唐太宗登基即立為太子
,史書記載?性聰敏?,?特敏惠?
,?豐姿峻嶷
、仁孝純深?
,堪稱為優(yōu)秀儲君的風(fēng)范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都對他寄予厚望
,選了10個博學(xué)鴻儒和肱骨大臣去教導(dǎo)他。
在持續(xù)的高壓教育之下,加之不良于行
,又得知受寵的弟弟李泰有奪嫡之念
,李承乾日益焦躁瘋狂,在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后
,甚至癲狂到聯(lián)合部屬起兵謀反
,事情敗露
,唐太宗不忍殺子,最終被廢為庶民
,流放黔州,死于貞觀18年
。
二子李寬,生母不詳
。年僅2歲被李淵過繼給李世民早死的五弟李智云為嗣
,并加封涼州總管
、司徒。李寬年幼早夭
,具體卒年不詳,應(yīng)該沒有活過10歲
,李世民登基后追封為楚王
。
三子李恪,唐太宗與隋煬帝女楊妃所生
。2歲時掛名湘州刺史,冊封長沙郡王
;7歲時梁州刺史
,改封漢中郡王
;唐太宗登基后9歲封漢王
,第二年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督管36州,這當(dāng)然只是名義上的遙領(lǐng)職位
,從這一系列的晉升可見唐太宗的寵愛
。
15歲赴任封地
,19歲因游獵過度,損害百姓田地莊稼被彈劾免職
,太宗寫了一封誡子書
,李恪學(xué)會了自我克制變得更加優(yōu)秀。以至于李承乾被廢黜后
,太宗本打算立李恪為太子,只不過被長孫無忌阻止改立李治
。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因為房遺愛的無端牽扯
,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直到唐中宗復(fù)辟才沉冤得雪。
四子李泰
,長孫無垢所生嫡次子,史載?寵冠諸王?
。是為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一出生被封為宜都王,第二年就封衛(wèi)王和上柱國
,此后榮寵加身直到魏王
。李泰?聰敏絕倫?,才華橫溢
,喜愛文學(xué),是當(dāng)時的書法家和書畫鑒賞家
,其主編的《括地志》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
,再以州為單位
,分述轄境各縣的沿革
、地望、得名、山川
、城池、古跡
、神話傳說、重大歷史事件等
,對后世影響甚深
。
因為唐太宗逾越禮制沒有底線的寵愛
,使得李泰萌生將嫡親兄長李承乾拉下馬的想法,因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在李承乾被廢后想當(dāng)太子,承諾要殺子傳弟
,唐太宗恍然大悟為保全三個愛子存活,最終立李治為太子
。李泰被貶東萊郡王
,四年后重新進封為濮王
,李治登基后第三年去世,厚葬
。
在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有哪些得到了善終?
李世民的14個兒子
,我們逐一來敘述:
長子李承乾
,中山郡王
,唐太宗即位,冊立皇太子
, 受到眾多名家悉心指導(dǎo)
,但后來在一次打獵中摔斷了腿,落下殘疾
,從此性情大變
。后來忌憚父親李世民喜愛魏王李泰,先是暗殺李泰不成
,又與漢王李元昌
、駙馬都尉杜荷
、陳國公侯君集勾結(jié)
,打算先先手為強,起兵逼宮
,逼李世民退位
,結(jié)果事情敗露
。太宗最終不忍心殺掉他
,廢為庶民,流放于黔州
。次年卒于黔州
,
不算善終,但比起歷史上造反的皇子
,已經(jīng)算結(jié)果很好的了。
次子李寬,楚王(加封),武德三年(620年)被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云承繼香火
,加封涼州總管
、司徒。因病早逝
,無后,國除
。
善終。
三子李恪,吳王
,與魏王李泰一樣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賢能之輩,也曾有機會得到太子之位
,但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
,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是李世民兒子中下場最悲慘的一個。
四子李泰,魏王
,喜好文藝,是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
。當(dāng)李承乾失勢的時候,李泰表現(xiàn)出來
,對皇位的極大興趣
。李承乾因謀反罪事發(fā)被囚禁之后,對李世民說
,走到這一步
,李泰逼人太甚,手下心腹卻讓我行了這不軌之事
,如果立李泰為太子
,那恰好中了他的圈套
。
后來李泰為表忠心對李世民說
,我只有一個兒子
,我如果當(dāng)了皇帝
,死前我就殺掉我的兒子
,把皇位傳給晉王(李治)。
殺子傳弟?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李世民是靠殺兄奪位
,這么會相信這樣的話
,至此
,李泰也徹底喪失了機會。李世民改封李泰為順陽王
,將其遷出長安,徙居均州的鄖鄉(xiāng)縣(今湖北鄖縣)
。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郁郁不得志的李泰卒于鄖鄉(xiāng)
,年僅33歲
。
不算善終。
五子李佑,李佑喜好游獵
,結(jié)交奸邪之人,643年(貞觀十七年)李佑以"謀反罪"被貶為庶人
,賜死于長安太極宮內(nèi)省。李佑謀反直至被擒賜死
,雖然失敗
,同時也間接導(dǎo)致太子李承乾謀反計劃被發(fā)現(xiàn)
。
李佑的結(jié)局,和他的母親家族有關(guān)
,其母為陰妃
,陰氏的父親陰世師隋朝將領(lǐng),殺李淵幼子李智云
,挖了李家祖墳
,李淵入主長安后
,殺了陰世師,故陰氏與李唐可謂國仇家恨
。就這樣的關(guān)系
,沒有給李佑很好的生長環(huán)境。
六子李愔,永徽四年(653年)
,因吳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連坐,廢為庶人
,流放巴州
;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
,死于流放地。
不算善終。
七子李惲,上元初年(674年),錄事參軍張君徹誣告李惲謀反
,唐高宗派使者調(diào)查,李惲惶遽自殺
。
八子李貞,漢王,垂拱二年
,起兵反對武則天當(dāng)政
,失敗自盡
。為李唐宗室楷模
。
九子李治,唐高宗
,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
,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