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十大讀書法我國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有言:“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
,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1
、諸葛亮:觀大略法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
,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形象,而且有些地方還將他神化了。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三國志》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諸葛亮與徐庶
、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務(wù)于精熟”,而諸葛亮則“獨觀大略”。“務(wù)于精熟”
,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并爛熟于心。“獨觀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讀書方法與其他三人不同,獨樹一幟;他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zhì),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怎樣具體學習、運用諸葛亮的“觀大略”讀書法呢?
中年學者王通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2
、陶淵明:不求甚解法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
,文中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這其實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fā)自己對讀書的見解。對于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歷來褒貶不一。不肯茍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結(jié)論
陶淵明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
所以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雖然是有所專指的
3
耳讀法
能
你看
耳讀法雖然產(chǎn)生于古代
其實
現(xiàn)代人讀書
4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
有的同學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讀過一本書后覺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說不清道不白的
,收效當然也就微乎其微了。這就是讀書時沒有“提要鉤玄”的緣故。如能一邊讀書,一邊注意提出其“要”、鉤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5
、蘇東坡:八面受敵法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
。“八面受敵”法是怎樣提出來的
,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名叫王庠的人在應(yīng)制舉時,向蘇東坡請教讀書方法。蘇東坡就給他寫了封回信,信中有這么一段話:“書之富如入海
,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內(nèi)容豐富的書籍就像大海一樣
,百寶俱全,應(yīng)有盡有。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東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 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讀書的人,每次讀書,只須集中注意一個問題。比如,你想研究歷代興亡治亂和明君賢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再想別的什么問題了。又如,另一次閱讀,你想考慮史實古跡和經(jīng)典文物,仍用同樣的方法辦理。其他方面以此類推。用這種“八面受敵”法讀書,看起來似乎迂鈍了一些,但到了學成之日,是那些涉獵者們所無法攀比的。后人對蘇東坡的這種讀書法
,多持贊成態(tài)度說到底,“八面受敵”法是分析法和綜合法在讀書方法上的巧妙運用
。蘇東坡在談到他讀《漢書》的經(jīng)驗時說:“吾嘗讀《漢書》矣
,蓋數(shù)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shù)過,而事事精竅矣。”這是蘇東坡運用“八面受敵”法讀書的一個具體范例6
“飲食起居,疾病呻吟
首先,他注意有系統(tǒng)地讀書
少年時,他攻讀了大量古人的詩作;青年時
其次
再次
7
“或問讀書之法
何謂循序漸進?朱熹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后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
為什么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
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
8、陳善:出入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讀書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nèi)容實質(zhì);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高明的藝術(shù)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陳善根據(jù)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出入讀書法
9
“讀書且戒在慌忙
這首詩選自《陸象山語錄》,陸象山即陸九淵
,是一位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對讀書問題見解頗多,以上這首詩就表明了他的一種讀書方法。關(guān)于自己的讀書方法,他還說過:“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陸九淵的意思是說,讀書不要性急
,火急火燎地死摳住一處不放,僵在那里,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讀書要平平緩緩地細心涵泳,讀不懂的地方,不妨暫時先放過去,等到上下文都讀過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閱讀時,慢慢地就會領(lǐng)悟了。讀書平心靜氣,慢慢地涵泳
、品味,每當有一點新的體會時,必然會感到興味無窮,其樂融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讀書時情緒越好,也就越有助于理解。陸九淵的涵泳法也是符合讀書規(guī)律的,人們認識問題有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
,先將容易的解決了,剩下的難點慢慢地也就被吃掉了。還有一個局部和全局的關(guān)系問題,當你讀書的某一個局部時可能讀不懂,而當你將全書看完了,站在全局的高度再來看局部,往往就迎刃而解了。采用涵泳法讀書,不僅能從書中吸取知識的營養(yǎng)
,而且還可陶冶自己的性情。10、董遇:三余法
常聽見有人說:“誰不想讀書呀?就是太忙
,沒有時間。”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生活節(jié)奏加快,時間緊確實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不過時間這個東西,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時間就好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去擠,總還是有的。看來有沒有時間讀書,就看自己會不會“擠”了。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學人是“擠”時間的能手。比如說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就很有一套辦法,他提倡利用“三余”時間讀書。哪“三余”呢?他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當然
古人有古人的“三余”
其實
,今人的“三余”、“三上”法要比古人多得多。比如:開會前的幾分鐘有人在看書,排隊買菜的隊伍中有人在看書,候車室里有人在看書,坐在公共汽車上還有人在背誦古詩或外語單詞……看來,可利用的時間還是很多的,遠不止“三余”、“四余”,也不止“八余”、“十余”,關(guān)鍵就在于自己肯不肯擠讀書要敢于質(zhì)疑
古人說過:“學則須疑”
顧頡剛說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314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在十首元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