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
、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
,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曰:“若寡人者
曰:“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曰:“有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p>王曰:“然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
“老吾老
王曰:“否
曰:“王之所大欲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曰:“否,吾不為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
,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王曰:“吾惛
,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
,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注釋譯文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
,能夠保全百姓嗎(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rèn)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
(齊宣王)說:“不相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xiàn)上怎樣區(qū)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
,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
?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
,(我)可以聽聽嗎?”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
(齊宣王)說:“不是
(孟子)說:“那么
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yán)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yán)重
。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zāi)禍(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
齊宣王說:“我糊涂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
注釋
(1)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齊宣王:田氏
,名辟疆,齊國國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3)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
,春秋時先后稱霸,為當(dāng)時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
(5)無以:不得已
(6)保:安。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
(7)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
,叫釁鐘。 釁,血祭。(10)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11)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12)然則:既然如此
,那么就。(13)易:交換
。(14)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詞
,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16)愛:愛惜
,這里含有吝嗇之意。(17)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
。誠:的確,確實。(18)褊(biǎ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19)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
。于:對(20)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
(21)隱:哀憐。
(22)何擇:有什么分別
。擇:區(qū)別,分別。(23)宜:應(yīng)當(dāng)
。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24)無傷:沒有什么妨礙
,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guān)系。(25)仁術(shù):指仁愛之道
,實施仁政的途徑。(26)庖廚:廚房。
(27)說:同“悅”
,高興。(28)“《詩》云”二句:見于《詩經(jīng)·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
,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29)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
。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30)戚戚:心動的樣子
,指有同感(31)復(fù):報告。
(32)鈞:古代以30斤為一鈞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
(34)輿薪:一車薪柴。
(35)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
(37)見保:受到保護(hù)或安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
(39)形:具體的外在區(qū)別和表現(xiàn)
(40)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
。超:跳過。北海:渤海。(41)枝:枝同“肢”
。這句意謂,為年長者按摩肢體。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42)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
(43)運(yùn)于掌:運(yùn)轉(zhuǎn)在手掌上
(44)“《詩》云”句:見于《詩經(jīng)·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
(45)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jié)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
(46)大過:大大超過。
(47)權(quán):秤錘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
(50)抑:選擇連詞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豈:難道
(53)然:這樣。則:那么
(52)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54)辟:開辟
(55)朝:使……稱臣(或朝見)
(56)蒞(lì):居高臨下
(57)而:表并列。撫:安撫
(58)以:憑借
(58)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
(59)若是:如此
(60)殆:不定副詞
(61)鄒:與魯相鄰的小國
(62)集:湊集。這句說
(63)蓋:同“盍”,兼詞
(64)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