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有度·《韓非子》原文注解與鑒賞

    大道家園 2023-07-12 20:30:15

    有度 《韓非子》

    國無常強,無常弱

    。奉法者強
    ,則國強;奉法者弱
    ,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
    ,開地三千里
    ;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齊桓公并國三十
    ,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
    ,而齊以亡
    。燕襄王以河為境
    ,以薊為國
    ,襲涿、方城
    ,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
    ,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
    ,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
    ;攻盡陶、魏之地
    ;加兵于齊
    ,私平陸之都
    ;攻韓拔管
    ,勝于淇下
    ;睢陽之事
    ,荊軍老而走;蔡
    、召陵之事,荊軍破
    ;兵四布于天下
    ,威行于冠帶之國
    ;安厘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荊莊、齊桓
    ,則荊、齊可以霸
    ;有燕襄
    、魏安厘,則燕
    、魏可以強
    。今皆亡國者
    ,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
    。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
    ,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
    ;能去私行行公法者
    ,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
    ,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
    ;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
    ,以聽遠事
    ,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
    。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
    ;若以黨舉官
    ,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
    。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
    ,則好賞惡罰之人
    ,釋公行
    ,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與
    ,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
    。交眾、與多
    ,外內(nèi)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無功
    。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
    ,則良臣伏矣
    ;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
    ,則奸臣進矣:此亡之本也。若是
    ,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
    。數(shù)至能人之門
    ,不一至主之廷
    ;百慮私家之便
    ,不一圖主之國。屬數(shù)雖多
    ,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
    ,非所以任國也
    。然則主有人主之名
    ,而實托于群臣之家也
    。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
    ,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
    ,不務厚國
    ;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
    ;小臣奉祿養(yǎng)交,不以官為事
    。此其所以然者
    ,由主之不上斷于法,而信下為之也
    。故明主使法擇人
    ,不自舉也
    ;使法量功
    ,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
    ,敗者不可飾
    ,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
    ,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
    ,故主仇法則可也。

    賢者之為人臣

    ,北面委質(zhì)
    ,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
    ,軍旅不敢辭難
    ;順上之為
    ,從主之法
    ,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
    ,而上盡制〔51〕之
    。為人臣者,譬之若手
    ,上以修頭,下以修足
    ;清暖寒熱,不得不救
    ;鏌铘〔52〕傅〔53〕體
    ,不敢弗搏
    。無〔54〕私〔55〕賢哲之臣
    ,無私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鄉(xiāng)而交
    ,無百里之戚〔56〕。貴賤不相逾
    ,愚智提衡〔57〕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輕爵祿
    ,易去亡
    ,以擇其主
    ,臣不謂廉。詐說逆法
    ,倍〔58〕主強諫,臣不謂忠
    。行惠施利
    ,收下為名
    ,臣不謂仁
    。離俗隱居,而以詐非上
    ,臣不謂義。外使諸侯
    ,內(nèi)耗其國
    ,伺〔59〕其危崄之陂〔60〕
    ,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
    ,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
    ,以國聽之,卑主之名以顯其身
    ,毀國之厚〔61〕以利其家
    ,臣不謂智
    。此數(shù)物者〔62〕
    ,險世之說也
    ,而先王之法所簡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
    ,毋或作利,從王之指〔63〕
    ;無或作惡,從王之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耪呤乐沃瘢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廢私術
    ,專意一行,具〔64〕以待任

    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

    ,則日不足,力不給
    。且上用目
    ,則下飾觀〔65〕;上用耳
    ,則下飾聲;上用慮
    ,則下繁辭〔66〕
    。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shù)
    ,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67〕
    ,故法省而不侵
    。獨制四海之內(nèi)
    ,聰智不得用其詐
    ,險躁不得關其佞〔68〕,奸邪無所依
    。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
    ;勢在郎中
    ,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
    ,直湊單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余
    ,上之任勢使然也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

    ,如地形焉,即漸〔69〕以往
    ,使人主失端〔70〕,東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71〕朝夕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
    ,不為惠〔72〕于法之內(nèi)
    ,動無非法。峻法
    ,所以禁過外〔73〕私也
    ;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
    。威不貳錯〔74〕
    ,制不共門
    。威
    、制共,則眾邪彰〔75〕矣
    ;法不信,則君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6〕矣
    ;刑不斷
    ,則邪不勝矣
    。故曰:巧匠目意〔77〕中〔78〕繩,然必先以規(guī)矩〔79〕為度
    ;上智捷舉〔80〕中事
    ,必以先王之法為比〔81〕。故繩直而枉木斫〔82〕
    ,準夷而高科削〔83〕
    ,權衡縣而重益輕
    ,斗石設而多益少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
    。法不阿〔84〕貴,繩不撓〔85〕曲
    。法之所加
    ,智者弗能辭
    ,勇者弗敢爭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故矯上之失,詰〔86〕下之邪
    ,治亂決繆〔87〕
    ,絀羨〔88〕齊非,一民之軌
    ,莫如法。厲官威民
    ,退淫殆〔89〕
    ,止詐偽,莫如刑
    。刑重,則不敢以貴易〔90〕賤
    ;法審
    ,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
    ,則主強而守要
    ,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注釋〕強:不曲法從私

    ,堅決依法辦事。氓:通“泯”
    ,滅
    。啟:開拓。殘:攻破
    。加兵:用兵
    。私:以……為私,把……占為己有
    。拔:攻取
    。淇:淇水,衛(wèi)河的支流
    。事:戰(zhàn)事
    。老:士兵因長期作戰(zhàn)而疲憊不堪。兵:指魏國兵
    。布:遍布
    。冠帶
    ,本指帽子和腰帶
    ,指中原地區(qū)文化發(fā)達的各國。務:從事
    。亂弱:混亂、衰弱
    。釋:丟掉
    。私其外:指臣子營私舞弊
    。外
    ,指臣子之事。私曲:指謀私利的歪門邪道
    。公法:國家的法令
    。審:考察。制:規(guī)定
    。詐偽:狡詐
    、虛偽。權衡:稱量物體輕重的工具,這里用來比喻法度
    。稱:衡量
    。進:選拔。比周:結(jié)黨營私
    。務交:從事朋黨、勾結(jié)拉攏
    。毀:誹謗
    。惡:厭惡
    。公行:為國家謀利的行為
    。相為:互相包庇。外交:結(jié)黨營私
    。與:黨羽。蔽:掩蓋
    。全句指為他掩蓋罪行的人多
    。伏:隱退。數(shù)(shuò):屢次
    。能人:被君王寵幸的人。屬:徒屬
    ,即官員
    。任國:為國家辦事
    。托:依附
    、寄生。養(yǎng)交:豢養(yǎng)結(jié)交食客
    。信:輕信。量功:衡量功罪
    。度(duó):揣測
    。弊:通“蔽”
    ,掩蔽
    、埋沒。非:通“誹”
    ,誹謗
    。辯:通“辨”,辨別
    。仇法:用法、行法
    。質(zhì):即“摯”
    ,古代臣見君時所用的見面禮。為:行為
    。〔51〕制:控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2〕鏌铘:一作“莫邪”,寶劍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3〕傅:通“附”,近
    。〔54〕無:通“毋”
    ,不要
    。〔55〕私:偏愛
    、偏袒
    。〔56〕戚:憂慮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7〕提衡:持平
    、擺平
    。〔58〕倍:通“背”
    ,違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9〕伺:窺伺
    、窺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陂:山坡。〔61〕厚:財富
    。〔62〕數(shù)物者:幾件事
    ,指儒家提倡的廉
    、忠、仁
    、義、智五種德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3〕指:通“旨”,旨意
    。〔64〕具:通“俱”
    ,完全
    、全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5〕釋觀:裝飾外觀、掩蓋真相
    。〔66〕繁辭:言語繁瑣
    、夸夸其談
    。〔67〕守要:守指“困法數(shù)
    ,審賞罰”二事;要
    ,扼要
    、要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8〕佞:奸巧諂諛、花言巧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9〕即漸:逐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0〕失端:失去頭緒、迷失方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1〕端: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2〕為惠:施行恩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3〕外:棄
    。〔74〕錯:通“措”
    ,置,指樹立威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5〕彰:顯明,這里指明目張膽
    、肆無忌憚
    。〔76〕危:危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7〕目意:目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8〕中:適合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9〕規(guī)矩:規(guī)和矩分別是畫圓和畫方的器具,后引申為準則
    、禮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0〕舉:行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比:例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2〕枉木頎:枉,曲
    ;頎
    ,砍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3〕準夷而高科削:將凸出的部分削去使它平
    。準
    ,量平的器具
    ;夷,平
    ;高科,凸出部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4〕阿(ē):迎合、曲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5〕撓:屈,引申為遷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6〕詰:追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7〕治亂決繆:治亂,平定紛亂
    ;決
    ,判斷;繆
    ,通“謬”,錯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8〕羨:多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9〕殆:通“怠”,怠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0〕易:輕視。

    (饒玲一)

    〔鑒賞〕韓非說“今申不害言術

    ,而公孫鞅為法”(《定法》)
    ,認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
    ,慎到重“勢”,皆是“徒法而無術”或“徒術而無法”(同上)
    ,有其弊偏
    。韓非標榜“抱法”
    、“處勢”
    、“用術”,認為帝王應當三者得兼
    。他首先強調(diào)法、勢并用
    ,“抱法處勢則治
    ,背法去勢則亂”(同上),接著又強調(diào)用術
    ,說術是“藏之于胸中”“而潛御群臣”(《難三》)的東西。說穿了
    ,術就是帝王如何保護好自己權位的手段
    ,包括陰謀詭計
    ,所以韓非稱之為“帝王術”
    。“法”
    、“術”
    、“勢”不是韓非的發(fā)明
    ,作為法家先行者的商鞅、申不害
    、慎到分別對三者作過理論論述。韓非正視“爭于氣力”之“當今”(《五蠹》)
    ,認為三者“不可一無”(《定法》)
    ,提出了一套“法、術
    、勢”相結(jié)合的比較完整的理論
    。班固《漢書·藝文志》將《韓非子》劃入法家,而司馬遷則認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
    ,而其歸本于黃老”(《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通覽《韓非子》
    ,韓非雖講了不少“法治”的話
    ,但不難看出他還是更多地探討了“帝王術”。司馬遷的說法也許更為得當

    “有度”

    ,意謂有法度
    。本篇著重講治國必須要有法度
    ,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韓非“法治”思想。

    韓非是一位注重現(xiàn)實的理論家

    ,特別講究“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
    ,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韓非正視“人臣之侵其主也”、“人主失其端”的嚴酷現(xiàn)實
    ,同時也看到了“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法而富強”(《問田》)的事實
    ,從而得出“明法者強
    ,慢法者弱”(《飾邪》)的結(jié)論
    ,明確提出君主必須走“法治”之路
    ,否則“亡國宜矣”(同上)。故本文一開頭韓非便強調(diào)“奉法者強則國強
    ,奉法者弱則國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颉皬姟被颉叭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其關鍵在于君主是否用法。若“能去私曲就公法者
    ,民安而國治”
    ,除去奸私之行而實施國法,民眾安樂而國家安定
    。如是
    ,君主便可“獨制四海之內(nèi)”
    。話意豁然
    ,韓非用法的最終目的就一個:維護君主的利益,“上尊而不侵”
    ,使君主的尊貴不受侵害。若君主“釋法用私”
    ,放棄國法而容忍臣下私行
    ,就會“上下不別”
    ,君主也就只剩一個空名了
    。韓非所憧憬的“治之至”是“貴賤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
    ,尊貴的人和卑賤的人不超越名分界限
    ,愚昧的人和聰明的人各有其量衡而自得其所。這也就是所謂“一民之軌
    ,莫如法”
    ,“法”統(tǒng)一了人們的思想行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秵柼铩菲弧把孕胁卉売诜钫弑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正好為此作出了注腳。從這里可以了解韓非所強調(diào)的他的“法治”的本質(zhì)
    ,即他所代表的統(tǒng)治階級依照自己的是非標準去禁民之非
    ,實際上是以刑禁民,對所謂的“言行不軌”者施之以嚴刑重罰
    。所以
    ,他主張的“法治”即“以刑治國”
    ,指帝王憑借自己的權勢
    ,運用“術”的手段,以刑罰懲治官吏和人民
    。后來的專制帝王都迷信韓非的嚴刑重罰治國之說
    。秦始皇比較自信
    ,明目張膽地搞嚴刑重罰
    ,結(jié)果秦王朝二世而亡。此后的專制者換了一種手法
    ,搞陽儒陰法。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他們把人民不當作人
    ,而當作癩皮一樣來治
    ,人民也就會“見酷而不再覺其酷”
    ,“所以又會踏著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料
    ,而即使料及
    ,也還是毫無辦法的”(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偶成》)

    韓非說“明主使法釋人”

    、“使法量功”,即用“法”來選擇人
    ,衡量其功勞。其人其功
    ,不可悖法而“自舉”
    、“自度”。還得以“法”制臣
    ,“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
    。“群臣”也只能是“無有二心”
    ,“順上之為,從主之法
    ,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
    ,純粹是一種馴服工具,頗似現(xiàn)代之機器人
    。在韓非看來,君主“威不貸錯
    ,制不共門”
    ,必須獨操“威”“制”刑罰大權。韓非的這些主張,無一不是為獨裁君主設計的
    ,無一不是為了造就君主獨裁。韓非“以法治國”思想中也含有非常光芒的顆粒
    。本篇的“法不阿貴
    ,繩不撓曲”
    、“刑過不避大臣
    ,賞善不遺匹夫”,《飾邪》篇中的“禁主之道
    ,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
    ,去私恩”等等
    ,都已成了膾炙人口的治國名言。這里多少透散出一絲半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氣息
    ,盡管只是臣民在君主之法面前一體受君主之刑之罰的“平等”。

    韓非是一個悲劇人物

    ,最后被津津樂道于他的學說的秦王害死于獄中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
    ,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秦王的這番渴賢如焚的感嘆
    ,給后人留下了沉重的反思
    。司馬遷讀《韓非子·說難》
    ,悲從中來:“韓非知說之難
    ,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
    ,不能自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實韓非的悲劇倒是應驗了自己的話:“是智法之士與當途之人不可兩存之仇
    。”(《孤憤》)盡管如此
    ,韓非作為戰(zhàn)國末期最后一位理論家
    ,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是不可低估的。他和他的思想都有著重大的歷史影響

    本文“說荊齊燕魏四國之亡”

    ,而“韓非死時
    ,六國都不曾亡”(《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據(jù)此提出質(zhì)疑
    。有學者認為此篇似乎是秦漢間法術家的文章
    ,一邊竄入《韓非子》
    ,一邊又混入《管子·明法篇》
    。但從內(nèi)容和語體風格上看,還是與韓非有某種脈承關系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387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
    ,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
    ,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
    、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
    ,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
    ,來到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