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修身篇(節(jié)選)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原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長沙所發(fā)信,內(nèi)途中日記六頁
自九弟出京后
觀四弟來信甚詳
且茍能發(fā)奮自立
,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 ,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六弟自怨數(shù)奇
,余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輒發(fā)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試,自稱數(shù)奇,余竊笑其所憂之不大也。蓋人不讀書則已,亦既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于《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nèi)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
,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然則既自名為讀書人,則《大學》之綱領
吾友吳竹如格物功夫頗深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
余之益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記日課
,念念欲改過自新;思從前與小珊有隙,實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門謝罪。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談。十三日與岱云合伙,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前隙盡釋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
注釋
負薪:背柴,相傳漢代朱買臣背著柴草時還刻苦讀書
。牧豕:放豬
。相傳漢代承宮一邊放豬,一邊還在聽講解經(jīng)書。數(shù)奇:這里指命運不好
符契:符合
致九弟·勿長傲多言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劉福一等歸
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
,曰多言。丹朱 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余生平頗病執(zhí)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囂訟 。靜中默省我之愆尤 ,處處獲戾,其源不外此二者。溫弟性格略與我相似,而發(fā)言尤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溫弟之神氣,稍有英發(fā)之姿,面色間有蠻橫之象,最易凌人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選自《曾國藩大全集》永恒珍藏版
注釋
朱:傳說中先古時代部落首領堯的兒子
囂訟:傲慢囂張
愆尤:過失
賞析
曾國藩的座右銘是“不為圣賢,便為禽獸
首先
奮發(fā)努力
其次
限于篇幅有限,本文只節(jié)選了《曾國藩家書·修身篇》中的三則家書
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是“慎獨”,這在家書里也有提及
。另外關于勤儉方面的內(nèi)容也隨處可見。曾國藩重視修身,以至于不惜舍身衛(wèi)道,正是由于立志、反省等修養(yǎng),才具備了同時代人不具備的一些精神素質(zhì)。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387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有度·《韓非子》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 《古文觀止·李陵答蘇武書》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