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呂氏春秋》原文鑒賞
[原文](節(jié)選)卷七孟秋紀(jì)第七
蕩 兵
國兵法·呂氏春秋》原文鑒賞.png)
古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兵之所自來者上矣
,與始有民俱
。凡兵也者,威也
,威也者,力也
。民之有威力
,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
,非人之能為也
,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兵所自來者久矣,黃
、炎故用水火矣
,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
。遞興[遞]廢
,勝者用事
。人曰:“蚩尤作兵”
,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
。未有蚩尤之時
,民固剝林木以戰(zhàn)矣,勝者為長
。長則猶不足治之
,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
,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長
,長之立也出于爭
。爭斗之所自來者久矣,不可禁
,不可止
,故古之(賢)[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
家無怒笞
,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 國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 天(下)[子]無誅伐
,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
。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罰不可偃于國
,誅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
。故古之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
,悖; 有以乘舟死者
,欲禁天下之船
,悖;有以用兵喪其國者
,欲偃天下之兵,悖
。夫兵不可偃也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
,不能用之則為禍;若用藥者然,得良藥則活人
,得惡藥則殺人
。義兵為天下良藥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來者遠(yuǎn)矣
,未嘗少先選用
,貴賤長少賢者不肖相與同
,有巨有微而已矣
。察兵之微:在心而未發(fā),兵也;疾視
,兵也;作色
,兵也;傲言,兵也;援推
,兵也;連反
,兵也; (侈)斗,兵也;三軍攻戰(zhàn)
,兵也
。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爭也
。今世之以偃兵疾說者
,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說雖強(qiáng)
,談雖辨
,文學(xué)雖博,猶不見聽
。故古之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兵誠義,以誅暴君而振苦民
,民之說也
,若孝子之見慈親也
,若饑者之見美食也; 民之號呼而走之
,若強(qiáng)弩之射于深溪也,若積大水而失其壅堤也
。中主猶若不能有其民
,而況于暴君乎?
禁 塞
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zé)o道而救不義也
。守?zé)o道而救不義,則禍莫大焉
,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
凡救守者,太上以說
,其次以兵
。以說則承從多群,日夜思之
,事心任精
,起則誦之,臥則夢之
,自今單唇于肺
,費(fèi)神傷魂,上稱三皇五帝之業(yè)以愉其意
,下稱五伯名士之謀以信其事,早朝晏罷
,以告制兵者
,行說語眾,以明其道
。道畢說單而不行
,則必反之兵矣
。反之于兵
,則必斗爭,[斗爭]之情
,必且殺人
,是殺無罪之民以興無道與不義者也。無道不義者存
,是長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
,雖欲幸而勝
,禍且始長。先王之法曰:“為善者賞
,為不善者罰”
,古之道也,不可易
。今不別其義與不義,而疾取救守
,不義莫大焉
,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
,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
,取惟義兵為可
。兵茍義,攻伐亦可
,救守亦可。兵不義
,攻伐不可
,救守不可
。使夏桀
、殷紂無道至于此者,幸也;使吳夫差
、智伯瑤侵奪至于此者
,幸也; 使晉厲、陳靈
、宋康不善至于此者,幸也
。若令桀
、紂知必國亡身死,殄無后類
,吾未知其(厲)為無道之至于此也; 吳王夫差
、智伯瑤知必國為丘墟,身為刑戮
,吾未知其為(不善無道)侵奪之至于此也;晉厲知必死于匠麗氏,陳靈知必死于夏征舒
,宋康知必死于溫
,吾未知其為不善之至于此也。此七君者
,大為無道不義: 所殘殺無罪之民者
,不可為萬數(shù); 壯佼老幼胎犢之死者
,大實平原; (廣)堙深溪大谷
,赴巨水,積[蘆]灰;填溝洫險阻
,犯流矢
,蹈白刃; 加之以凍餓饑寒之患
。以至于今之世
,為之愈甚
,故暴骸骨無量數(shù),為京丘若山陵
。世有興主仁士
,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
,亦可以悲哀矣。察此其所自生
,生于有道者之廢
,而無道者之恣行。夫無道者之恣行
,幸矣
。故世之患,不在救守
,而在于不肖者之幸也。救守之說出
,則不肖者益幸也
,賢者益疑矣。故大亂天下者
,在于不論其義而疾取救守
。卷八仲秋紀(jì)第八
論 威
義也者
,萬事之紀(jì)也
,君臣上下親疏之所由起也,治亂安危過勝之所在也
。過勝之[道]
,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
人情欲生而惡死,欲榮而惡辱
。死生榮辱之道一
,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軍欲其眾也,心欲其一也
,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
。令能無敵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無敵矣
。古之至兵,民之重令[者]也
。重乎天下
,貴乎天子。其藏于民心
,捷于肌膚也
,深痛執(zhí)固
,不可搖蕩,物莫之能動
。若此則敵胡足勝矣?故曰其令強(qiáng)者其敵弱
,其令信者其敵詘。先勝之于此
,則必勝之于彼矣
。
凡兵
,天下之兇器也; 勇
,天下之兇德也。舉兇器
,行兇德
,猶不得已也。舉兇器必殺
,殺,所以生之也;行兇德必威
,威
,所以懾之也。敵懾民生
,此義兵之所以隆也
。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
,而威已諭矣,敵已服矣,豈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諭威者
,于其未發(fā)也
,于其未通也,乎冥冥
,莫知其情
,此之謂至威之誠。
凡兵欲急疾捷先
。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緩徐遲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
。急疾捷先
,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而不可久處
,知其不可久處
, 則知所兔起鳧舉死?之地矣
。 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
, 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并氣專精
,心無有慮
,目無有視,耳無有聞
,一諸武而已矣
。冉叔誓必死于田侯
,而齊國皆懼;豫讓必死于襄子
,而趙氏皆恐;成荊致死于韓主,而周人皆畏; 又況乎萬乘之國
,而有所誠必乎
,則何敵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敵人之悼懼憚恐
,單蕩精神盡矣
,咸若狂魄,形性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