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古文觀止·寄歐陽舍人書》譯文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17 17:46:15

      寄歐陽舍人書

      寄歐陽舍人書

      北宋·曾鞏

      【題解】

      曾鞏,字子固

      ,世稱“南豐先生”
      ,北宋杰出的散文家
      。曾鞏師從歐陽修
      ,秉承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chuàng)作理念
      。他長于議論
      ,所作的政論文言辭樸素
      ,立論精辟,文章波瀾起伏而能盡顯其意
      。本文是作者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寫給歐陽修的一封信
      ,旨在感謝歐陽修為其祖父撰寫墓志銘。

      【原文】

      去秋人還[78]

      ,蒙賜書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銘
      。反復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79]
      ,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
      。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
      ,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
      、材行、志義之美者
      ,懼后世之不知
      ,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
      ,或存于墓
      ,一也。茍其人之惡
      ,則于銘乎何有
      ?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
      ,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
      ,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
      ,則勇于自立
      ;惡人無有所紀
      ,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80]
      ,義烈節(jié)士
      ,嘉言善狀,皆見于篇
      ,則足為后法
      。警勸之道,非近乎史
      ,其將安近

      【注釋】

      [78]去秋人還:慶歷六年夏,曾鞏派人送信給歐陽修

      ,求其為祖父寫墓志銘
      。當年秋天,歐陽修寫好后交給曾鞏派的人帶回

      [79]銘志:碑文最后的韻文部分稱銘

      ,記述死者事跡的散文部分稱志。

      [80]通材達識:博學多聞

      ,見多識廣的人

      【譯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

      ,承蒙您寫信給我并為先祖父撰寫了墓碑銘文
      。我反復地觀覽誦讀,真是感愧交并
      。墓志銘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
      ,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近,但也有與史傳不同的地方
      。這是由于史傳對一個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
      ,而碑銘,則是古人的功德
      、才能
      、志向出眾的事跡,恐怕后世人不知道
      ,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加以顯揚
      ,有的珍藏在家廟里,有的安置在墓穴中
      ,其用意是一樣的
      。如果這是個惡人,那么在銘文中有什么好記載的呢
      ?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
      。銘文的撰寫
      ,為的是使死去的人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地方,活著的人借此來表達自己的敬意
      。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生平事跡能流傳后世
      ,就會發(fā)奮有所建樹;作惡之人沒有什么事跡可記
      ,就會因此感到慚愧和惶恐
      。至于那些博學多才、見識通達之人
      ,忠義英烈
      、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美好的言論和善良的行為
      ,都能一一表現在碑銘里
      ,這就足以成為后人效法的榜樣。銘文警世勸誡的作用
      ,不和史傳相近
      ,那么又和什么相近呢?

      【原文】

      及世之衰

      ,人之子孫者
      ,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
      ,皆務勒銘[81]
      ,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
      ,又以其子孫之請也
      ,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銘始不實
      。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
      ,則書之非公與是[82],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故千百年來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
      ,而傳者蓋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
      ,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注釋】

      [81]勒:鐫刻

      ,刻在石碑上。

      [82]是:正確

      ,符合事實

      【譯文】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

      ,一心只想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
      。所以即使是惡人,也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世夸耀
      。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寫
      ,又因為受其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接寫上死者的惡行
      ,從人情道理上又不應該
      ,于是,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詞
      。后世想請人撰寫碑銘的
      ,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
      ,那么他寫的銘文既不公正又不符合事實
      ,也就不足以流行于世,傳之后代
      。所以千百年來
      ,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
      ,可是能流傳于世的很少
      。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因為請托了不適當的人
      ,撰寫的銘文不公正
      、不符合事實的緣故。

      【原文】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83]
      。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
      。而人之行
      ,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
      ,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
      ,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84]
      。猶之用人
      ,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
      ,議之不徇?不惑不徇
      ,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
      ,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注釋】

      [83]畜:同“蓄”

      ,積聚,懷藏

      [84]侈:超過

      ,過分。

      【譯文】

      那么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寫得既公正又符合事實呢

      ?我說不是道德高尚而且又擅長做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為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
      ,對于一般人則能夠分辨他們的善惡
      。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
      ,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
      ,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不能具體指出的,有實際大過名聲的
      ,有名過其實的
      。這就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受迷惑
      、評價公正而不徇私情呢
      ?不受迷惑、不徇私情
      ,就會公正而符合事實了
      。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夠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
      ,因此寫銘文的人又必須擅長做文章
      。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擅長做文章的人是寫不好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原文】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

      ,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傳之難如此
      ,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
      ,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85],幸遇而得銘
      ,其公與是
      ,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
      ,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
      ,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86]
      ,況其子孫也哉
      ?況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
      ,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
      。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注釋】

      [85]卓卓:非常突出

      、卓越。

      [86]衋(xì)然:傷痛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擅長做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

      ,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現一個
      。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能遇上這種理想的銘文作者更是加倍困難
      。像先生您的道德文章
      ,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論和行為都很杰出
      ,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符合事實的碑銘
      ,這樣的銘文能流傳于當代,傳誦后世也是毫無疑問的
      。而世上的學者
      ,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的地方
      ,就往往感傷痛苦得不知不覺流下眼淚
      ,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仰慕先祖的高尚道德而想到碑銘能傳之后世的原因
      ,就知道先生接受我一人請求惠賜銘文而恩澤將推及到我家祖孫三代
      。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原文】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

      ,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87],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88]
      ,其誰不愿進于門
      ?潛遁幽抑之士[89],其誰不有望于世
      ?善誰不為
      ,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
      ,孰不欲教其子孫
      ?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此數美者
      ,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
      ,且敢進其所以然
      。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
      ?愧甚
      ,不宣。鞏再拜

      【注釋】

      [87]屯蹶否塞:不得志

      、不順利。屯
      、否
      ,是《易經》的卦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锻汀坟员硎酒D難
      ,《否》卦表示困頓。

      [88]魁閎:超群的才能

      。不世出:不常出現
      ,少有。

      [89]潛遁:避世隱居

      。幽抑:郁郁不得志

      【譯文】

      我又進一步想到

      ,像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
      ,而受到先生的提拔鼓勵
      ,我先祖這樣命運多舛、窮愁潦倒而死的人
      ,而先生卻能使他顯揚于后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
      、世不經見之士
      ,有誰不愿意投在您的門下呢?那些潛居山林
      、窮居退隱之士
      ,有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呢?美好的事情誰不想做
      ,丑惡的事情誰不羞愧恐懼呢
      ?作為父親、祖父的
      ,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
      ?做為子孫的,誰不想榮耀顯揚自己的父祖
      ?這種種美德
      ,應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您的恩賜
      ,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我之所以感激的道理
      。來信所說的關于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慚愧萬分
      ,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評析】

      本文應該說是一封感謝信

      ,通篇一再表達作者發(fā)自內心的謝意,但又不單純是為了感謝
      ,而是在墓志銘的作用
      、重要性和寫作要求等方面詳加論述,見解獨到深刻
      ,這就使得本文具有頗高的學術價值和積極意義

      文章從墓志銘的社會價值以及流傳條件著墨,論述了墓志銘存在的社會意義

      ,闡發(fā)了“文以載道”的主張
      ,表達了對品德與文章“兼勝”的向往和追求
      。同時,作者也不留情面地批判了有些作者囿于人情
      、不能公正地評價死者的不良風氣

      接著,作者又通過述說墓志銘的寫作之難

      ,將話題引到歐陽修身上
      ,既不用庸俗的客套,也不用空泛的溢美之詞
      ,既不著痕跡地贊頌了歐陽修的品德和學識
      ,也使自己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充分的抒發(fā),顯示出了極佳的行文能力

      本文行文流暢

      、周密有致,是曾鞏最重要的代表作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62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蹙冰皮皺。雪凈太行青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于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
      ,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非常自信和自負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