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táng: bái jū yì
《大 林 寺 桃花 》 唐 : 白 居 易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人 間四 月芳菲 盡,山寺 桃 花始盛 開。
chá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ǔ ,bù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長 恨 春歸 無 覓處 , 不知轉(zhuǎn)入 此中來。
翻譯: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擴展資料
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fēng)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
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1、《大林寺桃花》這首古詩的意思是:我以為人間四月的繁盛花朵們早已凋零殆盡,無意中居然發(fā)現(xiàn)這山寺之中的桃花才開始綻放。經(jīng)常因為春光消逝,無處可尋而倍感惋惜,那曾想到這春光反倒流轉(zhuǎn)到這深山寺廟里來了。
2、《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7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