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東晉·陶淵明
【題解】
本文是陶淵明晚年時作《桃花源詩》的序。作者在這里描繪了一個沒有戰(zhàn)亂
【原文】
晉太元中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37]。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注釋】
[37]落英:初開的花朵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
。一天,漁人沿著一條山間小溪前行,一時忘記了路的遠(yuǎn)近。突然,他看到一片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間沒有一棵雜樹,花草遍地,鮮艷美麗,落花繁多。漁夫見了非常驚奇,于是繼續(xù)前行,想要找到林子的盡頭。林子的盡頭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原文】
初極狹
【注釋】
[38]儼然:整齊的樣子。
[39]阡陌:田間小路
,其中南北叫“阡”,東西叫“陌”。【譯文】
起初洞口非常狹窄
,僅能通過一個人;再往前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只見那里土地平整廣闊,房屋整齊排列。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茂密的桑樹和竹子等。田間小道縱橫貫通【原文】
見漁人,乃大驚
【注釋】
[40]要:同“邀”
[41]咸來問訊:咸,都
【譯文】
他們見了漁人
【原文】
既出,得其船
【注釋】
[42]扶向路:沿著來時的路。
[43]志:記
[44]規(guī):規(guī)劃
【譯文】
漁人出了洞口
【評析】
本文通過記述武陵人的所見所聞
作者先交代時間、地點
、人物,寫漁人在不知不覺中進(jìn)入桃花源,開始欣賞沿途的風(fēng)景,“忽逢”二字寫出桃花林的虛幻迷離,神秘飄忽,把“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zhì)樸自然的化外世界。那里沒有賦稅、沒有戰(zhàn)爭,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誠懇相待,與漁人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巨大反差。文章最后
,作者模仿仙人游記的寫法,寫武陵人在受到熱情招待后想帶著他人再次進(jìn)入時本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75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