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
,它體現(xiàn)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溫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醫(yī)藥內容的
原文
晉太元中
林盡水源
見漁人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沒檔運
。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南陽劉子驥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于是便出現(xiàn)一座山
,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
,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
,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說,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
,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作者:東晉文學家陶淵明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二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
同時
,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
,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chǎn)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最后決裂陶淵明雖遠在江湖
但他無法改變
三、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
2)省略句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
例二:便舍船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于水源"的省略.)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huán)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
曾任江州祭酒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
他善于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huán)境
陶詩還善于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
其藝術特色
,兼有平淡于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桃花源記
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
《桃花源記》字詞解釋如下:
1
2
3
、為業(yè):把……作為職業(yè),以……為生。為,作為。4、緣:順著
、沿著。5
、行:行走這里指劃船。6
7
8
9
10
11、落英:落花
12
13
14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78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韓愈·送孟東野序》文章鑒賞
下一篇:
魯迅《秋夜》抒情散文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