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枚乘·上書諫吳王》原文鑒賞《漢魏六朝散文·枚乘·上書諫吳王》原文鑒賞
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2”。舜無立錐之地3
,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4夫以一縷之任
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
,卻背而走,跡逾多,景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泰山之霤穿石
,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夫十圍之木【注釋】 1吳王:即劉濞(前215年—前154年)
【今譯】 我聽說:“行為完備無瑕便會昌盛,否則便會敗亡
一縷繩所能負提的很少
,卻給它加上千鈞的重量,上系到無限高之處,下面垂到無法測量的深淵之地,雖然是愚笨的人,都知道憂慮繩子的將要斷絕。馬將驚,擊鼓使它驚,縷將斷絕。又加上重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有人畏懼自己的身影
、厭惡其足跡,卻倒著跑,結(jié)果反而腳印更多,身影也移動得快了;不如在陰蔽之處停之來,身影沒有了,腳印也不見了。想要使人聽不到言論,最好不說話;要想別人不知道你所做的事,最好不要去做。想要使熱水冷下來,一個人燒火,一百人揚水使它散熱,不如斷柴把火熄滅。不在別處斷絕火,而在此處設(shè)法使水涼,這就好像抱著柴薪去救火。養(yǎng)由基是楚國善于射箭的人。離楊樹葉子一百步,百發(fā)百中。楊葉之大,百發(fā)百中,可說是善于射箭的了。然而他的局限是在百步之內(nèi)罷了;我所見的甚遠,為此,養(yǎng)由基與我枚乘相比,等于未知操弓持矢。福的產(chǎn)生有其基礎(chǔ);禍的出現(xiàn)有其根源;把它的根源斷絕了,禍又能從什么地方來呢?泰山的水流下山
,可以穿透石頭,井梁上一條汲水的繩子,可以磨斷井上的木欄【總案】 本文乃枚乘在吳王劉濞屬下任郎中時所寫
。吳王劉濞乃是同姓王中勢力最大者之一。漢文帝多次遷就他,他不僅不感恩,反而野心越來越大,竟想聯(lián)合其他同姓王反叛,推翻中央政權(quán)《上書諫吳王》全文翻譯白話譯文:
我聽說“能夠品行完美無瑕的人,就會功業(yè)昌盛
湯武的土地方圓不過百里
處理事情沒有缺漏或錯誤的謀劃
用一根麻繩的負重,系起千鈞的重物
系物的線在高處斷絕
改變想要做的事情,比翻過手掌還容易
有人對自己的影子和腳跡有所畏懼
想讓熱水涼下來,一個人燒火
楊葉那么大,能夠百發(fā)百中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夠穿透石頭
那周長十圍的樹木,開始生長的時候是很小的嫩芽
,用腳趾就可以把它撓斷,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沒有長成,沒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礪,看不見它的損壞,一段時日后終究會毀壞;種樹養(yǎng)畜,不見它的生長積累德行,不見它的好處
原文:
臣聞得全者昌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
,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系絕于天,不可復(fù)結(jié);墜入深淵,難以復(fù)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fā)。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
,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
,卻背而走,跡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養(yǎng)由基,楚之善射者也
,去楊葉百步,百發(fā)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內(nèi)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泰山之霤穿石
,殫極之綆斷干礱蹐底厲
出處:出自西漢初時辭賦家枚乘的《上書諫吳王》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適時吳王劉濞為漢高祖劉邦兄劉仲之子
。初為沛侯,因破黥布有功,封吳王。孝文帝時,吳太子人見見劉濞欲反,上書勸阻
求枚乘《上書諫吳王》原文以及翻譯!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496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追逐浪花的少女》鑒賞
下一篇:
穆勒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