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邦遇奇字他邦遇奇字,宛如逢故人。
搔斷發(fā)數(shù)莖,相親不識名。
20世紀80年代末,我抵達福岡的第二天,就在街上看到一家餐館的招牌,赫赫然寫的是“悟空”兩個字,頓時倍感親切。想不到老孫一個筋斗云,竟然翻過了大海。漢字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比起悟空的筋斗毫不遜色。于是,看到有漢字的地方,就不禁多看幾眼??吹枚嗔耍瑔栴}就來了,就是那些招牌上的字,也有些竟然讓我這個漢字的故鄉(xiāng)人不認得。
一是木材店的招牌,有時排滿了木字邊的字。下面這些字,一查日本字典,才知或是日本樹木的名稱,或是與樹木相關的事物:
梻杁杣桛椚栬椥椛
椙楾榊橲椨榁樫椣
椡樮枛栃柾栂橳橸
再就是賣生魚片店鋪的燈光招牌,都是魚字邊的字。有些干魚食品的包裝袋上,也喜歡排列一片魚字邊的字,以顯示魚蝦家族的浩大。下面這些字,大都是日本魚類的名稱。
魹鰙鯑鮱鮲鯎鮴鯏鯐
鮗鮖鯰鯱鯳鯒鱩鱚鱛
鱫鱜鰚鰯鱰鱪鯲鱇
這看來也好解釋。日本號稱森林之國,海洋之國,有多少種中國沒有的樹木,就有多少日本人自造的木字邊的新字;有多少種中國沒有的魚種,就會有多少應運而生的魚字邊的字。這些字,既不見于《康熙字典》,也不見于《漢語大字典》(圖一)。
繁體字大瘦身這一類奇字,在寫本里最多。所謂寫本,就是抄本,或稱筆寫本。日本古代的許多漢文詩歌、散文、小說,以及其他漢文文獻,如果得不到刻印出版的機會,就只能靠輾轉傳抄,手手相傳。這些手抄本,有不少屬于重要的文獻。或許已有無數(shù)這樣的抄本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至今幸存下來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當年的作者與抄寫者,在筆墨中傾注了多少心血,而在筆墨之外,又潛藏了多少秘密,都需要今天的解讀者探尋到底。研究日本歷史文化的人,是不應該對它們棄之不顧的。
當我們閱讀這些寫本的時候,那些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字,就三三兩兩從字里行間蹦跳出來,就像是花間的蝴蝶,草叢的兔子,勾牽著我們的視線。它們有漢字的形,卻意在形外。我們只能順藤摸瓜,舉一反三,一點一點去咂出其中的妙味。漢民族以外的人們學習與使用漢字的困難,有時超出我們的想象。
漢字的筆劃多,寫起來左拐右拐,有橫有豎,時而交叉,時而分離,記起來費心,寫起來費力,要寫得多,寫得快,就要想辦法減筆、連筆、合并筆劃,甚至生造新字。這就是給漢字瘦身。說來這就是寫本書寫的“經(jīng)濟原則”。
日本漢字瘦身有好多招兒。這里就說幾招兒。
借音法是第一招兒。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赤松弘撰《詩經(jīng)述》(圖二、圖三)寫本中的《陳風·澤陂》,“澤陂”寫成“沢陂”,這首詩的第一章寫作:
彼沢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第一句里的“沢”,繁體字當作“澤”。那么,“澤”怎么就變成“沢”了呢?這要從“尺”字代“釋”說起。
清原宣賢書寫的《毛詩鄭箋》,末尾的題記中,有“講尺”二字,這個“尺”,實際上卻是“釋”字,因為在日語中,“釋”和“尺”的發(fā)音都是“しゃく”,釋字太難寫,就把“講釋”寫成了“講尺”,就是解說、講解的意思。
這樣一來,“尺”既是尺寸的尺,又是解釋的“釋”。這樣一字二用,有時不免會帶來讀解的困擾,于是干脆就把“尺”當作一個聲符,把“釋”寫成了“釈”,雖然筆畫多了些,卻便于區(qū)分詞義了。
一來二去,“尺”進一步就成了“睪”偏旁的代用品,讓它去替換有“睪”字的那些字。結果《鄭風·萚兮》中的“萚”字,也就合理合法地寫成了“兮”?!皯弊鳌啊?,“譯”作“訳”,“鐸”作“鈬”,“擇”作“択”,“驛”作“駅”,這些都是常用字,如表示車站義的“驛”簡化成“駅”之后,凡是有車站的地方都大感方便了,東京站就是“東京駅”。
至于那些不常用的“凙”“”“斁”“殬”等字,書寫者也可以“見字行事”,順勢從簡,寫成“尺”字邊的字,讀書的人念字念半邊,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像“駅”這樣的字,可以說就是形聲字,只不過其聲旁的“聲”是日語的“聲”。韓國寫本中把“禍”寫成“”,把“鼎”寫成“”,也會是相同的道理吧。
重文法是第二招兒。
中國古代寫本中遇到兩個相同的字,后面那個字常用兩畫或兩點就代替了,如“關關雎鳩”,寫成“關二雎鳩”,“碩鼠碩鼠”寫成“碩二鼠二”,這兩畫被稱為“重文號”。除了兩畫之外,還有“”“乙”等重文形式。日文把重文號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寫法也更為多樣,如“、”“ゝ”“ヒ”“々”等都是重文號,還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作“踴字”。不僅如此,還將這種辦法推廣到一個字內(nèi)部的相同部分,不妨視其為“字內(nèi)重文”,也就是一個字里邊有兩個相同的部件,那其中一個就可以用兩點來代替。如“炎”字,下面的“火”就簡化成兩點,寫成“”。明白了這一點,上述《詩經(jīng)述》中的詩句。就能一看就懂了:
“秉畀火”《小雅·大田》:“秉畀炎火”
“赫赫”《大雅·云漢》:“赫赫炎炎”
“如如焚”《大雅·云漢》:“如惔如焚”
“如如焚”《大雅·云漢》:“如炎如焚”
“憂心如”《小雅·節(jié)南山》:“憂心如惔”
“不敢戲”《小雅·節(jié)南山》:“不敢戲談”
“亂是用”《小雅·巧言》:“亂是用餤”
重文法最大量地用于“品字”字族的簡化。也就是將“品”字下兩個“口”,用“”來代替。舉一反三,屬于這類的字以數(shù)十計。不妨稍作盤點:
澁——渋森——毳——晶——驫——
犇——轟——淼——麤——蟲——
孱——潺——鑫——焱——垚——
堯——曉——畾——壘——塁罍——
纍——儡——靁——藟——疊——
?!佟~——贔——屭——
劦——脅——恊——勰——嗋——
愶——猋——聶——攝——躡——
輟——綴——啜——惙——醊——
棳——涰——餟————鱻——
羴——雥——蕊——蘂——刕——
脇——?!獖Α凇q——
龘——孨——歮——
漫畫法是第三招兒。
所謂漫畫法,就是像漫畫中畫人的肖像一樣,抓住字面孔的最重要的特征,突出放大,而舍棄一些細節(jié)。留主干,減枝葉,留骨架,減內(nèi)臟,留臉盤,減五官,寫大印象、大輪廓。如把“遠”字寫成“”,“尊”寫作“”,“遵”寫成“”。有的甚至只取字的一部分,就用來代替這個字,像寫一個“寸”,就當“時”(とき)字來用。
拼字法是第四招兒。
所謂拼寫法,也叫合寫法,就像今天拼車、拼住、拼桌,把兩個字寫成一個字。這本是我國僧人的發(fā)明。他們抄寫經(jīng)書時圖省事,把“菩薩”兩字的兩個草字頭拼在一起,寫成“”,就當作“菩薩”兩字用;把“瑠璃”兩字的兩個“王”字邊疊起來,寫成“”,就省去了不少筆劃。
日本寫本中這類字也有一些,不過也有了日本特色。日語中“太”字和“大”字都讀作“たい(tai)”,“歲”字和“才”字都讀作“さい”(sai),所以“太歲”,寫作“大才”,再把“大才”穿插寫在一起,就成了“”。為“太歲”的合字。
這樣的字,算是一種漢字游戲。日本人發(fā)明了不少漢字游戲,用以提高人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在寫本中也時有所見。不過在正式場合,就很少使用了,因為它很容易造成文字的紊亂。然而研究寫本,就不能不熟悉它們。
以上這幾招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只顧使用方便,很少考慮從字的源頭去尋找合理性,也就是只問“今生”,不管“前世”。這些字有不少就成了“幽靈文字”,在今天已極為罕見。不過,也有還在使用,或對于今天簡化漢字有借鑒意義的。它們都曾是漢字大家庭的成員,要讀懂各個時代的寫本,就要與它們交朋友。
漢字總動員20世紀90年代,我在東京大學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室,第一次翻開韓國學者金起東主編的《韓國筆寫本小說全集》,就被里面那些“奇字”驚住了。那里面的奇字,長著漢字的模樣,卻怎么也不面生。它們是哪里來的?是哪位先人造的?是什么意思?在哪里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字典可查,沒有先生可以請教,只能靠半猜半蒙。直到后來在首爾機場購到金鍾塤的《韓國固有漢字研究》,后來又讀了《韓國俗字譜》等書,細細品味,才算是對它們漸漸熟識起來。在他邦碰到這些奇字,雖說算不上他邦遇故知,也稱得上是他鄉(xiāng)見老鄉(xiāng),總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圖四)。
后來讀了些越南書,那字里面的生面孔就更多了。終于我明白了,在漢字故國之外,還有一個天高地闊的漢字世界。這個世界也需要我們?nèi)チ私?,去認識,于是我大著膽子開始了一個人的跨國漢字之旅。這種旅行的樂趣,不僅是跟隨各國朋友分別去尋訪那里的漢字異邦兄弟,而且還想把這些兄弟召集在一起,把漢字王國的家譜和彼此的親戚關系搞他個明明白白。
時至今日,在這條路上走的“背包客”越來越多。2018年10月,在鄭州大學成立了“跨文化漢字研究聯(lián)盟”,這是一個打破國別研究藩籬的跨國“漢字大會”。那些異邦奇字漸漸進入中國文字研究者的視野。如果要問,哪里的“奇”字最多?那我就想告訴你:請到各國寫本里去找吧,你一定會大喜過望(圖五)。
漢字真奇妙,東亞一大寶。在研究寫本的過程中,我常常想到,要是有一張漢字的“全家?!本秃昧耍@張“全家福”不僅有中國本土的漢字,而且有越南、朝鮮半島等漢字文化圈寫本中出現(xiàn)過的漢字,你想找誰都能找到。這樣的“全家?!币课覀兇蠹乙黄饋硐朕k法拍攝。任重道遠,這里不妨用一首打油詩,擴大漢字朋友圈,先跟各地各國的漢字兄弟打個招呼吧。
漢字,你的點鉤撇捺,
是盤古挺起的腰桿,
是女媧造人的泥繩;
是燧人氏鉆木迸發(fā)的火星,
是有巢氏構屋的支撐。
漢字,你的橫平豎直,
是精衛(wèi)填海的沙石,
是夸父魂化的鄧林;
是愚公移山的足跡,
是神農(nóng)嘗藥的齒痕。
漢字,你的四方乾坤,
是日本海的浮魚潛鱗,
是富士山的奇樹異藤;
是南越喃語的父傳子承,
是漢江鄉(xiāng)歌的男詠女吟。
漢字,你的飛光掠影,
是東鄰美女裙帶的繡品,
是西海帥哥臂膀的刺青;
是唐城牌匾的驕傲,
是我夢里徹夜的青燈……
[本欄目的第一至十二話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日本漢文古寫本整理與研究”(14ZDB085)階段性成果 ]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sici/503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往富陽-新城,李節(jié)推先行三日,留風水···
下一篇: 《春宵》譯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