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夫之《蝶戀花·岳峰遠碧》原文賞析(明)王夫之
蝶戀花·岳峰遠碧
見說隨帆瞻九面
,碧藕花開
,朵朵波心現
。曉月漸飛金碧顫
,晶光返射湘江練。誰遣迷云生絕巘蒼水仙蹤
,霧鎖靈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許人間見
。
王夫之《蝶戀花·岳峰遠碧》原文賞析.png)
《蝶戀花·岳峰遠碧》,是王夫之《瀟湘十景詞》之六
。這之前
,他曾寫過《瀟湘小八景》和《瀟湘大八景》
。瀟湘,是湘江的別稱
,因其深且清而得名
。《湘中記》云:“湘川清照五
、七丈
,下見底,石如樗蒲矣
,五色鮮明
,白沙如霜雪,赤巖若朝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蓖醴蛑呛虾怅柸耍L期活動于湘水之濱
,對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
,不但有細致的觀察,而且有極深厚的感情
,因而他筆下的湖南山水
,自然優(yōu)于他省他鄉(xiāng)的墨客騷人。
“岳峰遠碧”
,就是從遠處看蒼碧的岳峰
。作者在本詞小序中云:“自衡陽北三十里至湘潭南六十里,岳峰淺碧
,宛轉入望
。”岳峰
,即南岳衡山
。山在衡山縣西,湘江流經其東
,可俯瞰湘江
。山勢雄偉,有七十二峰
,以祝融
、天柱、芙蓉
、紫蓋
、石廩五峰最為著名。詞中所描述的“碧藕”
,即芙蓉峰
。
上片寫的是泛舟湘江望中所見
。“見說隨帆瞻九面”
,早就聽說在曲折的湘江上航行
,可以望見衡山各個不同的側面。湘江從衡山東側逶迤至株州
,然后折而向西
,至湘潭南六十里,再折而向北
。所以
,在這一段航程中,可以從東
、西、北等多角度看岳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涀ⅰ份d漁歌云:“帆隨湘轉,望衡九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氨膛夯ㄩ_,朵朵波心現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懮n碧的芙蓉等峰,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
,像朵朵盛開的蓮花
,在波心隱現。傳神地畫出了一幅湘江衡岳倒影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皶栽聺u飛金碧顫,晶光返射湘江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鼻宄浚祀H殘月漸漸隱去
;衡岳群峰披上朝霞
,峰間飛瀑流泉,返射顫動著的陽光
,與素練般的江水
,交相輝映,組成了一片飛動的神奇世界
。畫面極美
,讓人傾倒
。
下片寫云霧中的衡岳山峰
。在旭日飛升時
,變幻莫測的“迷云生絕巘”,將岳峰挺拔多姿的身影
,掩蓋起來了
。作者由此展開了豐富、奇幻的想象:首先假定這隱去“絕巘”的“迷云”
,是有人“遣”來的
,“迷云”的“生”,是有意識
、有目的的行動。然后詢句
,這“迷云”是誰遣來的呢
?作者從兩方面作了回答:
一
、“蒼水仙蹤
,霧鎖靈文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迷云的興起,原來是為了掩蓋蒼水使者的仙蹤
,封鎖靈文古篆
。《吳越春秋》載:禹登衡山
,“傷父功不成
,乃于衡山血馬祭之,仰天而嘯
,夕夢一人
,自稱元夷蒼水使者,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齋焉
。禹乃齋
,遂獲金簡玉字之書,知治水之要
,其功乃成
。”又《衡陽縣志》載
,衡陽城北有岣嶁峰
,上有石碑,字如蝌蚪文
。
二
、“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許人間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迷云的興起,是為了掩蓋帝堯二女的倩影
,不許人間看到娥皇
、女英修長的愁眉。自古有將遠山喻修眉的用法
。又晉張華《博物志》載:“堯之二女
,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于蒼梧之野)
,二妃啼,以涕揮竹
,竹盡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上片寫得十分明快
,描繪衡山至湘潭一段湘江,山如蓮花
,水如素練
,雅淡高潔。其境界令人流連
,其神韻令人景仰
。下片轉入迷離凄惋的敘述,如悲似怨
、愁苦哀傷
,感情激蕩。上片寫的是樂景
,下片抒的哀情
。這強烈的哀樂對比,用心何在
?龍榆生先生有一段話
,也許可作回答:王夫之“竄伏窮山,四十余年
,一歲數徙其居
,故國之戚
,生死不亡”(《近三百年名家詞選》)。詞中是否有亡明之戚呢
?見仁見智
,惟讀者自省。
求助將下面這一小段話翻譯成文言文作者:流珠 回復日期:2008-3-28 21:40:18 回復
3
、蝶戀花·岳峰遠碧
見說隨帆瞻九面
。碧藕花開,朵朵波心現。曉月漸飛金碧顫,晶光返射湘江練
。誰遣迷云生絕巘?蒼水仙蹤,霧鎖靈文篆
。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許人間見。
瀟湘一帶
,自古鐘靈毓秀
、風光杰異,深得騷人詞客之心
。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
,范希文的《岳陽樓記》,孟襄陽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皆是膾炙人口
、極見性情的詩文,足令青山添翠
,流水生香
。在這些騷人詞客之中,最為后世緬懷不忘的也就是一人而已吧
。那游于江潭
、行吟澤畔的屈原,其蕙衣荷裳
、天然國色
,應為我們最深的憶念。百之春
,千之秋
,有多少人愛其幽芳,感其精誠
,憐其志節(jié)
,悲其際遇。而屈子的瀟湘
,是一種浩浩無盡
、怨慕交加的深情,如同湘君與湘夫人的相期相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
,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
,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騁望
,與佳期兮夕張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鳥何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
,思公子兮未敢言
。”(《湘夫人》)
斯人已逝
,芳骨長存
。公元十七世紀中頁,在屈原的故鄉(xiāng)又出現了一位愛國憂民
、砥節(jié)礪行的高尚之士
,他便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吧n梧恨,竹淚已平沈
。萬古湘靈聞樂地
,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騷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熳嬷\在《望江南·雜題我朝諸名家詞集后》曾如此評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白肿殖}心”
,既點出了王夫之的生長之地,又肯定了船山詞對屈原精神的繼承
。船山本人也在所著《楚辭通釋·九昭》中寫過一段意味深長的序言:“有明王夫之
,生于屈子之鄉(xiāng),而遘閔戢志,有過于屈者。”
對于博大精深的船山思想
,筆者是個十足的門外漢
,難窺堂奧。然而每每讀到這段序言
,便禁不住為之潸然淚下
。以船山之人品才華而有此坎壈身世,真不知是天降大任的煞費苦心呢
,還是蒼蒼者天
,嫉德折賢。
船山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埋首只讀圣賢書的文弱書生
,明亡后他也曾怒發(fā)沖冠
,投筆策戎馬,長歌掃暴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馃岬目範幾罱K歸于冰冷的失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吧n天諾大
,沒處放英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睅捉洸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在萬不得己中,船山選擇了歸隱湘中
、閉門著述這條道路
。做詞不是他的“專業(yè)”,只是寄志托情的暫時釋放
。但就我們一般讀者來說
,幸好有這些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暫時釋放
。讀他的詞
,遠要比讀他那些江海其量、高山仰止的專著更易于走進他的內心……
這首《蝶戀花·岳峰遠碧》是船山所寫組詞《瀟湘十景詞》之六
。詞前有段小序:“自衡陽北三十里,至湘潭南六十里,岳峰淺碧,宛轉入望
。”
小序說明了岳峰的地理位置
。衡陽與湘潭之間
,為岳峰,也就是衡山之所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耙娬f隨帆瞻九面。碧藕花開,朵朵波心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是一段美不勝收的航程
。“隨帆瞻九面”是泛舟衡山之下方能一見的特有景致
。酈道元《水經注》有云:“衡山東南二面
,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
,沿湘七百里中
,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
,望衡九面
。’”是說衡山被湘江環(huán)繞,其不同的側面可任舟人在船行的不同角度觀賞
。所傳非虛
。詞人立于船頭,隨著雙槳的搖轉賞看衡山投入波心的倒影
,那一座座俊麗的峰巒竟象是一朵朵滿開滿放的水蓮花
。“碧藕花開,朵朵波心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鳖H有一種民歌的歡快與清朗,比起李太白的“天河掛綠水
,秀出九芙蓉”來
,前者是麗質天成的秦羅敷,后者則是風姿出塵的洛水神
。
“曉月漸飛金碧顫,晶光返射湘江練
。”此二句何其璀艷
。曉月逐漸飛遠
,朝暉破天而來。金碧爍動
,晶光流曳,湘江之上的晨景真是清新怡目
,給人驚喜無限
。對此美景,總會想到人生中一切積極的
,值得追求與珍愛的事物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鸥槠仗熘滦貞汛笾镜淖x書人道出了共同的心聲,這也是船山一生的夢想與奮斗目標
。然而時代與社會不再允許他做此美夢
,江山看來雖無恙,難洗垢辱與蒙羞
。
詞由上片的秀潤明麗轉入下片的哀郁蒼茫
。“誰遣迷云生絕巘?蒼水仙蹤,霧鎖靈文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睅t為峭拔的山峰。柳永詞《望海潮》有云:“重湖疊巘清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悲B巘是指重疊的山峰,而絕巘則指的是極高的山峰
。乍一看
,這兩句詞頗是難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懊栽粕^巘
,霧鎖靈文篆”可能會令我們當今的讀者如墮五里云中,感覺有些怪異
。船山此處是化用了一個出自《吳越春秋》的典故
,摘錄原文如下:“禹乃登山,仰天而嘯
,因夢見赤繡衣男子
,自稱玄夷蒼水使者,聞帝(舜帝)使文命(文命為禹的本名)于斯
,故來候之
。非厥歲月,將告以期
,無為戲吟
,故倚歌覆釡之山,東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
,齋于
黃帝巖岳之下
。三月庚子,登山發(fā)石
,金簡之書存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硗耍铸S
,三月庚子
,登宛委山,發(fā)金簡之書
。案金簡玉字
,得通水之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簡單說來
,《吳越春秋》中記載的是一個與大禹治水有關的傳說。話說大禹在擔任水利部部長后
,成年累月地東奔西走
,為著治水乏策而日夜愁得不可開交。某一天
,他靈機觸動登上了東岳衡山
,且在山上夢見了一個著紅衣繡的男子。這人自稱是玄夷蒼水使者
,在他的點撥下
,大禹在約定的黃道吉日再登衡山,果然如愿已償地得到了金簡玉字(船山稱之為靈文篆)的治水秘笈
。了解了這個典故再來說詞
,這就容易得多了。仰望岳峰
,但見云環(huán)霧繞
;極目湘水,更見一片蒼茫
。仙人無蹤
,天不助我,即使大禹再世
,又怎能找到那出奇制勝的靈文寶篆
,再一次地救國難、振家邦
?
“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許人間見
。”人間又退化到了黃河泛濫
、混沌不堪的亂世
。“洪水滔滔
,天下沉漬
,九州閼塞,四瀆壅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毙纳n水使者隱身不現,層巒疊翠中
,卻依約浮映出了兩位帝女的愁眉深黛
。帝女是為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
。相傳舜帝在南方巡游時
,崩于蒼梧之野。二妃聞知噩耗后趕至湘江
,淚灑竹枝
,印跡斑然。唐人劉禹錫曾寫有一闕《瀟湘神》以詠其事:“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怨悱之情
,深矣至矣
。船山此處用典當有兩層含義。一是以帝女自喻
,傾吐自己對故國故君的相思與忠愛
;二是借帝女的愁眉來表達自己對現世的憂慮,處江湖之遠
,卻始終不能忘記烽火未靖
、災難重重的人間。
《蝶戀花》的原文和譯文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②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
,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③
。
① 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貶所
,甚或更早。
② 柳棉
,柳絮
。
③ 悄
,消失。多情
,指墻外行人
。無情,指墻里佳人
。
這是一首感嘆春光流逝
、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于此亦隱隱透出
。
上片寫春光將盡
,傷春中隱含思鄉(xiāng)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
,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
,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guī)律
,雖是寫景
,卻仍蘊含思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把嘧印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戶人家的所處環(huán)境
,空中輕燕斜飛
,舍外綠水環(huán)繞,何等幽美安詳
!“人家”二字
,為下片的“墻里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ι稀倍洌纫趾髶P
,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
。柳絮漫天,芳草無際
,最易撩人愁思
,著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疤煅暮翁師o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說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
,春色無邊
,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
,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
,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
。在后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著“日啖荔支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均是在思鄉(xiāng)的傷感中蘊含著隨遇而安的曠達。
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皦锴锴А比洌冒酌枋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敘寫行人(自己)在“人家”墻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
,只看到了露出墻頭的秋千架,墻里傳來女子蕩秋千時的陣陣笑聲
。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
,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墻外的過路人,但也有著“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
。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墻之隔而莫通款愫
,不也是咫尺天涯嗎
?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墻內佳人的身姿容貌
,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
,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秋千離去,尚不知墻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
,這怎不令人懊惱呢
!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
,乃因不知有墻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
,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
?詞人一生忠而見疑
,直而見謗
,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
?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
,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
。寫景
、記事、說理自然
,寓莊于諧
,語言回環(huán)流走,風格清新婉麗
。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
,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
。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
。《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云:“子瞻在惠州
,與(侍姬)朝云閑坐
。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
,凄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
,朝云歌喉將囀
,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
,答曰:‘奴所不能歌者
,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
,而汝又傷春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背频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
。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蘊著樂觀曠達
,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
/static/upload/image/20230207/printpage.asp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
,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
。
明月不諳離恨苦
,
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凋碧樹
,
獨上高樓
,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⑤
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
,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
,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
。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
,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戶。
昨夜西風慘烈
,凋零了綠樹
,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
。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
,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
,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
疑難點注釋: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 臨川(今屬江西)人
。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
,賜同進士出身
。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
、韓琦
、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yōu)游
,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
、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
,理致深蘊
,音律諧適,詞語雅麗
,為當時詞壇耆宿
。有《珠玉詞》。②檻:欄桿
。③羅幕:絲羅的帷幕
,富貴人家所用。④朱戶:猶言朱門
,指大戶人家
。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
,通常長約一尺
,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
,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賞析點撥: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
,情景交融,細致入微
,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
,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
,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
、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tài)的寫照
。“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
,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
,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
,也是作者心之所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把嘧与p飛去”
,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而且
,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
。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
、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
,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
。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
,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fā)——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
、略致微詞
,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蛞刮黠L”句,使固有的慘澹
、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
。西風方烈
,碧樹盡凋;木猶如此
,人何以堪
!“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
,也見出其凝眸之久
,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
,不見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 “山長水闊知何處”
,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
、恨也悠悠之感
。”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
,足見本詞之負盛名
。
.cn/mypage/page1.asp?pgid=56651pid=61579
不知是哪一闋?
歐陽修《蝶戀花》
原文:
蝶戀花①
宋·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
,②
楊柳堆煙
,③
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
,④
樓高不見章臺路
。⑤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
無計留春住
。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秋千去
。⑥
譯文:
庭院深深深多少
,楊柳茂密堆堆含煙,簾幕重重不知其數
。玉制的馬銜
,精雕的馬鞍,歌樓妓院之處
,高樓林立
,看不見章臺路。
春雨斜飛春風疏狂
,正值暮春三月
,門內關住一片黃昏,無法留春天停住
。滿含眼淚問花花不言語
,無數的紅花飛過秋千而去。
疑難點注釋:①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
,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
、翰林學士
。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
、參知政事
。神宗朝
,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
。卒謚文忠
。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
,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
。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
、詞
、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
,蘇軾父子及曾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