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詩詞研究·詩學研究·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
唐人別集注本
。南宋魏仲舉集注。本書正集四十五卷
,附錄二卷,外集二卷
,新編外集一卷
,《龍城錄》二卷
。柳文綱目
、文安禮《柳先生年譜》及評論訓詁諸儒名氏各一卷
,冠之于卷首。后附柳先生序傳碑記一卷
,文集后序五篇
。本書當與《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并刊
,《天祿琳瑯書目》三著錄
,然其僅存前二十一卷
,二十二卷以下皆缺
,外集諸種卷帙完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膸烊珪偰俊分浺酁槎痪須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所謂附錄八卷
,系并柳文綱目
、評論訓詁諸儒名氏
、年譜
、傳碑而言。四庫館臣云:“前有評論訓詁儒姓氏
,檢核亦不足五百家
,書中所引,僅有集注
、有補注、有音釋
、有解義,及孫氏
、童氏
、張氏
、韓氏諸解
,此外罕所征引
,又不及韓集之博
,蓋諸家論韓者多
,論柳者較少
,故所取不過如此
。特故以五百家之名與韓集相配云爾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逼渌^孫氏即孫汝聽
,有《柳文直解》(已佚);童氏即童宗說,有《柳文音辨》;張氏即張敦頤
,有《柳文音釋》;韓氏即韓醇
,有《柳文詁訓》。魏仲舉集注于人物考索
、史事引證
、年代考證諸方面較為詳細
,然其僅有匯集之勞而無案斷之功
,有抄撮之能而無辨證之力。其編注體例與《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大同小異
。聊城海源閣藏本書宋槧一部
,正集四十五卷
,外集二卷
,馀皆缺
。另有元流寓日本之俞良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荆怠督?jīng)籍訪古錄》所著錄
,僅有正集四十五卷。其所附《楊誠齋集》卷第九五
,即楊萬里《天問天對解》,大抵為俞氏附刻以使后人觀覽
,未必依原刻
。俞氏所刻依據(jù)何本
,不可考
。
誰最先整理柳宗元的詩文
,是不是劉禹錫,具體哪本集子
?柳宗元的集子,為劉禹錫所編,題《河東先生集》,宋初穆修始為刊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膸烊珪匪账雾n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
、新編外集 1卷,為現(xiàn)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說音注
、張敦頤音辨
、潘緯音義的《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
、別集 2卷、外集2卷
、附錄1卷
,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為現(xiàn)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說注《新刊增廣百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現(xiàn)藏北京圖書館
。宋魏懷忠編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
、外集2卷
、新編外集1卷
、《龍城錄》2卷
、附錄8卷
,有《四 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宋廖瑩中編注《河東先生集》45卷
、外集 2卷、補遺
、附錄等,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種
,有□隱廬影印宋刻世□堂本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jù)以排印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45卷
、外集 5卷
、遺文
、附錄等
,雖采輯舊注
,中多蔣氏自注的部分
;有明三徑藏書刻本
、《四部備要》排印本
。柳宗元生平事跡
,參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新
、舊《唐書》本傳
、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
。今人著作
,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
,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參考
。關于柳宗元的研究論著,章士釗《柳文指要》
,取材詳博,為論柳著作的巨帙
,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

柳宗元詳細資料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
,世稱“柳河東”
,因官終柳州刺史
,又稱“柳柳州”。唐代文學家
、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
。王維、孟浩然
、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和宋代的歐陽修
、蘇軾、蘇洵
、蘇轍
、王安石、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
。漢族
。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
,少有才名
,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
,文以辭采華麗為工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
,授集賢殿正字
。一度為藍田尉
,后入朝為官
,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
,遷禮部員外郎
。永貞元年(805)九月
,革新失敗
,貶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貶永州司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
,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
、《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
、《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
,政績卓著
。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
,劉禹錫
、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
,筆鋒犀利,諷刺辛辣
,富于戰(zhàn)斗性
,游記寫景狀物
,多所寄托
。哲學著作有《天說》
、《天時》
、《封建論》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
,并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
紀念柳宗元:
1 在山西省永濟市為紀念柳宗元,特建設柳園公園
,柳園位于永濟市城西區(qū),東臨河東大道,南隔富強路與永濟電機廠世紀花園小區(qū)毗鄰。
右圖1為永濟柳園局部圖
永濟柳園
2 在湖南省永州市區(qū),為紀念永州司馬--柳宗元,特建設柳子廟,又稱柳宗元紀念館,現(xiàn)在為永州市區(qū)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柳子廟位于永州城西愚溪北岸的柳子街上.
右圖2為永州市區(qū)的柳子街上的 柳子廟和柳子橋永州---柳子廟
3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區(qū),為紀念柳州刺史--柳宗元,特建設柳侯祠
右圖3為柳州市區(qū)的柳侯祠(在柳侯公園內(nèi))內(nèi)柳宗元塑像
。
柳宗元塑像
[編輯本段]柳宗元生平
家世
在北朝時
,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
,柳
、薛
、裴被并稱為“河東三著姓”
。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
,在北為高
。充于史氏
,世相重侯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
,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
,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
,只高宗一朝
,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
,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
,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
、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
。其父柳鎮(zhèn)
,在玄宗天寶末曾做過太常博士
,安史之亂后又繼續(xù)為官
,官職一直很低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
,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
,但家道早已沒落。她生有二女一子
,柳宗元最幼
。兩個女兒分別配山東崔氏、河東裴氏
,都是沒落的舊士族
。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
,柳氏到他這一代
,已經(jīng)“五
、六從以來
,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
,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
。戰(zhàn)亂中,柳鎮(zhèn)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
,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
,逃到吳地。在南方
,一度生計艱難
,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yǎng)子女
,常常自己挨餓
。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終保持著對祖先“德風”與“功業(yè)”的向往
。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與榮耀
,表現(xiàn)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對功名的追求
。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時候
,“安史之亂”剛剛平定20年
。雖然已有20年的短暫和平,但這時的唐王朝早已走過了它的太平盛世
,逐漸衰朽。唐王朝的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fā)展
,中唐以后的各種社會弊端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相爭等等正在形成
。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
,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里
,盧氏信佛,聰明賢淑
,很有見識
,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
。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
。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
,使柳宗元對知識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
。盧氏勤儉持家,訓育子女
,在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
,也要供養(yǎng)親族
。后來柳宗元得罪貶官,母親以垂暮之年
,跟隨兒子到南荒
,沒有絲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
,在她身上體現(xiàn)了很多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母親的良好品格
,從小熏陶了柳宗元
。
貞元元年(785)
,柳鎮(zhèn)到江西做官
。在這以后一段時間,柳宗元隨父親宦游
,到過南至長沙、北至九江的廣大地區(qū)
。這段經(jīng)歷使柳宗元直接接觸到社會
,增長了見識。從這以后
,他已經(jīng)開始參與社交
,結納友朋
,并作為一個有才華的少年受到人們的重視[注:劉禹錫《河東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貞元初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姟读谠犯戒沒
。不久,他回到了長安
。
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對朝廷的腐敗無能
、社會的危機與動蕩有所聞見和感受。他九歲那年
,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爆發(fā)了繼安史之亂后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割據(jù)戰(zhàn)爭——建中之亂
。誘發(fā)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鎮(zhèn)李寶臣病死
,其子李惟岳謀繼襲
,得到河北其它兩鎮(zhèn)和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梁崇義的支持
,企圖確立藩鎮(zhèn)世襲傳子制度。新繼位的唐德宗不同意
,四鎮(zhèn)就聯(lián)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
,柳宗元為避戰(zhàn)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但由于夏口是一個軍事要沖
,這時又成為李希烈叛軍與官軍激烈爭奪的目標
。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戰(zhàn)火。
除了母親外
,父親柳鎮(zhèn)的品格、學識和文章對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響。柳鎮(zhèn)深明經(jīng)術
,“得《詩》之群,《書》之政
,《易》之直
、方
、大
,《春秋》之懲勸,以植于內(nèi)而文于外,垂聲當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芍欧畹氖莻鹘y(tǒng)的儒學
,但他并不是一個迂腐刻板
、不達世務的儒生。他長期任職于府
、縣
,對現(xiàn)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
,并養(yǎng)成了積極用世的態(tài)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
。他還能詩善文
,曾與當時有名的詩人李益唱和
,李益對他很推崇。父親和母親給予柳宗元儒學和佛學的雙重影響
,這為他后來“統(tǒng)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出仕
貞元九年(793年)春
,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
。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
,算是步入官場
,這一年
,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后
,中博學宏詞科
,調(diào)為集賢殿書院正字
,得以博覽群書
,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
,了解官場情況,并關心
、參與政治
。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yè)陽城遺愛碑》
,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
,表明堅持統(tǒng)一
、反對分裂的強烈愿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
,柳宗元調(diào)為藍田尉,兩年后又調(diào)回長安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
,時年31歲
,與韓愈同官
,官階雖低
,但職權并不下于御史
,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游更廣泛
,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fā)了要求改革的愿望
,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
、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
,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
,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
,利國利民
,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
。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
,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
、豪族
、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他的革新精神與斗爭精神是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少F的。
柳宗元在永州
由于順宗下臺
、憲宗上臺
,革新失敗
,“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
,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
,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馬
。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
,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區(qū)地處湖南和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
,當時甚為荒僻
,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
,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
、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后
,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后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
。由于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
,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
柳宗元被貶后
,政敵們?nèi)圆豢戏胚^他
。造謠誹謗,人身攻擊
,把他丑化成“怪民”
,而且好幾年后,也還罵聲不絕
。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
,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
,使柳宗元悲憤、憂郁
、痛苦
,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
,竟至到了“行則膝顫
、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jīng)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
,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
,不更乎其內(nè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永州之貶
,一貶就是10年
,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
。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
,到永州后
,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
,是他繼續(xù)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
、政治、歷史
、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
,撰文著書,《封建論》
、《非〈國語〉》、《天對》
、《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
柳州柳侯祠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
。后一年
,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棲鳳原(今陜西西安)
。《柳州縣志》記載:“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櫬雖扶歸
,而封土尚存
。”這封土就是現(xiàn)在的柳宗元衣冠墓
。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題“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
,有對聯(lián)“文能壽世,惠以養(yǎng)民”
。文革時墓被毀平
。1974年修復
,郭沫若題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如右圖所示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柳侯祠內(nèi))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跡
,參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新
、舊《唐書》本傳
、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載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別有《粵雅堂叢書》本)
。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譜》(載《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一期
,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譜初稿》(載《山西師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參考
。關于柳宗元的研究論著
,章士釗《柳文指要》
,取材詳博
,為論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揚柳抑韓之論
。
[編輯本段]文學成就
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chuàng)造了光輝的業(yè)績
,在詩歌
、辭賦
、散文
、游記
、寓言
、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
,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
,其詩多抒寫抑郁悲憤
、思鄉(xiāng)懷友之情
,幽峭峻郁
,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
,是那些清深意遠
、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詩
。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
,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為劉禹錫所編
,題《河東先生集》
,宋初穆修始為刊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膸烊珪匪账雾n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
、外集 2卷
、新編外集 1卷,為現(xiàn)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說音注、張敦頤音辨
、潘緯音義的《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別集 2卷
、外集2卷
、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為現(xiàn)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說注《新刊增廣百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現(xiàn)藏北京圖書館
。宋魏懷忠編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
、外集2卷
、新編外集1卷、《龍城錄》2卷
、附錄8卷
,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宋廖瑩中編注《河東先生集》45卷
、外集 2卷、補遺
、附錄等
,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種
,有□隱廬影印宋刻世□堂本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jù)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45卷、外集 5卷
、遺文
、附錄等
,雖采輯舊注
,中多蔣氏自注的部分
;有明三徑藏書刻本
、《四部備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nèi)容
,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
,切實可行
。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
,強調(diào)文須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
,強調(diào)作家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jīng)典及《
莊子》
、《
老子》、《離騷》
、《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
,以為我用
,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
,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tǒng)
。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于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
,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詩歌
柳宗元的詩
,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輩出
、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
,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
。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
,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才華
,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杰出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