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從來不是記錄在膠片上的電影,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只有目錄的故事,隨著每一次的講述,由講述人——我們自己——根據(jù)當時的情況
“明明記得就在這個抽屜里啊……”
從小到大每次找不到東西之后,媽媽總會像變魔術一樣從另一個地方找出來
,用事實推翻了你的“明明記得……”,有時你甚至覺得這是針對自己的惡作劇,因為所有這些記憶都太真實了。記憶,你給自己編的故事
你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干什么嗎
?你很可能還清晰地記得,因為那一天對于你來說太不普通了,一定會印刻在腦海中永生難忘。但是如果有辦法可以驗證,現(xiàn)在的記憶和當時真實發(fā)生的故事,也許非常不同。事實上
,“9·11”之后的美國人就是如此。在“9·11”之后的1周、6周和32周時間里,美國的心理學家對美國7個城市的居民進行的抽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盡管他們自以為對“9?11”當天保留著清晰的記憶,但是他們這幾次的問卷中記憶里的事
,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有個段子
,一個天然呆妹子夢到自己向暗戀的男生表白,男生同意了。第二天起床以后分不清夢境和回憶,看到此男就各種招手各種歡笑各種湊上去紅著臉牽手。此男一臉茫然,后來也就默認兩個人好上了。在嘲笑這對天然呆情侶檔的同時
,請不要以為自己不夠“呆”。分不清現(xiàn)實和虛構不是智力問題,很可能是過剩的想象力在作祟。想象力豐富的人大腦里存貯著更多的腳本,當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某一幕和腳本合拍,有時就會被大腦解讀為“往日重現(xiàn)”、“似曾相識”。電影《盜夢空間》也借鑒了這一現(xiàn)象:夢中的情緒會代入現(xiàn)實
。里昂那多扮演的盜夢者不但可以從人們夢境中竊取秘密,還可以將一些虛構的信念通過夢境植入人的意識當中。分不清真實和虛構
,并不僅僅存在于科幻或段子里。只是普通人大多沒有機會驗證自己的記憶,所以對因此盲目自信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太大影響。但對于公眾人物,這樣的記憶問題卻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聲譽。里根在1976年到1984年競選的時候,喜歡不厭其煩地宣講一則發(fā)生在二戰(zhàn)期間的感人故事:一架轟炸機被導彈擊中
,年輕的士兵嚇得尖叫起來。年長而睿智的指揮官勇敢地安慰道:“沒關系,我的孩子,我們一起飛行到底奇怪的是
記憶植入不是幻想
很多年前的一則高考作文題目便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jīng)一直以為自己最早的記憶是在2歲左右
,因為他清楚地記得那時候襁褓中的他差點被劫匪綁架,幸虧他的保姆英勇地和劫匪搏斗,為了保護皮亞杰,保姆身上還有好幾處被抓傷。這畫面一直清晰地儲存在皮亞杰的腦海里,直到15歲時收到保姆寄來的道歉信,告訴他這件事純屬虛構,只是想讓皮亞杰一家能夠?qū)λ拇娓屑ぁ?/p>如果不是保姆主動坦白,恐怕皮亞杰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被植入了一段記憶
。是不是因為皮亞杰年齡小
,所以記憶也比較容易受到控制呢?拉夫特斯對年齡跨度更大的人們展開研究
。為了說服對記憶移植抱有疑慮的陪審團為此,拉夫特斯設計了一個在超市走丟的故事
記給未來的自己
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記憶都是現(xiàn)在的認知
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瑞斯寫過:“記憶就像生活的目錄
一方面
另一方面
目前對于人來說還不可以做到
于是,我們很慶幸
除此之外,有關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我們都知道
我們大腦的記憶力有時候視我們特別的記憶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選擇性的失憶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xinli/682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記憶存在于人類的大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