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修道應(yīng)從修德開始
      ,德是道的體現(xiàn)
      ,失德則失道!

      荊十三 2024-01-18 15:19:40
      按照道教的說法,出家人與俗家人不同:世俗人的生老病死歸閻王爺管,死了以后根據(jù)自己的業(yè)力一個(gè)殿一個(gè)殿地過堂受審。
      道人冠巾出家后歸三官大帝管,不僅有三官大帝的護(hù)佑,還有歷代祖師的加持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

      ,只要你是道門弟子
      ,就會得到法脈的傳承。

      微信圖片_20240111123459.png

      反過來說
      ,出家弟子必須好好修行才能得到祖師的加持護(hù)佑
      ,如果做的還不如在家人,甚至作奸犯科
      ,不僅會受到陽間法律的制裁
      ,死后三官大帝也不會袒護(hù)你,還要被重新打回到閻王爺那過堂
      ,而且罪加一等
      如果我們只是口說行善而不身體力行,就會冒犯神靈
      所以
      ,出家道人修道要求更加嚴(yán)格,改過行善要比俗家人做得更好
      ,還要焚修香火
      、修煉心性,在這個(gè)基礎(chǔ)上誦經(jīng)
      、拜懺
      、打坐、煉丹
      ,才有希望得道成仙
      以前我一直認(rèn)為自己是個(gè)好人
      ,殺人放火
      、偷雞摸狗
      、坑蒙拐騙的事情從來不干,也從不占別人的便宜
      要說壞事不過是過年殺了幾只雞
      、與長輩頂嘴、跟人打架等
      但是學(xué)習(xí)了《太上感應(yīng)篇》之后才知道
      ,以前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作惡了,卻還以為做得很好
      《太上感應(yīng)篇》里列舉了168種惡行
      ,其中,有很多人不知道而經(jīng)常犯的惡
      ,有惡行
      、有惡言、有惡念
      。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
      ,這168種惡都堅(jiān)決不能做。
      “欲求長生者
      ,先須避之
      。” 同時(shí)又列舉了25種善
      ,做到這些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
      ,福祿隨之
      ,眾邪遠(yuǎn)之,神靈衛(wèi)之
      ,所作必成
      ,神仙可冀”,才能被稱為善人
      我總結(jié)了一下
      ,《太上感應(yīng)篇》里列舉的善行涉及三個(gè)方面的修持,對于出家人
      、在家人都適用

      修道
      道應(yīng)從修德開始,德是道的體現(xiàn)
      ,失德則失道
      。以德為先做好人道,自有天道應(yīng)之。
      《感應(yīng)篇》里提到的“忠孝友悌
      、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 敬老懷幼
      、濟(jì)人之急
      、救人之危”就是修德
      “背理而行
      、 以惡為能 、忍做殘害
      、 殺人取財(cái)
      、 傾人取位”等就是失德?lián)p德。
      香港青松觀印制的掛歷封面上有九美德:忠孝廉節(jié)仁義信惠禮
      忠以盡職責(zé)
      ,孝以奉尊親,廉以養(yǎng)儉德
      ,節(jié)以保貞操
      ,義以制事宜,信以立交道
      ,仁以待人物
      ,惠以服群眾,禮以盡謙恭
      忠孝廉節(jié)仁義信惠禮就是修道德
      ,對工作盡心盡責(zé),孝敬尊親
      ,勤儉節(jié)約
      ,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交友要守信
      ,待人接物要仁義
      ,禮貌謙恭,做事合情合理
      ,讓群眾信服
      做好這九美德就是修行,修道不離世間法
      ,修道體現(xiàn)在生活中
      飲食起居、待人接物
      、生老病死以及信士經(jīng)營事業(yè)
      、處理家庭關(guān)系
      、育幼養(yǎng)老等等,能正確處理這些事情就體現(xiàn)了道行

      積陰德
      老君曰:“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ection>
      陽德是下德
      ,陰德是上德。陽德人報(bào)
      ,陰德天報(bào)
      ,不光自己受益,還福及子孫
      “不張人短
      、不炫己長、扼惡揚(yáng)善 ”是陰德
      ;“陰賊良善
      、暗仵君親、 受恩不感
      、 念怨不休
      、 散棄五谷 、毀謗圣賢
      、怨天尤人
      、呵風(fēng)罵雨”等等就是損陰德。
      煉心性
      包括修心和煉性兩方面
      。有人說“修道就是修心
      。”心是用來思考的
      ,從心里發(fā)出的念頭看不見
      、摸不著,有善有惡
      ,把惡念去掉
      ,只留下善念,就是修心
      《感應(yīng)篇》里列舉的168種惡有8種惡念
      ,“見他榮貴愿他流貶、見他富有愿他破散
      、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負(fù)他財(cái)物愿他身死、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等
      這樣的惡念別人雖看不見
      ,但對修道傷害是最大的,應(yīng)該連根拔除
      。去惡行善的根本義是去惡念
      、行善念。
      “不欺暗室
      ,慈心于物
      ,憫人之兇,樂人之善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施恩不求報(bào)
      ,與人不追悔”
      ,有這樣的心才稱善人。
      《太上感應(yīng)篇》最后說:“夫心起于善
      ,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ection>
      我們修習(xí)《太上感應(yīng)篇》的目的就是從起心動念處把握住,無惡念自然無惡言惡行
      ,起善念自然有善言善行

      文源:玄藏佛醫(yī)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4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但你溫暖有光.png" alt="你未必萬丈光芒,但你溫暖有光" onerror="nofind(this)" >
      盤點(diǎn)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shí)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gè)女人
      ,叫賀夫人
      ,這個(gè)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gè)兒子叫拓跋紹
      傳說的荊棘鳥
      簡約NEW|SEASON“有一個(gè)傳說
      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shí)話
      做人
      ,知理,知足
      ,知趣
      !進(jìn)退有度
      ,心寬有福,相處舒服
      ,事事順意
      !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做事,寬容誠懇的心態(tài)為人
      ,贈人玫瑰
      ,手留余香!懂得惜福把握當(dāng)前一切
      ,珍惜該有的幸福人生
      !人和人之間,不一樣的個(gè)體
      ,不一樣的心態(tài) !.png" alt="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shí)話!"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