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卦氣”說是象數(shù)易學(xu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學(xué)說
,深入探討此一學(xué)說
,可加深對易學(xué)
、易學(xué)哲學(xué)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精妙底蘊及慧見的理解,意義非常重大
,此本文之所由作也
。
一 、西漢“卦氣”考
施
、孟、梁丘三家居西漢古《易》十三家之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藝文志》:“《易經(jīng)》十二篇,施
、孟
、梁丘三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鳖亷煿抛ⅲ骸吧舷陆?jīng)及十翼
,故十二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衷疲骸罢戮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孟、梁丘氏各二篇
。”“漢興
,田何傳之
,訖于宣、元
,有施
、孟、梁丘
、京氏列于學(xué)官
。“可見施
、孟
、梁丘三家之《易》在西漢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所謂“施
、孟
、梁丘”系指施仇、孟喜、梁丘賀三家
,他們同為田王孫弟子
。而田王孫師承丁寬,丁寬乃田何的得意門生
。施
、孟、梁丘三家
,宣
、元時皆立于學(xué)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际┏鸶事度?公元前51年)曾于石渠閣“與五經(jīng)諸儒雜論同異”(《漢書·儒林傳》)
,可見施氏在當(dāng)時學(xué)界已有著顯赫的地位。故施氏《易》的完成
,必當(dāng)在此之前
。案京氏生于公元前77年,當(dāng)石渠閣會議時
,他已經(jīng)二十六歲
,據(jù)理而推,此時應(yīng)已受《易》于焦延壽
。而焦氏自稱學(xué)于孟喜
,故孟氏《易》的完成,亦必在此之前
。由梁丘賀
、施仇宣帝時皆立為博士思之,估計三家《易》的完成
,當(dāng)在宣帝即位之初或稍前
,約公元前70年左右。
在施
、孟
、梁丘三家中,以梁丘賀當(dāng)時最為得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儒林傳》稱:“賀筮有應(yīng),繇是近幸
,為太中大夫
,給事中,至少府
,為人小心周密
,上信重之
。”但那時在學(xué)界聲望最高
、影響最大的卻是孟喜
。據(jù)《漢書·儒林傳》載,“博士缺
,眾人薦喜”即其證
。但因“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此所云孟喜“改師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據(jù)《漢書·儒林傳》:“喜好自稱譽
,得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詐言田生且死時枕喜膝
,獨傳喜
,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
,曰:‘田生絕于施仇手中
,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由于“上信重之”的“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
,于是
,孟喜“ 改師法”遂成千古定案,至今兩千余年從來無人懷疑
。
孟喜所得“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
,先儒多認定即“卦氣”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柏詺狻闭f(本文所言成熟的“卦氣”說
,請詳《新唐書·歷志》及清惠棟《易漢學(xué)·孟長卿易上下》,文中不再出注)首見于《孟氏章句》
。孟氏之書唐時尚存:《新唐書·藝文志》:“孟喜章句十卷
。”故唐人僧一行尚能見之
。據(jù)《新唐書·歷志》一行解釋“卦議”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說《易》本于氣
,而后以人事明之
。”“據(jù)孟氏冬至初《中孚》用事……消息一變
,十有二變而歲復(fù)初
,其《坎》《震》《離》《兌》二十四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分二至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肌稘h書·京房傳》云
,京房“事梁人焦延壽……其說長于災(zāi)變,分六十四卦
,更直日用事
,以風(fēng)、雨
、寒
、溫為候,各有占驗
,房用之尤精
。”孟康注此曰:“分卦值日之法
,一爻主一日
,六十四卦分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
、離
、兌、坎為方伯監(jiān)司之官
。所以用震
、離、兌
、坎者
,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主之氣
。各卦主時
,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其善惡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蛇@段對于京房所傳“卦氣”的介紹及孟康注文看
,焦、京之學(xué)確為師承孟喜而來
。但《漢書·儒林傳》則認定京房“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
,托之孟氏,不相與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瓦B孟喜的弟子翟牧、白生也出來呼應(yīng)此說
,當(dāng)京房以為延壽《易》即孟喜《易》時
,他們表示“不肯”,皆曰“非也”
。
就這樣
,京房所傳焦氏之學(xué)
,變成焦氏得于“隱士之說”,而孟氏由田王孫處所得“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
,亦被《漢書·儒林傳》結(jié)論為孟喜之“詐言”
。
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了弄清這段易學(xué)千古疑案,我們須先考察“卦氣”說是否屬于田何系統(tǒng)
,并由此入手
,再溯“卦氣”之源。
(1)據(jù)《漢書·儒林傳》介紹
,沛人高相治《易》與費直同時
,“其學(xué)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災(zāi)異
,自言出于丁將軍”
。丁將軍即丁寬,據(jù)《漢書·儒林傳》記載
,丁寬為田何得意門生
,除師事田何外,又跟田何的另一弟子周王孫受《周易》古義:“寬至雒陽
,復(fù)從周王孫受古義
,號周氏傳”,“景帝時
,寬為梁孝王將軍拒吳楚
,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
,訓(xùn)詁舉大誼而已
,今小章句是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吳、楚反于公元前153年
,作《易說》當(dāng)在此時前后
,而高氏所傳“專說陰陽災(zāi)異”之書,因“其學(xué)亡章句”
,顯然不屬“訓(xùn)詁舉大誼“的“《易說》”的內(nèi)容
。可見“陰陽災(zāi)異”說丁寬時已有傳授
,顯然此說屬于田何系統(tǒng)。田王孫為丁寬弟子
,因此
,田王孫得其師說而授孟喜
,當(dāng)是極為合情入理之事。
(2)如果因《漢書·儒林傳》稱其為“自言”而使人們?nèi)匀恍拇嬉蓡柕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考《漢書·儒林傳》:“漢興
,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
,授東武王同子中
、雒陽周王孫、丁寬
、齊服生
,皆著《易傳》數(shù)篇。同授淄川楊何
,字叔元
,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卑冈庵晗抵腹?34年~128年
,楊何之學(xué)雖然今已難窺其貌,但據(jù)《史記·司馬遷傳》介紹
,太史公司馬談曾學(xué)《易》于楊何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有一段表達其易學(xué)觀點的話:“夫陰陽、四時
、八位
、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
,曰順之者昌
,逆之者亡……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
,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紀綱,故曰:‘四時之大順
,不可失也
。’”張晏注:“八位
,八卦也
;十二度,十二次也
;二十四節(jié)
,就中氣也;各有禁忌
,謂日月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苏f顯然與“卦氣”說相一致,亦與《禮記·月令》的精神相一致。因而可推知楊何《易》中有“卦氣” 說的內(nèi)容。案太史公仕于建元
、元封年間,即公元前140年~110年之間
,故其從楊何學(xué)《易》,當(dāng)在公元前134年到128年
,楊何“征為太中大夫”時
。
(3)西漢有一個重要易學(xué)家魏相,因為此人未被列入《儒林傳》中
,故后人研究漢代易學(xué)源流時
,他往往不被人注意。據(jù)《漢書·魏相傳》:“魏相
,字弱翁
,濟陰定陶人也,徙平陵
,少學(xué)《易》
。”因魏相遷河南太守時正值丞相車千秋死
,而車千秋歿于公元前76年
,可知此時已任太守,后又于宣帝即位時征“為大司農(nóng)
,遷御史大夫”
。宣帝即位于公元前73年,故其任大司農(nóng)與御史大夫當(dāng)在此之后
。魏相在其上表言事中
,表達了其易學(xué)觀:“又數(shù)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悸劇兑住吩唬骸斓匾皂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
;圣王以順動
,故刑罰清而民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斓刈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必繇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
。日冬夏至
,則八風(fēng)之序立,萬物之性成
,各有常職,不得相干
。東方之神太昊
,乘震執(zhí)規(guī)司春;南方之神炎帝
,乘離執(zhí)衡司夏
;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zhí)矩司秋
;北方之神顓頊
,乘坎執(zhí)權(quán)司冬;中央之神
黃帝,乘坤艮執(zhí)繩司下土
。茲五帝所司,各有時也
。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
,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興兌治則饑
,秋興震治則華
,冬興離治則泄,夏興坎治則雹……奉順陰陽
,則日月光明
,風(fēng)雨時節(jié),寒暑調(diào)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梢陨纤矗合嘁哉鹚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離司夏
、兌司秋、坎司冬的易學(xué)觀
,顯然與“卦氣” 說完全一致
。
案魏相死于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
,他先后任郡卒史
,茂陵令,河南太守,被霍光逮捕下獄后又復(fù)為太守
,并逐步升至大司農(nóng)
、御史大夫。如以其壽六十歲計
,則魏相約當(dāng)生于公元前120年左右
。《漢志》既稱其“少學(xué)《易》”
,則魏相學(xué)《易》當(dāng)在公元前105年至110 年左右
。由此可以斷定:魏氏所學(xué)之《易》,顯然早于孟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h書·魏相傳》既稱其學(xué)“有師法”,可知在孟喜之前
,“卦氣”之說早已有人傳授
。這是一件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史記·儒林傳》稱漢代“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烙嬑合嘀畬W(xué)為楊何弟子傳授。
(4)《漢書·五行志》:“孝武時
,夏侯始昌通五經(jīng)
,善推《五行傳》,以傳族子夏侯勝
,下及許商
,皆以教所賢弟子,其傳與劉向同……于《易》
,震在東方
,為春為木也;兌在西方
,為秋為金也
;離在南方,為夏為火也
;坎在北方
,為冬為水也。春與秋
,日夜分
,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氣易以相變
,故貌傷則至秋陰常雨
,言傷則至春陽常旱也
。”很顯然
,夏侯始昌的這段文字
,說明西漢初年已經(jīng)有了“卦氣”說。夏侯始昌為西漢大經(jīng)學(xué)家
,據(jù)《漢書·夏侯始昌傳》:“夏侯始昌
,魯人也,通五經(jīng)
,以《齊詩》《尚書》教授
,自董仲舒、韓嬰死后
,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始昌明于陰陽……”《漢書·夏侯勝傳》:“勝少孤
,好學(xué),從始昌受《尚書》及《洪范五行傳》
,說災(zāi)異
。”可知如上“卦氣”文字
,屬夏侯父子“明于陰陽”“說災(zāi)異”的內(nèi)容
。據(jù)《漢書·夏侯始昌傳》:“始昌明于陰陽,先言柏梁臺災(zāi)日
,至期日果災(zāi)
。”案《漢書·武帝紀》載
,柏梁臺災(zāi)發(fā)生在太初元年
,即公元前104年,顯然當(dāng)時他已極得武帝重視
,故疑其受學(xué)起碼當(dāng)在公元前130年~140年左右
,顯然早于孟喜久矣。
由以上四考可知
,“卦氣”說在孟喜之前早已有傳
,可證此說非孟喜之“詐言”,實由田何系統(tǒng)師承先儒古說而來
。正如前述
,指責(zé)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為“詐言”的唯一旁證人是“同門梁丘賀”,證言為“田生絕于施仇手中
,時喜歸東海
,安得此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作為第一證人的施仇卻并未出來說話,施仇不僅在孟喜這件事上沒有出來說話
,考《漢書·儒林傳》:“及梁丘賀為少府
、事多,乃遺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仇問
,仇自匿不肯見
,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坏绱耍爸t讓
,常稱學(xué)廢
,不教授”。由以上廖廖數(shù)語
,我們不難悟到
,“好自稱譽”的孟喜在用《易》自保方面,確實不如他的另一位同學(xué)施仇
。孟喜可能因其才學(xué)過人而聲望又高
,因此遭到權(quán)貴同學(xué)的嫉妒,遂借用權(quán)力給了他個“改師法” 的罪名
,并因此而不得為博士
,依據(jù)中國文人之間相輕相殘的傳統(tǒng)惡習(xí)而思之,這也是毫不足怪的
。那么
,京房時,孟喜的弟子翟牧
、白生為什么也不肯承認焦延壽所傳之《易》為孟氏學(xué)呢? 我們知道
,漢《易》雖本于田何,但老師在具體傳授弟子時
,往往側(cè)重點各有不同
。考丁寬師從田何
,并且是田何的得意弟子
,但他又“至雒陽,復(fù)從周王孫受古義”
,可知他所學(xué)的內(nèi)容
,沒有他的另一位同學(xué)周王孫的《周易》“古義”,故再至雒陽
,“復(fù)從“而學(xué)之
,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漢書·儒林傳》中介紹丁寬時
,有這樣一段話:“作《易說》三萬言
,訓(xùn)詁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寬授同郡碭田王孫
,王孫授施仇、孟喜
、梁丘賀
,繇是《易》有施、孟
、梁丘之學(xué)
。”據(jù)此
,可考定孟氏《易》的內(nèi)容應(yīng)是“章句施
、孟、梁丘氏各二篇” 與丁寬的“ 《易說》三萬言
,訓(xùn)詁舉大誼而已”及《漢志》所載“《易經(jīng)》十二篇,施
、孟
、梁丘三家”中有關(guān)孟氏《易》的內(nèi)容,故翟牧
、白生從孟喜所學(xué)
,無非如上內(nèi)容,其中即便有“卦氣”說的內(nèi)容
,亦無非是一般知識
,用以解經(jīng)而已,肯定不包含“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的陰陽災(zāi)變內(nèi)容
,此書孟喜只傳給了焦延壽
,兼之孟喜為此而蒙上“改師法”的惡名,故翟牧
、白生與之劃清界限
,不承認焦氏所學(xué)的內(nèi)容為孟喜《易》,這也就毫不足怪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藝文志》所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zāi)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等
,這些才是焦氏由孟喜處所得的“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的內(nèi)容
。
二 、《子夏易傳》與《易傳》中的“卦氣”說
“卦氣”說不但漢初已有,追尋先秦時代
,先儒認定早在《子夏易傳》(本文所言《子夏易傳》指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
、李鼎祚《周易集解》等相關(guān)典籍所引者,而非指傳世偽書
,如四庫本《子夏易傳》之類
。而子夏,筆者認為即春秋末期孔子弟子卜商
。) 中已有“卦氣”之說
。朱震《漢上易傳叢說》:“鮒,子夏作蝦蟆
,此五月卦也
。”張惠言在《易義別錄》中同意朱震的說法:“朱子發(fā)云:井為五月之卦
,‘螻蟈鳴
,故曰蝦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煺稹稘h上易傳》于《井》九五注曰:“井
,五月卦,陰氣自下而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被輻潯吨芤资觥酚凇毒坟跃哦呈柙唬骸磅V,蝦蟆
,子夏義
,井,五月卦
,故有蝦蟆
。”據(jù)此
,劉玉建同志也認為“有可能在子夏時已有過六日七分法及以卦配候?qū)W說”(劉玉建《兩漢象數(shù)易學(xué)研究》上冊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50頁)
,我完全同意如上看法
,因為朱震《漢上易傳》釋《復(fù)》卦“七日來復(fù)”時引:“子夏曰:極六位而反于《坤》之《復(fù)》,其數(shù)七日
,其物陽也
。”這顯然是以“十二消息卦”解說“七日來復(fù)”之旨
,亦只有用“十二消息卦”才能作如是之解
,從而體現(xiàn)出《彖》于此曰“天行也”之旨
,這是《子夏易傳》中應(yīng)有“卦氣”說的一條確證。另一條證據(jù)是:《彖》釋《益》卦曰:“風(fēng)雷益
,君子以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追f達《周易正義》說:“《子夏傳》云:‘ 雷以動之
,風(fēng)以散之,萬物皆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舷惨嗯c此同。其意言必須雷動于前
,風(fēng)散于后
,然后萬物皆益。如二月啟蟄之后
,風(fēng)以長物
,八月收聲之后,風(fēng)以殘物
。風(fēng)之為益
,其在雷后,故曰‘風(fēng)雷益’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段文字乃孔穎達引《子夏傳》與孟氏《易》解《益》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叭缍聠⑾U之后
,風(fēng)以長物
,八月收聲之后
,風(fēng)以殘物”云云,當(dāng)為孔氏當(dāng)時所見子夏與孟《易》中釋此之旨
。所謂“二月啟蟄之后”
,當(dāng)指“卦氣”中二月“驚蟄”之后;“風(fēng)以長物”
,指正月初候“東風(fēng)解凍”后
,即有二月之“桃始華”,三月之“桐始華”“萍始生”等等
,故“ 風(fēng)以長物”也
。所謂“八月收聲之后”,指八月卦候“雷乃收聲”之后
。所謂“風(fēng)以殘物”
,乃指九月“草木黃落”“蟄蟲咸俯”等等
,所謂“風(fēng)之為益,其在雷后”
,乃指其在二月春分“雷乃發(fā)聲”之后
。凡此種種,皆以“卦氣”之七十二候釋其說
。由此亦可知子夏與孟喜當(dāng)時用“卦氣” 解《易》之一斑
。另外,《孔子家語·執(zhí)轡》(案:《孔子家語》一書雖出自后儒所撰
,但其多數(shù)內(nèi)容實當(dāng)皆出自先儒之手
。篇幅所限,茲不贅述
。)中有關(guān)子夏的一段資料
,過去未引起先儒注意,但卻不可忽視地反映出子夏與“卦氣”的關(guān)系:“ 八主風(fēng)
,風(fēng)為蟲
,故蟲八月而生,其余各從其類矣
。烏魚生陰而屬于陽
,故皆卵生。魚游于水
,鳥游于云
,故立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
。蠶食而不飲
,蟬飲而不食,蜉游不飲不食
,萬物之所不同……”所謂“八主風(fēng)
,風(fēng)為蟲,故蟲八月而生“
,先儒之解多不確
,其實此指“卦氣”中秋分之“次候“為“蟄蟲培戶“。因依“卦氣”說
,《巽》為八月之卦而巽為風(fēng)
,《觀》為八月之卦而位居卦候“蟄蟲培戶“ ,故“八主風(fēng)
,風(fēng)為蟲
,蟲八月而生”。所謂“故立冬則燕雀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癁楦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此更為明確地道出子夏與“卦氣”的關(guān)系
,因為依七十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在兌秋“寒露”節(jié)
,而“ 立冬”當(dāng)為“雉入水化為辰”
。由于兩節(jié)氣時間距之較近,故后人遂有“雀雉化”之說
,估計《孔子家語》作者引用時將“雉入水化為辰”與“雀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癁楦颉毕嗷於`,故曰“立冬則燕雀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癁楦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文中子夏又說:“羽蟲三百有六十,而鳳為之長
;毛蟲三百有六十
,而麟為之長;甲蟲三百有六十
,而龜為之長
;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為之長
;果蟲三百有六十
,而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也
。殊形異類之?dāng)?shù)
,王者動必以道動,靜必以道靜
,必順理以奉天地之性……”此句先儒多解作“此乾坤之美也”
,誤矣!此句子夏反復(fù)強調(diào)“三百有六十”之?dāng)?shù)
,方可展現(xiàn)“ 《乾》《坤》之美”
,此顯系“卦氣”中以《乾》《坤》生“十二消息”卦,而當(dāng)“三百有六十”之說
,而“王者動必以道動
,靜必以道靜
,必順理以奉天地之性”亦與《彖·豫卦》:“天地以順動
,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圣人以順動
,則刑罰清而民服”的精神完全一致,由此而觀之
,《孔子家語》中的這段記載
,恐非后人杜撰
,因后人絕難杜撰出如此高深嚴密的妙文。
行筆至此
,我們就不能不想到“十翼”與“卦氣”的關(guān)系了
。
我們先讀《彖》釋泰卦:“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捌溽尫褙裕骸皠t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釋蠱卦:“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
,終則有始,天行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贬屬S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贬寗冐裕骸熬由邢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天行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贬屫S卦:“日中則昃
,月盈則食,天地盈虛
,與時消息
。”釋節(jié)卦:“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
,節(jié)以制度
,不傷財,不害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以上《彖》中的語句,顯然帶有“卦氣”說的痕跡
。而更為顯明的是
,《彖》中有一些明顯有季節(jié)色彩的話語,若案之“卦氣”
,皆與其說一一相符
。如《彖》釋離卦:“離,麗也,日月麗乎天
,百谷草木麗乎土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柏詺狻币噪x主夏,故“百谷草木麗乎土
,重明以麗乎正”
。《大象》釋解卦:“雷雨作
,解
,君子以赦過宥罪”《彖》釋解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卑浮柏詺狻敝薪庳跃印按悍帧保凇坝晁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相鄰大壯卦
,其候“雷乃發(fā)聲”,故“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跺琛丰屢尕栽唬骸疤焓┑厣湟鏌o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馈柏詺狻保兑妗坟跃诱隆傲⒋骸敝?jié)
,正“東風(fēng)解凍”“蟄蟲始振”后
,“魚上冰”之際,故“天施地生”也
。
《象》與“卦氣”的關(guān)系
,特別是《大象》與“卦氣”的關(guān)系,鄙人在《象數(shù)易學(xué)研究》第二輯(齊魯書社1997年版
,第73~90頁) 中曾有專文《今帛本卦序與先天方圖及“卦氣”說的再探索》進行過討論
,此不贅述。如若將《禮記·月令》中所載天子于不同節(jié)氣所行之事
,與依“卦氣”之相同節(jié)氣排列的有關(guān)各卦《大象》進行對比
,我們即會發(fā)現(xiàn)它們在文字內(nèi)容上是何其一致!如上所舉《大象》釋《解》卦:“雷雨作
,解
,君子以赦過宥罪”,而《禮記·月令》于此月則曰:“仲春之月……始雨水……命有司省囹圄
,去桎梏
,毋肆掠,止獄訟……”
過去人們總是不理解《大象》釋旅卦何以會說出“君子以明慎用刑
,而不留獄”
。如今始知,原來依“卦氣”說
,旅卦居“立夏”四月節(jié)
,其卦候曰“螻蟈鳴”,案《禮記·月令》于此月曰:“孟夏之月……螻蟈鳴……是月也
,斷薄刑
,決小罪,出輕系……”故《象》曰“ 明慎用刑
,而不留獄”也
。若依“卦氣”中六十卦配候一一對比各卦《大象》與《禮記·月令》,這種內(nèi)容相同的例子極多
,此處就不再例舉了
。
《左傳》記載昭公二年晉韓宣子使魯時,見《易象》與《魯春秋》而嘆“周禮盡在魯矣
,吾今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過去人們總是不理解何以觀《易象》而知“周禮盡在魯矣”,并難曉何以由此而知“周公之德”“周之所以王”
,方今才悟到當(dāng)年《易象》的內(nèi)容
,當(dāng)與今本《大象》之內(nèi)容相去不遠!《文言》中有一段話很重要:“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