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連城縣山地茶園土壤肥力狀況調查與改良措施

    茶百科 2023-11-16 01:42:32

    連城縣山地茶園土壤肥力狀況調查與改良措施

    本文對連城縣山地園的土壤肥力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取樣分析,結果表明:在大部份土壤中
    ,有機質含量和有效磷含量較缺乏;全N和水解N含量缺乏
    ;速效鉀含量極缺乏
    。針對土壤肥力狀況提出了幾點改良肥力的措施: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氮
    、磷
    、鉀肥;地表覆蓋
    ,減少地表徑流
    ,減少水土流失;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

    完成機構:福建省連城縣經(jīng)作站,福建連城366200

    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有哪些?

    、對不同土壤的合理利用

    我國地域遼闊

    ,土壤資源十分豐富,在不同的氣候帶和不同的地形
    ,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土壤。各種土壤都有各自的特性
    ,而藥用植物的種類也多
    ,生物學特性各異。因而各地在栽培或引種藥用植物時
    ,應根據(jù)各地區(qū)土壤和氣候特點及藥用植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藥材生產(chǎn)
    ,建立藥材生產(chǎn)基地
    ,以做到地盡其用。例如:在我國南方氣候較冷涼多雨的高山區(qū)
    ,因氣溫低
    ,作物生長緩慢,產(chǎn)量又低
    ,不利于一般農(nóng)作物的生長,而栽種一些喜冷涼的藥用植物則很適宜
    ,如黃連
    、當歸、天麻
    、湖北貝母、川黨參及杜仲
    、厚樸
    、黃柏等。南方山地多為紅
    、黃壤類土壤,有森林植被覆蓋
    ,土壤腐殖質含量高
    ,土質疏松肥沃
    ,排水良好
    ,多呈酸性反應
    ,很適合這些藥用植物的生長
    。再者
    ,這些藥用植物經(jīng)濟價值較高,是開發(fā)山區(qū)
    ,發(fā)展山區(qū)經(jīng)濟的有效途徑。低山區(qū)可種植川芎
    、丹參
    、何首烏、郁金等
    。丘陵地帶可適當安排種植葛根,丘陵坡地土層深厚
    ,利于根的生長
    ,采挖也很方便。

    我國西北

    、華北地區(qū)如新疆、內蒙古的鈣質土壤
    ,很適于一些耐旱的藥用植物如甘草、麻黃的種植
    ,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盲目采挖,甘草野生資源日益枯竭
    ,產(chǎn)量大幅度下降
    ,供應奇缺,急需進行人工栽培
    ,以解決藥源。若能把這些適宜甘草生長的土壤利用起來建立甘草生產(chǎn)基地
    ,將能迅速地解決甘草藥源

    對鹽堿地,可選種適合于當?shù)貧夂驐l件而又耐鹽的藥用植物

    ,結合改土措施,逐漸降低其鹽分濃度
    。周曙明曾對濱海鹽漬土地區(qū)67種藥用植物的耐鹽程度進行過調查
    ,這里僅摘錄一部分列于表5—2,該地區(qū)土壤特點為:土壤鹽分組成與海水基本一致
    ,以氯化鈉為主
    ,約占總鹽量的70—80%,其次為硫酸鹽
    ,重碳酸鹽最少。

    表5—2 部分藥用植物耐鹽性調查

    注:+表示可以生長

    據(jù)調查

    ,藥用植物栽培種類中枸杞和金銀花有較強的耐鹽性。枸杞在土壤含鹽量0.3%
    ,甚至1%和pH10的條件下也能生長,但生長較差
    ,產(chǎn)量低
    ,一般土壤含鹽量在0.2%以下
    ,pH為8—8.5
    ,較肥沃的土壤,管理得當仍可獲得高產(chǎn)
    。枸杞的適應性強,在內蒙古作為草原造林的優(yōu)良樹種
    ,因其根系強大
    ,長達150cm,能穿過鈣質層
    ,并能穿透板巖石片,延伸達下層的紅膠土中
    。不怕旱
    ,又能抗風固砂。金銀花也是較耐鹽的植物
    ,據(jù)1985年張同順等的研究報道,山東禹城縣在鹽堿地上種植金銀花
    ,只要增施有機肥料
    ,加強水肥管理,合理剪枝
    ,5年生金銀花畝產(chǎn)達200kg左右
    。并對當?shù)胤N植金銀花壤土的含鹽量進行分析,如表5—3
    ,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在2‰。以上
    ,為硫酸鹽氯化物型鹽堿土
    ,pH7.5— 8.5,地下水深1.2—1.5m
    。土壤有機質含量0.5—0.6%,水解氮30—40ppm
    ,速效磷低于5ppm
    。可見
    ,土壤瘠薄是造成土壤板結,嚴重返鹽的原因之一

    表5—3 后王莊大隊鹽堿地金銀花土壤化學成分

    金銀花對鹽堿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但隨著鹽堿程度的加重
    ,生長也受到一定影響
    ,當土壤鹽分含量小于0.3%時,生長發(fā)育正常
    ;當土壤鹽分含量為0.3—0.5%時,生長發(fā)育受到影響
    ;當土壤鹽分含量大于0.5%時,生長發(fā)育則受達抑制(表5—4)

    表5—4 土壤鹽分對金銀花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從上看出,枸杞和金銀花有較強的耐鹽性

    ,并且適應性也很強
    ,是開發(fā)鹽堿土地區(qū)經(jīng)濟理想的藥用植物。

    此外

    ,藥用植物有種類多、需要量少,有些還具有觀賞價值等特點
    。適于零星種植
    ,田邊、地角及庭院內外都可充分利用
    ,如庭院附近可種植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藥用植物像牡丹、芍藥
    、菊花等
    ,也可種植一些藤本藥材如金銀花
    、栝樓等
    ,可作為籬墻或搭架作為蔭棚,既美化環(huán)境
    ,又增加經(jīng)濟收入

    、農(nóng)田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般農(nóng)田原屬良好土壤

    ,但對某些藥用植物來說卻屬“不良土壤”,不宜種植
    。如人參、西洋參
    、黃連等長期生長在山區(qū)的森林土壤上
    ,形成了對這種土壤的適應性。用一般農(nóng)田種植常生長不良
    ,病害嚴重,產(chǎn)量低
    ,品質差
    。由于長期的砍林種植
    ,不僅嚴重破壞森林
    ,造成水土流失,同時還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
    ,導致氣候和生物群落的變化,已引起社會的關注
    。在廣大藥農(nóng)和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
    ,研究了對農(nóng)田改造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同時對遮蔭條件也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開辟了農(nóng)田栽人參
    、黃連的新路。在新產(chǎn)區(qū)
    ,甚至平原地區(qū)
    ,也取得顯著的效果。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研究所(原藥物研究所試驗場)于1956年開始在北京引種人參以來
    ,采用農(nóng)田配土栽參的方法,至今效果都較理想
    。北京地區(qū)土壤為褐潮土
    ,一般有機質含量較低
    ,只有1.6%左右
    ,質地較粘緊,粉砂較多為粉壤土
    ,不適于人參生長
    ,改土后土壤變疏松
    ,理化性質得到改善
    。其配土方法是,用腐熟的豬圈糞和草炭各30%
    、砂10%及農(nóng)田耕作層土30%(按體積計),于每年春季堆積成堆
    ,搗碎拌勻
    ,夏季澆水使其濕潤,促進發(fā)酵腐爛
    ,8月間再翻開拌搗一次,作畦前篩去雜物
    ,當年秋季或翌年用來栽參
    ,以堆放一年效果較好。近年來逐漸改進
    ,采用摻砂配合施肥改土的方法也取得一定效果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特產(chǎn)研究所于得榮報道

    ,1958年開始在吉林省左家等地,進行農(nóng)田改土栽參試驗
    ,近年來逐漸推廣也取得顯著效果
    ,大面積平均產(chǎn)量達1.15kg/m2,最高達2.5kg/m2
    。農(nóng)田育苗也達到0.92kg/m2的產(chǎn)苗量
    ,都達到林土栽參的水平
    。方法如下:

    1.休閑整地

    、熟化土壤

    栽參前一年種植蘇子、豆類等綠肥作物

    ,當年耕翻壓青,第二年休閑
    ,并進行多次翻耕
    ,9月份作畦,秋季或翌年春栽
    。采用此法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降低容重和增加總孔隙度,據(jù)分析分別為:5%
    ,1.2%和49%
    ,而不休閑的土壤分別為:3%
    ,1.29%和46%

    2.摻砂改良土壤

    農(nóng)田土質地粘重,可適當摻砂改良

    ,一般摻1/3砂拌勻
    ,可改善土壤三相容積比及機械組成,1mm以上的顆粒比原農(nóng)田土增加2.4%
    ,透水能力提高2%
    ,并提高人參出苗率18.62%,增產(chǎn)11.7%

    3.增施肥料

    ,改良土壤

    施用有機肥料可就地取材,肥料需充分腐熟

    ,每平方米一般施10—20kg
    。農(nóng)田土增施有機肥料后,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
    ,從而大幅度提高產(chǎn)量(表5—5
    、6)。

    表5—5 增施有機肥對農(nóng)田物理性狀的影響

    表5—6 增施有機肥對農(nóng)田栽參產(chǎn)量的影響

    、合理輪作改良土壤

    多數(shù)藥用植物忌連作

    ,需間隔的時間有短有長,短者1—3年
    ,長者幾十年才能再種
    。連作常使植物生長不良,病蟲害加重
    ,產(chǎn)量降低
    。不宜連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某種病原菌的繁殖累積
    ;某些營養(yǎng)元素的缺乏
    ;或土壤理化性質變壞等等。所以種植某種藥用植物后需進行換茬數(shù)年后才能再種這種藥用植物
    ,一般多與禾本科作物或綠肥作物輪作
    ,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更好
    。由于各種藥用植物對前茬作物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要注意選擇適宜的作物進行輪作。下面列舉三個例子:

    (一)當歸

    連作會引起根腐病發(fā)病嚴重

    ,生長不良
    ,且連作時間越長
    ,病害越嚴重
    ,植株生長越差(表5—7)。一般種完當歸后可改種小麥
    、油菜、麻類或綠肥作物等2—3年后才能再種當歸
    ,而不宜與馬鈴薯
    、豆類作物輪作。

    表5—7 不同連作地塊當歸病情比較

    (二)黃連

    連作普遍出現(xiàn)幼苗發(fā)根慢

    ,新根少,甚至不發(fā)根
    ,有的死苗缺株
    ,黃連苗生長差,產(chǎn)量低
    。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物理性狀變壞是主要原因之一。四川楊業(yè)修(1983)的調查指出:生荒地土壤物理性狀優(yōu)良
    ,表層土壤厚一般9—15cm,十分疏松
    ,有機質含量達10%,多為團粒結構
    ,表層土壤的孔隙度保持在80%左右
    ,0.5—3mm的團粒占干土重的52.9%,而栽黃連后疏松的表土層變薄
    ,一般僅3—4cm,有機質含量降低
    ,若栽黃連
    ,需再翻土整地,將堅實的底土上翻
    ,大塊的生土翻到表層,土壤板結
    ,10mm以上的大塊生土增加到70%左右
    ,而0.5—3mm的團聚體降為13.6%
    ,土壤的通透性極差。采用輪作的結果
    ,使土壤結構逐漸得到改善,也有利黃連幼苗的生長(表5—8
    、9)
    ,連作地栽苗后15天發(fā)根還很少,栽苗后20天只有65%發(fā)根
    ,新根數(shù)目少而短,部分秧苗甚至不發(fā)根
    ,引起死苗
    ,而輪作地黃連苗的生長逐漸接近于生荒土栽黃連的生長情況。顯然
    ,合理輪作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提高黃連產(chǎn)量的有效措施。試驗證明:采用玉米
    、馬鈴薯或飼料綠肥輪作2年后栽連
    ,連苗的生長也得到很大改善
    ,產(chǎn)量可提高到生荒土栽連的水平
    ,畝產(chǎn)量高達190kg。

    表5—8 黃連土壤的物理性狀及其變化

    表5—9 不同土地栽黃連與秧苗發(fā)根情況

    (三)人參

    最忌連作

    ,連作地人參常表現(xiàn)“燒須、病多
    、產(chǎn)量低”
    ,產(chǎn)區(qū)都有種參后棄荒還林習慣,一般要還林幾十年以后才能再種人參
    。老參地再種參問題是長期以來一直沒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原因很復雜
    ,說法不一
    ,如土壤結構破壞、病原菌累積
    、營養(yǎng)物質缺乏
    ,以及參根分泌物和代謝產(chǎn)物的影響等
    。但單從改善土壤結構
    ,消滅病菌或增施肥料等方法是無法解決老參地的再利用問題的。許多科學工作者認為:以輪作為主
    ,配合藥劑消毒滅菌、施肥等綜合措施
    ,是解決老參地再利用的有效途徑
    。王韻秋認為,老參地不能再栽參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如下:

    1.老參地不能栽參的原因分析

    (1)老參地土壤物理性狀變壞

    由原來質地疏松透氣變粘重

    、板結、通透性差
    。隨著種參年限的延長
    ,土中砂粒減少,而粘粒卻有增加的趨勢
    。>0.01mm的砂粒:四年生為80.91%
    ,五年生為78.92%,六年生為67.12%
    ;<0.01mm的粘粒:四年生為19.09%
    ,五年生為21.08%
    ,六年生為32.88%
    。土壤容重變大,孔隙度減少
    ,固、液
    、氣三相失調(表5—10),所以土壤越來越板結
    ,通氣
    、透水性能變差,是造成老參地產(chǎn)量低的原因之一

    表5—10 老參地和新林土的比重、容重和總孔隙度測定

    (2)老參地化學性狀失調

    隨著人參栽培年限的延長

    ,土壤有機質大量被消耗
    ,有機質減少,團粒結構受破壞
    ,質地變粘;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不平衡
    ,磷
    、鉀減少,C/N比下降
    ,引起土壤增氮;土壤膠體吸收性能變壞
    ,代換性鹽基降低
    ;微量元素硼、銅
    、鋅、鐵
    、錳等均有減少的趨勢
    ,而硼的減少最明顯
    ,老參地只占新林地硼含量的3.8%
    ,削弱了人參的抗病能力

    (3)病原微生物增多

    老參地存在最突出的問題是病原菌明顯增多,據(jù)調查

    ,老參地的銹腐病危害最嚴重
    ,其次是鐮刀菌
    、菌核病和疫病

    2.施行輪作,配合施肥

    、調水
    、藥劑消毒

    老參地經(jīng)種植綠肥后,積累了有機質

    ,恢復了土壤肥力
    ,人參的出苗率和保苗率都有提高(表5—11)

    表5—11 老參地經(jīng)綠肥輪作后栽參對人參生育的影響

    輪作后的人參產(chǎn)量也大有提高,如輪作6年紫穗槐后

    ,每平方米產(chǎn)參1.5kg
    ,一
    、二級品占總根重88.4%
    ;輪作6年胡枝子(笤條)后每平方米產(chǎn)參1.6kg
    ,一、二級品占總根重的85.9%

    在輪作的基礎上配合施有機肥、微量元素及藥劑消毒等效果更好

    ,都能提高人參產(chǎn)量
    ,減輕發(fā)病率。輪作的形式可以多種
    ,如林參輪作
    、糧參輪作與經(jīng)濟作物
    、綠肥作物輪作等
    ,其中以綠肥作物輪作效果最好,時間短,經(jīng)濟效益高
    。綠肥作物以紫穗槐、胡枝子和蘇子等為好
    。10年左右即可再種人參

    四、不良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鹽堿土的改良和利用

    鹽堿土是鹽土類

    、堿土類、鹽化堿土和堿化鹽土的總稱
    。鹽土類:含有大量易溶性鹽
    ,土壤中所含易溶性鹽的總量>0.1%(開始輕微地影響作物生長)時,稱鹽漬化土壤
    ,當土壤含鹽量達到作物致死程度(一般>1.0%左右)時稱鹽土;堿土類:土壤中含鹽量不高
    ,而代換性鈉的含量較高
    ,當代換性鈉>5%時
    ,土壤呈堿性反應
    ,pH>8.5
    。當代換性鈉>15%或>20%時
    ,稱強堿化土或堿土
    ,鹽類以堿性鹽Na2CO3和NaHCO3為主

    改良利用措施:

    1.排水

    田間開排水溝,將土壤中由于灌水

    、降雨所淋下溶于水中的鹽分
    ,隨水排出。

    2.灌水洗鹽

    灌水可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在水中

    ,隨之進入下層
    ,或經(jīng)排水溝排走。

    3.平地深翻

    地面不平是形成鹽斑的重要原因

    ,平整土地可改變中小地形水鹽運動的狀況
    ,為脫鹽創(chuàng)造條件。合理深耕可疏松耕作層
    ,打破原來的犁底層
    ,切斷毛細管,提高土壤透水保水性能,因而有加速淋鹽和防止返鹽的作用
    。同時可把含鹽堿多的表土翻到底層
    ,含鹽堿少的底層翻到表層,改變鹽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狀況

    4.增施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加強淋鹽作用
    ,減少蒸發(fā)
    ,抑制返鹽。對重度堿化土壤應配施石膏
    ,堿土中的碳酸鈉為石膏置換形成石灰和中性鹽硫酸鈣
    ,消除了土壤的堿性
    。同時鈣離子可以代換土壤膠體上的鈉離子
    ,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

    5.種植綠肥

    種植綠肥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鞏固和提高脫鹽效果
    ,又能培肥土壤

    6.植樹造林

    建立護田林網(wǎng)

    ,不僅可以進行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減輕地表鹽分積累
    ,還能防止風沙危害
    ,改善田間小氣候
    ,抑制土壤返鹽。

    7.種植耐鹽的藥用植物

    根據(jù)各鹽堿地區(qū)的氣候情況

    ,選擇相應的耐鹽藥用植物先行種植
    ,邊種邊進行改良

    改良鹽堿土必須采用綜合措施

    ,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二)砂土和粘土的改良利用砂土質地粗

    ,疏松漏水漏肥
    ,養(yǎng)分貧瘠
    。粘土質地細
    ,板結
    ,透水透氣不好,都不利于藥用植物的生長
    。改良利用方法:

    1.對上砂下粘或上粘下砂的土壤,進行深翻混合

    ,拌成二合土(壤土)

    2.客土法,即往砂土地里摻粘土

    ,往粘土地里摻砂土

    3.種綠肥

    ,增施有機肥料
    ,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

    4.砂土地要植樹造林固砂

    ,引水灌溉
    ,放淤壓沙
    。粘土地要整修排灌系統(tǒng),做到能灌能排
    ,降低地下水位
    ,結合深耕曬垡
    ,加速土壤熟化

    5.砂土地可選用較耐旱的

    、深根系的藥用植物種植
    。粘土地也可選擇相應的藥用植物種植。

    藥用植物與其它農(nóng)作物一樣

    ,在栽培過程中,為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往往運用施肥這一栽培措施
    。而植物營養(yǎng)特性是作物施肥的理論依據(jù)
    ;土壤施肥是施肥的主要方式,是調節(jié)植物營養(yǎng)
    ,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重要手段;土壤是植物的賴以生存的場所
    。因此
    ,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間總是不停地變化著
    ,相互影響著。本章主要論述藥用植物的營養(yǎng)
    、藥用植物的土壤營養(yǎng)和藥用植物的施肥

    改良土壤的方案需要的材料和依據(jù)的科學知識和改良土壤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1

    、簡單自然的保持地力的肥料
    ,對人的健康自然環(huán)境及其它生物越有益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來可維持自給自足的可持續(xù)種植。對于農(nóng)田來說
    ,最簡單自然
    、清潔有效的肥料就是大量種植豆科及禾科綠肥草本植物覆蓋農(nóng)田,用來抑制雜草的生長
    ,涵養(yǎng)水土;并且不要翻地

    2

    、用割草覆蓋的方式為農(nóng)作物提供營養(yǎng),最小程度抑制草對作物的養(yǎng)分光線競爭
    。如果草不夠用,可以收集農(nóng)田附近的落葉枝條作為覆蓋肥料
    。秋收后在田里覆蓋綠肥及樹的枝葉
    ,可以恢復土壤肥力,春播時還減少大量除草時間

    3

    、不翻地能夠保護土壤微生物及蚯蚓等土壤里的昆蟲自由生長繁殖
    。蚯蚓以腐爛的根及蓋在地面的腐敗草葉為食物
    ,蚯蚓糞是最好的自然肥料。而且蚯蚓消化腐敗食物時
    ,會降解其中的重金屬等的有害物質
    。而年復一年的翻地會殺死田里90%以上的蚯蚓
    ,破壞土壤微生物的生態(tài)結構

    4

    、尤其是每年春天是蚯蚓在地表活躍時期,這時翻地會集中殺死大量為農(nóng)田做貢獻的蚯蚓
    。耕地還會破壞地表的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殺死大部分昆蟲如蜘蛛等
    。我們也可以利用吃谷物及向日葵籽等綠肥的鳥類
    ,為田里留下肥料。

    這樣

    ,蚯蚓糞
    ,鳥糞
    ,土壤里及土表的昆蟲死亡的分解物自動為我們提供了動物性肥料
    。再加上綠肥及樹木的枝葉等植物性肥料,為農(nóng)田提供了最簡單自然
    、自給自足
    、清潔健康的肥料。但我們要允許這樣種出的蔬菜需要更長的生長期
    ,較低的產(chǎn)量。

    擴展資料:

    土壤改良

    ,是指運用土壤學
    、生物學、生態(tài)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技術
    ,排除或防治影響農(nóng)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狀
    ,提高土壤肥力
    ,為農(nóng)作物創(chuàng)造良好土壤環(huán)境條件的一系列技術措施的統(tǒng)稱。

    其基本措施包括:

    ①土壤水利改良

    ,如建立農(nóng)田排灌工程
    ,調節(jié)地下水位
    ,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排除和防止沼澤化和鹽堿化

    ②土壤工程改良

    ,如運用平整土地,興修梯田
    ,引洪漫淤等工程措施
    ,改良土壤條件;

    ③土壤生物改良

    ,運用各種生物途徑(如種植綠肥)
    ,增加土壤有機質以提高土壤肥力,或營造防護林防治水土流失等

    ④土壤耕作改良,通過改進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條件

    ⑤土壤化學改良

    ,如施用化肥和各種土壤改良劑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
    ,消除土壤污染等。

    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據(jù)各地的自然條件

    、經(jīng)濟條件
    ,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規(guī)劃,逐步實施
    ,以達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產(chǎn)性狀和環(huán)境條件的目的

    土壤改良過程共分兩個階段:

    ①保土階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

    ,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許流失量范圍內。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
    ,土壤改良亦無法進行
    。對于耕作土壤,首先要進行農(nóng)田基本建設

    ②改土階段

    。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yǎng)分含量
    ,改良土壤性狀
    ,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種植豆科綠肥或多施農(nóng)家肥
    。當土壤過砂或過黏時
    ,可采用砂黏互摻的辦法
    。中國南方的酸性紅黃壤地區(qū)的侵蝕土壤磷素很缺
    ,種植綠肥作物改土時必須施用磷肥。

    用化學改良劑改變土壤酸性或堿性的一種措施稱為土壤化學改良

    。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石灰
    、石膏
    、磷石膏
    、氯化鈣
    、硫酸亞鐵、腐殖酸鈣等
    ,視土壤的性質而擇用

    如對堿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鈣離子交換出土壤膠體表面的鈉離子

    ,降低土壤的PH值。對酸性土壤
    ,則需施用石灰性物質
    。化學改良必須結合水利
    、農(nóng)業(yè)等措施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采取相應的農(nóng)業(yè)

    、水利、生物等措施
    ,改善土壤性狀
    ,提高土壤肥力的過程稱為土壤物理改良。具體措施有:適時耕作
    ,增施有機肥
    ,改良貧瘠土壤;客土
    、漫沙、漫淤等
    ,改良過砂過黏土壤
    ;平整土地;設立灌
    、排渠系,排水洗鹽
    、種稻洗鹽等
    ,改良鹽堿土;植樹種草
    ,營造防護林
    ,設立沙障、固定流沙
    ,改良風沙土等。

    運用土壤學

    、農(nóng)業(yè)生物學
    、生態(tài)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排除或防治影響農(nóng)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
    ,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
    ,為農(nóng)作物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條件的一系列技術措施的統(tǒng)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土壤改良

    山地梨園如何進行土壤改良?

    山地一般土層較薄

    ,有機質含量低。山地梨園需要較多的投入才能豐產(chǎn)
    。建園時應先做好總體規(guī)劃
    ,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園地改良。對于8°~15°的緩坡丘陵地
    ,可采取挖“圍山轉”的方法進行水土保持,對于15°~25°的山坡園地可修筑梯田
    ,對于25°~30°的山地
    ,可因地制宜修筑樹坪或魚鱗坑。緩坡山地建園
    ,可采用大型機械沿著等高線進行帶狀深翻
    ,帶寬2~3米,深翻50~60厘米
    ,栽樹后可逐年加寬翻土帶,參考本書介紹的深翻改土的辦法操作
    。為了達到豐產(chǎn)
    、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栽培的目的,必須進行深翻改土
    ,提高土壤肥力,深翻改土必須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進行

    幼樹定植時

    ,做好基肥實施工作,同時可在定植溝或坑底埋作物秸稈
    、雜草等
    ,地面行間覆蓋作物秸稈或種植綠肥
    。對已有的山地梨園進行土壤改良
    ,應修筑梯田及排灌系統(tǒng),深翻活化土壤
    ,使活土層達到80厘米左右
    ,至少不少于60厘米。雨季沖刷之后應收集好土培于樹盤之內
    ,并增施肥料
    ,提高土壤肥力。沙地可抽沙壓土
    ,黏地可摻沙和壓含磷風化土。另外
    ,為提高土壤肥力
    ,可于行間種植花生、豆類以及其他綠肥等
    ,遇到雨季可割取嫩葉覆蓋樹盤或壓埋于坑內
    ,以增加土壤有機質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292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懷孕能喝綠茶嗎
    懷孕能喝綠茶嗎孕婦可以喝點淡淡的綠茶
    ,不宜過濃,適量就好
    ,孕婦還是要謹慎為好
    。孕婦喝什么茶好:1、薄荷茶
    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
    冬天
    ,天寒地凍、萬物蟄伏
    、寒邪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