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是把釉下彩繪的制瓷工藝推進了一步
。
雍正時期的更趨精進。唐英在《陶成紀事碑》中記述雍正時期重要的制瓷
,
民國時期,歷經長期戰(zhàn)亂
,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景德鎮(zhèn)瓷業(yè)嚴重衰退,各種藝術瓷也呈嚴重滑坡的趨勢
。
新中國建立以來
,景德鎮(zhèn)瓷業(yè)得到了迅速的恢復與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瓷業(yè)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
。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國內人民生活的改善與提高
,國際
、國內兩個市場對藝術瓷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青花瓷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
。它的藝術精品可以為國家收藏,外商或高收入者購買鑒嘗
,一般藝術品可以美化廣大人民的生活
。
制造工藝上的新飛躍。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
,用傳統(tǒng)柴窯燒制青花瓷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更何況景德鎮(zhèn)只保留了幾座柴窯
,富有經驗的燒窯老師傅也越來越少
,新形勢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趙達峰教授等人組成科研課題組
,在輕工業(yè)部的批準立項下,研究用現(xiàn)代測試手段調配的顏色釉配方
,用煤氣窯代替柴窯燒制青花瓷。經過數年的反復試驗
,取得了大量的試驗數據
,終于取得了成功。其質量完全達到柴窯燒制的標準
,并且把憑經驗燒制改為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儀表監(jiān)控
,使產品質量穩(wěn)定,正品率高
。這樣
,就為小批量生產這一名貴藝術瓷提供了現(xiàn)代工藝設備。
青花瓷的發(fā)展歷史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觴期
。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余片
;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
;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
、釉、彩進行研究
,并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
,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
。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
,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
,其青料發(fā)色濃艷
,帶結晶斑
,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qū)進口的鈷料
。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
,燒結度較差
。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
。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
,有復
、碗
、罐
、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
,其余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
,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花草
,以石竹花
、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
;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
,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
,并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
唐青花經過初創(chuàng)期以后
,并沒有迅速發(fā)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
。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發(fā)掘于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
,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
。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
;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huán)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
。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
,都是碗的殘片
。胎質有
的較粗,有的較細
。紋飾有菊花紋
、圓圈紋
、弦紋
、線紋等。青花發(fā)色前一處的較濃
、發(fā)黑;后一處的較淡
。發(fā)色較黑者
,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
,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
。它們與唐青花并無直接的延續(xù)關系。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xiàn)在元代的景德鎮(zhèn)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
,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
,燒成溫度提高
,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
,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
、黃
,胎質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
,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
,呈色青藍偏灰黑
;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
,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
,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并用的情況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
、供器、鎮(zhèn)墓器等類
,尤以竹節(jié)高足杯
、帶座器、鎮(zhèn)墓器最具時代特色
。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
,見火石紅
。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
,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
。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
、動物
、植物
、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
、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
、麒麟
、鴛鴦、游魚等
;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
、蘭花
、松竹梅
、靈芝
、花葉、瓜果等
;詩文極少見
。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
;龍紋為小頭
、細頸、長身
、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
、鱗紋多為網格狀
,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
、蓮瓣、古錢、海水
、回紋
、朵云
、蕉葉等
。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
;如意云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
、纏枝花卉
,繪三階云
;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
、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
,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fā)展到了巔峰
;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fā)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
,最終無法延續(xù)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
,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
;民窯器則隨意、灑脫
,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
,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
、碗、梅瓶
、玉壺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
,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
。青花發(fā)色有的淡藍
,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xiàn)象
。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
,但許多細節(jié)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
;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
,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
,花芯以方格紋表現(xiàn)
;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
、四爪外,已出現(xiàn)五爪
,爪形似風輪
,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
。輔助紋飾的如意云頭由元代的三階云改為二階云
;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
、小盤多繪云氣紋,僅繪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
、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xiàn)年款
,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
、永樂
、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xiàn)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
,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
。但即便是國產料
,發(fā)色也相當好
。器型有盤
、碗、壺
、罐
、杯等
。尤其是出現(xiàn)了一些僧帽壺
、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
,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
、龍鳳、海水
、海怪
、游魚等
。胎質較以前細膩致密
。釉質肥潤
,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
,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
,青花發(fā)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
,描繪更細膩
,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
,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
,紋飾較緊密
,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
,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偟恼f來,宣德青花數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