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禪示世間,善巧方便度迷者
。若能覺悟夢中人,不枉圣賢來一遭
。01. 無生秘義
佛陀住世時
,有一位黑氏婆羅門,兩手托著兩個花瓶,前來供佛。佛對黑氏婆羅門說:“放下吧!”
婆羅門便將左手托著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吧!”
婆羅門又將右手托著的另一個花瓶放下
。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吧!”
這時,黑氏婆羅門問道:“我已經(jīng)兩手空空
,請問您還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
,我是讓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你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放下黑氏婆羅門當(dāng)下悟到了無生法忍。
02. 初示宗旨
菩提達摩祖師到東土?xí)r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jīng)
達摩祖師答道:“實無功德。這些只是福德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師答道:“若得根本智慧
梁武帝又問:“請問圣僧
祖師并不直接回答,卻說:“法界空寂
梁武帝不解地問:“現(xiàn)在面對著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誰呢?”
祖師知其不識禪機
03. 斷臂求法
禪宗二祖慧可禪師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著淚水說:“只求和尚為我開示無上妙法
達摩見多了那些談玄獵奇
“如來無上妙道
此時
慧可回答:“我心不安
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
慧可思索半天
達摩祖師回答:“我為你把心安好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慧可當(dāng)下大悟
此后
04. 法界眷屬
有位云水僧一路參訪
,一日來到由一位老婦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問老婦人:“師姑,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還有其他的眷屬嗎?”老婆婆:“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云水僧:“怎么沒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屬呀!”
云水僧:“無情不是有情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樣子?”
云水僧:“俗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云水僧:“師姑
老婆婆:“我并沒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
老婆婆:“法師!你不可那么說
05. 拜詣?wù)嫔?/p>
南塔光涌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
,仰山問他:“你來做什么?”光涌答:“來拜見禪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仰山又問:“見到禪師了嗎?”
光涌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涌說:“我看禪師也不像佛!”
仰山繼續(xù)追問:“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從容回答:“若有所像
,與驢馬有何分別?”仰山大為驚嘆
,感慨地說:“凡圣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來,我以此試人,無一能解者。請你善加保任!”06. 古鏡茶坊
有道禪師當(dāng)初行腳時
,路過一間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熱情招呼道:“禪師!辛苦了吧?喝茶嗎?”有道禪師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
,點了一下頭。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
,小心謹(jǐn)慎地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能告訴我,我就供養(yǎng)您,如何?”有道禪師:“你問吧!”
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很快答道:“黑如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道:“照天照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店主不以為然
,說道:“對不起!恕不供養(yǎ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有道禪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shù)十年參禪
,現(xiàn)在連這個賣茶人都不如,慚愧!”于是痛下決心,勤苦參學(xué),閉門深修,終于開悟。三年后
,有道禪師又出現(xiàn)在這家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有道禪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后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黃鶴樓前鸚鵡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店主聽后
,當(dāng)即虔誠地說:“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yǎng)!”隨即轉(zhuǎn)身吆喝道:“伙計!茶,上茶,上好茶!”07. 喝消輕重
翰林學(xué)士蘇東坡,聽說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
,心中甚為不服。于是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修為如何。剛一見面,東坡就說:“聽說禪師的禪悟功夫很高,請問
,禪悟是什么?”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東坡答道:‘姓秤,稱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
東坡無以為對,遂禮拜而退
08. 生死思量
金山曇穎禪師,曾游京城
“請問禪師
曇穎禪師回答道:“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
太尉:“心
,如何了知?”曇穎:“善惡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
,心歸何所?”曇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jīng)》所說
太尉:“人若死時,歸于何處?”
曇穎:“未知生
太尉:“生則我早已知曉
曇穎:“請道一句
正當(dāng)太尉沉思時
太尉:“明白了
曇穎:“百年一夢
太尉李端愿當(dāng)下有悟
“三十八歲,懵然無知
09. 不可思議
有一次
“有
學(xué)僧又問:“禪師你有沒有佛性?”
禪師答道:“我沒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學(xué)僧不解地問:“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禪師說:“因為我不是一切眾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你既然不是眾生
“也不是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學(xué)僧思考片刻后
禪師笑著答道“不可思
10. 孰見斬蛇
有一位講經(jīng)僧來參訪智常禪師
智常禪師道:“像你這么說,究竟是你粗
講經(jīng)僧于是展開辯論,問道:“什么是粗?”
禪師放下鋤頭
講經(jīng)僧又問:“什么是細?”
禪師舉起鋤頭
講經(jīng)僧不明白智常禪師的意思
禪師道:“憑什么,且不說
講經(jīng)僧理直氣壯地答道:“當(dāng)下!”
智常禪師以訓(xùn)誡的口氣對這位講經(jīng)僧說:“你當(dāng)下見不到自己
講經(jīng)僧終于有省。
11. 德山焚稿
德山禪師本是北方講經(jīng)說法的大師
德山禪師到了龍?zh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一見龍?zhí)抖U師就迫不及待地問道:“這是什么地方?”
龍?zhí)抖U師回答道:“龍?zhí)?”
德山禪師又問道:“既名龍?zhí)叮以诖搜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既不見龍,又不見潭
龍?zhí)抖U師就直截了當(dāng)?shù)馗嬖V德山禪師:“你辛苦了
這天夜里
德山道過晚安,告辭回去
龍?zhí)抖U師就點燃了一支蠟燭給他,正當(dāng)?shù)律缴焓謥斫訒r
,龍?zhí)抖U師又把蠟燭吹滅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來,向龍?zhí)抖U師頂禮。龍?zhí)抖U師問道:“你見到了什么?”德山禪師回答道:“從今以后
,我對天下所有禪師的舌頭,都不會再懷疑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12. 附贈寶月
良寬禪師除了外出弘法
良寬禪師平和地對那個兩手空空的小偷說:“找不到可偷的東西嗎?想你這一趟是白跑了
。這樣吧,我身上的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小偷抓著衣服就跑
,良寬禪師赤著身子,在月光下望著小偷的背影,無限感慨地自語道:“可惜啊,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亮送給他!”13. 文喜嫌圣
文喜禪師朝拜五臺山
,一日傍晚,途中經(jīng)金剛窟般若寺,遇見一位牽牛的老翁。文喜問:“請問長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執(zhí)著心
,不能留你住。”文喜解釋說:“我沒有執(zhí)著心
。”老翁問:“你受戒了嗎?”
文喜答:“早都受過戒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老翁說:“既然沒有執(zhí)著心
,還用得著受戒嗎?”文喜禪師無言以對
,作禮告退。再回頭時,老翁與寺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抬頭卻見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在五色云中款款飄游。后來,文喜前往洪州觀音寺向仰山禪師參學(xué),契悟心要文殊菩薩風(fēng)趣地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
,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14. 方便接引
趙州王前往拜訪趙州禪師,趙州禪師并未出迎
,坐在禪床上會見他,并且問道:“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不明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禪師見趙州王未明其意
,于是轉(zhuǎn)而解釋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請別見怪。”趙州王非但不見怪
,反而對趙州禪師更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將軍前往贈送禮品。禪師聽說后即下床相迎受禮禪師對弟子們說:“你們有所不知
弟子們言下有悟
15. 刻不容緩
日本親鸞上人九歲時,就有出家學(xué)道的決心
“你年紀(jì)這么小,怎么會想到要出家呢?”
親鸞說:“我的父母都已去世
慈鎮(zhèn)禪師非常贊許他的志愿
親鸞聽了后
,又歡喜又著急,催促道:“師父慈鎮(zhèn)禪師覺得孩子的話完全合乎道理
16. 鹽翁示道
有一僧去拜訪覆船禪師
“我要拜訪覆船禪師
老翁久久無語
不料老翁反問道:“你耳朵聾嗎?”
僧不解地問:“你向我說什么了?”
“向你說去覆船的路
“難道你老人家也會禪嗎?”
“別說會禪
于是僧說:“既然會禪
老翁指著籃中的鹽問道:“你把這個叫作什么?”
僧答道:“鹽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說是鹽!”
17. 東坡坐空
一日
“這里已無坐處,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那就以禪師的四大之身為坐
禪師說:“我有一問
東坡欣然承諾
禪師問道:“居士說要以我的四大之身為座,可是這四大之身本來是空
東坡一時答不上來,便真將玉帶解了下來
18. 骷髏作缽
文道是個云水僧
“末學(xué)文道
因時至傍晚
第二天早晨
“你以凈穢和愛憎的妄情處事接物
,如何能夠得道呢?”19. 棄絕名利
道楷禪師出家時
,曾在父母面前發(fā)了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xué)道,茍渝愿心,當(dāng)棄身命。”得道后“你是否患病?”
“沒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U師答
“聽說身上有瘡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以前有,現(xiàn)在好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官吏讓禪師再考慮考慮,禪師說道:
“你的厚意我領(lǐng)了
,但不可以妄語求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于是禪師欣然前往淄州服刑
,送行者多如潮涌。20. 自家珍寶
雪峰禪師隨巖頭禪師去澧州
,途中遇雪,不能前進,滯留數(shù)日。雪峰禪師每天都是精進坐禪,毫不懈怠。而巖頭禪師只是吃飯睡覺,顯得十分悠閑。雪峰禪師抱怨道:“師兄
,你總是睡覺,怎么不管我?”巖頭禪師:“你一直坐著干什么?”
雪峰禪師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心未安
,怎敢自欺欺人?”巖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滿懷慈悲地說:
“果真如此的話
,你把自己的見解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雪峰禪師就把自己所學(xué)的禪法心要講述了一番
“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雪峰禪師:“我以后該怎么辦呢?”
巖頭禪師:“真正的契悟,在于直下承當(dāng)
。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所講言語,必須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雪峰禪師聞后大悟,連忙起身禮拜
。21. 不言之教
五代時的后漢劉王禮請云門禪師及其寺內(nèi)僧眾到王宮內(nèi)過夏
。劉王及其眷屬供養(yǎng)眾僧,并向他們問法參禪,鶯鶯燕燕,熱鬧非凡,唯有云門禪師一人默然端坐。有一位值殿的官員,經(jī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大智修行始是禪
,禪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怎如實,輸卻禪門總不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22. 三業(yè)歸心
有一次,詩人白居易請問惟寬禪師道:“身口意如何修行?”
惟寬禪師:“無上菩提者
白居易:“既無分別,何以修心?”
惟寬禪師:“心本無損
,云何要修?要知道,無論是垢是凈,一切勿起念!”白居易:“不起垢念
,當(dāng)然是應(yīng)該的,不起凈念,怎么可以呢?”惟寬禪師:“黃金雖好,但金屑進入眼睛是會致病的
。烏云會遮蔽天空,白云同樣也會遮蔽天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白居易:“無修無念,又何異于凡夫?”
惟寬禪師:“凡夫無明
,二乘執(zhí)著白居易有悟
23. 和諧法侶
宋朝時
惟則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樵夫又問:“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惟則禪師點頭道:“叢林深山
樵夫:“你沒有朋友嗎?”
惟則禪師拍掌作聲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
樵夫非常敬佩
24. 端拱無為
清朝順治皇帝特詔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
“楞嚴(yán)經(jīng)中
玉琳國師答:“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么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
玉琳國師:“如人從夢中醒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
后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373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品茗因癡曉茶醉?一生錯作惜花人
下一篇:
蒙頂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