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壺世家的古今高手
福建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
,是
茶文化的發(fā)祥地
,福建產(chǎn)茶文字記載比《茶經(jīng)》早300余年
。福建人的生活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
,茶與百姓生活
,如此貼近
,雅俗共賞
。而有茶就有壺
,茶壺在茶文化中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今天我們講述的
,就是一位制壺大師的傳人,他的名字叫邵俊
,他的家族在清朝時因?yàn)槌鲞^一位叫邵大亨的大師而名噪一時……
邵氏壺:“一壺千金
,幾不可得”
1827年邵大亨出生在宜興上岸
,由于祖上也是制壺藝人,所以邵大亨幾乎一出生就注定了與壺結(jié)緣
。只是
,誰也沒想到,那個從小看上去瘦弱的小男孩
,會一舉開創(chuàng)了“邵氏壺”
,年少成名,并成為清代道光
、同治年間制造紫砂壺的代表人物
。
邵俊與邵大亨相隔了幾代,從小
,邵俊就聽說了許多關(guān)于邵大亨的故事
,最精彩的要算是邵大亨“砸壺”蘇州某巡撫絞盡腦汁覓得一壺,十分珍惜
。一年中秋
,坐船出城賞月,一名侍女端盤獻(xiàn)茶
,不想船身搖動
,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壺摔得粉碎
。巡撫大怒
,把侍女吊起來,重重鞭笞
。這時
,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船在近處賞月,聞得緣由
,就叫巡撫過來看壺
。巡撫過來一看,見16把大亨壺羅列桌上
,件件精品
。邵大亨力勸巡撫寬恕侍女,并許諾任其從16把壺中挑選一件
。巡撫從其言
。巡撫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壺統(tǒng)統(tǒng)砸碎
,悻悻地說:“為了我的壺
,竟有人玩物喪‘命’,從此再不做壺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這件事傳開之后
,邵大亨生性孤傲,蔑視權(quán)貴的品格讓許多人感嘆
,由此他的人和他的壺更是被人追捧。一時間
,邵大亨的作品被當(dāng)時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
,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
。
福州花鳥市場驚現(xiàn)“大亨壺”
而最有意思的是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之后,那位制壺大師邵大亨竟與福州“結(jié)緣”
。不久前
,邵大亨親手制作的“八卦龍壺”在福州市光明橋花鳥市場出現(xiàn),這消息讓許多喜愛邵大亨的藏家們欣喜若狂
。而最高興的當(dāng)然莫過于得到此壺的店主
,因?yàn)樗媸菗炝藗€天大的便宜。
福建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
,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
,福建產(chǎn)茶文字記載比《茶經(jīng)》早300余年。福建人的生活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
,茶與百姓生活
,如此貼近,雅俗共賞
。而有茶就有壺
,茶壺在茶文化中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今天我們講述的
,就是一位制壺大師的傳人
,他的名字叫邵俊,他的家族在清朝時因?yàn)槌鲞^一位叫邵大亨的大師而名噪一時……
邵氏壺:“一壺千金
,幾不可得”
1827年邵大亨出生在宜興上岸
,由于祖上也是制壺藝人,所以邵大亨幾乎一出生就注定了與壺結(jié)緣
。只是
,誰也沒想到,那個從小看上去瘦弱的小男孩
,會一舉開創(chuàng)了“邵氏壺”
,年少成名,并成為清代道光
、同治年間制造紫砂壺的代表人物
。
邵俊與邵大亨相隔了幾代
,從小,邵俊就聽說了許多關(guān)于邵大亨的故事
,最精彩的要算是邵大亨“砸壺”蘇州某巡撫絞盡腦汁覓得一壺
,十分珍惜。一年中秋
,坐船出城賞月
,一名侍女端盤獻(xiàn)茶,不想船身搖動
,侍女站立不住
,把大亨壺摔得粉碎。巡撫大怒
,把侍女吊起來
,重重鞭笞。這時
,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船在近處賞月
,聞得緣由,就叫巡撫過來看壺
。巡撫過來一看
,見16把大亨壺羅列桌上,件件精品
。邵大亨力勸巡撫寬恕侍女
,并許諾任其從16把壺中挑選一件。巡撫從其言
。巡撫一走
,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壺統(tǒng)統(tǒng)砸碎,悻悻地說:“為了我的壺
,竟有人玩物喪‘命’
,從此再不做壺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這件事傳開之后
,邵大亨生性孤傲,蔑視權(quán)貴的品格讓許多人感嘆
,由此他的人和他的壺更是被人追捧
。一時間,邵大亨的作品被當(dāng)時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
,有“一壺千金
,幾不可得”之說。
福州花鳥市場驚現(xiàn)“大亨壺”
而最有意思的是,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之后
,那位制壺大師邵大亨竟與福州“結(jié)緣”
。不久前,邵大亨親手制作的“八卦龍壺”在福州市光明橋花鳥市場出現(xiàn)
,這消息讓許多喜愛邵大亨的藏家們欣喜若狂
。而最高興的當(dāng)然莫過于得到此壺的店主,因?yàn)樗媸菗炝藗€天大的便宜
。
據(jù)說
,該壺是店主到江蘇宜興進(jìn)貨時,在一個農(nóng)民家發(fā)現(xiàn)的
。當(dāng)時他看見壺蓋內(nèi)有“大亨”兩字,還以為是贗品
,但他還是將該壺收購回來
。后找來專家鑒定,專家一看便驚呼:“這是邵大亨親手制作的正品
,距今100多年了
,非常珍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這把壺最終賣了多少錢不得而知
,但這把壺讓所有看過的人都愛不釋手:這把寶壺底盤直徑5公分,高3公分
,蓋與壺身密封如甕
,壺嘴鑲嵌著一條飛躍的龍頭,沏茶時
,猶如龍吐圣水
;壺把上鑲嵌著一休憩的龍頭,讓人感覺樸實(shí)穩(wěn)重
;壺蓋上的八卦將“兩儀
、四相”全部清晰地分解出來;若干竹節(jié)狀的雕刻布滿壺肚
,體現(xiàn)了“翠竹虛心節(jié)堅高”的意境
。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
,雖然邵大亨清代時在制壺造詣上達(dá)到了名滿天下
,但他一生卻從未結(jié)過婚,也無兒無女
。而且由于他生性豪放
,從未將錢財放在眼中,見到合意者,他一文不收送人作品
;不合意者
,就是許他千金萬金他也不愿做一把壺,所以邵大亨一直都十分清貧
。1874年
,這位制壺大師,在貧困相交中離開了人世
。
邵家的年輕制壺高手
雖然邵俊的家鄉(xiāng)在宜興
,但他現(xiàn)在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福州度過。他在福州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壺友
,他常常拿著自己的新作品與福州的壺友們切磋
。在邵俊看來,自己是邵氏壺傳人中的幸運(yùn)兒
,1971年出生的他
,進(jìn)修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xué)院陶瓷設(shè)計系,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工藝美術(shù)師了
,作品多次在各類壺展中得獎
,而且還有了自己的“俊昌陶藝”工作室。
其實(shí)
,一開始時家里人并不想讓邵俊從事制壺事業(yè)
。
“其實(shí)從邵大亨起,制壺并沒有為我們邵氏家族帶來過財富
,邵大亨和我祖父那幾輩人
,都生活在民不聊生的時代,經(jīng)歷600年的紫砂藝術(shù)奄奄一息
,幾代人從事紫砂業(yè)的邵家
,處于饑寒交迫的境地。一擔(dān)紫砂制品僅僅能換來一升白米
,有時收購紫砂制品的小船不來
,一家人就得挨餓。后來
,日寇入侵
,紫砂藝人和紫砂事業(yè)更是沒有活路,只是到了解放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
,才迎來了紫砂藝術(shù)的春天。所以我們行內(nèi)有句話是:國運(yùn)昌則紫砂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所以家里人其實(shí)一直不想讓我再從事制壺行業(yè)
。但沒辦法,可能是我的血液里就流淌著制壺的激情
,所以從我第一次接觸到制壺時
,我就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制壺大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做的第一把壺
就飽含大氣
喜愛上制壺的邵俊
,從小偷偷從祖父邵新榮,父親邵杏南那里“偷藝”
,在高考后的那一年暑假
,邵俊幾乎三天三夜沒睡,試制了一把潘壺
,當(dāng)他把這把生平第一個作品拿給父親看時
,父親又驚又喜,他沒有想到兒子能把潘壺制作得豐實(shí)有力
、骨肉亭勻
,沉穩(wěn)端重中又蘊(yùn)含著大氣。
“自從父親看了我制作的第一把壺后
,他就再也不說阻止我制壺的話了
,從此以后
,他就手把手地開始教我制壺
。我一直記得他告訴我,我們邵氏壺就是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
,講究壺的氣勢
、神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可能是出生在宜興的緣故
,宜興的紫筍茶,宜興的陽羨詞派
,這些中國古文化中濃郁的養(yǎng)分
,都在知不覺中帶給了邵俊靈感。在制作了第一把潘壺后
,邵俊開始仿制邵大亨的作品
。“仿制邵大亨的作品
,讓我壺藝水平產(chǎn)生了飛躍
。我仿制大亨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掇壺
,我明白邵大亨的風(fēng)范
,是嚴(yán)謹(jǐn)中有著自在天成的感覺
。所以,我告訴自己要先形似
,后神似
,最后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風(fēng)格?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邵俊至今還記得自己仿制的第一把大亨壺:上圓下扁
,與蓋截面組成活潑弧線,與壺體上下對照
,一繁一簡
,鈕飾有線,線條均在肩以上
,相映成趣
,圓形蓋,圓摘手
,光潔素雅
,極見功力。
請問清代有沒有叫徐漢X的制壺高手,最后一個字認(rèn)不出 。
您好
有叫徐漢棠的制壺高手 但不是清朝人哦
徐漢棠出身于1932年5月11陶藝世家
,1948年初中畢業(yè)后即跟隨父母學(xué)藝,于五十年代初即拜當(dāng)代紫砂泰斗顧景洲為師
,為顧老師第一弟子
。1975——1976年入中央工藝美院進(jìn)修。他富有藝術(shù)天才
,功底扎實(shí)
,善復(fù)制傳統(tǒng)產(chǎn)品,也精于創(chuàng)新
,工藝造型獨(dú)具匠心
,以冰裂紋裝飾見長,作品似冰如玉
,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
,每有手跡,均稱“漢棠盆”
,為上海盆栽界珍藏
。
代表作有:古獸窺今壺、四方冰裂壺
、四方藏園
、三代同堂壺等
。
1984年設(shè)計創(chuàng)作的《五頭上六茶具》獲全國陶藝評比二等獎,同年作品
《什錦水平組壺》獲江蘇省四新產(chǎn)品評比一等獎
;作品《石瓢》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
;《十五件嵌銀絲咖啡具》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他的代表作品還有:《裙花提梁壺》
、《菱花提梁壺》
、《龍宮寶燈壺》以及《微型花盆》等。傳統(tǒng)與嚴(yán)謹(jǐn)是他壺藝的個人風(fēng)格
。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紫砂壺歷代名家有哪些
紫砂歷代名家名錄
金沙寺僧(約1506——1566)
,江蘇宜興東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
。他喜歡和陶工們交朋友
,并開始用細(xì)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約1506——1566)
,是吳頤山的家童
。吳頤山在金沙寺內(nèi)讀書時,供春學(xué)到該寺和尚制壺藝技
。他所制樹癭壺樸實(shí)無華
,從而使他名聲大振,成為制壺鼻祖
。
董翰(約活動于1567——1619)
,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壺
。
趙梁(約活動于1567——1619)
,所制多提梁式壺
。梁亦作良
。
無暢(約活動于1567——1619),又作無錫
、袁錫
。
李茂林(約活動于1567——1619),字養(yǎng)心
。善制小圓式壺
,上有銖書記號。
時朋(約活動于1567——1620)
,朋一作鵬
,大彬之父。朋與趙梁
、董翰
、元暢同為四名家
。
時大彬(約活動于1580——1650),時朋之子
,號少山
。其作品技藝水平超過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內(nèi)摻鋼砂
;有的把舊壺?fù)v碎為土
,重制;遇有自己不滿意的作品
,立即擊毀
。因?yàn)樗J(rèn)真繼承前輩技藝又能不斷創(chuàng)新,因而名噪海內(nèi)
,甚至在詞曲中都提到他的絕技
。一般文士以書齋內(nèi)陳置大彬壺為榮。
李仲芳(約1580——1650)
,李茂林子
,為時大彬門下第一高足。今所傳大彬壺中
,有仲芳代作
、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約1578——1644)
,名士蘅
,原非陶人。吳梅鼎《茗壺賦》說他:“綜古今
,極變化
,技近乎道,集斯藝之大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毆正春(約1578——1644),大彬弟子
。多制花卉果物
,樣式精研。
邵文金(約1580——1646)
,又名亨祥
,大彬弟子。仿漢方式方壺獨(dú)絕
。
邵文銀(約1590——1648)
,又名亨裕,大彬弟子
。制作文雅精巧
,具有大彬的風(fēng)格
。
蔣伯(約1600——1644),名時英
,大彬弟子
,初名伯敷,后被陳繼儒請去制壺
,改字為伯
。他喜歡附攀上層人物,不愿承認(rèn)自己是制陶的人
。但他技藝很好
,相傳他制的壺是嘉興收藏家項(xiàng)墨林定的,稱為“天籟閣壺”
。
陳信卿(約1600——1644)
,善仿時大彬、李仲芳的作品
,壺藝很好
。惟喜歡和上流社會接近,不專心制壺
。等他的弟子做好
,他改動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陳光甫(約1619——1654)
,仿供春
、大彬壺,人稱他是入了門的傳人
。
陳俊卿(約1621——1661)
,大彬弟子。
沈君盛(約1620——1654)
,善仿徐友泉壺
,為大彬再傳弟子。制壺參酌沈君用的技法
。
陳子畦(約1625——1690)
,善制徐友泉壺式
,為時人所珍愛
。有人說他是陳鳴遠(yuǎn)的父親。文章來自微信號ee2266
邵蓋(約1580——1638)
,制壺工巧
,與大彬同時而自樹規(guī)模。其篆章字法與邵亨裕
、亨祥風(fēng)格相同
,當(dāng)時有“邵家壺”之稱
。
周后溪(約1581——1639)。
邵二蓀(約1580——1639)
。
陳用卿(約1620——1661)
,俗名陳三呆子。制作工細(xì)
,題款字體仿仲鼷筆意
。
陳正明(約1596——1661),制器極精雅
。署款有“壬戌秋日陳正明制”
。
閔魯生(約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
,都極認(rèn)真
,神形酷似。
陳仲美(約1621——1655)
,嫠源人
,初于景德鎮(zhèn)做瓷,他覺得做瓷器的人太多
,很難出名
,后來到宜興制陶。他善于配土
,又擅長雕刻各種鎮(zhèn)紙
、香盒等文房擺件。惜早卒
。
沈君用(約1610——1666)
,名士良,又名多梳
。以自然界物器造型
,配泥上有“色相天錯,金石同堅“的贊語
。以離奇著稱
。人稱“沈多梳”。后因壺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獄
。
徐令音(約1621——1667)
,相傳為徐友泉之子,也稱小徐
。
陳辰(約1620——1660)
,字共之。壺款雕刻得非常好,許多陶工都請他幫忙
,是制壺人中得書法家
。
陳和之(約1621——1654)。
陳挺生(約1620——1661)
。
周季山(約1615——1662)
。
沈子澈(約1610——1666),桐鄉(xiāng)縣人
。與時大彬齊名
。所制壺式與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約1598——1684)
,宜興人
。書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
,白泥者少
;小壺多,中壺少
,大壺罕見
。所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是時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
徐次京(約1620——1671)。
陳鳴遠(yuǎn)(約1651——1722)
,字鳴遠(yuǎn)
,號鶴峰,一號石霞山人
,又號壺隱
。善于制壺、杯
、瓶
、盒,手法在徐友泉
、沈子澈之間
。作品傳下來的甚少,有“宮中艷說大彬壺
,海外競求鳴遠(yuǎn)碟”之譽(yù)
。款式書法比徐友泉
、沈子澈還好
,有晉唐風(fēng)格。
王友蘭
,康熙四年(1665)
,曾制蘇州拙政園茗壺。
金世衡(約1683——1783)
,“世衡”一作“士衡”
,荊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
,造工精巧
,以橄欖形為主。
邵基祖
。
邵元祥
。
方曾三。
邵玉來
。
邵玉延
。
邵旭茂。
鄭寧侯(約1698——1766)
,善摹古器
,書法亦工,制壺胎薄而堅致
、規(guī)矩
。
惠逸公(約1766——1831),逸公制壺
,大小均有諸色泥質(zhì)俱備
,他的工巧,可與惠孟臣相提并論
,故世稱“二惠”
。只是孟臣制品渾樸兼具精巧,逸公則工巧有余
,渾樸不足
。惠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長
,而楷書尤有唐人遺意
。刻字用竹刀或鋼刀
,或飛舞或沉著
。壺的泥色最奇。小壺制得很好
,但比不過手制大壺古樸可愛
。
華鳳翔(約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漢方壺較多
。
陳漢文
、陳陰乾、陳覲侯(約1702——1765年)
,荊溪人
,所制古器極精雅。傳器中壺少而古器多
。
許龍文(約1701——1755)
,荊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
。壺底常有“荊溪”印
。
范章恩(約生于1740),字迪恩
。在宜興制壺頗負(fù)時譽(yù)
。所制壺皆扁身、鞠流
、平蓋
,風(fēng)格嫻雅,骨肉亭勻
。題名書法似米芾
。
潘大和(約1761——1820)。
葛子厚(約1760——1850)
。
楊彭年(約1772——1854)
,字二泉。乾隆時制壺多用模子
,彭年制壺則用時大彬捏造法
,雖隨意制成,自有天然風(fēng)致
。嘉慶時陳曼生請其制壺并書
,文人壺風(fēng)大盛,將紫砂壺導(dǎo)入另一境地
。彭年兼善刻竹
,刻錫亦佳。印有“楊彭年”
、“彭年”
、“二泉”。唯應(yīng)和文士黃彭年加以區(qū)別
。
楊寶年
、楊鳳年(約1773——1861)
,前者為楊彭年胞弟,又作葆年
,字公壽
。后者為彭年胞妹,字玉禽
,擅制竹段壺
,人稱“楊氏竹段壺”
。都曾為陳曼生制壺
。
吳月亭(約1812——1864),字竹溪
,為楊彭年后輩
,善雕刻。
馮彩霞(約1790——1861)
,女
,宜興人。曾被廣東伍元華請制壺
。書法學(xué)歐陽詢
,間有草書。
邵景南(約1790——1864)
,號留佩主人
,籍貫蘇州。制壺善仿明式
,深得古法
。底印有“姑蘇留佩”印。
申錫(約1821——1891)
,字子貽
。善雕刻。喜用白泥
,精于捏造
,尋常用模。底有“茶熱香溫”篆書印
。
俞國良(約1835——1895)
,錫山人,曾為吳大制壺
,制作精巧而氣格渾成
。有“國良”篆書陽文印。
王東石(約1831——1908)
,造壺得古法
,刻工精細(xì)
,有“東石”篆書小印。
邵大赦(約1831——1874)
,亦作赦大
。精工壺藝,乃紫砂陶手
。所造之壺注重壺嘴
。有“邵赦作壺,流水有音”之說
。
邵大亨(約1831——1874)
,宜興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
。所制魚化龍壺
,以龍頭作壺上的鈕,龍頭和舌頭都能搖動
。
何心舟(約1829——1897)
,工書法、篆刻
、壺器
,造工精練、簡巧
,取自然形式
。
黃玉麟(1827——1889),祖籍丹陽
,寓居宜興
。13歲時就開始學(xué)陶器。擅制掇球
、供春
、魚化龍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
沈才田
、陳柏亭、陳硯卿
、羅藍(lán)舫
、邵云如,俱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
程壽珍
,其姓亦有作陳者,號冰心道人
。曾以名作“掇球壺”而獲195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其子程盤根亦善制壺
。
蔣德林,蜀山人
,字萬全
。雖沒有師承而藝極精。凡是壺
、盆
、杯、盤及一切陳設(shè)器具
,樣樣皆精
。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筆名缶碩
,又名大聾
,酷愛書畫
。潛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藝
,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人。
吳云根(1892——1969)
,原名芝榮
。作品樸實(shí)穩(wěn)重,取竹子題材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