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的生產(chǎn)工藝及品質(zhì)特征。通過對杭州龍井茶的加工工藝進行分析,總結(jié)出杭州龍井茶的主要加工工藝
,包括殺青、揉捻
、渥堆
、干燥、包裝等環(huán)節(jié)
。并從品質(zhì)特征、加工工藝
、產(chǎn)品質(zhì)量等方面對杭州龍井茶的生產(chǎn)工藝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本書可供茶葉加工
、科研單位、企業(yè)
、學校等從事茶茶葉加工的技術(shù)人員參考
,也可供廣大茶葉愛好者閱讀。同時
,本書還配有大量插圖
,圖文并茂,便于讀者理解掌握
。
一:西湖龍井的生產(chǎn)工藝
一
、采摘
龍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一是早,二是嫩
,三是勤。
1
、以早為貴:歷來龍井茶采摘時間很有講究
,以早為貴
。茶農(nóng)常說:茶葉是個時辰草
,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
。
2、細嫩著稱:龍井茶的采摘還以采摘細嫩而著稱,并以采摘嫩度的不同分為蓮心、雀舌
、旗槍,鮮葉嫩勻度構(gòu)成龍井茶品質(zhì)的基礎(chǔ)
。只采一個嫩芽的稱蓮心
,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
,葉形如雀舌的稱雀舌
。
3
、采摘次數(shù)多:采摘次數(shù)多
,也是龍井茶的一大特色。長期以來
,采大留小分批采摘
,已經(jīng)成了習慣。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
,中后期隔幾天采一次,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
二
、晾曬
西湖龍井在采摘后要竹篩上進行晾曬
,一般需要半天左右時間,這樣可以減少茶葉中的青草味道
,使水分達到炒制的要求
,同時使新茶在炒制時不至于結(jié)團
。然后再對晾好的新葉進行大致分類
,根據(jù)葉子的品質(zhì)檔次來決定下一步炒制的鍋溫、力道等條件
。
所謂晾就是剛采摘下來的茶葉得在陰涼處堆放上大半天,大約相當于機械加工的退火
,也就是通過堆晾
,去掉茶葉里殘余的大部分剛性
。
采回的鮮葉需在室內(nèi)進行薄攤
,厚度為3厘米左右,中下級原料可稍厚
。經(jīng)8-10小時攤放后
,葉子失去一部分水分
,減重15%-20%
,鮮葉含水量達70%左右為適度。
目的是散發(fā)青草氣
,增進茶香
,減少苦澀味
,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鮮爽度。還可以使炒制的龍井茶外形光潔
,色澤翠綠
,不結(jié)團塊
,提高茶葉品質(zhì)
。
經(jīng)過攤放的鮮葉需進行篩分
,分成大
、中、小三檔
,分別進行炒制,這樣不同檔次的原料
,采用不同鍋溫、不同手勢來炒制
,才能恰到好處。
三
、揉捻
揉也叫揉捻
,是通過外力將茶葉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揉捻成人們希望的形狀,但龍井茶的形狀要求青葉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剛性
,以便茶葉成型后還能看到部分青葉的原狀
,因此就將揉捻工藝弱化了
。即將炒分解成炒-晾-炒-晾-炒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
。
四
、炒制
西湖龍井的炒制需要手工完成,通常的工藝包括“抖、帶
、擠、甩
、挺、拓
、扣
、抓
、壓、磨”十大手法
。龍井茶炒制手法復雜,依據(jù)不同鮮葉原料不同炒制階段分別采取“抖
、搭
、捺、拓
、甩
、扣
、挺
、抓
、壓
、磨”等十大手法
。擴展資料:
西湖龍井茶的整個制作過程精致細膩,全靠手工完成
。俗話說:“龍井茶是靠一顆一顆摸出來的
。”確實是這樣
,其工序的復雜是有目共睹的,一般制作一斤西湖龍井茶需八道工序
,才能生產(chǎn)出上好的西湖龍井。
需經(jīng)過攤放
、青鍋
、回潮、輝鍋
、分篩
、挺長頭、歸堆
、收灰等工序
,其中青鍋和輝鍋兩道工序是整個炒制作業(yè)的重點和關(guān)鍵
。
剛采回的鮮葉,需在陰涼處薄攤,厚度一般以1厘米為宜
。攤放兩小時后
,自然揮發(fā)掉多余的水分,減少苦澀味
,增進茶香度
,增加氨基酸含量
,保持其鮮爽
,同時使炒制的西湖龍井色澤翠綠
,外形光潔
,不結(jié)團塊
,色
、香
、味、形俱全
。
將攤放后的鮮葉放入鍋中,用手將其炒干
,這是初步定型的過程
。當鍋溫達100℃一120℃時
,在鍋內(nèi)涂抹少許炒茶專用油,投入一定量經(jīng)攤放過的鮮葉
,以抓
、抖手勢為主
,使其散發(fā)一定的水分
,然后改用搭
、壓
、抖
、甩等手勢使其初步定型。
壓力由輕漸重
,使茶葉達到理直成條
,平直光滑
,壓扁成型
,至七成干時即起鍋回潮,大致需12—15分鐘
。
龍井屬綠茶
。綠茶的基本工藝流程分殺青
、揉捻、干燥三個步驟
。紅茶是全發(fā)酵的茶類.有萎凋、揉捻
、發(fā)酵、干燥四個工序
。
【龍井的采制】A篇
采摘:采滴龍井茶務(wù)須細心嫩采,選取茶枝上之鮮嫩芽葉
,以大拇指與食指柑緊
,折斷采下
,投入竹籃。最忌用指甲刻摘
,以免斷部水份榨出,內(nèi)部組織受損而酦酵
,損及色味
。且忌握手中
,以免受熱萎雕
,此兩點必須特別注意
。
制造:制造龍井之方法純用手工,非其它工具可代替,普通分為初炒與復炒兩個步驟,有所謂『透』『挺』『捏』『蕩』『拓』等手續(xù)
,前二步手續(xù)即為初炒
,后三步手續(xù)乃為復炒,其法如下:
A. 炒菁:茶菁采回后
,薄攤于匾中
,即須盡速炒制,以免久置而萎雕劣變
。炒制前因茶片大小不均
,須用元號篩
,篩分其等級,(但明前芽極細嫩
,則不必分篩)。入鍋前
,先用松毛柴燒熱鐵鍋
,鍋溫愈高愈好
,蓋殺菁時溫度愈高,則成茶之香氣愈佳也
。普通須燒至鍋底微紅為度
,約在攝氏一百度至一百四十度以上
,視炒制者之技術(shù)而定
,技術(shù)高著,溫度可酌提高
,技術(shù)差者
,溫度太高,則手易起泡
,茶極易焦變
,因茶葉甚嫩故也
。(茶投入鍋中
,須拍拍作響
,溫度方為適度)鍋面須先磨擦光滑
,并擦以烏臼油少許
,使更潤滑(烏臼油可用普通所用之白臘代之)。然后將茶菁投入鍋中
,每鍋約十兩左右
,投入量視炒制者之技術(shù)而定
,投術(shù)差者每鍋半斤足矣
,技術(shù)憂者
,則可在一斤以上,切勿貪多
,否則手術(shù)不易靈活運用
,茶葉亦易焦變
。
龍井炒制時
,一手扶住鍋邊
,一手將茶葉榻起,抖散均勻
,使水份蒸發(fā)
,是謂『逶』
,即相當于綠茶之殺菁
,透之殺菁工作業(yè)己完成
,可取出急劇扇冷,以增香氣
,次為挺榻
,此時火力宜即逐漸降低,約l30℃-9℃然后將手掌伸直
,緊貼鍋面,將茶葉作單方向之挺壓
,此項工作名為『挺』,具有打胚與揉捻之雙重作用
,茶葉之呈扁直狀態(tài),即于此時形成
,故此項操作極為重要
,挺時如用右掌,則先將茶葉由右前方壓向左后方
,然后將茶葉翻轉(zhuǎn)向反對方向揮去
,此項壓之作用
,為使茶葉壓成扁平
,揮之作用
,為使茶葉挺直
,操作時切忌將茶旋轉(zhuǎn),否則茶易彎曲
,壓時亦不可使茶轉(zhuǎn)動
,否則茶易成條
,即不能達到扁平之目的。揮挺時須酌用力
,否則茶不易挺直
,壓時壓力須由小而大,不可驟用大力
,否則茶汁易于流出
,粘附鍋面,而極易使茶焦變
,即不焦變
,茶色亦易變黑,失去龍井特有之美觀翠綠色澤
,是應(yīng)特別注意者。以上透之工作
,約五分鐘至八九分鐘完成
。
(溫度低則須十二分鐘,但溫度太低
,成茶香味不佳),挺之工作
,約二十五分鐐至半小時完成
,挺之工作
,計可分為三步驟
,第一步驟曰抖塊,即將茶葉來同反轉(zhuǎn)
,不宜用力
,經(jīng)1-2分鐘后,茶葉漸結(jié)成扁平
,須行抖松,約經(jīng)三四次之抖松
,乃可漸加輕壓力
,一拓一挺,是謂揉胚
,約經(jīng)十余分鐘
,壓力可再漸漸加重
,用掌心抵住茶葉,使與鍋底緊貼
,然后使茶與鍋摩擦,并予翻轉(zhuǎn)
,且不時加涂油臘,使鍋潤滑
,是謂裹條,約經(jīng)十余分鐘
,裹條乃告完成
,經(jīng)透挺后,茶葉已有八成左右干燥
,即可起鍋,置匾中攤涼
,初炒即告完成
。
B. 揮鍋(初干):復炒又名揮鍋
,將初炒完成之兩鍋并為一鍋,此時火力宜小
,約70-80℃
,酌用少許油臘揩鍋
,投入茶葉,依舊用手透挺
,并徐徐用手捏之,自鍋底將茶榻起
,一榻一松,至茶葉將達干燥時
,再向鍋之四周蕩轉(zhuǎn)榻起,并向鍋壁緊擦數(shù)下
,使茶葉更為扁平光滑,約二三十分鐘
,茶葉表面已發(fā)出灰白色,捻之即碎
,是為干燥業(yè)已適度之明證,即可起鍋
。揮鍋時,壓力須由大而小
,因此時茶已相當干燥
,壓力太大,每易粉碎
。
C. 烘焙:揮鍋后如仍含水10%
,則可移置焙籠上用文火烘焙之,成茶品質(zhì)較佳
,至含水量僅3%
,完全干燥為止。
【龍井的采制】B篇
龍井茶的采制技術(shù)相當考究
。
龍井茶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早
,二是嫩,三是勤
。歷來龍井茶采摘以早為貴
,茶農(nóng)常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
。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黃金芽
,不取谷雨后”之句,說明高級龍井茶向來就強調(diào)要早采
。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龍井茶品質(zhì)最佳
,稱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質(zhì)尚好
,稱雨前茶
。另外龍井茶的采摘十分強調(diào)細嫩和完整。一芯二葉初展的
,葉形卷如雀舌
,稱“雀舌”
。通常制造500克特級龍井茶
,需要采摘3.5-4萬個細嫩芽葉,其采摘標準是完整的兩葉一芯
,芯長于葉,芯葉全長約1.5厘米
。龍井茶區(qū)的茶農(nóng),每到龍井茶采摘季節(jié)
,綠色的茶山上幾乎天天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身挎茶簍
,用熟練的雙手像雞啄米似地采摘著細嫩的龍井茶
。長期以來
,形成的及時分批采摘制度已經(jīng)代代相傳
,習慣于按標準采大留小
,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
,中后期隔幾天必采一次,因此全年茶葉生產(chǎn)季節(jié)中要采摘30批左右
,采摘次數(shù)之多是龍井茶特有的
。
采回的鮮葉需在室內(nèi)進行薄攤
,厚度為3厘米左右
,中下級原料可稍厚。經(jīng)8-10小時攤放后
,葉子失去一部分水分
,減重15-20%
,鮮葉含水量達70%左右為適度
。目的是散發(fā)青草氣,增進茶香
,減少苦澀味,增加氨基酸含量
,提高鮮爽度。還可以使炒制的龍井茶外形光潔
,色澤翠綠
,不結(jié)團塊
,提高茶葉品質(zhì)。
經(jīng)過攤放的鮮葉需進行篩分
,分成大
、中
、小三檔
,分別進行炒制
,這樣不同檔次的原料
,采用不同鍋溫、不同手勢來炒制
,才能恰到好處。
高級龍井茶全憑一雙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鐵鍋中
,不斷變換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式有抖
、搭、搨
、捺
、甩、抓、推
、扣
、壓、磨等
,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時根據(jù)鮮葉大小
、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斷變化手法
,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練技藝的人,才能炒出色
、香
、味、形俱佳的龍井茶
。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熱鍋中操作,勞動強度甚大
。難怪當年乾隆皇帝在杭州觀看了龍井炒制后
,也為花費勞力之大和技藝功夫之深而感嘆不已
。
高級龍井茶的炒制分青鍋、回潮和煇鍋三道工序
。青鍋,即殺青和初步造型的進程
,當鍋溫達80-100°C時
,涂抹少許專用油脂使鍋內(nèi)更光滑
,投入約100克經(jīng)攤放過的葉子
,開始以抓、抖手式為主
,散發(fā)一定的水分后,逐漸改用搭
、壓
、抖
、甩等手式進行初步造型
,壓力由輕而重
,達到理直成條
、壓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
、八成干時即起鍋
,歷時約12-15分鐘。
起鍋后進行薄攤回潮
,攤涼后經(jīng)篩分,篩底篩面茶分別進行煇鍋
,攤涼回潮時間一般為40-60分鐘
。
煇鍋目的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干
,通常四鍋青鍋葉合為一鍋煇,葉量約250克
。鍋溫60-70°C
,需炒制20-25分鐘,鍋溫掌握低
、高
、低過程
。手勢壓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
、扣
、磨
、壓
、推等手法
。其要領(lǐng)是手不離茶
,茶不離鍋
。炒至茸毛脫落
,扁平光滑
,茶香透出
,折之即斷
,含水量達5-6%為適度,即可起鍋
,攤涼后簸去黃片
,篩去茶末即成
。
二:西湖龍井的工藝流程
西湖龍井茶的傳統(tǒng)手工包法——“滾包”,我們也叫做“方包”。
它由內(nèi)外兩層組成
。外層用的是防潮性比較好的牛皮紙;內(nèi)層用的是吸潮性比較好的柔性毛邊紙。 作用 滾包法,在包裝過程中,將扁平的西湖龍井茶整形理條,相較于其它包裝方式,滾包法包得更加緊實,不易壓碎
。
三:西湖龍井的制作工藝流程圖
前言:話接上文
,本篇從西湖龍井茶工藝的角度出發(fā),為大家細細講述一下西湖龍井茶加工工藝的問題
,講講如何正視西湖龍井茶的加工標準?西湖龍井的基本加工流程(手工工藝)
西湖龍井茶加工的基本工藝:鮮葉驗收與攤放→手工青鍋→攤涼回潮→青鍋葉分篩→手工輝鍋→干茶分篩→挺長頭→復篩后歸堆→收灰與處藏
。鮮葉驗收與攤放
鮮葉進廠后按鮮葉基本要求進行驗收分級,并將不同品質(zhì)的鮮葉分別攤放器具之上
,以室內(nèi)自然攤放為主
。攤放場所要求清潔衛(wèi)生
、陰涼、空氣流通
、不受陽光直射
。
攤放厚度視天氣
、鮮葉老嫩而定
。二級及以上鮮葉原料每平方米攤放1kg左右
,攤?cè)~厚度控制在3cm以內(nèi);三級
、四級鮮葉原料一般控制在4~5cm
。
攤放時間視天氣和原料而定,一般6~12h
。晴天、干燥天時間可短些;陰雨天應(yīng)相對長些
。高檔葉攤放時間應(yīng)長些,低檔葉攤放時間應(yīng)短些
,掌握“嫩葉長攤,中檔葉短攤
,低檔葉少攤”的原則
。
攤放程度以葉面開始萎縮
,葉質(zhì)由硬變軟
,葉色由鮮綠轉(zhuǎn)暗綠,青氣消失
,清香顯露
,攤放時含水率降至70%士2%,即失水率達15%~20%為適度
。手工青鍋
西湖龍井制作時采用專用龍井炒茶鍋。
首先打開開關(guān)(一般有2個開關(guān))
,待鍋底溫度上升到150~200℃(不同原料溫度略有不同)
,用油榻蘸極少炒茶專用油脂
、潤滑鍋面
,洗煙散去后放人鮮葉,鮮葉投人鍋中有“噼啪”爆聲
,鍋溫掌握從高到低
。鮮葉的投人量根據(jù)手的大小和個人習慣掌握
,一般特級每鍋100~150g
,一級、二級150~200g
,三級
、四級250~300g
,炒制中每鍋投葉量應(yīng)穩(wěn)定一致
。
鮮葉進入鍋后
,用手輕抓,輕抖
,要抖得散
、齊而均勻,使茶葉均勻受熱
,充分散發(fā)水汽
,炒約3min后當茶葉星自然“癟落”時關(guān)掉一個開關(guān)適當降低溫度并同時減少抖
,并逐漸加用搭帶榻的手法,開始輕
,逐漸加重搭、榻的用力度
,以不出茶汁
、不相互黏結(jié)
、茶葉自然舒展平扁為宜,使茶葉抖齊
、炒6~7min
。加快手法的協(xié)調(diào)和運動速度,再炒3~4 min,待茶葉有干燥感可起鍋
。攤涼回潮
青鍋葉出鍋后應(yīng)及時攤涼盡快降溫和散發(fā)水汽
。然后
,適當并堆,必要時覆蓋清潔棉布
、使芽
、莖、葉各部位的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回軟
。攤涼回潮時間以30~60min 為宜。青鍋葉分篩
根據(jù)需要用不同孔徑的茶篩將回潮后的二青葉分成2~3檔
,簸去片末
。篩面
、中篩
、篩底葉分別輝鍋
。手工輝鍋
西湖龍井制作時采用專用龍井炒茶鍋
。
將鍋溫加熱到60~90℃(不同原料溫度略有不同)
。炒制溫度掌握先高中低后高原則,在干茶出鍋前略提高鍋溫感到燙手即可
,能起到提香透出色澤的作用
。輝鍋投葉量,根據(jù)手的大小和習慣確定
,一般特級、一級
、二級茶每鍋200~250g
,三級、四級茶250~300g
。
鍋子溫度達到設(shè)定的標準
,先用油榻蘸極少量炒茶專用油脂
,潤滑鍋面,油煙散去后
,放人青鍋葉。開始宜輕抓
、輕抖
、稍搭,把茶葉勻齊地掌握在手中
,以理條、散發(fā)水汽為主
,炒3~8min;然后逐漸轉(zhuǎn)入搭
、抓
、捺、甩
,把茶葉齊直地攢在手中
,保持“手不離茶
、茶不離鍋”,逐步以抓
、扣
、推的手法代替搭
、抓的手法
。抓、推
、捺手法相互交替、密切配合
,使茶葉在手中“里外交換”吞吐均勻,炒5~6min
。當茶葉出現(xiàn)灰白(即茶的茸毛顯露)時
,可略提高鍋溫(有燙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