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有什么關(guān)系,
抹茶其實起源于中國
系,.png)
抹茶起源于隋朝
,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
,特別在宋朝
,已經(jīng)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點茶)。九世紀末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
,點茶被島國人民所接受并推崇,發(fā)揚光大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
。
然在明朝以來
,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傳統(tǒng)茶磨也隨之絕跡
。
宋代點茶
而在日本
,高級“抹茶”的制作與加工方式與我國宋代時期基本相似。日本抹茶的點茶法則傳承了中國宋代的龍鳳團茶的點茶法
。
抹茶的“抹”和“末”相通
,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說法在我國南宋時期的徑山通行
。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時修行于徑山
,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稱這種茶粉為“抹茶”
。
作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粉狀
。把茶葉的新芽摘除后蒸著,然后就那樣晾干
,把它碾成粉
。粉泡到熱水里,能夠成為茶道里的抹茶
;和食材混在一起
,能夠成為抹茶味的食物。這和泡在熱水里喝的煎茶不一樣
,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
日本抹茶
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
、蒸青的綠茶粉末
,才能配得上“抹茶”這個名字,嚴選茶葉→加工成毛茶→葉梗分離……復(fù)雜的生產(chǎn)工藝也讓那一抹綠帶來的唇齒間的清香格外珍貴
。
宋代的點茶茶藝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
,上至王公大臣
、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
、黎民百姓
,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
。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jīng)炙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狀
,然后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
,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
,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xiàn)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diào)水沸的程度
,謂之“候湯”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
,過熟則茶沉
,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
、香
、味。點茶
,是一門藝術(shù)性與技巧性并舉的技藝
,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fā)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xiàn)
。
可以說
,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實就是宋代的點茶。通過本文的介紹
,大家應(yīng)該對點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大家在追劇的時候就不要胡亂吐槽我們是在盜用日本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文化都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
,哪里來的盜用一說
。
日本的抹茶來歷
抹茶源于中國,興起于唐朝
,鼎盛于宋朝
。在唐朝,發(fā)明了蒸青散茶
,審訂評茶色香味的方法
。宋朝發(fā)展為茶宴。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言,古者茶必有點
,其硙茶為撮泡茶
,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
,謂之點茶
。抹茶沖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目前日本茶道與抹茶
,則是唐宋年間遣唐使傳播所致
。抹茶在日本得以保留,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日本抹茶與茶道為日本的國粹
,引為國賓之禮
,譽為日本之最
。
抹茶是中國還是日本的
今天,抹茶元素被利用到甜品
、糕點
、咖啡等食物上,花樣百出
,創(chuàng)意無限
。抹茶的這一抹清新綠,似乎有股子魔力
。它是治愈系
,讓人看一眼,負能量便一掃而光
。
我問過身邊很多朋友 : 你知道抹茶的來源嗎
?百分之七十的朋友給我的回答是:當然是日本啊,還有少數(shù)朋友竟說它來自歐洲……
可能是受日本茶道的影響
,大家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抹茶是日本的了
。抹茶確實是在日本流行開來的,但它的真正起源是在中國古代
。當然
,不清楚這個常識的人,我也不怪你
,畢竟日本是個“模仿怪民族”
。
抹茶起源于我國的唐朝,都說前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當時有人發(fā)明了蒸青碾茶的工藝
,就是將春茶嫩葉利用蒸汽殺青后,再做成團茶保存著。等到什么時候想喝了
,就拿出茶團放在火上烘焙干燥
,再將其磨成粉末狀,抹茶粉就是這樣誕生的
。
那從何時開始傳入日本的呢
?
宋代開始玩點茶,皇帝帶頭玩
,底下的文人墨客們也紛紛效仿
。后來,宋代的點茶傳入日本
,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
。
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是沿襲宋代的規(guī)范。茶筅也隨之傳入日本
,并沿用發(fā)展至今
。這里所說的茶筅是點茶時會用到的一種工具,造型如下圖
。
中國自明代以來
,開始流行沖泡散茶,中國抹茶茶道也逐漸失傳
。而抹茶文化傳入日本
,卻得到了發(fā)揚光大,并引為國賓之禮
,譽為日本之最
。
其實,點茶技藝在我國也并未完全失傳
。在點茶技藝的基礎(chǔ)上
,我們創(chuàng)造出分茶技藝(也稱水丹青、茶百戲等)
,我們的茶百戲文化也正在延續(xù)
,在我們武夷山,便有一些茶百戲傳承人
,他們身體力行
,為更多的年輕人普及文化知識。
(圖為茶百戲傳人章志峰老師)
視頻 |“筆觸”下的茶(點擊鏈接
,了解更多)
另外
,我們福建客家的擂茶文化,是否也跟最初的抹茶文化有一定的淵源呢
?有了解這方面知識的客家朋友們
,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與我們共同探討這個話題哦~
“茶道”源于日本?我們老祖宗點茶、斗茶千年,“拉花”最拿手嗎?
提到“抹茶”兩個字
,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日本”,然后便會聯(lián)想到“茶道”
,穿著日本和服的美女優(yōu)雅的煮茶
、奉茶等等,這一幕情景大家多少都會在旅游或者影視劇中見過
,所以很多人便下了“茶道源于日本”的結(jié)論
。
抹茶
油鹽醬醋茶,所以我們到底喝了多久的茶
我國飲茶的歷史非常悠久
,陸羽所作《茶經(jīng)》中提及
,“茶之為飲
,發(fā)乎
神農(nóng)氏
,聞于魯周公”。我們的祖先在神農(nóng)氏的時候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茶葉的藥用價值
,后來將“飲茶”慢慢發(fā)展為日常飲品
。
隋唐時期,飲茶蔚然成風
。彼時新鮮的茶葉會被制作成餅茶
,人們也欣賞不了茶葉的“苦、澀”味道
,會在茶湯中添加鹽
、蔥、姜或者果汁調(diào)味
,有了專門的烹茶工具
,“茶道”已初步形成。添了“佐料”的茶現(xiàn)在想象一下味道都覺得“酸爽”的很
,但凡事不得有個嘗試和“進階”的過程嗎
?!
宋朝的茶文化
轉(zhuǎn)眼間,又來到了那個什么都行就是“武力值”差強人意的宋朝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
,很好理解,宋朝富裕,文人又多
,喝茶這種“雅趣”絕對適合“搞事情”
。
文藝青年代表宋徽宗
和酒一樣,“飲茶”這件事也是由宮里
、朝廷帶起來的“節(jié)奏”
,據(jù)說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愛飲茶,“文藝青年”宋徽宗更是飲茶如癡
,還親自做了《大觀茶論》
,由此“茶”便成為了宋朝“國飲”。
文人眾多的朝代
,做起事來就好“講究”
。相比于唐朝,宋朝的茶葉種類和形式開始多了起來
,餅茶
、團茶、散茶都有
,人們也開始欣賞起了“茶葉”清香醇厚的本味
,于是“蒸青法”制成的散茶流行了起來。
宋朝街頭的提壺賣茶文化
宋朝的文藝青年們:我們不是在喝茶
,我們玩的是藝術(shù)
愛玩的宋朝人不滿足“茶”的飲用功能
,慢慢地開始挖掘“飲茶”的藝術(shù)價值。不同于唐朝的“煮茶法”
,宋朝上至皇家下到百姓流行的是“點茶”
。年初大熱的電視劇《知否、知否
,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就出現(xiàn)過趙麗穎等飾演的三個姑娘在嬤嬤的教導(dǎo)下學(xué)習(xí)“點茶”的畫面
,當時可是難倒了生性活潑的五姑娘。
抹茶是什么茶?
抹茶是由漢族人發(fā)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
、覆蓋的
、蒸青的綠茶。綠茶采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遮陽
,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
。
抹茶(Matcha)含有豐富的人體所必須的營養(yǎng)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主要成分為茶多酚
、咖啡堿
、游離氨基酸
、葉綠素、蛋白質(zhì)
、芳香物質(zhì)
、纖維素、維生素C
、A
、B1、B2
、B3
、B5、B6
、E
、K、H等
,微量元素鉀
、鈣、鎂
、鐵
、鈉、鋅
、硒
、氟等近30余種。
大概制作方法如下:
采摘來的生葉當天蒸青(用蒸汽殺青)
,然后不經(jīng)過揉捻
,直接進入烘焙爐烘干
,這樣的大片茶葉干葉稱為荒茶
。然后荒茶進入冷庫,在零下保存
,以提高葡萄藤成分
,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從冷庫里取出
,恢復(fù)到常溫后進行加工
,經(jīng)過切割,篩選等多道工序后
,成為0.3厘米見方的小塊
,成為碾茶。
碾茶用特殊超細粉設(shè)備碾磨成微粉狀稱作抹茶
。茶磨是一個極其奇特的設(shè)備
,用茶葉超細粉機碾磨的抹茶在顯微鏡下顯示被撕裂狀薄片
,只有2 20微米。
現(xiàn)在也有用氣流粉碎機或球磨機粉碎的
,細度均能達到石磨的細度
。并且,茶葉超細粉機奇特的溫度是抹茶的最后一道提香工序
,經(jīng)過茶葉超細粉機碾磨的抹茶
,帶有海苔和粽葉的香味,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國家調(diào)試出抹茶的香精來
,它是純天然的。
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狀綠茶
,被稱為綠茶粉
,或者粉末綠茶。由于細度
,香氣
,顏色的不同,其價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
首先
,先說一下,抹茶是綠茶
。
如果去日本旅行
,大家?guī)Щ貋淼募o念品里面一定會有抹茶,抹茶似乎已經(jīng)成了日本的一張名片
,就像到了四川不吃火鍋一樣
,到了日本也要嘗嘗抹茶的味道。這是標配
。
但關(guān)于抹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個誤解
,今天也在這里說一下。
第一個是關(guān)于抹茶的概念問題
,
很多人認為日本茶就是抹茶
,而抹茶就是綠茶粉。
這是不對的
。
從飲用方式上分類
,日本茶分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態(tài)是粉末
,是將采摘的茶葉蒸熱干燥后
,在茶臼中磨成粉末狀,而不是直接用綠茶茶葉碾壓成粉末
。在飲用時在茶碗中加入沸水
,用茶筅攪動
,在茶的表層形成細密均勻的泡沫。
煎茶的成品形態(tài)是茶葉
,不是粉末
。
另一個誤解是關(guān)于抹茶的 歷史 。
有人說抹茶最早在中國出現(xiàn)
,抹茶等于點茶
。那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說說日本是什么時候有飲茶 歷史 的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94年)
,相當于中國當朝,當時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者
、留學(xué)生
、求法僧來中國學(xué)習(xí),其中有一些僧人將茶種帶回了日本
,日本飲茶史也就此開始
。
鐮倉時代(1185-1336),游學(xué)宋朝的榮西禪師到天臺山學(xué)禪和學(xué)和茶有關(guān)的知識
,
。1191年回國,也將茶種
、茶具
、飲茶方法帶回了日本。除了廣植茶樹意外
,他還著有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 養(yǎng)生 記》
。
之后飲茶之風由村田珠光和武野紹歐奠基發(fā)展,千利休進行豐富
,形成了一套嚴謹?shù)膬x軌與精神標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在在千利休的基礎(chǔ)上后來又形成“里千家”、“表千家”等多個不同流派
。千利休提出的“和
、靜、清
、寂”的精神內(nèi)涵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的生活美學(xué)。日本茶道就此深深的打上了千利休的烙印
。
值得注意的是
,抹茶雖然起源于中國宋朝的點茶,但抹茶和點茶不能劃等號
。
《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二類
,曰片茶
,曰散茶”。宋代的“片茶”
,也要研磨成粉沖點而飲
。后續(xù)的點茶環(huán)節(jié),和今天日本的抹茶沖泡方法類似
。但宋代這種茶要在飲用前才可以研磨成粉
,這和現(xiàn)在日本的抹茶,以粉末狀出廠銷售是兩回事
。就像我們現(xiàn)在喝的普洱茶餅
,也需要分解拆成塊來品飲,但我們喝的仍然是餅茶而不是散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澳ú琛笔侨毡镜牡拿Q,點茶是抹茶的親戚
,長的有點像
,但“性格”絕對不一樣。
我們的 歷史 上沒有出現(xiàn)過“抹茶”字樣的記載
。
抹 茶是以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
、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采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抹茶是什么茶?抹茶有什么功效呢
?
抹茶源于中國盛于日本.由于點茶非常繁瑣
,并且花費錢財,所以日本點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
。但是把抹茶用于食品
,卻是日本人經(jīng)常干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
,可能與他們廣泛飲茶
、食茶和用茶不無關(guān)系。現(xiàn)今的日本
,抹茶(Matcha)產(chǎn)業(yè)已發(fā)展得非常龐大
。抹茶無添加劑、無防腐劑
、無人工色素
,除了直飲外,作為一種營養(yǎng)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
,被廣泛用于食品
、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yè),衍生了品種繁多的抹茶甜食.
抹茶對原料的質(zhì)量要求較高
,要求采用氨基酸
、蛋白質(zhì)和葉綠素含量高的
茶葉 ,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采摘之前
,對鮮茶葉的采摘時間
、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chǎn)時間較短
,只有50天左右
,以4、5兩個月出產(chǎn)的優(yōu)質(zhì)鮮茶葉做原料
,生產(chǎn)出來的抹茶的質(zhì)量最好
。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shù)培育而成
,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
。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zhì)量
,在栽種過程中
,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chǎn)的茶葉稱為覆下茶
。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
抹茶到底有多火1970年,日本年輕人最愛喝 碳酸飲料
。1980年
,
自動售貨機 開始風靡,
咖啡飲料 銷量暴增
。1990年之后
,隨著
瓶裝茶技術(shù) 的成熟,茶飲料市場快速增長
。到了2005年
,日本的瓶罐裝茶飲料銷售額達到9313億日元,占飲品零售總額的
25.8% 。
雖然日本主流的茶飲料品種是 烏龍茶、綠茶、大麥茶 等原葉茶
,但抹茶無論是在瓶裝茶領(lǐng)域
,還是在沖泡茶粉領(lǐng)域,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
日本茶飲料的老大 伊藤集團 推出了含有 抹茶粉 的新型飲料
;
可口可樂 公司也從2011年開始出售罐裝
抹茶拿鐵 ;伊藤集團的
固體抹茶 ,年銷量更是超過
一千萬份。
伊藤園茶飲料
茶飲料風行,推動了茶味零食在日本的擴張
。
1996年
,
哈根達斯 在日本推出了
抹茶味冰淇淋 ,2001年
,星巴克推出了
抹茶卡布奇諾 。2010年,日本冰淇淋協(xié)會發(fā)布的“消費者最喜愛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
,抹茶口味
位居第五 。到了2015年,抹茶口味已經(jīng)上升到
第三名 ,喜好率將近
50% 。
抹茶作為典型的 亞洲口味 ,還受到了越來越多西方人的追捧
。
近年來
,美國人消費了日本抹茶
近一半 的出口量,“
MATCHA ”成為了咖啡冰淇淋店的常備口味
。僅2014年一年
,美國的抹茶粉零售額就增長了
54.9% ,抹茶即飲飲料的銷售額翻了兩倍多
。星巴克的抹茶星冰樂則在
歐美 熱銷
。
抹茶星冰樂
抹茶在中國也 足夠流行。
在大眾點評 美食 類里搜索“抹茶”:北京1815家
、上海3266家
、廣州1149家、深圳689家
。這個數(shù)量等于說
,如果哪家咖啡奶茶面包店里一款“抹茶味”都沒有,那么這家店基本上
可以關(guān)門 了
。
抹茶和綠茶粉,并不是一種東西
雖然許多人號稱最愛抹茶口味,但他們根 本搞不清抹茶到底是種什么東西
。這肯定不能怪消費者傻
,因為中國市場上流通的“
抹茶粉 ”,大多只是
綠茶粉 。
實際上抹茶和綠茶粉 并不是一種東西
。綠茶根據(jù)工藝和制作的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而抹茶則是諸多綠茶種類中唯一成品就是粉末的
。
而綠茶粉在日本稱為粉末綠茶
,是把
不太好的綠茶茶葉 磨成粉,而好的綠茶都被人拿去沖泡喝了
。
抹茶是要 避光生長 的
,所以它的采摘時節(jié)通常要比普通綠茶晚一個月,當然
營養(yǎng)價值也會更高 ,顏色也
更加翠綠 ,普通的沖泡綠茶是有些偏黃的。
抹茶的制作工藝也很 復(fù)雜
,基本步驟就有攪碎
、蒸汽殺青、冷卻
、烘干
、梗葉分離、去除砂石
、殺菌
、快速干燥、研磨等
。
苛刻的生長環(huán)境和復(fù)雜的制作方式當然讓抹茶粉的價格更高
,通常好的抹茶粉要比綠茶粉貴
幾倍甚至十幾倍 。
因為抹茶和綠茶粉的不同
,所以日本企業(yè)在使用“抹茶”標簽時非常謹慎
,一些公司在制作餅干、甜品時也會用綠茶粉代替抹茶粉
,可即使產(chǎn)品名寫著“抹茶”
,也必定在括號或者原料表里注明“綠茶粉”。而在中國
,
并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
抹茶的原型在中國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喝茶的中國人,都是直接茶葉泡水
。實際上
,這種喝茶方式,是在
明代 之后才大范圍流行開的
。明以前的中國人
,尤其是有品位的文化人怎么喝茶?
主流有兩種
,一是
煎茶法 ,二是
點茶法 。這兩種喝法,用的都不是茶葉
,而是
茶粉 ,古人一般叫它“
末茶 ”,制作原理和現(xiàn)代抹茶差不多
。
“末茶”的主要來源是 餅茶
,又稱
團茶 或
片茶 。餅茶最晚在
唐代 已經(jīng)流行開來
,采摘下來的茶葉經(jīng)過
蒸青 、
研磨 、
烘干 等工序
,被做成
餅狀 。唐人的煎茶法是把茶餅?zāi)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加入鹽
、姜、茱萸等調(diào)料一起煮
,口味比較清奇
。宋人的點茶法則要精細得多。
宋代最先喜歡上末茶的是 文人
。他們把末茶放入茶碗中
,再加入少量水調(diào)成茶膏,隨后一邊
用湯瓶注水 ,一邊用茶筅快速攪打茶湯
,形成細密的泡沫。
《大觀茶論》 描繪這個過程為:“攪動茶膏
,漸加擊拂
,手輕筅重,指繞腕旋
,上下透徹
,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
,燦然而生”
。這種帶有表演性質(zhì)的
點茶技藝 ,單從操作本身來看
,確實算是日本抹茶道的
雛形 。
茶筅
除了點茶和競賽感濃厚的斗茶之外,宋代還出現(xiàn)了可以與琴棋書畫并列的高雅茶藝活動: 分茶 。
分茶又叫“ 湯戲 ”
、“
茶百戲 ”。北宋初年陶谷在
《清異錄》 中將其描述為“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
,并點四甌
,共一絕句,泛乎湯表
。小小物類
,唾手辦耳”。
看起來
,分茶可能比較類似現(xiàn)在的
咖啡拉花 ,不光能用茶沫拉出簡單圖案,還能在茶盞里寫詩畫畫
,到了南宋
,會分茶甚至成了民間藝人的一種
謀生手段 。
磁州窯黑釉油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么
,這些喝茶方法怎么就都
失傳了呢 ?
元明兩代 是我國茶葉史上的一大轉(zhuǎn)折點。
游牧為主的蒙古人雖然有喝茶習(xí)慣
,但他們對唐宋的煎茶點茶都缺乏興趣
,更喜歡喝
酥油茶 、
藥茶 ,
或者散茶 。統(tǒng)治者喜好不一,再加上 社會 動蕩
、國力衰退
、假茶橫行、文人地位下降等復(fù)雜原因
,餅茶和末茶走向了衰落
。
明初, 朱元璋 下令罷造龍鳳團茶
,各地一律進貢散茶:“太祖以重勞民力
,罷造龍團,一照各處
,采芽以進”
。明代飲茶風氣隨之改變,士人們也認為相比繁瑣的點茶法
,泡茶飲法“簡便異常
,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
。此后
,中國末茶不見蹤影
,點茶法也逐漸無人問津。
抹茶在日本也是小眾
雖然在中國式微
,點茶技藝遠渡日本后
,還是發(fā)展壯大了起來。
日本人的喝茶愛好
,一開始就是受
中國人 影響培養(yǎng)起來的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日本禪師
最澄 作為學(xué)問僧來中國求學(xué)
,將茶籽帶回日本
。后來,因為受到
嵯峨天皇 喜愛
,日本寺院皇室開始大量種植茶樹
。平安奈良時期的茶文化,與唐代極其相似
。
鐮倉時期, 榮西禪師 兩度赴宋學(xué)佛
,回國時不僅攜帶了大量茶籽茶具
,還將《茶經(jīng)》手抄本帶回日本,并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經(jīng)——《吃茶 養(yǎng)生 記》
。書中記錄了宋代的末茶點茶技藝
,為日本抹茶道打下了基礎(chǔ)。
《吃茶 養(yǎng)生 記》
在當時的日本
,茶道偏好奢華鋪張
,而如今“
和、凈、清、寂” 的飲茶哲學(xué),以及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
,都是由
千利修 奠定的
。在千利修手中,日本茶道與禪宗思想相結(jié)合
,走上真正本土化的道路
。
到了今天,日本茶人點茶多用 黑色瓷碗
、
竹制器具 、
插花器皿 ,茶室大多不超過四張榻榻米大小
,而整個過程又極其復(fù)雜嚴肅
,處處體現(xiàn)
禪學(xué) ,呈現(xiàn)出非常鮮明的日式美學(xué)特征。因此
,已經(jīng)不能說日本抹茶道只是宋代點茶技藝的復(fù)制了
。
日本茶道
現(xiàn)代日本茶道傳承主要依靠兩大途徑,一是 女子學(xué)校 通過插花
、茶藝
、女紅等技能提高女性“個人修養(yǎng)”;一是“
家元制度 ”
,根據(jù)血緣關(guān)系世襲傳統(tǒng)技藝
。
抹茶道步驟繁復(fù)細致,有“ 點一杯好茶要學(xué)十年 ”的說法
,即使在日本國內(nèi)
,受眾面也很小。
而且
,早江戶中晚期
,明朝的泡茶方法也傳入了日本,并且形成了比抹茶道更加簡潔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