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茶詩欣賞
《登成都白菟樓》(西晉 張載)
中國關(guān)于茶的文學(xué)作品汗牛充棟
,僅古詩詞一項,總數(shù)在2000首以上。其中
,《登成都白菟樓》為以茶入詩的最早篇章之一。全詩為:

重城結(jié)曲阿,飛宇起層樓。
累棟出云表
,蟯檗臨太墟。
高軒啟朱扉
,回望暢八隅
。
西瞻岷山嶺,嵯峨似荊巫
。
蹲鴟蔽地生
,原隰殖嘉蔬。
雖遇堯湯世
,民食恒有余
。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
。
街術(shù)紛綺錯
,高甍夾長衢。
借問揚子舍
,想見長卿廬
。
程卓累千金,驕侈擬王侯
。
門有連騎客
,翠帶腰吳鉤。
鼎食隨時進(jìn)
,百和妙且殊
。
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
。
黑子過龍醢
,果饌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
,溢味播九區(qū)
。
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
。西晉張載作。陸羽《茶經(jīng)》節(jié)選了“借問揚子舍”以下的16句
。該詩描述白冤樓的雄偉氣勢以及成都的商業(yè)繁榮
、物產(chǎn)富饒、人才輩出的景象
,其中除贊美秋橘春魚
、果品佳肴外,還特別炫耀四川香茶
,詠茶云:“芳茶冠六清
,溢味播九區(q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按六清即《周禮》所謂的“六飲”
,足供天子用的六種飲料,有水
、漿
、醴、涼
、醫(yī)
、酏
。水即飲用水;漿:有醋味的酒
;醴:甜酒
;涼:薄酒;醫(yī):醴和酏混合的飲料
;酏:薄粥
。溢味:茶的美味四溢。
九區(qū)即九州
,《書 禹貢》把當(dāng)時的全中國分為冀
、兗、青
、徐
、揚、荊
、豫
、梁、雍九州
,后用“九州”泛指全中國
。詩人認(rèn)為茶為全中國人所喜愛的飲料,甚至超過“六飲”
。
贊美春茶的詩句
1. 關(guān)于和春茶的詩句
關(guān)于和春茶的詩句 1.關(guān)于春茶的詩句
春茶的詩句: 春風(fēng)化雨明前茶
,都是我輩山上摘。
今夜請你將我飲盡
,我的生命便是這一口
,你終于沒能品出滋味的苦茶! 品春茶長在煙霞碧玉枝
,清香雀舌報春時
。春茶作者:松明子絲絲縷縷拂面來,朵朵簇簇迎眼開
。
春風(fēng)化雨明前茶
,都是我輩山上摘。殺青初烘再攤晾
,整形足干入市賣
。
一撮一杯皆甘苦,到君案頭須等待
。七絕·春茶兩首采春茶 春風(fēng)一笑綠山岡
,喜見銀芽處處芳。
蘭指翻飛隨蝶舞,采來云霧壓千筐
。品春茶長在煙霞碧玉枝
,清香雀舌報春時。
山泉泡出芝蘭味
,醉了騷人醉了詩
。拓展資料: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樹第一次萌發(fā)的芽葉采制而成的茶葉稱為春茶。
春茶由于茶樹營養(yǎng)物質(zhì)豐富
,故而葉肉肥厚,芳香物質(zhì)和維生素含量較高
,滋味鮮爽
,香氣強烈,外形條索緊結(jié)重實
。通常綠茶色澤綠潤
,紅茶烏潤,品質(zhì)較好
。
春季溫度適中
,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jīng)過了半年冬季的休養(yǎng)生息
,使得春季茶芽肥碩
,色澤翠綠,葉質(zhì)柔軟
,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特別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鮮活且香氣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
2.關(guān)于茶葉的詩句
1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
。
---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
2
、惟茲初成,沫沉華浮
。煥如積雪
,煜若春敷。
---杜育《荈賦》
3
、根柯灑芳津
,采服潤肌骨。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4
、流華凈肌骨
,疏瀹滌心原。素瓷傳靜夜
,芳?xì)馇彘e軒
。
---顏真卿《月夜啜茶聯(lián)句》
5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
---錢起《與趙莒茶宴》
擴展資料
公元前2世紀(jì)
,西漢的司馬相如在其所著的《凡將篇》中
,記錄了當(dāng)時的20種藥物,其中的“荈
、詫”就是茶
。成文于秦漢時期的《爾雅》一書中也載有“槚、苦荼”
。這是到目前為止
,我國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茶葉的最早文字記載。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是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
。此書初稿完成于公元8世紀(jì)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全書分三卷十章7000余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茶葉的百科全書
,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
。
3.請問有沒有春茶相關(guān)的詩句或者對聯(lián)
春茶
作者:松明子
絲絲縷縷拂面來,
朵朵簇簇迎眼開
;
春風(fēng)化雨明前茶
,
都是我輩山上摘。
殺青初烘再攤晾
,
整形足干入市賣
;
一撮一杯皆甘苦,
到君案頭須等待
。
春茶 文 / 六月梔子
多少場淋漓的雨雪 多少次
勁風(fēng)的鏤刻 多少
多情的夢遇 讓我
在滾滾雷聲中
第一次張開欣喜的眼眸
世界投我以荒涼的一瞥
我的生命注定將為你 沸騰
在迷離的山霧中等待采擷
我知道 撕裂的痛楚
火熱的煎熬
都是為了 重生
等待
在塵封的歲月里寂寥地等待
等你將我開啟
等滾燙的泉水舒展皺縮的靈魂
今夜
請你 將我飲盡
我的生命便是這一口
你終于沒能品出滋味的 苦茶
!
七律·春茶
靈芽千葉醒于辰,碧水清腴輾轉(zhuǎn)身
。
形外丹青真骨相
,杯中冷暖寄精神。
別來偶賦知行客
,入市幾多失路人
。
半載浮名風(fēng)吹去,盈然一笑赴幽塵
。
[詩歌]春茶
怕希望在瞬間消彌
,總是把春天裁剪下來
仔細(xì)揀挑、打包,封窖
、珍藏
不讓綠色的意念
,從心里抹去
用一生的時光,揣想掂量
梅綻
、桃之夭夭以及柳條拂岸的婀娜輕盈
甘甜
,苦澀,鐫永
想象的故事
,在冥想中裝訂成冊
詩歌的軌跡鋪陳夢幻的向往
怯懦與忐忑拋卻
駐足于寧靜而悠閑的空間
讓清新的歌在耳邊縈迥
有水的地方
,自然有你
舞動郁郁蔥蔥的春韻
情節(jié)的觸須,在微黃的片斷上
輕拂思維的皺褶
,以透明的體香
直抵靈魂律動的禁地
清澈鼓蕩著周圍的空氣
濕潤目光所不能穿越的距離
等一下
,讓我偷渡
一切心靈的桎梏,焦躁的渴求
捏碎
,沉于杯底,我們稱之為糟粕
行吟的詩者
,在春天的田野放牧迸裂的文字
4.關(guān)于早春茶的詩句
風(fēng)吹新綠草牙坼
,雨灑輕黃柳條濕——長安早春旅懷(白居易)
滿庭田地濕,薺葉生墻根滿庭田地濕
,——早春(白居易)
池塘生春草
,園柳變鳴禽
寄語洛城風(fēng)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不知細(xì)對誰裁出
,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二月湖水清
,家家春鳥鳴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欄桿——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唐·杜甫《登樓》
蜂蝶紛紛過墻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唐王駕《春晴
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繁枝容易紛紛落
,嫩蕊商量細(xì)細(xì)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5.和茶葉有關(guān)的詩詞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惜花吟 鮑君徽 枝上花
,花下人
,可憐顏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 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盡此花下歡
,莫待春風(fēng)總吹卻。
鶯歌蝶舞韶光長
,紅爐煮茗松花香
。妝成罷吟恣游后, 獨把芳枝歸洞房
。
好事近 黃庭堅 瀟灑薦冰盤
,滿座暗驚香集。久后一般風(fēng)味
,問幾人知得
。
畫堂飲散已歸來,清潤轉(zhuǎn)更惜
。留取酒醒時候
,助茗甌春色。
浣溪沙 向子諲 艷趙傾燕花里仙
。烏絲闌寫永和年
。
有時閑弄醒心弦。茗碗分云微醉后
,紋楸斜倚髻鬟偏
。
風(fēng)流模樣總堪憐。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
,陶陶任性一生間
。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 琴里知聞唯淥水
,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
,誰道吾今無往還
?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 開時微月上
,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
,孤吟對月烹
。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
六腑睡神去
,數(shù)朝詩思清
。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
,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云僧碾
,自拾枯松三四枝
。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 旋旋續(xù)新煙
,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
,東籬菊也黃
。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fēng)吹枳花
,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云正護幽人塹
,似雪才分野老家
。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 相如病渴今全校
,不羨生臺白頸鴉
。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
,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 龜背起紋輕炙處
,云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
,舊客過從別有之
。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
,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
,照出菲菲滿碗花
。
大云寺茶詩 【唐】呂巖 玉蕊一槍稱絕品
,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云白
,蝦眼湯翻細(xì)浪俱
。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 幽叢自落溪巖外
,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
,煎作連珠沸
。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
聲疑松帶雨
,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
,必?zé)o千日醉
。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
,吾謂草中英
。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
惟憂碧粉散
,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
,小江園里火煎嘗
。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觜香
。 合座半甌輕泛綠
,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
,酒渴更知春味長
。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
藥看辰日合
,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
,蟲飛晚后天
。
此時幽夢遠(yuǎn)
,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
,心閑無夢夜窗虛
。
只應(yīng)光武恩波晚,豈是嚴(yán)君戀釣魚
。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
,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
,檐溜煮胡茶
。 雨后逢行鷺,更深聽遠(yuǎn)蛙
。
自然還往里
,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面曲池
,白須道士竹間棋
。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
6.有關(guān)茶葉的詩句
兒大詩書女絲麻
,公但讀書煮春茶。 —— 黃庭堅《送王郎》
不茶不飯
,不言不語
,一味供他憔悴。 —— 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曬藥竹齋暖
,搗茶松院深
。 —— 皇甫冉《尋戴處士》
午醉醒來,紅日欲平西
,一碗新茶乳面肥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王之道《南鄉(xiāng)子(寄和潘教授元賓喜晴)》
井放轆轤閑浸酒
,籠開鸚鵡報煎茶。 —— 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呵筆難臨帖
,敲床且煮茶
。 —— 大須《暮雪》
茶鼎熟,酒卮揚
,醉來詩興狂
。 —— 張大烈《阮郎歸·立夏》
待羔兒、酒罷又烹茶
,揚州鶴
。 —— 辛棄疾《滿江紅·和范先之雪》
正蹇驢吟影
,茶煙灶冷,酒亭門閉
。 —— 吳文英《無悶·催雪》
草堂荒產(chǎn)蛤
,茶井冷生魚。 —— 裴迪《西塔寺陸羽茶泉》
茶葉知識
飲茶的起源和發(fā)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
,飲用是在食用
、藥用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yuǎn)
,可上溯到
神農(nóng)時期
,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qū)(茶樹原產(chǎn)地及其邊緣地區(qū))已有飲茶
,但目前還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
(一 ) 飲茶始于西漢
關(guān)于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壇
,爭議未定
。大致說來,有先秦說
、西漢說
、三國說、魏晉說
1
、先秦說
陸羽根據(jù)《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
,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rèn)為飲茶始于神農(nóng)時代
,“茶之為飲
,發(fā)乎神農(nóng)氏”。(《茶經(jīng)·六之飲》)神農(nóng)即炎帝
,與
黃帝同為中國上古都部落首領(lǐng)
。然而《神農(nóng)食經(jīng)》據(jù)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后飲用始于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 清人顧炎武認(rèn)為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茶》)顧炎武認(rèn)為飲茶始于戰(zhàn)國時代也只是推測
,并無直接的證據(jù)
。先秦飲茶,不是源于傳說
,就是間接推測
,并無可靠材料來證明。
2
、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
,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dāng)為茶飲料
,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jīng)飲茶。據(jù)此
,《南窗紀(jì)談》認(rèn)為中國飲茶始于三國
。 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dāng)傳自巴蜀
,巴蜀的飲茶要早于東吳
,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于三國時代
。
3
、魏晉說
唐裴汶《茶論》、《膳夫經(jīng)手錄》認(rèn)為飲茶始于晉
,宋《集古錄》認(rèn)為飲茶始于魏晉
。
4、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
,始見于漢末
,而已萌芽于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
,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荼
。”郝懿行認(rèn)為飲茶始于東漢末
,而萌芽于西漢
。
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僮約》“烹荼盡具”的約定,是關(guān)于飲茶最早的可信記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顿准s》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
,一般都認(rèn)為“烹荼”
、“買荼”之“荼”為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顿准s》訂于兩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
,故中國人飲茶不會晚于公元前一世紀(jì)中葉的西漢晚期。我們認(rèn)為中國的飲茶始于西漢
,而飲茶晚于茶的食用
、藥用
,中國人發(fā)現(xiàn)茶和用茶則遠(yuǎn)在西漢以前
,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王褒是四川資中人
,買茶之地為四川彭山
。最早對茶有過記載的王褒
、司馬相如、揚雄均是蜀人
,可見是巴蜀之人發(fā)明飲茶
。
從兩漢到三國,在巴蜀之外
,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物
,飲茶限于王公朝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龂尽侵尽ろf曜》記:“曜飲酒不過二升
。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睂O皓密賜韋曜以茶代酒,可見東吳宮中飲茶
。
西晉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云:“芳荼冠六清
,溢味播九區(q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f成都的香茶傳遍九州
,這雖有文人的夸張,卻也近于事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锻┚洝酚洠骸拔麝枴⑽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廬江
、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別有真香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睍x陶潛《搜神后記》:“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
,常入武昌山中采茗
。”晉王浮《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闭f明在兩晉時期,湖北
、安徽
、江蘇、浙江這些地區(qū)已產(chǎn)茶。
兩晉時期
,飲茶由上層社會逐漸向中下層傳播
。晉干寶《搜神記》:“夏侯愷字萬仁,因病死
,……如坐生時西壁大床
,就人覓荼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雖是虛構(gòu)的神異故事
,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飲茶事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稄V陵嗜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
,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
,市人竟買
。”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賣茶
,市民爭相購買
,這反映平民的飲茶風(fēng)尚。
南朝宋人山謙之《吳興統(tǒng)記》載:“烏程 溫山
,出御荈”“長興 啄木岑
,每歲吳興、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
,有境會亭
。”烏程溫山產(chǎn)貢茶
,長興縣有境會亭
,兩郡太守在此宴集,督造茶葉
。江南一帶不僅飲茶
,茶葉生產(chǎn)也有一定的規(guī)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赌淆R書·武帝本紀(jì)》:“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shè)餅
、荼飲
、干飯
、酒脯而已,天下貴賤
,咸同此制
。”南朝齊武帝詔告天下,靈前祭品設(shè)茶等四樣
,不論貴賤
,一概如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姴枰堰M(jìn)入尋常百姓家中。
后魏楊炫之《洛陽伽藍(lán)記》卷三城南報德寺:“肅初入國
,不食羊肉及酪槳
,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瓡r給事中劉鎬,慕肅之風(fēng)
,專習(xí)茗飲
。”北朝人原本渴飲酪槳
,但受南朝人的影響
,如劉鎬等,也喜歡上飲茶
。
飲茶始于西漢
,起源于巴蜀,經(jīng)東漢
、三國
、兩晉、南北朝
,逐漸向中原廣大地區(qū)傳播
,飲茶由上層社會向民間發(fā)展,飲茶
、種茶的地區(qū)越來越廣
。
茶與宗教結(jié)緣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fā)展時期
,同時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時期
,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
(一)道教與茶
道教徒煉丹服藥
,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
,于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
,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雜錄》記:“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
、黃山君服之
。”丹丘子
、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
,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
、羽化登仙的追求
。 晉惠帝時著名道士王浮的《神異記》:“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
,牽三青牛
,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
,常思見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
,乞相遺也
。’”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
。
道教徒的宣揚
,提高了茶的地位。
(二)佛教與茶
《晉書·藝術(shù)傳》記:“單道開
,敦煌人也
。……時夏飲荼蘇
,一二升而已
。”單道開乃佛徒
,曾往后趙京城——鄴城(今河南安陽)的法琳寺
、臨漳縣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xí)x都城建業(yè)(今南京)
,又轉(zhuǎn)去南海各地
,最后歿于廣東羅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創(chuàng)禪室
,坐禪其中
,晝夜不臥,飲茶卻睡解乏以禪定
。 晉僧懷信《釋門自鏡錄》:“跣足清淡
,袒胸諧謔
,居不愁寒暑,食不擇甘旨
,使喚童仆
,要水要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簳x之際
,析玄辯理,清談風(fēng)甚
。佛教初傳
,依附玄學(xué)
。佛徒追慕玄風(fēng)
,煮茶品茗,以助玄談
。
《續(xù)名僧錄》:“宋釋法瑤
,姓楊氏,河?xùn)|人……年垂懸車
,飯所飲荼
。”法瑤是東晉名僧慧遠(yuǎn)的再傳弟子
,著名的涅盤師
。法瑤性喜飲茶,每飯必飲茶
。
《宋錄》:“新安王子鸞
,鸞弟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shè)荼茗
,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
,何言荼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睍覞龤q出家
,拜鳩摩羅什弟子僧導(dǎo)為師。他從關(guān)中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創(chuàng)立了成實師說的南系——壽春系
。曇濟擅長《成唯實論》
,對“三論”也頗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論》
。他在八公山東山寺住了很長時間
,后移居京城的中興寺和莊嚴(yán)寺。兩位王子拜訪曇濟
,曇濟設(shè)茶待客
。
佛教徒以茶資修行
,單道開、懷信
、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
客來敬茶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guī)定在家中來客之后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
,衛(wèi)將軍謝安常欲詣納
,……安既至,所設(shè)唯荼
、果而已
。”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
,甚有令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下飲,便問人云:‘此為荼
,為茗
?’”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
。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蒙好飲荼
,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
。每欲往候
,必云今日有水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趺伞叭酥凛m命飲之”
,這是他好客的表現(xiàn)。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
,應(yīng)下霜華之茗
,三爵而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蛠淼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見面寒暄之后,先請飲三杯茶
。
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
,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
。
茶文學(xué)初興
晉宋時期的《搜神記》
、《神異記》、《搜神后記》
、《異苑》等志怪小說集中便有一些關(guān)于茶的故事
。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詩
、王微的《雜詩》是最早的茶詩
。南北朝時女文學(xué)家鮑令暉撰有《香茗賦》,惜散佚
。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xué)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
,才辭豐美,對后世的茶文學(xué)創(chuàng)作頗有影響
。宋代吳俶《茶賦》稱:“清文既傳于杜育
,精思亦聞于陸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姸庞肚F賦》在茶文化史上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