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日不食之矣
。
食不言,寢不語
。
雖蔬食菜羹
,瓜祭,必齊[齋]如也
。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赢斎贿€在別的地方發(fā)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于篇幅
,恕不一一征引
。單是這一節(jié)文字,已經(jīng)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
第二位是漢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
,見識稍微深入者
,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
,都知道曹操是詩人
;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于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
。殊不知,曹操還曾經(jīng)下功夫研究過烹飪藝術(shù)
。根據(jù)汪師韓《文選理學權(quán)輿》所言
,《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
,曹操可能在烹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
,撰寫過專門的著作。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御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
,都是講魚的產(chǎn)地和食用方法的
。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些今天已經(jīng)很難考證出是什么魚了
。這里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
,黃鱗赤尾,出稻田
,可以為醬
。(《御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
,出東海
。(《御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斗奩
,長丈
,口頷下。常三月中從河上
,常于孟津捕之
。黃肥,唯以作
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此嘤小#ā冻鯇W記》三〇)
很顯然
,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
第三個是唐朝的杜甫。在許多人的心目中
,詩圣杜甫是個一生潦倒
、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
!杜甫出身名門
,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著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
。中年以后雖然吃過不少苦
,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tǒng)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
、龍肝鳳膽
,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里
,宮廷大餐
、王公宴會、農(nóng)家小酌
,都有生動的描寫
。《閿鄉(xiāng)姜七少府設(shè)鲙
,戲贈長歌》一詩中關(guān)于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
;《病后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
,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
,亂世見真情;《贈衛(wèi)八處士》詩中戰(zhàn)爭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饈佳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哉f,杜甫是用詩歌表現(xiàn)中華美食的第一人
。不用說
,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第四個是宋朝的蘇軾
。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
。因為他發(fā)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肴:東坡肉
。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肴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
、鮆魚
、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guān)于河豚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莩绱航砭岸住吩娖湟辉疲?br>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軾的勇氣。蘇軾晚年興趣轉(zhuǎn)向素食
,主要食用蔬菜
、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
,遍嘗南國各種水果
,楊梅、蘆柑(盧橘)
、荔枝
、龍眼、橄欖
、檳榔
,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
,尤其喜歡荔枝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名句長留天地間
。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于湯菜(羹)的研制
。他先后發(fā)明過幾款羹
,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
、蒜
、韭菜的碎末兒)、薺菜
,“新春階下筍芽生
,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
,強為僧舍煮山羹
。”(《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軾在田野間制作的
,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
,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卜)。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
,東坡先生挺得意
,自號“珍烹”
,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
,名字叫“東坡玉糝羹”——其實是蘇軾的兒子蘇過發(fā)明的
。“香似龍涎仍釅白
,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
!”(《過子忽出新意
,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
。天上酥陀則不可知
,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制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
,不肯公布菜譜
,只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張岱
。張岱本人雖是白衣之身
,既沒有中過科舉,也沒有做過官
,但是他出生于官宦之家
,家道殷實,加之他的家鄉(xiāng)又是物產(chǎn)豐富的江南
,因此有條件追求各種生活的享受
。他自稱好精舍,好養(yǎng)婢
,好孌童
,好鮮衣,好駿馬
,好華燈
,好煙火,好犁園
,好鼓吹
,好古董,好花鳥……
,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
,笙簫弦管
,蹴鞠彈棊
,博陸斗牌,使槍弄棍
,射箭走馬
,撾鼓唱曲,傅粉登場
,說書諧謔
,撥阮投壺……樣樣精通。自然
,張岱對于各種飲食也都極盡講究之能事
。這其中,他于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
。每到十月
,張岱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
,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只蟹
,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
。輔食有肥臘鴨
、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
,用鴨汁煮
,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
、風栗
、風菱,蔬菜有兵坑筍
,飲用玉壺冰
,飯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
。所有這些
,都記載在他的《食蟹》一文中。
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漁
。李漁以戲劇家著稱
,但實際上他跟張岱相似,也屬博學多才
、興趣廣泛之輩
,這可以從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yǎng)
,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看出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讹嬸偛俊贩秩?jié),蔬食
、谷食
、肉食,也就是說
,蔬菜
、米面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
,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制作
、食用,他都研究到了
,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
第七位是清朝的金圣嘆。金圣嘆是清代杰出的文學批評家
,他極力推崇《離騷》
、《
莊子》、《史記》
、《杜詩》
、《水滸傳》和《西廂記》等著作,稱其為天下才子必讀書
,并逐一加以評點
。可惜的是
,只有《水滸傳》和《西廂記》兩種評點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他評點《水滸傳》時,見解新穎
,才情四溢
。金圣嘆生活清貧,狂放不羈
,言行每每聳人聽聞
,堪稱冷幽默的大師。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
,貪賄浮征
,金圣嘆等十八人鼓動千余學子,于順治死訊傳至蘇州之際
,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
。結(jié)果,惹惱朝廷
,下令將包括金圣嘆在內(nèi)的士子們凌遲處死
。臨刑之際
,金圣嘆飲酒自若,且飲且曰:“割頭痛事也
,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
,痛快
!痛快!”另一種版本是“斷頭
,至痛也
,而圣嘆以無意得之,大奇!”(梁章鉅《歸田瑣記》)他給大兒子的臨終遺言也不是什么重要事情
,而是一味菜肴的配方
。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花生米與豆腐干同嚼
,有火腿滋味”
;另一種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
。此法一傳
,我死而無憾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蜎_金圣嘆這種臨危之際仍然惦記著美食配方的精神
,我們也得將其作為美食家供奉起來。謹以心香一瓣
,獻于先哲靈前
!
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
,當時詩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
,立即身價倍增。因此
,包括一批達官貴人在內(nèi)的許多詩歌愛好者
,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送去請他點評——他的傳世名著《隨園詩話》即由此而來。袁枚厭惡官場的勾心斗角
,三十三歲上于父親亡故之時
,即辭官回家,從此不再出仕
,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
,改名“隨園”,筑室而居
,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
。這期間
,袁枚撰寫了日后被譽為系統(tǒng)地論述烹飪技術(shù)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
、戒單
、海鮮單、江鮮單
、特牲單
、雜牲單、羽族單
、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雜素單
、小菜單
、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
。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肴點心
,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
。袁枚雖然著有烹飪專書
,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
,是不會下廚操刀的
。因此,他不是烹飪大師
,而是美食家
。
喝茶益健康,助力長壽,108歲的茶學界泰斗
,堪稱“長壽標本”
中國民間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過日子就是過七件事
,你知道哪七件嗎
?
柴、米
、油
、鹽、醬、醋
、茶
,
由此可見,茶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相關(guān)史料表明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和食用茶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