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道光(1821年),小湖鎮(zhèn)(時屬甌寧縣
,今建甌市)大湖村便發(fā)現(xiàn)有人工培植水仙茶。清道光《甌寧縣志》記述:“水仙茶出禾義里(今小湖鎮(zhèn)),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巖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廠某甲,業(yè)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園中。及長采下另據(jù)《永春地名錄》記載
;“……湖洋公社是馳名中外的‘閩南水仙’的產茶。水仙茶葉區(qū),是全縣種茶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音托夢:“人北行,見木杉,住草亭。手藝成,帶回鄉(xiāng),可小康。”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林木參天,搭草寮住下,在當?shù)厥芄头N茶制茶。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得栽培、制作手藝。咸豐年間后由海外華僑廣為傳譽,揚名東南亞
。鼎仙巖附近茶圃年年擴大,仙溪幾乎戶戶種茶制茶。20世紀初,鼎仙巖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臺山等地,遂稱“永春水仙”。解放后,閩南10余縣市相繼引種,遂稱“閩南水仙”。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wenhua/7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上一篇:
茶若君子,不了情緣
下一篇:
梁實秋親自買茶獲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