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勤讀經(jīng)典
“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諸道子求道之初未曾學(xué)道,多數(shù)不知 ,道為何物
,再者無師承教
,所謂“蓬萊隔弱水
,常以經(jīng)典為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T善當(dāng)以勤閱道書,初以經(jīng)典為師
,未通大理
,當(dāng)常看正統(tǒng)經(jīng)教
,以備求道之功
。道德南華,諸仙語錄
,可閱之初識道體
。
《太上感應(yīng)篇》等,可鑒以修道之初 ,人道為本
。亦有《七真?zhèn)鳌贰督鹕徬墒贰返惹叭怂钗模梢酝ü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明修道之艱
。體仙道,感人道
,納古仙心傳
,此三者雖不能使初學(xué)者一時窮盡通達(dá),但足顧求道初需
。 不識道體者
,則不辯正邪。不明道德
,乃至遇人不正
,多數(shù)誤入旁門而身不知。一旦墮入邪途
,則酆都有名
,再難往復(fù)。不學(xué)人道者
,仙道亦遠(yuǎn)
。
《仙經(jīng)》云:“欲修仙道,先盡人道。人道未盡,仙道遠(yuǎn)矣。”勤學(xué)道者自然明知此理,奈何如今求道者多,而如意者稀,只因多是心浮騖遠(yuǎn),不肯務(wù)實勤學(xué),所以不明真修之道,更有者摒棄人道而妄求仙道者,即如不知行而妄求跑也。道祖曰:“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逝者如斯
,當(dāng)下抓緊次第,以望早修正道
,方是至事
。“莫道老時方學(xué)道
,自古孤墳多少年
!”。 若能持以上之理勤閱典籍
,則正法可認(rèn)
,道路可明,縱有徒口浪子捏造歪曲
,亦不能欺
,匪人騙子更是無從下手。
第二步:虛心懺悔
如今修道人中,魚龍混亂,善者不善者盡皆有之,但觀諸事,務(wù)必先明以客觀思學(xué),置身于外,不強(qiáng)認(rèn),不斷否,不為一切外相所迷。 學(xué)道者,更不可以凡心為固,框牢自心,聞人所云,莫憑一己之見當(dāng)即駁斥,古言:“忍者身之寶,慎勿與人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逸叧Ec將心比心,和氣語論方是善舉
。虛心參訪
,必得其真。諸善當(dāng)知“水唯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極天”
,是人血肉之軀,皆非完人
,無從全知全見
,言者未必是錯,我見亦未必是真
,與人當(dāng)有海納之心
,虛心請教,拋卻我見之執(zhí)
,方能進(jìn)道一寸
。
邱祖云:“愿慈心下氣,恭敬一切”,即是教人虛懷若谷
,恭敬他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松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如在寶山,種種善緣
,皆為寶也
。”所以與之能遇即緣
,心和即善
,能惜緣寶,深察長短
,相互補(bǔ)鑒
,方才是上上之選。
諸善,倘若己身道行未固,法理未通
,正統(tǒng)未全,法無所鑒
。務(wù)必常思先善己身
,莫憑固見,好為人師
。己尚未明而好教人知
,須知諸惡有盡,而誤人子弟
,斷人法緣
,引人入邪,其惡為最
,一世法緣
,須累千生之功,害此者其罪無盡
,生有鬼神伐身
,求生不得。一旦身死
,徑入地獄
,吞火食炭,求死不能
。窮則獨(dú)善其身
,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助人之心不可無
,而助之有道
。不可貪圖虛名妄為,否則貪得一時
,斷送的乃是永世
。
今事道之士多為全真、正一二者。然萬法殊途而同歸
,雖教門名異而同源。祖師曰:“萬派支流
,同歸于海
;萬法紛紛,同歸于道
。眾生執(zhí)著,自生分別,故墮**之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T道派本是出于同源之處。所以門戶之別當(dāng)鑒祖師之言果斷棄之
。大道無親疏
,圣眼無貴賤,一切眾生
,皆以平等解
。眾生尚且無別,諸法何來有差
?派別皆有自家之長
,無有高低之理,當(dāng)應(yīng)多思同參妙道
,虛心互學(xué)
。
若與人有犯,則應(yīng)多思己過 ,多向自身察失
,所以欲求師明道,需知懺罪消愆之要
。諸眾生所以輾轉(zhuǎn)輪回
,只因其無始劫來,歷劫沉淪
,犯造諸業(yè)
,乃至世世輪轉(zhuǎn),昏沉迷亂
,即使不墮三涂
,轉(zhuǎn)為人道,亦是舊業(yè)未盡
,而多造新業(yè)
,所以難得脫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断山?jīng)》云:“魔障蠲除
,道心即生。覺性顯現(xiàn)
,迷心何存
。”所以諸向道善人
,欲見道心
,當(dāng)常念己過
,懺今生罪業(yè),懺過去罪業(yè)
,懺未來罪業(yè)
,懺子孫罪業(yè),懺父母罪業(yè)
,懺九玄七祖罪業(yè)
。懺至念念虛心契道,不造新業(yè)
。三業(yè)不消
,大道難成。若能勤行
,則成真有望
,天尊曰:“若有男女,處世以來
,于仙圣前
,內(nèi)省于中,至心地清凈
,已無可懺悔自新之事
,是為古仙,不名新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諸善只要道心精誠,則太上有感
,以一念時
,消萬劫殃。業(yè)障總有盡時
,成仙只在咫尺
。
第三步:勤修心性
初求道者,當(dāng)先以正心持德 。以修心為先行
,以德就為首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断山?jīng)》曾云:“教人修道
,則修心也。教人修心
,則修道也
。”所以離心則無道
。
諸善 ,我道門雖派別諸多
,然萬法歸宗不過修心二字。往古今來之真仙未有不修心而達(dá)成者
,降魔除邪之能未有不修心而能為之者
。但觀妙道
,道道教人修心煉性
,直通修仙至理,不執(zhí)神通術(shù)法
,不強(qiáng)符咒科儀
,持萬法之宗體為本來,集千經(jīng)萬教為一心
。我龍門之祖邱大真人
,初修道時,曾事師三載未沐王祖一言之誨而道心不動
,后得馬祖接引還山
,惟行煉心育性,常聞祖師于煉心之時
,三遭魔難而不為動
,沒于洪水而不知,虎臥于旁而不畏
。磻溪六年
,龍門七載,方得大道事畢
。后而出山度人
,演全真之教,開龍門派接引愚迷
,在凡為帝王之師
,在西稱為震旦活佛。祖師能得如此
,究竟本來不離修心二字
。
全真清規(guī)道:“師接弟子,先問悟透善根淺深 ,又觀祖上門風(fēng)善惡
,便看本人才不才,方可收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艜r全真接引弟子皆要觀其夙世,不受非人
,求道不易
。今日雖應(yīng)世道而開方便
,卻也不離本來,此心不可不察
。所謂性命相依
,心形相承。古有明師察徒
,觀其相即可知其宿緣
,成不成道器,無需神通術(shù)法
,何也
?故相由心生。全真之道
,即是教人以全真之心以應(yīng)天心
,把凡心轉(zhuǎn)道心,把后天轉(zhuǎn)先天
,把有為轉(zhuǎn)無為
。雖然初求道者無法一時成效,但卻能先正心誠意
,以達(dá)求道之本
,知此者,則邪途無門
,正道有路
。
修心之要非達(dá)者難明也,心心光明,念念通達(dá)豈非易事?是以文昌帝君偶動凡心,即降生為如意太子。許心虛稍差一念,即寄魂于娼妓腹中。觀今世事,小術(shù)惑人者筆筆皆是,瞞弄耳目之法隨處可取,即有偽道之徒,趁機(jī)行匪。若諸善能明修心之要,則能一層層,揭其偽道,所謂言從心起,相從心生,欲知其是否有道,即可于日常之中,觀其四時之行是否守道
,一句一言是否秉德,斯真修道人
,道德發(fā)乎于內(nèi)外
,時時守道,不須臾離
。偽騙之徒
,則急功近利,雖能扮于一時之相
,而日久見真心
,早晚敗露。
再觀受騙者,多是德未就,心未修,一旦受欺,不教后人如何行正,而立以穢言泄嗔,心有修否?再以敗壞之文標(biāo)榜,從來不言自己有過,察己身不足,德有修否?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看那些受騙之人,多是己心不正,心中有邪,天地斯察乎。而正心求道教之人,鬼神有知,自當(dāng)相助。
所謂世間之事亦無有空走說,其人自招魔精相擾,必定因其心不正,心存邪念,乃至精怪有感而來,被騙者可摸著自心
,是否問心無愧
,求的是不是正道
。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
。善惡若無報
,乾坤必有私。
道途有坎,本是常事
,事不從心,莫生嗔怒
,但思大道慈悲
,賜以磨練之機(jī),體邱祖大愿:“塵劫有盡
,我愿無窮
。”
第四步:勤積功德
“凡欲修道,建功為先
,利人濟(jì)世,功德益彰
,是以諸天仙真
,咸以功德超圣真位,積功滿千
,形神俱仙
。”
此功德者非是凡心所思有為之物。諸善
,布施濟(jì)度,積功累德
,本是出于無心之舉
,建功于無為之中。所謂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功德者,功
、德兼?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然為求功而行善者,著相有為而無德也
。有余而施非難
,不足施之為難。施己非愛不難,施己珍愛甚難
。
若只因功利之心所趨,雖有功而無德也。無德者
,則仙道不達(dá)
,所積之功,不過利益福報
。卻不知諸相無相
,皆從修心而來。所以心性不修
,則功難聚
,德難就,功德相依
,不可二分
,心為主之。
呂祖云:“自來升仙之人不一,或男或女
,或老或少,未有不由善功圓滿而成
。但陽善人知之,陰善人不知
,小善在一家
,大善于在天下,總之補(bǔ)完缺陷
,無有余善三百
,不能求地仙,無有余善一千三百
,不得求天仙
。”
海蟾祖師功滿三千三百 ,呂祖始授以金液還丹之道
。越十年心性純熟,功足五千
,呂祖始給以丹緣而行道
。重陽祖師年四十三,立善三百六十
,始聞道
;越五載,道心堅定
,善滿千三百
,始得口訣細(xì)微
;又三十九年,功滿四千
,方了返還之事
。 紫陽祖師善滿千三百,始聞道
,又十九年
,功滿四千,本當(dāng)洽緣入真
,因妄傳匪人
,折功一千,又十一年
,方為圓滿
。累德積功者,守之艱難
,失之甚易
,當(dāng)應(yīng)時刻謹(jǐn)守道心,須臾不離道行
。
欲求明師者亦復(fù)如是,德不就,功不行
,亦是枉然之事
。修道路難,求道之途
,魔考孰多
,更有無始劫來業(yè)障糾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蛘嫫吩疲骸叭舴切扌蟹e陰德
,動有群魔作障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闭暇壱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道心難守,道心一失 ,縱有真師當(dāng)前亦難結(jié)緣
。《仙經(jīng)》云:“但真師難見
,高弟難求
。須知弟子無出世的真心,雖遇真師,鬼神不使他見
,掩他慧性
,見不能識其為真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毙薜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雖身于俗而心已出世也。出世之心
,即是離凡道心
。 所謂舉頭三尺有神靈,是真道心而鬼神自當(dāng)有察
,一旦功行具足
,德行配位,則真師有感
。
未得師者 ,亦莫急于當(dāng)下,“千處尋師千處降
,愛河常作渡人舟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求道者則以當(dāng)下自省,察己之過
,誠心懺悔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行此道者則天心有感,必將相助
,得遇真師只待時機(jī)也
。
第五步:不思術(shù)法
吾雖題名不思術(shù)法,非是摒棄也,而是應(yīng)今時人心而名。
術(shù)法玄妙,大眾所向乃是常情。然法者何也?法者,可奪天地之造化,竊陰陽之玄機(jī),通天達(dá)地,窮鬼神至理。上可治國安民,下可濟(jì)生度死,以道為本體也。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成。 以此觀之,習(xí)得道法本是利國利民之事,而法無正邪,卻因人而向。
今時之人已不如古時淳樸至善,反之則私欲縱橫。求道者妄圖術(shù)法之利 ,不生濟(jì)世之心
,道心偏離。初求道者
,道基未固
,凡心未了,置心于此, 則易失初衷之本
,從而誤入歧途
。再者正統(tǒng)玄門真經(jīng)道法、罡訣密語
,皆有師門密旨口傳心授
,不與妄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度唇湮摹吩疲骸暗澜?jīng)不經(jīng)師授
,則行之不神”。而祖師慈悲
,早知世人今日趨勢
,所以假借經(jīng)典,立下法言
,以教后人參學(xué)
。
呂祖曰:“上古人心樸實,風(fēng)俗良淳,授道者先授以法術(shù)衛(wèi)身,而后傳以玄功成真。今時世道澆漓,人心不古,若先授以法術(shù),必反誤其身,故先傳以玄功,不假法術(shù)而身自安,不用變化而道自成,道成萬法皆通,不求法術(shù)而法術(shù)自得也。”
此謂我全真之道,教道子需先以參道源為本。玄功者,不可言之,道無可道,即心性也。惟心可以通神,心性達(dá)成
,則術(shù)法妙用,自然于股掌之中
。不尚神通術(shù)法
,乃是對未有正統(tǒng)師承者而言之。慎防因一時私欲
,貪求術(shù)法而忽略傳承
,從而自毀道果,落入旁門
。求道者需先得以拜入玄門正教
,以聽師門教化,玄術(shù)道法自有師父相授而來
。我全真之教
,不尚道法,何以鎮(zhèn)攝群魔
,安定乾坤
?其中非凡妙意,自是聞?wù)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觀當(dāng)年邱祖之事:“天人自然感應(yīng),不尚神通
,宮中有妖物
,百法不靈,天師束手
,請問于吾
,吾時在山中
,靜中微作念,彼物已攝道光法鏡中
,初不用雷神將帥符圖印訣也
,邪不勝正,理也
。吾存其理而已
。”
往昔之日,吾恩師行走云水,見有妖不軌,吾師不用符咒罡訣,以心運(yùn)法
,心到則法到,神動間降魔伏妖
,護(hù)法蕩邪
。所以達(dá)吾理者自然通達(dá)求道之本,修心之要
第六步:不迷行氣煉丹
如今好道教之人,非是執(zhí)著術(shù)法
,即是搗汞弄鉛,沉迷練氣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