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xué)分支之儒教 >> 原始儒學(xué)

《尚書》導(dǎo)讀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尚書》導(dǎo)讀

一、何謂《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政治文件的匯編

,其時代從堯
、舜
、禹經(jīng)夏
、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為上古文獻(xiàn)
,它成為其后兩千多年時間里儒家學(xué)派政治學(xué)說的基本經(jīng) 典;在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中國
,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
。它是帝王們的政治教科書
,也是士大夫們?nèi)找拐b讀的“圣經(jīng)”
。今天
,它是我 們研究上古三代歷史的基本材料
,也是研究其后兩千多年間政治思想史、傳統(tǒng)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
所謂“書”,在上古專指史官的記載。史官的職掌是記載君主的言論與重大事件
。史官的記錄匯集成冊
,便稱為《書》。記載春秋時期史事的《左傳》中已出現(xiàn)過 《虞書》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竊疑古時有《堯典》無《舜典》
,有《夏書》無《虞書》
,而《堯典》亦《夏書》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O氏志祖曰:“按《左傳?文十八 年》明云《虞書》,數(shù)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云云
;安得謂之‘有《夏書》無《虞書》’乎
?竊意古人蓋以二典為《虞書》
,《大禹謨》以下為《夏書》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 《日知錄集釋》,岳麓書社1994年版73頁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断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商書》、《周書》的名稱
。(戰(zhàn)國時代
,“書”有泛指書寫品
,不必專指史官所記者
。)到了漢代
, 學(xué)者們將幸存下來的這些《書》統(tǒng)稱為《尚書》
。王充《論衡?正說》:“《尚書》者
,以為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
。”如王充所說,其解有二: 一
、尚指上古
,由來久遠(yuǎn)
;二
、尚指帝王,高居在上
。這比那些“依違作意以見奇”的解說平實(shí)近真
,可以信從
。
由于年代久遠(yuǎn)
,它命途多舛;由于多人解說
,它歧義紛出;由于輾轉(zhuǎn)傳抄,它錯訛百出
;由于語言文字習(xí)慣的變遷
,它字句古奧
,難以詮釋
;又由于在社會政治生活 中影響巨大
,先秦文獻(xiàn)與后世儒家的解說或編造混雜而下
,真?zhèn)坞y辨
。盡管如此
,歷代學(xué)者不敢輕視
、不予迴避
,默默誦習(xí)
,孜孜考索
,終使《尚書》不斷流傳
,歷 兩三千年以至于今日
。
《尚書》之難讀
,是不爭的事實(shí)
。唐代文學(xué)家
、古文運(yùn)動首領(lǐng)韓愈曾有“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的感嘆
。近代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云:
《詩》、《書》為人人誦讀之書
,然于六藝中最難讀
。以弟之愚暗
,于《書》所不能解者
,殆十之五
,于《詩》亦十之一二
。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
,竟稱于《書》所不能解者近半
!此雖自謙之詞,實(shí)亦無奈之嘆。
《尚書》研究之艱辛
,《尚書》命途之多舛
,真可令人浩嘆
!過去兩千年間的情景
,在后文介紹《尚書》文字今古
、版本真?zhèn)巍⑵看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章句疑惑時自將涉及
。我們僅以晚近學(xué)者的研究經(jīng)歷略舉數(shù)例
,可見一斑
。
清代《尚書》學(xué)之被譽(yù)為“集大成”者孫星衍
,自乾隆五十九年至嘉慶二十年(1794—1815)
,歷時二十余年
,撰成《尚書今古文注疏》
,自知“必多疏漏謬誤之處”
;之所以匆忙付梓,實(shí)因:
既有厥逆之疾
,不能夕食
,恐壽命之不長
,亟以數(shù)十年中條記《書》義編纂成書……人之精神自有止境
,經(jīng)學(xué)淵深
,亦非一人所能究極。(《尚書今古文注疏?序》)
匆忙出書
,目的在“聊存梗概
,以俟后賢”
,并且承諾“或炳燭馀光,更有所得
,尚當(dāng)改授梓人
,不至詒譏來哲也”
。
山東棲霞人牟庭(1759—1832)
,窮畢生精力完成兩部大著:一是《詩切》
,一是《同文尚書》
。后者自三十歲左右始撰
,至基本脫稿時已六十三歲,又繼 續(xù)修改至七十四歲辭世
,尚未定稿。其子牟房將書稿攜至浙江刻版
,遇太平軍攻浙,急將書稿移回山東
。數(shù)十年后王懿榮得到書稿,亦想校刻
,因八國聯(lián)軍入京,身 死書亡
。又?jǐn)?shù)十年王獻(xiàn)唐得到書稿,清抄一本,將要排印
,七七事變又作
。到了1958年,獻(xiàn)唐先生高興地為之作序
,以為終將印行,不料稍一耽擱
,“文革”又 起。歷時百余年
,三位想刻印之人四遇厄逆
,竟都未能如愿
。所幸者1982年
,齊魯書社終令此書問世
,實(shí)現(xiàn)先賢遺愿
。
現(xiàn)代國學(xué)大師顧頡剛立志將《尚書》徹底整理一番
,編輯一部《尚書學(xué)》
。其先期工作分四步:
第一是把各種字體的本子集刻成一編
,看它因文字變遷而沿誤的文句有多少
。第二是把唐以前各種書里所曾引用的《尚書》句子輯錄出來
,參校傳本的異同,并窺見 逸《書》的原樣。第三是把歷代學(xué)者討論《尚書》的文章匯合整理
,尋出若干問題的結(jié)論。第四是研究《尚書》用字造句的文法,并和甲骨金文作比較。最后才下手 去作《尚書》全部的考定
。(《尚書通檢?序》)
而在此四步之先
,還有《尚書通檢》的編定,這是1936年的事
。然顧氏萃其大半生精力
,亦未能完成宏愿
。其四項(xiàng)任務(wù)中第一項(xiàng)
,顧氏與版本目錄學(xué)家顧廷龍合 作,于20世紀(jì)三十年代已著手摹寫刻版,并于1935年發(fā)出《出版預(yù)告》(見《古史辨》五),有“著手已歷三年”
,“刊刻逾半,年內(nèi)可望出版”之語
。旋因 日軍深入華北,未能成書(其驚險經(jīng)過及同人頑強(qiáng)努力之情
,可閱顧廷龍《尚書文字合編?后記》)
。其后動亂不止
,至1982年顧廷龍重新整理編纂
,有上海圖 書館孫起治協(xié)助
,歷時又十二年;在《出版預(yù)告》六十年之后的1996年
,終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顧氏計劃中最后一項(xiàng),其實(shí)只完成《尚書》中一篇《大誥》的譯證工作
。《尚書大誥譯證》歷時八年
,四易其稿,成書約70萬字
,惜又遇“文革”
,至今尚未能按原貌出版
。
由此數(shù)例
,足可見《尚書》詮釋難度之超常和文化價值之超常
。其所以有如此強(qiáng)大的生命力
,是因?yàn)橹腥A民族的文明進(jìn)步不能缺少《尚書》這塊宏大而堅(jiān)固的基石
。

二、《尚書》的流傳
《尚書》既從上古傳下,篇目自應(yīng)極多
,字形自是奇古
。遙想當(dāng)年官府柱下,典冊累積充棟。然竹木簡冊易為蟲蛀斷爛,而量大又難以重新抄寫
。年代久遠(yuǎn),史料難 免殘缺
。虞夏之世傳下者
,寥若晨星
。商代傳世史料亦不可多得
。周代文獻(xiàn)本是很豐富的
。王室衰微后
,天子失官
,禮樂卜史流散四方
。凌夷而至春秋末年
,孔子 “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
、《書》
,修起禮樂”(《史記?儒林列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诱砉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追跡三代之禮
,序《書傳》,上紀(jì)唐虞之際
,下至秦穆
, 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有學(xué)者認(rèn)為孔子與《書》關(guān)系不大
,認(rèn)為史遷此語是漢武帝時社會上漸漸產(chǎn)生出的論調(diào)
。我們認(rèn)為既然孔子“以《詩》
、 《書》
、《禮》
、《樂》教弟子”
,且孔子對詩
、禮、樂都進(jìn)行過整理
,“序(編次)《書傳》”亦應(yīng)可信
。至于其所編次是否即漢初伏生傳出的本子
,尚可討論
。 然作為教材
,亦不可能有很大部頭
。
到了戰(zhàn)國時期
,大國紛爭,諸侯對典籍中不利于自己的部分自然不滿

《漢書?藝文志》說:“及周之衰
,諸侯將逾法度
,惡其害己
,皆滅去其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易陨眺北阌小办軙敝h
。韓非則認(rèn)為世之愚學(xué)“多誦先古之書,以亂當(dāng)世之 治”(《韓非子?奸劫弒臣》)
,“儒以文亂法
,俠以武犯禁”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
,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
,以吏為師”(《韓非子?五蠹》)。延及秦始 皇三十四年(前213)
,丞相李斯建言:

臣請史官非秦紀(jì)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
,天下敢有藏《詩》
、《書》
、百家語者,悉詣守
、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
、《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見知不 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
,黥為城旦。所不去者
,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xué)法令
,以吏為師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始皇帝制曰:“可
。”
此為中國上古文化之最大浩劫
!始皇帝欲使其政權(quán)“傳之萬世”而焚書
,其實(shí)是使政權(quán)失去了精神支柱
,使人人盡可為豺虎
。燒書之后不到六年,秦王朝土崩瓦解
。
漢王朝建立之后,有識之士便致力于先秦文獻(xiàn)的搜集
。正如西漢末年劉歆所說:

漢興,去圣帝明王遐遠(yuǎn)
,仲尼之道又絕
,法度無所因襲……至孝惠之世
,乃除挾書之律
,……至孝文皇帝
,始使掌故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天下眾書
,往往頗 出
,皆諸子傳說
,猶廣立于學(xué)官
,為置博士……至孝武皇帝,然后鄒魯梁趙
,頗有《詩》
、《禮》
、《春秋》先師
,皆起于建元之間
。(《漢書?楚元王傳》附劉歆 《移讓太常博士書》)
又《史記?儒林列傳》云:
漢興
,然后諸儒始得修其經(jīng)藝
,講習(xí)大射鄉(xiāng)飲之禮……及今上即位
,趙綰
、王臧之屬明儒學(xué),而上亦鄉(xiāng)之
。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xué)之士
。自是之后,言《詩》
,于魯則 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
,于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
,自濟(jì)南伏生
;言《禮》
,自魯高堂生
;言《易》
,自淄川田生;言《春秋》
,于齊魯自胡毋生
,于趙自董仲 舒
。由史遷此處所列
,可知武帝之世已立有五經(jīng)博士
。《詩》有魯(申公)
、齊(轅固)、韓(太傅)三家
,《書》有伏生,《禮》有高堂生
,《易》有田生, 《春秋》有胡毋生
、董仲舒兩家。
以上諸家博士
,皆“諸子傳說”
,即由先師傳講,用漢時流行之隸書寫成(后世為區(qū)別隸書寫成的書與出于“山巖屋壁”
、用先秦文字寫成的古書,即稱博士所掌隸 書所寫為“今文經(jīng)”)
。諸家各有所掌
,其師從有自
,不敢有一字之出入
。且其老師之列于學(xué)官
,往往經(jīng)過出生入死的政治斗爭。例如傳魯《詩》的申公
,得罪楚王 劉戊
,遭腐刑
;其弟子王臧(景帝時為太子少傅
,武帝時為郎中令)
、趙綰(武帝時為御史大夫)
,因竇太后好《老子》言
,遷怒至綰
、臧
,下獄死
。又如齊《詩》 轅固生
,景帝時博士
,因貶《老子》書為“家人言”(猶今人說是“農(nóng)夫之見”)
,竇太后怒,令“入圈刺豕”(試以“家人”之事)
,幸有景帝給以利刃得免一 難
。這里表面是一語惹禍,實(shí)質(zhì)上涉及治國方略
。竇太后死后,儒學(xué)得興
。各級官吏
,多用能誦儒經(jīng)者
。西漢初年公卿大臣如絳
、灌之屬
,多介胄武夫
;武帝建元六 年(竇太后崩)之后
,“則公卿大夫士吏
,斌斌多文學(xué)之士矣”(《史記?儒林列傳》)

“今文”《尚書》,出自濟(jì)南伏生
。伏生
,秦時博士
,遇焚書
,藏書壁中
。漢立
,求其書
,得二十九篇
;(《尚書》篇目問題
,詳見第三節(jié))教授于齊魯之間,傳 濟(jì)南張生及歐陽生
。文帝欲召伏生進(jìn)京,時伏生九十余歲
,老不能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即晁錯或作鼂錯)往受之
。其后,以《尚書》得顯者
,有兒 寬、周霸
、孔安國、賈嘉等
。
武帝之后,宣帝
、元帝時,五經(jīng)博士續(xù)有增列
,皆為“今文”,計十四家
;其中《尚書》為歐陽、大小夏侯三家
。

伏生之孫曾以治《尚書》見征召
,然其不能講誦
,故無“伏氏”《尚書》
,而由歐陽生與張生傳下
。歐陽生
,名容
,字和伯
,清人張金吾《兩漢五經(jīng)博士考》卷三 20-21頁引歐陽修族譜
。見《叢書集成?初編》
。授千乘(今山東廣饒附近)兒寬
。寬以《尚書》教歐陽生之子
,其后累世相傳
,因此《尚書》歐陽氏學(xué)最有勢 力
。濟(jì)南張生教夏侯都尉,傳夏侯始昌
;始昌傳勝,勝又學(xué)于兒寬門人簡卿
。勝為學(xué)務(wù)于精熟
,又能打破門戶之見
,故自成一家
。勝傳從兄之子夏侯建
。建又受學(xué)于 歐陽高
,且又向五經(jīng)諸儒請教與《尚書》有關(guān)內(nèi)容,遂自成一家
。大(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ńǎ┫暮钣谛鄹事度辏ㄇ?1)列為《尚書》博士
。
再說景帝時之孔安國
,為孔子后裔
,曾從兒寬受伏生所傳“今文”《尚書》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景帝子劉余徙封于魯
,是為魯恭王
。王好治宮室,欲廣其 宮
,壞孔子宅
,于屋壁得古文《尚書》及《禮記》
、《論語》
、《孝經(jīng)》等凡數(shù)十篇
,皆先秦古字
;安國為孔子后人
,悉得其書
。安國以古文《尚書》與伏生今文二 十九篇對照
,發(fā)現(xiàn)多出十六篇
。武帝建元之后
,儒學(xué)大興
,安國將書獻(xiàn)于朝廷
,不巧適逢陳皇后巫蠱之案
,相連及誅死者三百余人
,倉促之間未及討論
,更未能列于 學(xué)官
。不久安國卒
,古文《尚書》遂藏于中秘
,外人不復(fù)得見
。陳皇后巫蠱案在元光五年(前130)
。此用白新良說
,見《孔安國獻(xiàn)書考》
,《中國歷史文獻(xiàn)研究 集刊》第四集,岳麓書社1984年3月版
。
古文《尚書》的發(fā)現(xiàn)
,本為學(xué)術(shù)史上一大收獲。但因今文《尚書》已流行達(dá)數(shù)十年
,在學(xué)術(shù)界取得統(tǒng)治地位,而時人多不識古文
,又未列于學(xué)官
,盡管安國曾“以今文字讀之”(《漢書?儒林傳》)
,或在民間已有所流傳
,今文經(jīng)學(xué)家們卻不予注意
。
至西漢成帝時
,劉歆受詔與父劉向領(lǐng)校中秘圖書
。劉歆發(fā)現(xiàn)中秘所藏左氏《春秋》
、毛《詩》
、逸《禮》、古文《尚書》
,內(nèi)容詳于今文
,文字多有不同
,便想促其列于學(xué)官
。哀帝時
,令歆以古文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經(jīng)義
,諸博士竟不肯置對
。歆憤然寄信責(zé)讓諸位太常博士
,其中說:
孝成皇帝閔學(xué)殘文缺
,稍離其真
,乃陳發(fā)秘藏
,校理舊文
,……以考學(xué)官所傳
,《經(jīng)》或脫簡
,《傳》或間編。傳問民間
,則有魯國桓公、趙國貫公
、膠東庸生之 遺,學(xué)與此同
,抑而未施。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
,綴學(xué)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茍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
;煩言碎辭
,學(xué)者疲老且不能究其一 藝
;信口說而背傳記
,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抱殘守缺
,挾恐見破之私意
,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驊讯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考情實(shí)
,雷同相從
,隨聲是非……深閉固距而不肯 試
,猥以不誦絕之
,欲以杜塞余道
,絕滅微學(xué)
。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
,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且此數(shù)家之事
,皆先帝所親論
,今上所考視
。其古文 舊書
,皆有征驗(yàn)
,外內(nèi)相應(yīng)
,豈茍而已哉
?夫“禮失而求之于野”
,古文不猶愈于野乎
?……若必專己守殘
,黨同門
,妒道真
,違明詔
,失圣意
,以陷于文吏之議, 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ā稘h書?楚元王列傳》附《劉歆傳》)
劉歆一番議論擊中了今文經(jīng)學(xué)的要害
。故雖言辭肯切
,卻招來諸儒怨恨
。光祿大夫龔勝以辭職相要挾
;大司空師丹上奏稱劉歆“改亂舊章
,非毀先帝所立”。劉歆懼誅求退
,以病免官
。

平帝時王莽擅權(quán)
。莽少時與歆俱為黃門郎
,頗看重歆
,遂召回
,累遷至封紅休侯
,典儒林之官
。莽稱帝
,封劉歆為“國師”、“嘉新公”
。除古文《尚書》外,逸 《禮》
、毛《詩》等古文經(jīng)都得到重視。凡“通知其意者
,皆詣公車”進(jìn)京,“記說廷中”
,“將令正乖繆
、壹異說”(《漢書?王莽傳》)
。
東漢建立
,光武中興
,全盤否定王莽所立古文經(jīng)學(xué)
;仍立十四博士(《易》有施
、孟
、梁丘
、京氏
,《尚書》歐陽
、大小夏侯
,《詩》齊、魯
、韓
,《禮》大小戴
, 《春秋》嚴(yán)
、顏
。見《后漢書?儒林列傳》)
,皆今文
。章帝建初年間
,大會諸儒于白虎觀
,考論五經(jīng)同異
。其結(jié)果是由班固起草
,以章帝名義著為定論的《白虎通 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谆⑼x》是今文經(jīng)學(xué)與陰陽五行思想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可以說
,東漢時期愚昧虛妄的讖緯神學(xué)的盛行
,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與此同時
,章帝也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
、毛《詩》
、穀梁和左氏《春秋》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半m不立學(xué)官
,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給事近署,所以網(wǎng)羅遺逸
、博存眾家”(《后 漢書?儒林列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哉f
,古文經(jīng)學(xué)的地位
,也開始得到官方承認(rèn)
。而此時期保持清醒頭腦的正宗儒家學(xué)者
,自然地把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古文經(jīng)學(xué)
。
據(jù)《后漢書?儒林列傳》
,習(xí)古文《尚書》而成為“博士”者有二人
。一為“薦補(bǔ)博士”
,一為“特征博士”
。汝南人周防
,初習(xí)今文,后師事徐州刺史蓋豫
,受 《古文尚書》,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40萬言
。太尉張禹薦周防為補(bǔ)博士。陳留人楊倫
,師事司徒丁鴻,習(xí)《古文尚書》
,后特征博士
。楊倫先后三次得以公車 征
,皆因直諫不合
,歸
,閉門講授
。史評其“志乖于時”,“不能人間事”
。大將軍梁商當(dāng)權(quán),征為常山王傅
,辭疾不就
。詔敕催促
,倫曰:“有留死一尺
,無北行 一寸
。刎頸不易
,九裂不恨
。匹夫所執(zhí)
,彊于三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墒怯^之
,其志在于道
,而不在仕進(jìn)
。習(xí)古文經(jīng)學(xué)者
,往往如此
。
古文《尚書》既是西漢景帝時出自孔安國家壁中
,安國以此學(xué)傳授人是可以相信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逗鬂h書?儒林列傳》說:“魯人孔安國傳古文《尚書》
,授都尉朝
,朝授膠東 庸譚
,為《尚書》古文學(xué)
,未得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擞棺T應(yīng)即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中所提到的膠東庸生。既未列學(xué)官
,便在民間流行。而孔氏自安國下亦世世傳習(xí)古文《尚 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踪以娓缸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曾對仕王莽千乘郡守的友人說:“吾有布衣之心
,子有袞冕之志
;各從所好
,不亦善乎
!道既乖矣
,請從此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逗鬂h書?儒林列 傳》)由此語可見古文經(jīng)學(xué)與今文經(jīng)學(xué)在致思方向上是有區(qū)別的
。這種區(qū)別也是今
、古文經(jīng)學(xué)者長期相爭難以相容的重要原因
。
東漢初
,扶風(fēng)茂陵人杜林從西州(今甘肅境)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
,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以授東海衛(wèi)宏、濟(jì)南徐巡
,曰:“林流離兵亂
,常 恐斯經(jīng)將絕
。何意東海衛(wèi)子
、濟(jì)南徐生復(fù)能傳之,是道竟不墜于地也
。古文雖不合時務(wù)
,然愿諸生無悔所學(xu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逗鬂h書》卷二十七)于是古文《尚書》遂得流 行。
杜林所傳古文《尚書》
,與孔安國家傳出者似有不同
,因其缺少所謂“逸十六篇”
。但林之所以“寶之”
,文字語句自有諸多不同于今文者
。不能說是杜林參照其中 “一卷”
,用古文字體寫今文二十九篇
,就寶貴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逗鬂h書?儒林列傳》載:“扶風(fēng)杜林傳古文《尚書》
,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xùn)
,馬融作傳
,鄭玄注解
,由是古文 《尚書》遂顯于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碑?dāng)時一流學(xué)者如此服膺杜林
,絕非偶然
。
賈逵
,扶風(fēng)人,賈誼九世孫
。其父徽
,從塗惲受古文《尚書》。逵承父業(yè)
,且兼通今文五經(jīng),章帝時入講北宮
、白虎觀及南宮云臺
。他批評劉歆不該恃其義長,輕率 移書責(zé)讓太常博士
,以至諸儒不服,相與排斥
,致古文經(jīng)遭埋沒厄運(yùn)
。因逵多次為章帝講到古文《尚書》
,帝詔令逵撰《歐陽
、大小夏侯尚書
、古文尚書同異》
。逵 纂集為三卷
,帝給以肯定
。

馬融
,扶風(fēng)人
,博通經(jīng)籍
,拜校書郎中
,詣東觀典校秘書
,注《孝經(jīng)》
、《論語》
、《詩》
、《易》
、《三禮》、《尚書》等
。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
,教養(yǎng)諸生常有千數(shù)
。
鄭玄,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入太學(xué)
,師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
、公羊 《春秋》等今文經(jīng)
,又師事東郡張恭祖受《左氏春秋》
、《古文尚書》等
。以山東無足問者
,乃西入關(guān)
,師事扶風(fēng)馬融
。融素驕貴
,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
,而由高業(yè) 弟子傳授
。融集諸生考論圖緯
,聞玄善算術(shù)
,乃召見
。玄因得質(zhì)疑諸疑義
。問畢辭歸,融喟然嘆曰:“鄭生今去
,吾道東矣
!”
時任城何休好公羊?qū)W
,著《公羊墨守》
、《左氏膏肓》
、《穀梁廢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洞呵铩饭騻鳛榻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左氏傳為古文。鄭玄乃著《發(fā)墨守》
、《鍼膏肓》
、《起廢疾》
; 其融合今古文
,打破門戶之見的能力
,由此可見
。正如其《戒子書》所說:“但念述先圣之元意
,思整百家之不齊
,亦庶幾以竭吾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逗鬂h書》本傳)玄所 注
,有《尚書》
、《尚書大傳》
、《毛詩》等十余種
,又著《駁許慎五經(jīng)異義》
、《毛詩譜》等凡百余萬言
。
在賈逵、馬融
、鄭玄等人努力之下,古文經(jīng)學(xué)遂得顯明于世
。然終漢世,官方仍以今文經(jīng)為定本
。漢靈帝熹平四年(175),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
,刊于石碑
, “為古文、篆
、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yàn)
,樹之學(xué)門
,使天下咸取則焉”(《后漢書?儒林列傳》)
。熹平石經(jīng)的《尚書》參校了古文《尚書》字體
,但用的還是今文
。 若據(jù)《后漢書》字面
,則熹平石經(jīng)為三種字體。據(jù)《水經(jīng)注》酈道元身在北魏
,得目驗(yàn)原碑,記漢石經(jīng)不言三體
,下言曹魏正始中又立古、篆
、隸三字石經(jīng),可知漢 石經(jīng)字應(yīng)為一體
。如是則南朝劉宋范曄著《后漢書》時所記有誤
。至于刻石經(jīng)所用今文經(jīng)是歐陽氏抑或大夏侯《尚書》的文字
,學(xué)者們各持有故
,尚未可遽定
。
十年之后
,“黃巾大起義”爆發(fā)
。董卓之亂
,中國古代文獻(xiàn)又遭浩劫
,喪及殆盡
。 及至曹魏代漢
,采掇遺亡
,藏于秘書中外三閣,且設(shè)中經(jīng)秘書監(jiān)管理典籍
,收集群書近三萬卷
,又得汲冢中竹書
,略具規(guī)模
。
曹魏建國不久復(fù)立五經(jīng)博士
。此時古文經(jīng)學(xué)已占上風(fēng)
,鄭玄諸注最為流行
。其后王肅以散騎常侍領(lǐng)秘書監(jiān)
,兼崇文觀祭酒
。肅女適司馬氏生晉武帝司馬炎
,權(quán)勢煊赫 不可一世
。肅年十八時
,讀揚(yáng)雄《太玄》而更為之解
,竟得傳世
。《隋書?經(jīng)籍志》有《揚(yáng)子太玄經(jīng)》七卷
,王肅注。又《華陽國志?蜀郡士女?揚(yáng)雄?贊》云: “其玄源淵懿
,后世大儒張衡、崔子玉
、宋仲子、王子雍皆為注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卑矗和趺C字子雍
。肅習(xí)古文經(jīng)
,肯定賈
、馬之學(xué)而不容鄭玄
,于是采會同異,另為《尚書》
、 《詩》
、《論語》
、《三禮》
、《左氏》等書之解
,以及其父王朗所作《易傳》,皆列于學(xué)官
。如清人張惠言所言:“肅著書,務(wù)排鄭氏
。馬鄭不同者則從馬;馬與 鄭同則并背馬
。然其訓(xùn)詁
,大義出于馬鄭者十七
,疑出于馬鄭者其父朗之學(xué)也
;掊擊馬
、鄭者
,肅之學(xué)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鞭D(zhuǎn)引自盧弼《三國志集解?魏書?王朗傳》注
,中華書 局1982年版287頁
。
以今文古文言之
,則如皮錫瑞所云:肅“雜糅今古與鄭君同
,而立意與鄭君為難
。鄭注書從今文
,則以古文駁之
;鄭從古文
,則又以今文駁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jīng)學(xué)通論》
,中華書局1954年版85頁
。
平心而論
,肅難鄭
,往往言之成理
。試舉三例:一
,鄭玄說孔子纂《書》
,乃尊而命之曰《尚書》,“尚”者“上”也
;肅謂“上所言,史所書
,故曰《尚書》”。 肅說平實(shí)
。二
,玄以為舜“流四兇”在禹治水之后
;肅謂“若待禹治水功成后以鯀為無功
,殛之
,是為舜用人子之功而流放其父
,則禹之勤勞適足使父致殛
。為舜失 ‘五典克從’之義
,禹陷三千莫大之罪
;進(jìn)退無據(jù)
,亦甚迂哉”
。肅說有理
。三
,“曰若稽古”,玄解“稽古同天
,言堯同于天”
,肅解為“順考古道而行之”
。肅 解較妥。轉(zhuǎn)引自盧弼《三國志集解?魏書?王朗傳》注
,中華書局1982年版287頁
。
《隋書?經(jīng)籍志》有王肅注《尚書》十一卷
、王肅撰《尚書駁義》五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有肅注《尚書》十卷
、肅撰《尚書釋駁》五卷
、《尚書答問》三卷,及 《易》
、《詩》
、《周官》
、《春秋左氏傳》
、《儀禮》
、《孝經(jīng)》等,肅皆有注
。肅又撰《圣證論》以譏短鄭玄。肅與鄭皆治古文經(jīng)
,然不相能至于此。史家評肅 “好下佞己”
,喜歡下屬恭維自己。其意欲貶鄭揚(yáng)己
,取而代之;然終未能得逞
。
曹魏正始年間
,再刻石經(jīng),每字用三種字體古文、篆書
、隸書寫成;《尚書》和《春秋左氏傳》
,已采用了古文經(jīng)經(jīng)文
。然此時所謂博士
,率皆粗疏
;弟子則往往為 避兵役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高才子弟則醉心“三玄”(《周易》
、《老子》
、《莊子》)
,這是為逃避曹氏與司馬氏的權(quán)利之爭,也是對深受讖緯滲透的東漢經(jīng)學(xué) 的反叛
;魏晉時期,儒學(xué)演變?yōu)椤靶W(xué)”。
政治腐敗
、儒學(xué)衰敗的結(jié)果,是中原文化的又一次浩劫:永嘉之亂
。
繼晉惠帝時“八王之亂”后上臺的晉懷帝,年號永嘉(307—313)。時東海王司馬越專政
,司馬氏諸子弟繼續(xù)攻殺無已
。匈奴人劉淵據(jù)有今山西中部自立
。永 嘉五年(311)淵侄劉曜攻入洛陽,擄晉懷帝
,焚燒宮室
,諸王公及百官士庶死者三萬余人。如《隋書?經(jīng)籍志》所說:“惠懷之亂
,京華蕩覆;渠閣文籍
,靡有 孑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蔽簳x藏書
,毀于一旦
。今文“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并亡”。
據(jù)《晉書?荀崧傳》
,西晉置博士十九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袝酚朽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王肅二家
,依王國維《漢魏博士考》
,《書》有賈
、馬
、鄭、王四家。依蔣善國考
,則為鄭王二氏。見 蔣善國《尚書綜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130頁。皆為古文
。到了東晉,元帝踐阼
,簡省博士,置“《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等 九人。此處“《古文尚書》孔氏”是馬融
、鄭玄都沒有見過的“安國注”《尚書》,是東晉忽然新出之書,至唐時竟取鄭氏而代之。其后流傳上千年,至明清才被學(xué) 者判為“偽書”(《尚書》篇目真?zhèn)?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詳見第三?jié))
。
東晉《尚書》博士無王氏之學(xué),可知永嘉喪亂之后
,王氏之學(xué)漸廢
。南朝“孔安國傳”漸行
,北朝則流行鄭玄注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笔?儒林傳》說:
大抵南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江左:《周易》則王嗣輔,《尚書》則孔安國
,《左傳》則杜文凱
。河洛:《左傳》則服子慎
,《尚書》
、《周易》則鄭康 成……南人簡約,得其英華
;北學(xué)深蕪
,窮其枝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计浣K始
,要其會歸
,其立身成名
,殊方同致矣。 “江左”即南朝
,“河洛”即北朝。北朝流傳鄭玄所注《尚書》
,不知南朝有“孔氏注本”
。至陳時
,費(fèi)甝《尚書義疏》傳到北朝
,方為“二劉”(劉焯
、劉炫)所 矚目
。

唐貞觀年間
,太宗因經(jīng)籍文字多訛謬
,儒學(xué)門派多,章句繁雜
,詔國子祭酒孔穎達(dá)與諸儒撰定《五經(jīng)》義訓(xùn),凡一百八十卷
,詔定名曰《五經(jīng)正義》,令天下傳習(xí)
。
孔穎達(dá)認(rèn)為
,《孔傳古文尚書》雖然流行最晚
,然“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尚書正義序》)
,奉敕撰《尚書》義訓(xùn)
,即以安國所注之本為據(jù)

《尚書正義》二十卷
,成書于貞觀十六年(642)
,高宗永徽二年(651)復(fù)有增損
,成為定本
。

《尚書》的文字字形
,在殷周時期應(yīng)與今日所見殷周青銅器銘文一致
。到戰(zhàn)國則應(yīng)與出土戰(zhàn)國簡牘帛書一致
。西漢初,伏生用當(dāng)時流行的隸書寫成
。后來孔壁中出書 系以先秦古字寫成,藏于中秘
,西漢末古文經(jīng)學(xué)派出現(xiàn),于是稱伏生書為“今文《尚書》”
。東漢杜林在西州所得漆書古文《尚書》,鄭玄以其筆畫形似蝌蚪稱之為 “科斗書”
。漢熹平石經(jīng)用“今文”隸書寫成
。曹魏正始石經(jīng)用古
、篆
、隸三體寫成
,其章句所依據(jù)則是古文《尚書》
。東晉時依古字筆畫,用隸書寫成
,稱“隸古 定”
;時人范寧又曾將“隸古定”寫成當(dāng)時通行的正體隸書
,以便諸生誦讀
。唐玄宗天寶三載,“詔集賢學(xué)士衛(wèi)包改古文從今文”(《新唐書?藝文志》)
,這里所 謂“古文”,實(shí)為“隸古定”
;這里所謂“今文”實(shí)為唐時流行之楷書。唐文宗開成二年(837)
,又據(jù)衛(wèi)包寫本刻成石經(jīng),以免傳寫錯訛
。五代以下千有余年
, 《尚書》刊本文字悉依此經(jīng)
。此經(jīng)二萬七千余字,至今基本完整
,藏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館。其價值自應(yīng)在宋明以來各種版本甚至敦煌石室經(jīng)卷之上
。
《尚書》的“今古文之爭”
,到孔穎達(dá)這里告一段落
。它留給人們的遺憾是很多的
。這里有文字詮釋之爭
,有治學(xué)方法之爭
,也有門戶派別之見
。許多本可以討論清楚的文字
、訓(xùn)詁,變得無法判別
,變成永久的困惑。
形式上
,古文經(jīng)學(xué)取得了勝利
。后來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它是以“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安國傳”的形式取得的勝利
。真正的古文《尚書》失傳了。后人剝?nèi)プ鱾蔚某煞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發(fā)現(xiàn)真實(shí)可靠的先秦史料,即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
,被偽“孔安國”注之《古文尚書》保存下來
。

、《尚書》“經(jīng)”
、“傳”的真?zhèn)螁栴}
《尚書》經(jīng)文的真?zhèn)螁栴}
,學(xué)術(shù)界多以秦始皇帝焚書為界
。凡形成于先秦的文獻(xiàn)典籍皆認(rèn)為“真”
;秦火之后
,后人編造而冒稱《尚書》經(jīng)文者為偽。解說《尚書》經(jīng)文的《傳》
,也有后人所撰而冒稱前賢所撰的現(xiàn)象;因其所冒者為西漢武帝時的孔安國
,故被稱為“偽孔《傳》”。
始皇焚書
,《尚書》首當(dāng)其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姟啡傥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人多能諷誦
;《易》為筮卜之書而得免
;《禮》本不完整
,雖因秦焚而散亡
,后人可陸續(xù)搜集整理;《春秋》經(jīng) 文
,本有瞽史口授之傳統(tǒng)
,其所寓褒貶刺譏之義
,亦由口授而不必書具
,故受害較小。唯有《尚書》遭焚禁最嚴(yán)
,亡數(shù)十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稘h書?藝文志》說:
《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纂焉
,上斷于堯
,下訖于秦凡百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仂軙麑W(xué)
,濟(jì)南伏生獨(dú)壁藏之
。漢興
,亡失
,求得二十九篇
。
西漢之世,多方征求遺書
,獻(xiàn)書有賞
,便有作偽者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儒林傳》載:
世所傳《百兩篇》者
,出東萊張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shù)十
,又采《左氏傳》
、 《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數(shù)簡
,文意淺陋
。成帝時求其古文者
,霸以能為《百兩》征,以中書校之
,非是。
按西漢成帝時
,征求為《尚書》學(xué)者。山東萊州人張霸根據(jù)傳說孔子所作的百篇之《序》
,編造了《百兩》之篇所謂《尚書》
,獻(xiàn)于成帝
,帝命找出宮中秘藏之古文 《尚書》校對
,不能對應(yīng)
。于是將霸交有司處理
。有司認(rèn)為霸欺君罪當(dāng)至死
。成帝惜其才高
,不誅,且不滅其文
。故《百兩篇》居然還在世間流傳。
據(jù)此
,可知《尚書》或許本有百篇之多
,因殘缺不全難以解說遂秘藏宮中書庫
。世間徒聞有百篇而不得見
,遂有張霸起而作偽。張書未毀
,傳在世間,有可能躲過赤 眉
、董卓
、永嘉諸亂。有人認(rèn)為東晉時忽然出現(xiàn)偽古文《尚書》
,很可能是在張霸偽書基礎(chǔ)上改作而成。然從文辭看
,霸書淺陋(例如《論衡?感類篇》引霸書《百 兩篇》有“伊尹死
,大霧三日”語
,王充不信
,馬
、鄭諸儒亦不信)
。東晉所出“古文”《尚書》淺則淺矣,卻絲毫不陋
。說后者承襲前者,證據(jù)不足
。
所謂《孔傳古文尚書》,東晉元帝時出
。據(jù)隋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說:

江左中興
,元帝時豫章內(nèi)史枚賾段玉裁謂“賾”當(dāng)作“頤”
。黃焯據(jù)唐寫本《尚書音義?舜典》下作“梅阜責(zé)”
,認(rèn)為“阜責(zé)”即“賾”之變體
。宋本《釋 文》及注疏并訛作“頤”
,段說不可從。見黃焯《經(jīng)典釋文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罚腥A書局1980年9月第1版第6頁
。又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第五”“”字下 云:“古人名頤者字真
,晉枚頤字仲真
,作梅賾者誤
;李頤字景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粍t唐代已訛
?本文暫從唐人
,定作“梅賾”
。奏上《孔傳古文尚書》
,亡《舜典》一篇
,購 不能得
,乃取王肅注《堯典》從“慎徽五典”以下分為《舜典》篇以續(xù)之,學(xué)徒遂盛
。
此《孔傳古文尚書》前有一篇《序》(后人為與每篇前《小序》區(qū)別,稱之為《大序》)
,其中講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則作《大序》的應(yīng)是孔子后人
。其中 又有“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
,……會國有巫蠱事
,經(jīng)籍道息,用不復(fù)以聞
。傳之子孫,以貽后代
,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
,亦所不隱也”
。據(jù)此
,陸德明
、 孔穎達(dá)均認(rèn)為作《傳》者乃漢武帝時孔安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犊讉鞴盼纳袝酚纱说妹?/span>
為弄清《孔傳古文尚書》真?zhèn)螁栴}
,讓我們先熟悉一下此“孔傳”《尚書》的篇目:

1.堯典
,2.舜典,3.大禹謨
,4.皋陶謨,5.益稷
,6.禹貢,7.甘誓
,8.五子之歌
,9.胤征
,10.湯誓
,11.仲虺之誥
,12.湯誥
,13. 伊訓(xùn),14.太甲上
,15.太甲中,16.太甲下
,17.咸有一德,18.盤庚上
,19.盤庚中
,20.盤庚下
,21.說命上
,22.說命中,23.說命 下
,24.高宗肜日,25.西伯戡黎
,26.微子,27.泰誓上
,28.泰誓中
,29.泰誓下
,30.牧誓
,31.武成,32.洪范
,33.旅獒,34. 金縢
,35.大誥,36.微子之命
,37.康誥
,38.酒誥
,39.梓材
,40.召誥,41.洛誥
,42.多士,43.無逸
,44.君奭,45.蔡仲之 命
,46.多方
,47.立政
,48.周官
,49.君陳
,50.顧命
,51.康王之誥,52.畢命
,53.君牙,54.冏命
,55.呂刑,56.文侯之 命
,57.費(fèi)誓
,58.秦誓
五十八篇加上書前“大序”
,凡五十九篇
。
孔穎達(dá)曾見到鄭玄所注《尚書》
。此五十八篇目有三十三篇與鄭注本同
,余二十五篇是《孔傳古文尚書》新增多者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追f達(dá)在《堯典》“虞書”二字下有一《疏》
,列出增多二十五篇篇名:
大禹謨一
,五子之歌二
,胤征三,仲虺之誥四
,湯誥五,伊訓(xùn)六
,太甲三篇九,咸有一德十
,說命三篇十三
,泰誓三篇十六
,武成十七
,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
,蔡仲之命二十,周官二十一
,君陳二十二,畢命二十三
,君牙二十四
,冏命二十五
。
篇目與鄭注本相同的三十三篇
,大體就是伏生所傳二十九篇。二十九篇何以成為三十三篇
?《孔傳古文尚書?序》這樣解說:

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堯典》,《益稷》合于《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
,《康王之誥》合于《顧命》。

這就是說
,《孔傳古文尚書》中的《舜典》是從伏生的《堯典》中分出來的
,《益稷》是從《皋陶謨》中分出來的
,《盤庚》一分為三,《康王之誥》是從《顧命》 中分出來的
。這樣就增多了五篇。伏生所傳二十九篇
,本來《顧命》與《康王之誥》就是分開的,按:此依皮錫瑞說
,見《經(jīng)學(xué)通論?書經(jīng)》:“論伏生傳經(jīng)二十九 篇非二十八篇
,當(dāng)分顧命康王之誥為二
,不當(dāng)數(shù)序與大誓
。”因漢武帝時民間有得《大誓》一篇獻(xiàn)上
,經(jīng)博士讀說而列入《尚書》,其后便將《顧命》與《康王之 誥》合為一篇
。陳夢家《尚書通論》:“司馬遷時《顧命》與《康王之誥》分為二篇,東漢時三家今文合為一
,其故因后得《泰誓》加入
,所以有歸并的必要以保持 二十九篇之?dāng)?shù)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敝腥A書局1985年10月版第52—53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犊讉鞴盼纳袝凡蝗 洞笫摹罚碜短┦摹飞现邢氯鶄骶统闪硕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加上五 篇即是三十三篇。
伏生二十九篇(即《孔傳古文尚書》中的三十三篇)與其余二十五篇經(jīng)文之間的差異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南宋吳棫在其所撰《書稗傳》中說:
安國所增多之書
,今書目具在,皆文從字順
,非若伏生之書佶屈聱牙至有不可讀者
。夫四代之書
,作者不一
,乃至二人之手而遂定為二體乎?其亦難言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氟|《尚書考異》卷一引)
晚出的所謂“古文”二十五篇,文從字順
,伏生所傳寫為“今文”者,反而佶屈聱牙
,此事甚可怪
,難道《尚書》文句是由兩個人手定的?

到朱熹這里
,他首先懷疑所謂西漢孔安國所作的《傳》及《傳》前那篇《大序》:

某嘗疑孔安國《書》是假書
,比毛公《詩》如此高簡大段爭事〔似〕
?漢儒訓(xùn)釋文字多是如此
;有疑則闕。今此卻盡釋之
。豈有千百年前人說底話,收拾于灰燼屋壁 中與口傳之余
,更無一字訛舛
?理會不得……況先漢文章,重厚有力量
,今《大序》格致極輕
,疑是晉宋間文章。況孔《書》至東晉方出
,前此諸儒皆不曾見
,可疑 之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ā吨熳诱Z類?尚書一》余大雅錄)
朱子疑及《孔傳》及《大序》
,且認(rèn)為其出于東晉、劉宋年間
。朱子又疑及晚出二十五篇經(jīng)文:

孔壁所出《尚書》如《禹謨》、《五子之歌》
、《胤征》、《泰誓》
、《武成》、《冏命》
、《微子之命》、《蔡仲之命》
、《君牙》等篇皆平易
,伏生所傳皆難讀
。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
,至于易底全記不得
?此不可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ā吨熳诱Z類?尚書一》萬人杰錄)
《孔傳古文尚書》另有置于各篇之前的《小序》。從熹平石經(jīng)殘石看
,這些《序》是集中附在二十九篇之后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洞笮颉氛f:
《書序》,序所為作者之意
;昭然義見
,宜相附近
。故引之各冠其篇首
,定五十八篇。
朱子對這些《小序》亦有疑問
。漢時諸儒多以為《小序》是孔子“序《書傳》”時所作
。朱子說:

某看得《書?小序》不是孔子自作,只是周
、秦間低手人作。(《朱子語類?尚書一》董銖錄)

宋以后人多從朱子
,不信《小序》為孔作
。但《小序》出自史遷之前
,對于理解經(jīng)文幫助甚大
,不應(yīng)輕視
。

朱熹門人蔡沈作《書集傳》
,不依《孔傳古文尚書》將《小序》置于各篇之首,而是依漢代例仍將所有《小序》合為一卷置于書末
;且在今文經(jīng)三十三篇前注明“今 文古文皆有”字樣,于晚出古文二十五篇則注明“今文無
,古文有”。蔡氏《集傳》將所謂“孔安國注”和孔穎達(dá)《疏》僅視作參考
,而以宋儒心性義理“二帝三王 之心法”為主旨
。至元明兩代,蔡《傳》“宋學(xué)”取代了以二孔《注》
、《疏》為代表的“漢學(xué)”,成為士子科考的主要依據(jù)
。
元人吳澄撰《書纂言》,因二十五篇之不可信
,乃棄去古文
,專釋今文
。
宋元疑《書》“古文”為偽者尚有多家
。至明梅鷟《尚書考異》,確切指斥所謂“古文”為偽書
,且具體指出二十五篇“皆雜取傳記中語以成其文”
。這在吳棫、朱 熹的基礎(chǔ)上又邁進(jìn)了一步
。梅鷟又揭示所謂“孔安國傳”之晚出。例如“瀍水“《漢書》
、《后漢書》中的《地理志》皆謂出谷城縣
,晉代才省谷城并入河南縣
,而 《孔傳》乃云“出河南北山”
。又如“積石山”
,在西南羌中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始置金城郡,而《孔傳》乃云“積石山在金城西南”
。孔安國武帝時早 卒
,載于《史記》
,史遷約卒于武帝晚年
,孔安國豈能得知昭帝時地名?
至清初
,諸多學(xué)者分別找出《孔傳古文尚書》作偽的不少證據(jù);至閻若璩(1636—1704)集其大成
。他集三十余年
,本朱子之說
,匯前賢成果
,條分縷析,以抉《古文尚書》之罅漏
;引經(jīng)據(jù)古,一一指出其矛盾之故
。由此,《古文尚書》之偽大白于天下
。
閻氏所列
,共128條
。時人毛奇齡著《古文尚書冤詞》為《古文尚書》辯護(hù)
,然“百計相軋
,終不能以強(qiáng)詞奪正理”(《四庫全書總目?經(jīng)部書類二》)
。其后
, 閻氏當(dāng)有所修正。其書缺第二卷之28
、29、30三條
,第三卷全卷33至48計十六條
,第七卷102
、108
、109
、110計四條
,第八卷122至 127計六條,共缺29條
,實(shí)存99條。很可能
,凡是證據(jù)尚欠充足或《冤詞》所駁之有理者
,徑刪去
。如此
,仍以祛千古之大疑而足以不朽,“考證之學(xué)
,則固 未之或先矣!”(《四庫全書總目》《古文尚書疏證》條)
閻氏辨“古文經(jīng)”二十五篇之偽
,首先指出其與孔壁所出十六篇古文(鄭玄將其中《九共》分作九篇計二十四篇)不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华?dú)篇名不合者其文辭不可得而同
,即篇 名之適相符合者其文辭亦豈得而盡同哉!”(《尚書古文疏證》卷一第三)又指出二十五篇偽古文外之三十三篇
,亦多有不同于伏生今文之處
。伏氏今文保存于蔡邕 書熹平石經(jīng),殘碑遺字收入宋洪適《隸釋》中有547字
。洪氏以之校偽《孔書》,其間多10字
,少21字
,不同者55字,借用者8字
,通用者11字
。閻氏 云:“余然后知此晚出于魏晉間之《書》蓋不古不今非伏非孔而欲別為一家之學(xué)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渡袝盼氖枳C》卷二第二十三)閻氏發(fā)現(xiàn)偽“古文”具體敘述中有違史 書體例的破綻多處
,一一揭示其偽
。例如:朱子說到古史例不書時(即不寫季節(jié)),二十八篇中書年
、月、月相
、干支而不書季節(jié)
,《春秋》則書年
、時
、月、干 支。閻氏曰:
大抵史各有體
,文各有例
;《書》不可以為《春秋》,猶《春秋》不可以為《書》
。今晚出《泰誓上》開卷大書曰“惟十有三年春”,豈古史例耶
?(《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四)
又如,據(jù)劉歆《三統(tǒng)歷》引《武成》“辛亥祀于天位
,粵五日乙卯乃以庶國祀馘于周廟”
,辛亥越五日為乙卯,可知“粵五日”是連帶首尾而數(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晚出《書》之《武成》說:“丁未祀于周廟……越三日庚戌
,柴,望
,大告武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倍∥吹礁鐟?yīng)書“越四日”才是
。閻氏曰:
古人之書時記事有一定之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僬a》篇“惟三月丙午朏
,越三日”則為“戊申”
;《顧命》篇“丁卯,命作冊度
,越七日”則為“癸酉”。所謂“越三日
、七日” 者
,皆從前至今為三日七日耳
,非離其日而數(shù)之也
。今丁未既祀于周廟矣,“越三日柴望”則為己酉
,豈庚戌乎?甲子之不詳而可以記事乎
?(《尚書古文疏證》卷 一第五)

閻氏之辨《孔安國傳》之偽
,承前人所見而更深入
。他指出
,漢武帝時代,《經(jīng)》與《傳》是分別成冊的
。《傳》附于《經(jīng)》文之下隨《經(jīng)》為注
,始見于東漢馬融為《周禮》作注
。所謂《孔安國傳》稱出于漢武帝時,卻已“就經(jīng)為注”
,顯系后人偽托
。
西漢孔安國曾為《論語》作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撜Z》“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安國注云:“親而不賢不忠則誅之
,管蔡是也;‘仁人’謂箕子
、微子
,來則用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爸苡H”指 管蔡,“仁人”指箕子微子
。東晉所出《尚書?泰誓中》“孔”《傳》卻說:“周,至也
。言紂至親雖多,不如周家之少
,仁人也
。”據(jù)此
,說《尚書》孔《傳》非 西漢孔安國所作,斷斷不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ㄒ姟妒枳C》卷二第十九)又
,偽古文《泰誓》經(jīng)文原文是武王在誓詞中說“予有亂臣十人
,同心同德”之后說到“雖有周親,不如仁 人”
,這里仁人確指周之“亂臣”。由此亦可推知此《泰誓》經(jīng)文必非當(dāng)年孔安國壁中所得
。
經(jīng)閻氏反復(fù)疏證
,《孔傳古文尚書》之為偽書,已成定論
。
毛奇齡撰《古文尚書冤詞》
,力辯“孔安國”作《傳》之《古文尚書》經(jīng)文為真。毛氏知安國《傳》中有安國以后地名
,他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至東晉,豫章內(nèi)史 梅賾始得安國之傳
,奏之”之文,不顧《經(jīng)籍志》上下文皆在講經(jīng)文存亡
,將“傳”字改為《傳》字
;謂賾所得《傳》中有《傳》無《經(jīng)》,說梅賾所上的是孔 《傳》
,不是《古文尚書》經(jīng)文。他又不顧《史記》
、《漢書》等載《逸書》為十六篇
,無二十五篇之說
,認(rèn)為二十五篇為真孔壁古文
。
事情正如清末學(xué)者皮錫瑞(1850—1908)所說,“閻若璩毛奇齡兩家之書互有得失當(dāng)分別觀之”
。皮氏具體列出閻證之誤十三處:

閻證古文之偽甚確。特當(dāng)明末宋學(xué)方盛
,未免沾染其說
。夫據(jù)古義以斥孔《傳》可也
,據(jù)宋人以斥孔《傳》則不可
。閻引金履祥說,以《高宗肜日》“典祀無豐于 昵”為祖庚繹于高宗之廟,其誤一也
。引邵子書以定“或十年”等年數(shù)
,其誤二也
。引程子說謂武王無觀兵事,其誤三也。駁《武成》篇
,并以文王受命改元為妄, 其誤四也
。駁孔《傳》以居?xùn)|為避居
,不為東征,其誤五也
。信金履祥以為武王封康叔,其誤六也
。信金履祥以《多方》為在《多士》前
,其誤七也
。知九江在尋 陽
,又引《水經(jīng)》云九江在長沙下雋西北,未免騎墻之見
,其誤八也。解三江亦以為有二
,與九江同
,其誤九也
。信蔡氏說
,以《康誥》屬武王,其誤十也
。移易 《康誥》、《大誥》
、《洛誥》以就其說
,其誤十一也
。謂伏生時未得小序
,其誤十二也。以金履祥更定《洪范》為文從字順
、章妥句適,其誤十三也
。(《經(jīng)學(xué)通 論?書經(jīng)》)
毛奇齡之后
,眾多學(xué)者繼閻氏之業(yè),陸續(xù)研究補(bǔ)證
,揭露《孔傳古文尚書》之偽。其著名者如惠棟(《古文尚書考》)
、程廷祚(《晚書定疑》)、王鳴盛(《尚書 后案》
、《蛾術(shù)編》)
、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江聲(《尚書集注音疏》)
、崔述(《古文尚書辨?zhèn)巍罚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
、皮錫瑞(《今 文尚書考證》)等十余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犊讉鞴盼纳袝分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終成鐵案。
此后各家多棄偽“古文”二十五篇不再講說
。然今日我輩將《尚書》作為古代思想史、學(xué)術(shù)史研究的對象
,二十五篇卻斷不可廢置不顧
!《四庫全書總目?古文尚書冤詞提要》如是說:
梅賾之書行世已久
,其文本采掇佚經(jīng)
、排比聯(lián)貫,故其旨不悖于圣人
,斷無可廢之理。而確非孔氏之原本
,則驗(yàn)證多端
,非一手所能終掩
。皮錫瑞說:
偽孔《古文尚書》自宋至今
,已灼知其偽矣,而猶相承不廢
,是亦有故。宋之不廢者,“人心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宋儒以為“道統(tǒng)”相傳
,其《進(jìn)〈尚書注〉表》
,首以 “三圣傳心”為說。而四語出偽《大禹謨》
,故宋儒雖于偽《傳》獻(xiàn)疑,而于偽《經(jīng)》疑信參半……此其遠(yuǎn)因一
。且古文雖偽而言多近理
,非止“人心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 句……此其遠(yuǎn)因二……阮元曰
,《古文尚書孔傳》出東晉,漸為世所誦習(xí)
;其中名言法語以為出自古圣賢,則聞?wù)咦鹬几缸又g
,皆得陳善納言之益
。是知 其偽而欲留為納言之益
,此近因一
,……龔自珍述莊存與之言曰:……《大禹謨》廢,“人心道心”之旨
、“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之誡亡矣!《太甲》廢
,“儉德永 圖”之訓(xùn)墜矣
!《仲虺之誥》廢
,“謂人莫己若”之誡亡矣
!《說命》廢,“股肱良臣啟沃”之誼喪矣
!《旅獒》廢,“不寶異物賤用物”之誡亡矣
!《冏命》廢
, “左右前后皆正人”之美失矣
!……是知其偽而恐廢之無以垂誡
,此其近因二
。有此四故,故得相承不廢
。(《經(jīng)學(xué)通論?書經(jīng)》)
清末學(xué)者王先謙(1842—1917)撰《尚書孔傳參正》。他認(rèn)為
,《孔傳古文尚書》雖經(jīng)官方承認(rèn)論定為偽書,“然功令所布
,家傳僮習(xí),莫敢廢也”
,他 “仍用其《經(jīng)》
、《傳》原文
,附諸考證”
,“以便讀者雅才好博,亦或取斯”
。他又說明:“今文有偽俗,不妨以古文參考
;古文無說解
,仍兼采三家所長,庶為 盡善
。”王先謙說:
自熹平石經(jīng)亡后
,今文遂無本
。二十九篇反借偽《傳》而存
。古書遺碣
,可以參證文字同異
。馬、鄭《傳》
、《注》亡佚,宋以來頗有輯本
,所當(dāng)全采以暢《經(jīng)》恉
。眾家疏解,冶為一爐
。時有管闚,弗忍割棄
。(《尚書孔傳參正?序例》)

正因如此
,我們解偽古文二十五篇經(jīng)文
,多以王氏此書為據(jù)
。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孔傳古文尚書》之作偽者,究竟是誰
?此真乃千古之謎!
朱熹疑是撰《孔叢子》之人偽作
。按《孔叢子》是孔氏子孫雜記其先祖言行之書
,托為陳涉時博士孔鮒撰
。其末卷為《連叢子》
,載有所謂漢武帝時孔臧事及東漢末孔季彥等獨(dú)家世世承傳《古文尚書》事。此書可能為孔季彥編撰
,其后又有竄改,亦有人認(rèn)為齊
、梁時好事者所為
。
明梅鷟則疑是西晉皇甫謐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追f達(dá)《堯典?虞書?疏》引《晉書?皇甫謐傳》云“姑子外弟梁柳邊得《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jì)》
,往往載《孔傳》五十八篇之書”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住妒琛酚忠稌x書》更重要一段:

晉太保公鄭沖以《古文》授扶風(fēng)蘇榆
,榆字休預(yù)
,預(yù)授天水梁柳字洪季
,即謐之外弟也
。季授城陽臧曹字彥始,始授郡守子
、汝南梅賾字仲真,又為豫章內(nèi)史
,遂于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
。
梅氏認(rèn)為是皇甫謐造《書》二十五篇、《大序》及《傳》
,冒稱安國古文以授梁柳,柳授臧曹
,曹授梅賾,遂獻(xiàn)上而施行
。(見《尚書考異?自序》)
因疑謐證據(jù)薄弱,不少學(xué)者疑到王肅
。肅有《書》注及《尚書駁義》
、《尚書答問》等,其釋義多與孔《傳》同
。陸德明《釋文?敘錄》說:“王肅亦注今文,而解 大與《古文》相類
,或肅私見《孔傳》而秘之乎
?”有此依據(jù)
,清儒疑肅者不少
,如惠棟、戴震
、王鳴盛(認(rèn)為不外乎肅、謐二人之手)
、丁宴
、皮錫瑞、王先謙等 等
。但王肅說疑點(diǎn)甚多
,近人多有揭示;且肅當(dāng)時權(quán)勢煊赫
,沒有必要偽造一部書又秘藏起來。
因《孔傳古文尚書》由東晉梅賾所上
,閻若璩引黃宗羲語曰:

原來當(dāng)兩漢時
,安國之《尚書》雖不立學(xué)官(平帝時暫立),未嘗不私自流通
,逮永嘉之亂而亡。梅賾上偽書
,冒以安國之名
,則是梅賾始偽。
由是觀之
,閻氏似疑梅賾本人作偽。
東晉時另有一名孔安國

《晉書?孔愉傳》附其子孔安國傳:
安國……以儒素顯
。孝武帝時甚蒙禮遇
,歷仕侍中
、太常……再為會稽內(nèi)史
、領(lǐng)軍將軍。安帝隆安中下詔曰:“領(lǐng)軍將軍孔安國貞慎清正
,出內(nèi)播譽(yù)
,可以本官領(lǐng)東海王師,必能道達(dá)津梁
,依仁游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焙髿v尚書左右仆射
。義熙四年卒
,贈左光祿大夫
。
此東晉時之孔安國有才華,通儒學(xué)
,操守直亮
,得到孝武帝賞識;活動時代為東晉后期
,略晚于上書之梅賾
。他有條件廣采馬
、鄭
、王諸家以作《傳》,且不必刻意 作偽
。后人很容易將他的《傳》誤會為西漢臨淮太守孔安國作。加之其受禮遇之孝武帝與漢武帝同謚
,極易混淆
。很可能,后來淺人補(bǔ)撰一《大序》來說明這部 《書傳》的原委
,造就了這千古之謎
。
持東晉孔安國作《傳》說者有清儒馮登府。近人陳夢家力證此說
,認(rèn)為梅賾所上者大約是東漢馬
、鄭之徒的古文
,與《孔傳》無關(guān);《孔叢子》不偽
;《大序》最后 一段“自‘書序’至‘不復(fù)以聞’疑是齊
、梁、隋
、唐間人所竄入”。陳夢家《尚書通論》
,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版第122—133頁
。
然此說仍有難以彌縫處
。如西晉郭璞注《爾雅》
,已引有偽《孔傳》文;《晉書》中只字未提孔安國“奉詔作《書傳》”事
。
今人蔣善國承近人范壽康說,疑偽《孔傳》為西晉博士孔晁所作
。蔣善國《尚書綜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351—361頁
。其所論吸取前人之 失,據(jù)汲郡出竹書之時代背景及孔晁本人治學(xué)經(jīng)歷
,疑《晚書》二十五篇“經(jīng)文”及《孔傳》皆孔晁所作。蔣氏之論
,或許近真
。


、《尚書》篇目章句選釋
孔穎達(dá)在《堯典》題目下有一《疏》
,將《尚書》體例分為十類:
一曰典,二曰謨
,三曰貢,四曰歌
,五曰誓
,六曰誥,七曰訓(xùn)
,八曰命,九曰征
,十曰范
。
直接從篇名看,孔《傳》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中
,有典二篇、謨二篇
、貢一篇
、歌一篇、誓八篇
、誥八篇、訓(xùn)一篇
、命九篇
、征一篇、范一篇
。此外各篇?dú)w類: 《益稷》
,謨也;《太甲》三篇、《咸有一德》
、《高宗肜日》、《旅獒》
、《無逸》
,訓(xùn)也;《盤庚》三篇
、《西伯戡黎》、《武成》
、《梓材》
、《多士》、 《君奭》
、《多方》、《周官》
、《呂刑》
,誥也;《君陳》
、《君牙》,命也
;《金縢》自為一體
,其中祝辭
,可歸于誥類
。另有《微子》、《立政》二篇
,孔疏 未提到,但《小序》言“微子作誥”
,《微子》亦誥也;《立政》周公告成王用臣之法
,應(yīng)亦誥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资戏诸愃葡蝇嵓?xì)
。此前《書?大序》已將《尚書》文體約略概 括為典、謨、訓(xùn)
、誥、誓
、命六類
。而征、貢
、歌、范各只一篇
,未必可據(jù)以為體例
。
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約成書于晉宋年間
,已見上節(jié)。至于伏生所傳今文三十三篇
,其成書年代亦值得探討
。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學(xué)者顧頡剛
、錢玄同等已展開討論。

顧氏認(rèn)為
,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以《顧命》
、《康王之誥》為一篇)可分為三組:

第一組,《盤庚》
、《大誥》、《康誥》
、《酒誥》
、《梓材》、《召誥》
、《洛誥》、《多士》
、《多方》
、《呂刑》、《文侯之命》
、《費(fèi)誓》
、《秦誓》等十三篇,各為該時代之產(chǎn)物
,可信為真。
第二組
,《甘誓》
、《湯誓》、《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微子》
、《牧誓》
、《洪范》、《金縢》
、《無逸》、《君奭》
、《立政》
、《顧命》等十二篇,或文字較為平順
,不似當(dāng)年原文;或思想觀念較晚
,有似后世追記
。這一組,定為東周間史官追記整理出來的作品
。
第三組,《堯典》
、《皋陶謨》
、《禹貢》三篇,顧氏認(rèn)為“決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的偽作”
。《古史辨?一》第一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201—202頁
。
對于顧氏所分之三組
,爭議較多的是第三組。
1925年秋冬,王國維在清華國學(xué)研究院講《古史新證》
,認(rèn)為:
《虞夏書》中如《堯典》
、《皋陶謨》、《禹貢》
、《甘誓》,《商書》中如《湯誓》
,文字稍平易簡潔
,或系后世重編,然至少亦必為周初人所作
。
王氏并認(rèn)為,顧氏等疑古似有過頭及欠嚴(yán)謹(jǐn)之處
。他說:
疑古之過
,乃并堯、舜
、禹之人物而亦疑之
,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豆攀沸伦C》
,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2—3頁
。《古史辨》第一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265頁
。
二十世紀(jì)二
、三十年代之后
,學(xué)者們對于今文《尚書》之制作時代多有向下拉的傾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队菹臅匪钠圆槐卣f,甚至《盤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牧誓》
、《洪范》等篇都認(rèn)為出自戰(zhàn)國時期,甚至秦漢年間
。我們的看法
,還是王國維先生之說較為平允:除《虞夏書》和《商書》中《湯誓》為后世 (西周)所作,其余諸篇
,應(yīng)視作各該時代史官所記。至于曾經(jīng)后人輯定整理
,亦不可否認(rèn)
。
學(xué)者們對今文各篇成書時代的討論,我們將選擇有代表性的篇目
,在下文摘要評介。
賴梅賾所上之偽孔《傳》《古文尚書》
,伏生所傳今文二十九篇(析為三十三篇)幸得保存
。偽古文二十五篇較為易解;三十三篇今文
,章句欲得通詁,殊非易事
。 前人所解
,有偽孔安國《傳》、唐孔穎達(dá)《疏》
、宋代蔡沈《書集傳》、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
、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等等。以上 所列是我們詮釋《尚書》章句的主要依據(jù)
;至于近人新說,或依新出甲骨金文
,或依新興學(xué)科成果
,或許有超越前人之處,我們擇善而從
。
以下即按篇目順序
,擇有爭議或有必要說明之處略加解說。
《堯典》
首句
,“曰若稽古”
。“曰若”:說到那
;“稽古”:考察古事。四字證明
,《堯典》是后世史官所追記
。然其所據(jù)史料
,應(yīng)當(dāng)視為可信
。如,堯命羲和欽若昊天
, 四仲四星
,其中有“厥民析”
、“厥民因”
、“厥民夷”、“厥民隩”
,與殷墟甲骨文中四方風(fēng)名相近
,與《山海經(jīng)》中有關(guān)記載一致或暗合
。竺可楨《論以歲差定 尚書堯典四仲中星之年代》
,認(rèn)為所中之星位置應(yīng)是殷末周初天象。這有利于證明《堯典》此段文字成于周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秷虻洹分袕?qiáng)調(diào)“克明俊德
,以親九族”
、“協(xié)和萬 邦”的思想,很明顯地是周初思想
,可是卻被一些學(xué)者說成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我們知道
,戰(zhàn)國時宗族宗法崩解
,七雄爭相兼并弱國。說“明德”
、“親族”
、“和萬 邦”是戰(zhàn)國思想
,令人難以茍同
。
顧頡剛先生說《堯典》
、《皋陶謨》“取事實(shí)于秦制”、“取思想于儒家”(儒家講“禪讓”)
,認(rèn)為《堯典》中的“人治思想”、“德化思想”不合于商周
,故 “考定為秦漢時書”
。《古史辨》第一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204頁。陳夢家先生也認(rèn)“《堯典》為秦官本《尚書》”
。因其文內(nèi)有“十有 二州
、十有二山、十有二牧”(今見《舜典》中)
,秦“數(shù)以六為紀(jì)”,十二為六的倍數(shù)
。又有“同律度量衡”
、“五載一巡守”等語,遂認(rèn)其為“秦代官本”
。陳 夢家《尚書通論》,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版第135—146頁

《舜典》
先秦時本有《舜典》
。如《孟子?萬章上》中孟子引《書》曰:“只載見瞽瞍,夔夔齋栗
,瞽瞍亦允若”
。所言舜事
,今本《堯典》無
,偽孔《傳》《舜典》中亦無。可知先秦《舜典》原文已亡逸
。

梅賾所上《孔傳古文尚書》中,《舜典》是從伏生所傳《堯典》后半“帝曰欽哉”之后“慎徽五典”以下分出來的
,且缺少“孔氏”的《傳》
。時人因王肅注頗類“孔氏”,遂取王氏注補(bǔ)充孔《傳》文

齊蕭鸞建武四年(497),吳興人姚方興稱從大航頭購得“孔《傳》《舜典》”
,可能是他本人采馬融、王肅注偽造而成
。且其所獻(xiàn)《舜典》經(jīng)文
,在“慎徽五 典”之前有“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十二字
。其所獻(xiàn)尚未施行
,卻因罪致被殺。至隋朝開皇初年購求遺典
,方興所獻(xiàn)始得列入《孔傳古文尚書》之內(nèi)
。然此時 所見之本
,在十二字之后又有十六字“濬哲文明
,溫恭允塞,玄德升聞
,乃命以位”
,不詳來歷
,清儒臧琳
、王鳴盛等疑其為劉炫所增。

從《堯典》后半分出來的《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個字
,也可以說是“偽古文經(jīng)”
。閻若璩友劉珵說:“欲黜偽古文
,請自二十八字始
。”閻氏亦云:“‘慎徽五典’直接‘帝曰欽哉’之下
,文氣連注如水之流
,雖有利刃亦不能截之使斷
!”(《尚書古文疏證》卷五上第六十五)

因《舜典》系由《堯典》分出
,文中舜“咨四岳”前之“帝”皆指堯
;“奮庸熙帝之載”之“帝”,仍是堯
;此以下“帝曰”之帝,才是指舜
。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
《舜典》末句
,依偽《孔傳》,前人斷句作:“舜生三十征庸
,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鼻迦迦鐚O星衍、皮錫瑞改為:“舜生三十
,征庸三十
,在位五十載
, 陟方乃死
。”偽《孔傳》說舜“凡壽百一十二歲”
,甚可疑
;史遷說:“舜年二十以孝聞
,年三十堯舉之
,年五十?dāng)z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
,年六十一代堯踐帝 位
,踐帝位三十九年
,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
。”(《五帝本紀(jì)》)如是則舜年一百歲
,實(shí)仍可疑
。近人周秉鈞《尚書易解》作:“舜生三十征,庸三十
,在位五十 載,陟方乃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鼻叭俗脏嵭炼斡癫玫染浴罢饔埂倍诌B讀
,然皆不如斷開之后易懂。而舜的年齡
,則認(rèn)為在位五十載含“庸三十”在內(nèi),終年八十歲較合情 理

“帝釐下土方設(shè)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飫”
《舜典》正文末尾
,附有《汩作》、《九共》(九篇)及《槀飫》等十一篇的“小序”
。這是偽《孔傳古文尚書》的安排。將“小序”放到各篇之首
,而正文亡佚之篇的“小序”便放到前篇之末
。
此段小序標(biāo)點(diǎn),依孔《傳》
,則標(biāo)作“帝釐下土
,方設(shè)居方
,別生分類,作《汩作》
、《九共》(九篇)
、《槀飫》”。然《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有“洪水芒芒
,禹敷下土方”句,知當(dāng)依方字句
,作“帝釐下土方
,設(shè)居方……”為是。
《皋陶謨》
、《益稷》
孔壁原古文《尚書》,有《棄稷》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皸墶睘橹苋耸甲嬷梆?/span>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57/4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尚書》導(dǎo)讀
尚書》導(dǎo)讀 一、何謂《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政治文件的匯編
,其時代從堯
、舜、禹經(jīng)夏
、商
、西周到春秋中期
西周,周公旦著
,講官制和政治制度
周禮 天官冢宰第一 惟王建國
,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
,設(shè)官分職
,以為民極
。乃立天官冢宰
,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 治官之屬:大宰
,卿一人。小宰
,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
;上士八人
,中士十有六人,
2023-04-21
西周<div   id= ,周公旦著,講官制和政治制度" onerror="nofind(this)" >
《禮記》
禮記 曲禮上第一 《曲禮》曰:「毋不敬
,儼若思
,安定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拱裁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敖不可長
,欲不可從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 賢者狎而敬之
,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
,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
,安安而能遷
。臨財毋茍得
2023-04-21
《禮記》
記述有關(guān)冠、婚
、喪
、祭、鄉(xiāng)
、射
、朝、聘等禮儀制度
儀 禮 士冠禮第一 士冠禮
。筮于廟門。主人玄冠
,朝服
,緇帶
,素□,即位于門東
,西面
。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
,東面,北上
。筮與席
、所卦者,具饌于西塾
。布席于門 中
,闑西閾外,西面 記述有關(guān)冠<div   id= 、婚、喪
、祭
中國漢族文學(xué)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