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符咒法術(shù)

      如何布施才迅速積累福德和資糧

      奇門遁甲 2023-11-19 19:10:33

      如何布施才迅速積累福德和資糧

      布施的目的

      一者
      ,布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
      ,布施體現(xiàn)了菩薩道的大慈大悲精神
      ;二者,菩薩藉布施能夠和眾生結(jié)下善緣
      ,以善巧方便將有情置于佛法之中,種下來世學(xué)佛的因緣
      ,三者
      ,可以積累福德資糧
      ,四者藉破除個人的吝嗇與貪心
      ,解脫行者對于“我”“我所”的執(zhí)著,稱為檀(布施)波羅蜜
      。布施的功德很大,對于修學(xué)菩提道的菩薩來說也最首要
      ,所謂“卑吝者難成大器”
      ,故布施位于六度之首


      ,如何修布施

      菩薩如何布施
      ?有人以為只要不吝嗇自己的財(cái)物
      ,將錢財(cái)多布施給他人就可以了。佛教如法的布施不只這么簡單
      ,菩薩在決定布施以前,有一些事項(xiàng)是必需要注意的
      ;否則
      ,布施與受施者不僅不能得到布施的利益
      ,反受其害
      ,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二
      ,“自他莊嚴(yán)品第十一”中
      ,佛對善生菩薩說:

      “善男子
      !……(菩薩修習(xí)布施等)有三因緣(三個要求):一者物凈
      、二者心凈
      、三者福田凈。云何物凈
      ?非偷盜物,非圣遮物
      ,非眾共物
      ,非三寶物
      ,非施一人回與多人
      ,非施多人回與一人;不惱他得
      ,不誑他得,不欺人得
      ,是名物凈
      。云何心凈
      ?施時不為生死善果
      、名稱勝他、得色力財(cái)
      、不斷家法、眷屬多饒
      ,唯為莊嚴(yán)菩提故施
      ,為欲調(diào)伏眾生故施
      ,是名心凈
      。云何福田凈?受施之人遠(yuǎn)離八邪
      ,名福田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這段經(jīng)文得意思是說
      ,布施對布施者(施主)、接受布施的對象(福田)
      、所施的物
      ,這三方面都有種種的要求:一者
      ,施主在布施時心要清凈(心凈)
      ;二者
      ,施主所布施的物也要是清凈的(物凈)
      ;三者,接受布施者
      ,也應(yīng)該是清凈的福田,而不是染污
      、不凈的毒田(福田凈)。略解釋如下:

      (一)心凈

      心凈
      ,是指菩薩在布施的時候心要清凈,《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

      “云何心凈
      ?施時不為生死善果
      、名稱勝他
      、得色力財(cái)
      、不斷家法、眷屬多饒
      ,唯為莊嚴(yán)菩提故施,為欲調(diào)伏眾生故施
      ,”

      這就是說
      ,菩薩布施的目的不是為了增益“生死善果”
      ,不是為了獲得來世的人天福報
      ,不是為了來世身體健康生活富足,不是為了來世得到美滿的家庭眷屬
      ,不是為了獲得世間樂善好施的名聲,也不是為了要超勝他人
      ;而是因?yàn)槠兴_憐憫眾生
      ,要和眾生廣結(jié)善緣,而是為了要利樂
      、調(diào)伏眾生
      ,藉著布施的因緣而將眾生引入佛法之中
      ,而是要將布施所得的福德回向給今生來世親證三乘菩提
      ,亦如是教導(dǎo)眾生親證菩提,以這樣的心態(tài)布施才能稱得上清靜布施
      。比如,雖然布施給窮人財(cái)物
      ,但是卻不能以善巧方便
      ,為接受布施的人種一點(diǎn)善根
      ,或者不能將其引入佛法中來
      ,就不是清靜布施
      。再如
      ,若布施是為了得到今生來世的回報,則布施等同于世間市井之人投資作生意
      ,是將布施庸俗化了。

      當(dāng)然
      ,心不清靜的布施
      ,今生來世也能得到利益
      ,但是只能得到世間法中的福報
      ,不能得到佛教修行上的功德。

      (二)物凈

      物凈
      ,是指菩薩所用來布施的物應(yīng)是清靜的,《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

      “云何物凈
      ?非偷盜物
      ,非圣遮物
      ,非眾共物
      ,非三寶物,非施一人回與多人
      ,非施多人回與一人
      ;不惱他得,不誑他得
      ,不欺人得,是名物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這就是說
      ,菩薩用來布施的物
      ,不能是以下幾種物:

      一者,所布施的物不是用偷盜
      、搶劫、逼迫
      、欺騙等違犯法律違背道德的方式獲取來的
      ,須是以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獲取的財(cái)物
      ,如現(xiàn)在的一些貪官污吏
      ,喜歡用貪污受賄的錢物布施,以求佛菩薩保佑,如果佛菩薩真的有靈
      ,則會早日讓其東窗事發(fā)
      ,以便減輕罪業(yè)。

      二者
      ,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以布施食物為例
      ,不能用牛排
      、豬排等肉類
      ,或者是含有蔥蒜等五辛的食物
      ,來供養(yǎng)三寶。也不能拿煙酒等對人身心有害的物來做布施


      三者,不能用多人共有的物拿來布施
      ,必須是自己所有的物
      ,如家庭財(cái)物屬于家庭成員共有的,不是個人所有
      ,在沒有征得其他成員同意的情況下
      ,就把眾共物取來布施
      ,就犯了私自盜用公物的過失了
      ,這樣的布施就是物不凈。

      四者
      ,所布施財(cái)物必須非三寶之物私自拿三寶所有的物作布施,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借花獻(xiàn)佛”
      。出家的僧人
      ,或者住在寺院的男女居士
      ,若是想要布施眾生時
      ,不可以取用三寶的財(cái)物去布施。如有乞丐前來乞食
      ,法師居士不能在沒有征得常住法師同意的情況下
      ,就將寺院的食物布施給乞丐,這成了侵呑三寶物而布施了
      ,來世果報很嚴(yán)重的
      。此時最好將自己的食物布施給乞丐,如果要將寺院廚房里的食物布施給乞丐
      ,要征得常住主事者同意以后才可以
      ,或者先將食物布施給乞丐,然后自己事后再掏錢補(bǔ)贖也可以


      五者
      ,不能“施一人回與多人,非施多人回與一人”
      。菩薩出口成愿
      ,不能將原來承諾布施給某甲的物,改變主意再布施給某乙
      ,也不能將許諾布施給多人的物擅自改為布施一人
      ,同樣也不能將許諾布施一人的物擅自改為布施多人


      六者
      ,所供養(yǎng)的財(cái)物不可以是通過騷擾、勒索、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財(cái)物
      ,必須是合理合法得到的物才是清靜的,才可以用來布施


      用清靜的物布施
      ,才能得到布施的利益
      ,否則連布施的物尚且不是清靜
      ,如何能以清靜心來作布施,又如何能得到布施的利益


      (三)福田凈

      福田凈,是指菩薩所要布施的對象(福田)
      ,也是清靜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秲?yōu)婆塞戒經(jīng)》說:

      “云何福田凈
      ?受施之人遠(yuǎn)離八邪,名福田凈
      。”

      所謂的八邪
      ,就是違反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一者正見,二者正思惟
      ,三者正語,四者正業(yè)
      ,五者正命,六者正精進(jìn)
      ,七者正念,八者正定
      。因此
      ,八邪就是指:一者邪見
      ,二者邪思維
      ,三者邪語,四者邪業(yè)
      ,五者邪命
      ,六者邪方便,七者邪念
      、八者邪定。略解釋如下:

      一者邪見
      ,俠義的說是指撥無因果
      ,廣義的說對佛法存有的各種不正確的見解,都可以稱之為邪見
      。在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就是正見
      ,因?yàn)橹挥姓莆照_的知見
      ,用正知正見指導(dǎo)實(shí)修
      ,才能有效果
      ,如果以邪知邪見來指導(dǎo)實(shí)修,不僅無益
      ,反而有害。如果堅(jiān)持以為自己的邪見是正確的(見取見)
      ,往往就會誹謗和邪見截然相反的佛法正見
      ,那就犯下了誹謗佛法的大錯了


      二者邪思維
      ,就是不按照佛教所說的正理如實(shí)地思維,而是在邪見的基礎(chǔ)上
      ,所作的錯誤的思維。

      三者邪語
      ,也就是說違背世尊的教導(dǎo)
      ,說一些妄語、綺語
      、惡口、兩舌等


      四者邪業(yè)
      ,就是指專干一些殺生、偷盜
      、(邪yin)等惡行


      五者邪命,就是指從事一些不正當(dāng)?shù)穆殬I(yè)活命
      ,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所說的從事“販賣畜生、刀劍
      、毒藥
      、煙酒
      、羅網(wǎng)
      ,賣淫,屠戶”等職業(yè)
      ,從事這些職業(yè)的人都是世尊所說的邪命自活一類。

      六者邪精進(jìn)
      ,就是在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的指導(dǎo)下
      ,而努力地盲修瞎練。如印度教的苦行者
      ,他們的確很精進(jìn)地修行,只不過是在邪見的指導(dǎo)下
      ,修行沒有什么效果罷了


      七者邪念
      ,即是對自己的邪見
      、邪精進(jìn)等念念不忘,如FLG功分子一直憶持lhz的教誨
      ,念念不忘。

      八者邪定
      ,就是在邪見的作用下
      ,離開佛教的智慧,單純地修習(xí)禪定,或者將禪定當(dāng)作是佛教的終極目標(biāo)而修習(xí)者
      ,如以定為禪


      存有八邪的人,就不是清靜的福田!

      佛子作布施種福田
      ,以求累積福德資糧,有一種情況一定要避免
      ,那就是一定不能種毒田


      世尊親口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數(shù)
      ,還有一些天魔投生到人間,長大出家為僧
      ,利用僧寶的身份來破壞佛教
      ,此即是佛說之“獅子身中蟲
      ,還食獅子肉 ”
      !這一些邪師、尤其是“獅子身中蟲”
      ,往往表現(xiàn)出博學(xué),人品好
      ,能說會寫
      ,著作等身等,甚至是采用暗示
      、明說、指使弟子說自己是“佛菩薩”轉(zhuǎn)世再來
      ,讓人以為他們是佛教的“高僧”“大德”……總之
      ,他們自有手段
      ,能讓人以為他們真的很有佛法證量
      ,然后說一些相似佛法來誤導(dǎo)初學(xué)佛子,或者干脆將外道法一一地套上佛教名詞來假冒佛法
      ,全面取代佛法!

      此一類邪師
      ,獅子身中的蟲
      ,即是最毒最毒的田,布施給他們
      ,即是幫助他們破壞佛法
      。布施給存有八邪的人,雖然所種的是染污的福田
      ,來世尚有不清靜的福報。如果明知是毒田仍然布施的
      ,則不僅沒有回報
      ,而且獲得的是地獄重罪
      。且和邪師結(jié)下因緣
      ,則未來世惡報完畢以后,若因緣會聚
      ,又會身不由己地走到一起,同流合污
      ,又會犯下破壞佛法的惡業(yè)


      二,布施須要注意的其他事項(xiàng)

      菩薩在布施的時候
      ,除了注意心凈、物凈
      、福田凈以外
      ,還須注意:

      (一)三輪體空


      布施行的形成
      ,是由施者
      、受者
      、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施者
      、受者
      、施物稱為三輪
      。菩薩在布施的時候
      ,觀察“施者、受者
      、施物”三者故是無常變異的法
      ,都沒有常不壞的體性,“施者
      、受者、施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異
      ,一秒鐘以前的和一秒鐘以后的“施者、受者
      、施物”
      ,都已經(jīng)不是同一個,不存在恒常不變的“施者
      、受者、施物”
      ,故“施者
      、受者
      、施物”是空
      ,如是觀察,即是“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即是《金剛經(jīng)》所說之“不住相布施”。波羅蜜
      ,意思是到解脫生死的彼岸
      ,單純的布施只能得到福報,不能讓人到涅槃彼岸
      ,故布施如不觀察三輪體空,沒有波羅蜜的效果
      ,如果布施時能觀察三輪體空
      ,無人我施者受者
      ,則具解脫的功德
      ,故名布施波羅蜜。因此菩薩在布施的時候
      ,觀察三輪體空,即是布施波羅蜜
      ,即是清靜布施
      ,即能遠(yuǎn)離遠(yuǎn)離人我相
      ,遠(yuǎn)離對于吝嗇以及對布施的果報的執(zhí)著
      ,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一所說的

      “能施所施及施物
      ,于三世中無所得;

      我等安住最勝心
      ,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菩薩對布施心無所著——不存任何執(zhí)著
      ,是上品布施,如《大智度論》卷四所說:“如以財(cái)寶布施
      ,是名下布施;以身(體)布施是名中布施
      ;種種施中心不著
      ,是為上布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布施的本質(zhì)是三輪體空,但是三輪體空和布施者來世能得到大利益是不相矛盾的
      ,今世的“我”——“五蘊(yùn)”所作的布施,由來世的“我”——五蘊(yùn)承受布施的果報
      ,五蘊(yùn)非我
      ,不是真有“我”在布施受報的意思。布施之無作者
      、受者
      ,卻又因果不失、不錯亂
      ,實(shí)是因?yàn)橛邪①囈R集藏一切善惡業(yè)的業(yè)種不會壞失的緣故
      ,故《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種種資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終
      ,是人福德
      ,隨所施物,任用久近
      ,福德常生
      ;是福追人,如影隨形”


      (二)《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五之“雜品之余”所說之“三事
      、四惡
      、五法、八事”


      布施時須注意的“三事”是:一者布施前許諾的財(cái)物多
      ,可到了布施的時候卻給少;二者布施者選擇一切品質(zhì)不良的財(cái)物布施給人
      ;三者布施以后,心生悔恨
      ,乃至所要已經(jīng)布施出去的財(cái)物。布施者如果違反樂這三條
      ,布施很難得到勝妙的果報,或許因此而導(dǎo)致來世果報來臨時候發(fā)生糾紛
      ,不可不慎


      布施時遠(yuǎn)離的四惡是:

      一者破戒,為了布施而破戒
      ,或者是通過破戒的形式來達(dá)到布施的目的,如自己沒有財(cái)物
      ,便將偷盜來的財(cái)物布施
      ;二者疑網(wǎng),懷疑佛說的布施的道理
      ;三者邪見,也就是布施的人沒有正知正見
      ,比如有的人害怕接受布施的人拿自己的財(cái)物干壞事
      ,將來自己來承擔(dān)他做壞事的果報
      ,因而不敢布施
      ,如果布施之人在布施的時候,明知接受布施的人要用布施的財(cái)物干壞事仍然布施的
      ,那當(dāng)然要承擔(dān)果報,如果施主是清靜的布施
      ,布施僅僅是為了消除受施者身心的痛苦
      ,布施幫助他做壞事,那么施主仍然會達(dá)到善果
      ,不會得到惡果
      ;四者慳吝,就是舍不得錢財(cái)布施


      布施時須注意的五法是:

      一者布施時不刻意地選擇受施德對象有德之人還是無德之人,不論冤家親人
      ,都以平等心來作布施
      ;二者布施時不說人事的善惡,以免造成誤會
      ,讓受施者以為布施者別有所求;三者布施時不擇尊貴貧賤
      ,一視同仁
      ;四者布施時不輕慢受施者;五者布施時言語柔和
      ,不粗聲粗氣羞辱受施者,讓他以為自己所受的是“嗟來之食 ”


      布施時須避免的“八事”是:

      一者布施以后
      ,刻意地查點(diǎn)受施者的過失;二者
      ,布施時,根據(jù)個人的喜好
      ,區(qū)別貴賤怨親
      ,不能以平等心布施
      ;三者布施以后
      ,不能做到三輪體空,執(zhí)著布施的功德
      ,念念不忘;四者布施以后
      ,喜歡對人宣揚(yáng)自己布施的功德
      ;五者為了給受施者一個驚喜,故意說不會布施
      ,后來有布施了;六者布施以后,依仗自己是布施者的身份
      ,輕慢侮辱謾罵受施者
      ,七者明明講好是布施
      ,布施以后卻要受施者加倍奉還所施財(cái)物
      ;八者布施以后,又對布施的功德心生懷疑的
      。如果
      ,違反“八事”之一而作布施的話
      ,則不能得親近佛菩薩善知識等人
      ,也不能報得上果。

      (三)布施應(yīng)“手自授與”


      布施應(yīng)“手自授與”,這就是說
      ,布施者所作的布施,應(yīng)該親自動手
      ,不假他人
      ,除非實(shí)在無法親手完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笆肿允谂c”的布施,還有一層深意
      ,那就是如果自已親自完成,不通過第三者進(jìn)行
      ,那么未來世所得福報就不會被別人掌控
      ;若是委托別人幫助布施,則未來世所得的福報也會同樣須假他人之手
      ,自己才能獲得。因?yàn)樵谝虻夭际┑臅r候是經(jīng)由他人完成的
      ,所以來世應(yīng)得之福報
      ,也須同樣假他人之手才能擁有。因此
      ,布施應(yīng)身體力行,親自完成,而且親自完成也是六度之精進(jìn)行
      ,如果親自布施
      ,則布施的時候
      ,既有精進(jìn)也有波羅蜜


      有施舍心才會有福德

      我們現(xiàn)在做供養(yǎng),往往以為是佛

      、菩薩需要這些。供養(yǎng)一些供品
      ,然后求加持
      ,像交易一樣。其實(shí)
      ,并不是佛菩薩需要這些供養(yǎng),而是眾生自己需要種福田
      。供養(yǎng)時一定要調(diào)整心態(tài)
      ,心里要明白:佛菩薩降臨接受供養(yǎng),是悲憫我等眾生
      。若是這樣,第一可以對治自己的貪心和吝嗇心
      ,第二可以給自己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給佛菩薩做供養(yǎng)不要勉強(qiá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溉羰遣蛔龉B(yǎng),佛菩薩會不會不高興

      ?若是不做供養(yǎng)
      ,我挺難為情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我還是做點(diǎn)供養(yǎng)吧!」這些心態(tài)都是錯誤的

      做供養(yǎng)的時候

      ,我們要觀察有沒有對治自己的貪心和吝嗇心
      。不管是做供養(yǎng)
      ,還是做布施
      ,都是修施舍心
      ,它是福德的根本
      ,有施舍心才會有圓滿的福德。佛菩薩
      、大德高僧們的福報都是這樣修出來的——在他們的相續(xù)中
      ,只有施舍心
      ,沒有吝嗇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但是凡夫不是這樣的。凡夫之所以不施舍

      ,沒有別的原因
      ,就是怕得不到。其實(shí)恰恰相反
      ,你施舍了才能得到。同樣
      ,放下了才能得到
      ,隨緣了才能順利。放不下是因?yàn)榕碌貌坏健⑴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為什么說凡夫愚癡顛倒
      ?就是因?yàn)榉卜虿幻靼走@些,做不到這些

      凡夫所做的都是相反的

      。已經(jīng)得到的放不下
      ,怕失去
      ;未得到的想得到,拚命地去追求
      。其實(shí),你心里放下了
      ,心態(tài)放開了
      ,才不會失去,才不會舍棄,才會獲得未得到的一切
      。「隨緣才能順利」
      ,而我們都不隨緣
      ,都在攀緣。因?yàn)槭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就怕不順利、不圓滿
      。其實(shí)不用擔(dān)心害怕
      ,你隨緣了就順利了,隨緣了就圓滿了

      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
      ,在家居士如何做布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孔霾际┑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如何做,才能得到后世好的果報呢
      ?......

      1.拿著些錢

      ,無論是一分
      ,一毛
      ,一元錢,到佛堂
      ,佛寺或廟作捐
      ,并在菩薩面前“誠心”和“慚愧之心”發(fā)愿
      ,以個人能力支持三寶久住于世界
      ,造福世間眾生
      ,若有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
      。。
      2拿些法師講解的佛經(jīng)回去看
      ,學(xué)習(xí)。拿些佛經(jīng)回去抄寫或贈送

      3 向印經(jīng)箱投錢
      ,表示支持印經(jīng)或自己直接聯(lián)系印刷商印經(jīng)例如《玉歷寶鈔》
      4 向放生箱投錢,表示支持放生

      5 吃三凈肉
      6 約定時間坐禪,念佛
      ,回向
      。。
      。。
      7 對樹
      ,對祖先
      ,對貓,對狗
      ,對。
      。。
      。讀經(jīng)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fzfs/613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海濤法師開示常用咒語" rel="prev"> 海濤法師咒語

      相關(guān)文章
      三昧水懺原文(中)
      古傳符咒典籍一覽
      我國古代至今流傳下來的符咒典籍,基本分為道教符咒
      、漢族民間符咒
      、少數(shù)民族符咒三大類
      。一、道教符咒典籍(一)《三洞神符記》道教符篆書
      。一卷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全文,卷第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第十三光明覺品第九  爾時
      ,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億弗婆提
      、百億瞿耶尼
      、百億郁單越
      、百億大海
      、百億輪圍山、百億菩薩受生
      神霄五雷術(shù)
      “雷法”是一種漢民族發(fā)明的結(jié)合人體內(nèi)煉以及符咒的修煉法
      ,能夠作用于呼風(fēng)喚雨
      、降魔抓鬼
      、祈晴禱雨
      、止?jié)澈档戎T多方面。根據(jù)考證起源于北宋
      ,興盛在南宋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受諸苦惱
      改變面相36法
       「有心無相,相逐心生
      ;有相無心
      ,相隨心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惯@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
      。縱使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兇惡的面相
      ,可是他卻經(jīng)常起慈悲心,那兇相不久便會轉(zhuǎn)化為吉相
      持咒常識問答簡選
      摘錄于《古農(nóng)佛學(xué)答問》范古農(nóng)居士主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枺撼终b神咒
      ,有人說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類
      。譬如房屋子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