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
,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
。據(jù)后記稱
,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
。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shù)篇(原誤題《清靜經(jīng)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清靜經(jīng)注〔序〕大道淵源老氏圣紀(jì)
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王元暉)-附修真圖.png)
《神霄經(jīng)》云:妙無天帝出生三炁三寶天君,玄炁天寶君
,元炁靈寶君
,始炁神寶君
,即三清也
。玉帝為祖,在太空之元
。又云:元始下化為玉宸大混,居紫玉寶闕
,號北極大帝
。北極是元始第五化身。赤明開圖之初
,為上清神公;開皇之后
,為北陰大帝
。平定功成,居中天紫微之庭
,望之不動
,謂之辰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蚧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為天皇大帝;在教,曰太上老君
;在天
,為諸天之主;降世為百王之師
。
《混元圖》云:初三皇時化身,號萬法天師
。一云通玄天師
,又云玄中大法師。中三皇時化身
,號
盤古先生
,亦曰有古大先生。后天皇
伏羲時化身
,號郁華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女媧氏時化身號郁密子
。地皇
神農(nóng)時化身
,號大成子
。人皇軒轅帝時化身
,號
廣成子。少皡時化
,號隨應(yīng)子
。顓帝時
,號赤精子
。帝嚳時
,號錄圖子。帝堯時
,號務(wù)成子。帝舜時
,號尹壽子
。夏禹時化,號真行子
。商湯時,號錫則子
。老君雖累世化身
,而未有誕生之跡。迨商第十八王陽甲時
,分神化炁,寄胎於玄妙玉女
,八十一年
,暨第二十二王武丁庚辰歲二月十五日卯時,誕於楚之苦縣瀨鄉(xiāng)曲仁里
,姓李名耳
,字伯陽,謚曰聃
。周武王時為守藏史,遷柱下史
。至第五帝昭王二十三年
,過函谷關(guān)
,度關(guān)令
尹喜。以二十五年,降于蜀青羊肆
,會尹喜,同度流沙
。至穆王時
,復(fù)還中夏。至靈王二十一年庚戌
,孔子生。至二十七帝敬王十七年戊戌
,孔子問禮於老君
,退有猶龍之嘆。敬王四十一年壬戌
,孔子卒。至第三十五帝烈王二年丁未
,過秦
,秦獻公問以歷數(shù)
,遂出散關(guān)
。至顯王八年庚申東遷。至第三十八帝赧王九年乙卯
,復(fù)出散關(guān)
,飛升昆侖
。秦時降陜河之濱,號河上丈人,亦曰河上公
,授道安期生。前漢文帝好
老子之旨
,遣使詔問之
,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
。帝即駕從詣之。帝曰: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域中有四大,王居一也
。子雖有道,猶朕民也
。不能屈
,何乃高乎?朕足使貧賤富貴
。須臾,公即撫掌坐躍
,冉冉在虛空之中
,如云之升,去地百丈余
,而止於玄虛。良久俛而答曰:今上不至天
,中不累人
,下不居地
,何民之有
?陛下焉能令余富貴貧賤乎?帝乃悟之
,知是神人矣
。方下輦稽首禮謝。授帝《道德》二經(jīng)旨
。成帝時
,降曲陽泉
,授于吉《太平真經(jīng)》
。漢章帝時,授于吉《一百八十大戒》
。安帝時,降劉圖《罪福新科》
。順帝時
,降授天師三洞經(jīng)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傅蹠r,降天臺
,授葛孝先《上清》《靈寶》《大洞》諸經(jīng)
。魏明皇時,降嵩山
,授天師寇謙之新科符箓。大唐高祖時
,降羊角山
,語吉善行唐公受命符
。明皇天寶元年
,降丹鳳門,帝親享之興慶宮
。又降語田同秀,以函谷所藏《金匱靈符》
。又降語王元翼《妙寶真符》
。宋政和二年,降華陽洞天
,授梁先生《加句天童護命經(jīng)》。又云:老君無世不出
,先塵劫而行化
,后無極而常存
,隱顯莫測
,變化無窮,無為自然
,永劫綿綿
。陰翊皇度
,玄之又玄
。普度天人,不可具述矣
。
崇真子云:論長生養(yǎng)性之旨,其要在於存三抱一
。三者
,精炁神也,是名三寶
。象川翁曰:精能生炁,炁能生神
,榮衛(wèi)一身
,莫大於此
,實修真之本也。
混元三寶之圖
譚景升云:存三抱一者
,煉精化炁,煉炁化神
,煉神合道
,洞妙自然。經(jīng)云:天有三寶
,日月星;人有三寶
,精炁神
。心之神發(fā)乎目
,則謂之視
;腎之精發(fā)乎耳
,則謂之聽;脾之魂發(fā)乎鼻
,則謂之嗅;膽之魄發(fā)乎口
,則謂之言
。動一神
,萬神皆動
;開一竅,九竅齊開
。一關(guān)要鎖百關(guān)牢,轉(zhuǎn)身一路真容易
。
初真內(nèi)觀靜定之圖
金丹大道之圖
白玉蟾云:無心之心無有形
,無中養(yǎng)就嬰兒靈。學(xué)仙學(xué)到嬰兒處
,月在寒潭靜處明。
傳經(jīng)證道品
仙人葛玄曰:吾得此道者
,曾誦萬遍
。此經(jīng)是天人所習(xí),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
,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
,不記文字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
,升為天官
;中士悟之
,南宮列仙;下士得之
,在世長年
,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
左玄真人曰:學(xué)道之士持誦此經(jīng)者
,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
,然后玉符保神
,金液煉形,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jīng)
,悟解之者,災(zāi)障不干
,眾圣護門
,神升上界,朝拜至尊
,功滿德就
,相感帝君。誦持不退
,身騰紫云
。
傳經(jīng)
蘇上卿云:童子傳經(jīng)問至人,無心對境永安身
。侍經(jīng)終有風(fēng)云日,他日乘鸞步玉宸
。
開經(jīng)
丘長春云:夫人出家
,法語有云:上忠君王,下孝父母是也
。上不拜君王,下不拜父母
,乃不忠孝也
。是自高自貴的言語不合大道
,難入仙宗
,是自忘本矣。
尹真人云:仙經(jīng)萬卷
,忠孝為先
。天上人間,方便第一
。
知覺
白玉蟾云:桑田成海海成田
,一剎那間又百年
。撥轉(zhuǎn)頂門關(guān)捩子
,阿誰不是大羅仙?
明師
悟真子云:饒君聰慧過顏閔
,不遇明師莫強猜。只為金丹無口訣
,教君何處結(jié)靈胎
?
口訣
了真子云:大藥三般精炁神,天然母子互相親
。回風(fēng)混合歸真體
,煅煉工夫日日新
。
行功
了真子云:無功功里要勤功,功外無功合圣功
。煉得丹田成至寶,任他烏兔走西東
。
成道
畢元樞云:一粒金丹何赫赤
,大如彈丸黃如橘。人人分上本圓成
,夜夜靈光常滿室。
超凡
陳泥丸云:一載胎生一個兒
,子孫孫子又孫枝
。千萬億化最妙處,豈可容易教人知
。
入圣
呂洞賓云:獨上高山望八都,黑云散盡月輪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shù)
,幾個男兒是丈夫?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
海南瓊琯子白玉蟾分章正誤
終南隱微子王元暉注
太者
,無也
;上者,極也
;說者,開化也
。常清靜者
,虛無大道,自然生成
,三才萬物,古猶今同也
。經(jīng)者
,心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邵子云:天向一中分造化
,人從心上起經(jīng)綸。天人焉有兩般義
,道不虛行只在人。
先天大道章第一
太上老君曰:老君注
,見前《淵源》
。今本無太上二字。
《道德經(jīng)》云: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羲皇上人云:但識琴中趣
,何勞弦上聲?
大道無形,無之始也
。
生育天地。不待安排,自然而然
。
《神霄經(jīng)》云:空洞無形
,神炁為真。神非恍惚
,炁非氤氳。神生萬神
,炁生萬炁
。萬神歸一,萬炁合一
。神為道機,炁為道樞
,機變樞化
,三界乃生。元始祖神
,變生萬真,元始祖炁
,化生諸天
。
大道無情,有之始也
。
運行日月。靈寶凈明
,普照無窮
。
《晉天文志》云:天圓如倚蓋
,地方如棋局
。天盤一半在地上,半在地下
。日月本東行,天西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稘h渾天儀》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體圓如彈丸
,北高南下,形如倚蓋。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
,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
。南極去北極直徑一百八十二度弱
。其依天體隆曲
,南極去北極一百八十二度強。正當(dāng)天之中
。南北二極中等之處
,謂之赤道
,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
。春分日行赤道,夏至日行赤道之北二十度
,去北極六十七度,去南極一百一十五度
,謂之黑道
。從夏至日以后,日漸南至
,秋分還行赤道,與春分同
。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極六十七度
,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
,謂之黃道。自冬至以后
,日又漸北矣
,又,月行之道與日道相近
,交路而過。半在月道里
,半在日道表
。其當(dāng)交則兩道相合,交去極遠處
,兩道相去六度。此其日月行道之大略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志》云:日行一度
,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日行遲而月行速也
。日本陽也,月本陰也
。月不能以自明,資日而后明
,故交會於日
,則為晦,為朔
,其生明為有序焉。是以三日而載生明
,因謂之胐
。凡八日,月行八十度四分而生明已半
,因謂之上弦。十有五日而謂之望
,蓋與日對望而明也
。十有六日而生魄,是陰魄之生而明退之漸也
。二十三日而生魄已半,因謂之下弦
。二十七日有半
,而月行三百六十五度,已及周天之次
,而日之行已遠於二十七度。故月復(fù)行二日有半
,而再會於次辰之朔也
。又云:謂地居中而天周焉。日在地上為晝
,在地下為夜
。此日月運行之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渡裣鼋?jīng)》云:混沌既析
,梵炁乃張
,大為日月
,細為星辰。云房云:日月者
,陰陽之精,生成萬物
。東出西沒
,以分晝夜;南北往來
,以定寒暑。朱子云:昆侖大無外
,磅礡下深廣
。陰陽無停機,寒暑互來往
。
大道無名,萬象始也
。
長養(yǎng)萬物。二炁氤氳,萬物化醇
。
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吩唬旱氐篮牍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萬物資生,鼓之以雷霆
,潤之以風(fēng)雨
。朱子云:元亨播群品,利貞固靈根
。非誠諒無有
,五性實斯存。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太極左仙公云:無極者
,與大道而淪化
,為天地而立根,布炁於十方
,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蕩蕩
,不可名也
。故老子謂之道,《春秋》謂之元
,《易》謂之太極
。張子謂
,由炁化
,有道之名。又云
,由炁化,有天道
、地道
、人道之名。
陳子昂云:仲尼推太極
,老子貴窈冥。西方金仙子
,崇義乃無明
。
造化自然章第二
夫道者,未見炁也有清、陽炁始也
。
有濁,陰炁始也
。
有動有靜。陽動陰靜而生三才。
天清地濁,清炁為天
,濁炁為地。
天動地靜;天圓而動,包乎地外
。地靜而方
,處乎天中
。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乾男坤女
,配合相生
。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三才生萬物。
《管子》云:虛而無形
,謂之道?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稘h律歷志》云:太極元炁
,函三為一。即天地人也
。《
列子》云:元炁輕清者為天
,重濁者為地
,沖和之炁為人。朱子云:天地之炁合
,所遇寒暑、燥濕
、風(fēng)火勝復(fù)之變
、之化
。故人炁從之
,萬物化生,悉由三炁合散
,生化無窮
。悟真子云: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chǎn)陰陽
。陰陽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
清者獨之源,
動者靜之基。邵子云:無極而太極
,沖漠未分。陽動陰靜
,只在太極里
。陽動陰靜,循環(huán)不窮
。太極本體,只在陰陽裹
。釋氏云:水流元在海
,月落不離天。一本作靜者動之基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大洞經(jīng)》云:人生天形
。李少微云:我即天地,天地即我
。劉天師云:道非欲虛,虛自歸之
。人能虛心
,道自歸之。玉溪子云:為甚此心關(guān)大造
,只因元自道中來。
全神合道章第三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道本無魔
,人心自障
。
玉溪子云:自道分為我之元神
,我之元神即大道也
。王鞵師云:心寧神靈,心荒神狂
。孔子問於老聃:敢問至道
?聃曰:疏淪於心
,澡雪於精神。西王母云:聲色不止神不清
,思慮不止心不寧
,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靈兮道不成
。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天猷真君曰:日月雖明,浮云蓋之
;江河雖清
,沙石混之;人心雖靜
,嗜欲牽之
。梓潼帝君云:白云本是無心物
,風(fēng)送悠然出岫中
。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意暢心寬
,炁壯神安。
《了真經(jīng)》云:寡欲心靜
,忘情累輕
。老子云:其居也淵而靜,其惟人心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鹫娼?jīng)》云:欲從心起,息從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