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道家《呂祖百字碑》內(nèi)丹修煉法

      道家洗髓扶陽修真 2023-11-02 21:07:28

      《呂祖百字碑》(又稱《百字銘》)是呂純陽畢生修煉的心得

      ,是千百年來學(xué)道的一個指南
      。本篇論文試結(jié)合豐祖與劉一明先生的注釋
      ,初探呂祖介紹的修行次第
      ,弘揚(yáng)呂祖思想

      《呂祖百字碑》又名《百字銘》是道家呂祖所著

      ,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栋僮帚憽啡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共一百字
      ,論述了道家修煉過程、方法和景象
      。把修煉盡性至命的內(nèi)丹功從筑基
      、煉己到金液還丹自始至終的過程盡述無遺。

      呂純陽祖師所傳下來的百字銘

      ,更為學(xué)道之人奉為煉氣
      、降心之圭旨。這里結(jié)合豐祖等前輩的注解
      ,初探呂祖修行方法

      《百字銘》:

      養(yǎng)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主

      ,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yīng)物

      ,應(yīng)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jié)

      ,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復(fù)

      ,普化一聲雷。

      白云朝頂上

      ,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jī),

      都來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養(yǎng)氣忘言守

      《百字銘》一開始,就談養(yǎng)氣

      。豐祖也說:“凡修行者先須養(yǎng)氣”
      。但,究竟什么是氣
      ?在論述養(yǎng)氣之前
      ,我們得了解一下氣的定義。

      氣的寫法有三種:“氣”

      、“氣”
      、“炁”
      。“中氣”即是后天呼吸之氣
      ,空氣
      。“氣”則是人體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yǎng)的水谷精氣
      ,而“炁”指的是先天之炁
      ,南宋內(nèi)丹家一般認(rèn)為它的存在先天先地,乃直接源于終極之道體
      。此炁無始無終
      ,不生不滅,與道體的存在性征類似
      。修煉內(nèi)丹惟有采先天之炁為藥物.才能證道超升
      ,歸根復(fù)命。

      南宋內(nèi)丹家霍濟(jì)之說:“或者又舍先天而學(xué)后天

      ,則曰黃庭以五藏為主
      ,一身以氣血為主.但只存思內(nèi)觀,咽津納氣
      ,亦足仙矣:殊不知后天之五行
      ,不能飛行變化,乃形滓之物
      ,非虛無中之氣也”(《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眾術(shù)類-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訣》宋-霍濟(jì)之)

      可見道家對“炁”的重視。而原因是“采得者

      ,取先天之一炁也
      ,炁數(shù)相感,悉出自然
      ,如磁石之吸鐵
      ,非采摘之采也。歸來者
      ,蓋先天一炁初非他物
      ,是我太極未判之時,自己之物也
      。因泊于情欲
      ,遂忘返。我今復(fù)得此一炁
      ,使歸其根
      ,故曰歸來”(《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愛清子至命篇》宋-王慶升)。道教養(yǎng)氣
      ,煉氣
      ,都是指練這個“先天之炁”

      那么,這個“炁”該如何養(yǎng)呢

      ?呂祖點出“忘言守”
      。豐祖說:“養(yǎng)氣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氣不散
      ,守一則神不出”。從字義上看
      ,少言語
      。《參同契》也說
      ,“閉塞其兌
      ,筑固靈株”。古人修道有一句就是“開口神氣散
      ,意動火工寒”
      ,事實上并不是因為開了,而是精氣神漏了
      ,因為講話時精神
      、意志、腦力
      、血液都在消耗

      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jī)能都要動

      ,所以消耗得很厲害
      ,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同時
      ,豐祖也點出一個地方值得注意,不但要“忘言”
      ,還要“守一”
      。也就是說,養(yǎng)氣的“忘言守”
      ,要忘外言(說話)外
      ,還要止內(nèi)言(雜思),意就是妄念
      ,做工夫妄念動了就好像煮飯一樣下面的火亂吹
      ,飯就煮不熟了。所以叫“意動火工寒”

      《西山群仙會真記》論養(yǎng)氣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yǎng)炁

      ,此保炁也
      ;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yǎng)氣
      ,此換炁也
      ;失之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炁散神狂,真靈日厭
      ,終無歸亦
      。虛者,丹田無寶
      ,徒勞吐納
      ,終不能住亦”。所以
      ,不只是減少言語是“忘言”
      ,還應(yīng)該“抱神定”。豐祖又說訣曰:緘舌靜
      ,抱神定
      。何為“神定”?就是指“忘言守”中“守”的境界
      ,精誠
      ,專一。而這套方法下來
      ,就是下一句
      ,“降心為不為”。

      降心為不為

      豐祖云:“心息相依”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巴允亍焙螅匀唤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這個問題也是千古年來修道之人的大問題
      ,看看呂祖如何說:“降心為不為”。修道人都想止歇妄想
      ,把妄想心寧靜下來就是降心
      ,以為要自己去通過有為法強(qiáng)制抑制思維的活動。其實這個有為就是無為
      ,有意把妄想心寧靜
      ,反而寧靜不了;如果是無心,此心自然寧靜下來
      ,所以為而不為
      。豐祖還提到一個法子“修行人心欲入靜,貴乎制伏兩眼
      。眼者
      ,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
      ,一切事物
      ,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于我
      ,火烈頓除
      。莫去貪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正如《大丹直指》言:“塞兌者

      ,口開神氣散,故塞之也
      。垂簾者
      ,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
      ,惟垂簾微啟耳
      。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guān)也
      。其根生于眼
      ,眼屬心,心生造化
      ,自屬玄之又玄者
      ,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nèi)日月
      ,交接于內(nèi)
      ,兩眼外日月,交接于外
      ,攢簇水火而不散”

      動靜知宗祖

      一身之中,氣動為陽

      ,氣靜為陰,陰陽動靜
      ,循環(huán)不已
      ,乃得自然之妙。所謂宗祖
      ,也就是根本
      。無此最初的根本
      ,就沒有我們的生命。所謂生身之處
      ,即先天一點靈光之氣
      。那一點靈光之氣,應(yīng)該隨時都不被迷住
      ,無論靜中還是動中
      。這里呂祖點了一個一般人修道人的誤區(qū),說明了不動心不是道
      。禪宗也說“

      莫謂無心便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guān)”。真正修道的人
      ,不但能出世
      ,更要能入世,動靜之中都是道
      。在靜中不亂
      ,在動中也不亂;靜中也無事
      ,動中也無事
      ;出世是無事,入世也無事

      無事更尋誰

      從“養(yǎng)氣忘言守”到“動靜知宗祖”做好了后

      ,接下來怎么辦呢?既然是無事之事
      ,我們就要放下尋求之心
      。我既無心,自現(xiàn)道心
      ;我既無意
      ,自現(xiàn)真意;我既無氣(消除口鼻呼吸之氣)
      ,自現(xiàn)元氣

      故而此訣“無事更尋誰”,在于戒我后天識辨之心

      ,是對“養(yǎng)氣忘言守”的進(jìn)一步方法揭示
      。日應(yīng)萬機(jī),此心無事
      ,在這個時候更尋誰
      ?因為“動靜知宗主”,不迷,不失根本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可是也不散亂
      ,自己能夠做得了主
      ,不要另外找個方法。

      真常須應(yīng)物

      ,應(yīng)物要不迷

      豐祖注:“此道乃真常之道

      ,以應(yīng)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塵事
      。若不應(yīng)接
      ,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yīng)之
      ,事去不留
      。”豐祖所說
      ,簡要概括就是“事來心應(yīng)
      ,事去心止”,誠如《菜根譚》云“風(fēng)來疏竹
      ,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
      ,事去而心隨空”。和剛才的動靜知宗祖一樣
      ,無論何時何地
      ,都能不迷自覺。一個修道的人
      ,不是跑到深山茅棚里頭
      ,躲開了一切叫清凈,而是要在人世做人處事之間
      ,保持那個真如不動
      、恒常不變的那個道心,能夠應(yīng)物處世
      ,自己不迷失本來清凈的本性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承借前文修行一路下來

      ,而要見性又需時時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靈明不昧的覺性
      ,不昏沉
      、不散亂,自己能做得了主
      。這樣,其自然回來的
      ,氣自然定了
      。要達(dá)到前文什么工夫呢?豐祖說
      ,“修行人應(yīng)物不迷
      ,則元神自歸,本性自住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睂θ颂幨拢约阂芮迩宄约罕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里都是講功夫
      。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氣合一
      ,引一句話來說就是“能善分別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維摩詰所說經(jīng)》)。

      心氣是一元的

      ,真正修到心氣合一
      ,念頭空了,自然會達(dá)到氣住脈停
      ,先天真一之炁自然會回歸
      。所以督子有言:“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注》元-陳致虛)
      。需要提醒的是
      ,豐祖于此處所給的訣為:“回光返照,一心中存
      ,內(nèi)想不出
      ,外想不入”,似乎為守虛無自然之道法(《續(xù)道藏-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jīng)》)
      ,有興趣可以參閱此經(jīng)

      氣回丹自結(jié),壺中配坎離

      “氣回丹自結(jié)”

      ,氣住脈停
      ,久而久之就定,道家講結(jié)丹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捌浞ㄒ陨襁\(yùn)精氣
      ,結(jié)而為丹”(《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這里講丹
      ,并非肚子里真有個東西
      ,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樣
      ,圓圈中間一點
      ,代表圓滿自覺靈明的一點覺性。當(dāng)然
      ,也可以指內(nèi)丹修煉
      。正統(tǒng)道家的養(yǎng)氣之法,不僅可以卻病養(yǎng)生
      ,進(jìn)還可以入圣登真
      。是以張紫陽真人云:“學(xué)仙須是學(xué)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玉訣類-悟真篇》北宋-張紫陽)金丹之道
      ,簡而不繁
      ,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
      ,有為以成其始
      ,無為以成其終。

      豐祖認(rèn)為此處即為內(nèi)丹

      ,并一闡原理:“修行人性不迷塵事
      ,則氣自回。將見二氣升降于中宮
      ,陰陽配合于丹鼎
      ,忽覺腎中一縷熱氣上沖心府,情來歸性
      ,如夫婦配合
      ,如癡如醉,二氣姻蘊(yùn)結(jié)成丹質(zhì)
      。而氣穴中水火相交
      ,循環(huán)不已,則神御氣
      ,氣留形
      ,不必雜術(shù)自長生。訣曰:‘耳目口三寶
      ,閉塞勿發(fā)通
      。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guī)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在另外一處

      ,可為補(bǔ)充說明。張三豐說到:“其法行于既漏之身
      ,將所漏之竅
      ,復(fù)行塞閉,并將已漏之精
      ,再行補(bǔ)足
      ,及至精滿氣足,補(bǔ)功已畢
      ,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
      ,延年益壽
      ,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兜啦鼐A-張三豐內(nèi)丹三十六訣》元末-張三豐)

      “壺中配坎離”,人的身體

      ,道家比方像葫蘆
      。(更多相關(guān)考據(jù)參見《三皇五帝》)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即崇拜葫蘆
      。語云:“人祖出于葫蘆,天地生于玄牝”
      。坎離是卦名
      ,水火意
      。內(nèi)丹家謂為人體內(nèi)部的陰精和陽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芭淇搽x”其實就是水火既濟(jì)

      這樣定久了,身體上起變化

      ,就會脫胎換骨
      。即是此理。悟元子在《百字碑注》中說到“用此水火
      ,烹煎靈藥
      ,十二時中,不使間斷
      ,勿忘勿助
      ,綿綿若存,《入藥鏡》云:‘水怕干
      ,火怕寒’者是也
      。天然水火
      ,不假外求,神明默運(yùn)”
      。為何是這樣的步驟呢
      ?《了道歌》云:“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丹且修心
      ,性定自然丹信至
      ,心靜然后藥苗生”,即是此理

      陰陽生反覆

      ,普化一聲雷

      到了此處,豐祖說到

      ,“功夫到此
      ,神不外馳,氣不外泄
      。神歸氣穴
      ,坎離已交,愈加猛烈精進(jìn)
      。致虛之極
      ,守靜之篤,身靜于杳冥之中
      ,心澄于無何有之鄉(xiāng)
      ,則真息自住
      ,百脈自停
      ,日月停景,璇璣不行”
      。雖是百脈自停
      ,實為氣住脈停
      ,身心澄澈,得以凈化
      。豐祖接著講述身體的變化“赫然光透
      ,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
      ,腹中如烈風(fēng)之吼
      ,腹內(nèi)如震雷之聲,即‘復(fù)’卦’天根’

      現(xiàn)也

      。天根現(xiàn)則固心王
      ,以神助之,則其氣如火逼金上行
      ,穿過尾閭
      ,輕輕運(yùn)
      ,默默舉,一團(tuán)和氣
      ,如雷之震
      ,上升泥丸,周身踴躍
      ,即’天風(fēng)垢‘卦也
      。”整個氣脈自然震開了
      ,一陽來復(fù)
      ,地雷復(fù)卦。雷是震卦有震動的現(xiàn)象
      ,佛經(jīng)也常說大地有六種震動
      ,并不一定是講這個地球物理的地震,有時候是形容身體上六種震動
      ,這也是六根轉(zhuǎn)化。

      一般道家修氣脈的

      ,這個時候
      ,氣脈一下子自然都開了。所以一脈通百脈通
      ,就是講中脈一通
      ,百脈自然都通了。劉一明注到“先天靈苗
      ,由嫩而堅
      ,自生而熟,自漸而頓
      ,忽的造化爐中迸出一粒至陽之丹
      ,如空中炸雷一聲,驚醒夢里人矣”
      。正如莊子所講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與宇宙一體,這時中脈真正打開了

      白云朝頂上

      ,甘露灑須彌

      修到此地步,沖和清氣上升

      ,也就是常講的“五氣朝元”
      。“白云朝頂上”
      ,這是道家的形容
      ,就是從頭頂開始身心內(nèi)外一片白光
      ,是有相的光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案事稙㈨殢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頭頂上自然有一種甘露流下來。這里頭還帶有道家天元丹的意思

      張紫陽《周易參同契》下篇附《鼎器歌》

      ,內(nèi)有提到:“真陽自動,元精出爐
      ,下至?xí)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手法逆回鼎中,化為甘露”
      。?dāng)真氣化生時
      ,其一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上顎的齦交穴時,會化成“金津”
      ;其二由任脈上行到口腔下顎的承漿穴
      ,會化成“玉液”,“金津”和“玉液”在口腔內(nèi)混合后就是唾液(但不同于一般的唾液)
      。唾液清且甜
      ,俗稱“甘露”。

      甘露也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

      ,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
      ,從頭頂下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绊殢洝睘榉鸺艺Z
      ,喻天地正中,此處喻圣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罢鏆饩咦悖l(fā)現(xiàn)于神
      ,故曰神為氣之子
      ,氣乃神之母,故有嬰兒降生之言
      ,到此地步
      ,大丹成也,可與天地同老
      ,日月同休”(馬丹陽道士語)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到這一步,也就是道家的解脫

      。按豐祖注:“養(yǎng)氣到此
      ,骨節(jié)已開,神水不住
      ,上下周流
      ,往來不息。時時吞咽
      ,謂之長生
      。訣曰:‘流珠灌養(yǎng)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是身體上的種種表現(xiàn),當(dāng)“圣胎凝結(jié)
      ,神水流通”后
      ,自給自足,“雖天地神明
      ,不可得而測度
      ,而況人能知之乎”?(劉一明語)

      坐聽無弦曲

      ,明通造化機(jī)

      豐祖注:“功夫到此

      ,耳聽仙樂之音,又有鐘鼓之韻
      ,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
      ,如晚鴉來棲之狀
      。心田開朗,智慧自生
      。明通三教經(jīng)書
      ,默悟前生根本,預(yù)知未來休咎
      。大地山河
      ,如在掌中。目視萬里
      ,已得‘六通’之妙”
      。到了這一步,誠如莊子云:“攝精神而長生
      ,忘精神而無生”
      。了性之事已畢,神通亦具足。何謂“無弦曲”
      ?即指無聲音之曲
      ,大音希聲。劉一明注曰“三者既悟
      ,惟見于空
      ,空無所空,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
      ,名為照了,打破虛空
      ,獨露全身
      ,不生不滅,方為了當(dāng)”即此類也

      都來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

      豐祖注:“自‘養(yǎng)氣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呂祖真正口訣

      ,工夫無半點虛偽
      ,乃修行上天之階梯。得悟此訣與注者
      ,可急行之
      。勿妄漏泄,勿示匪人
      ,以遭天譴
      。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豐祖說明了

      ,這就是呂祖修道之口訣都是踏實修證的功夫,真的上天梯了
      。也就是說
      ,人可以由此升華,超越這個現(xiàn)有的生命

      劉一明對此句的注解

      ,是對全文的分析,可供參考:“‘養(yǎng)氣忘言守’一句
      ,統(tǒng)言修道之全體大用也
      ;‘降心為不為’一句,言煉己筑基也
      ;‘動靜知宗祖
      ,無事更尋誰’二句,言煉己筑基,須要識得心也
      ;‘真常須應(yīng)物
      ,應(yīng)物要不迷’二句,言煉己之實功也
      ;‘不迷性自住
      ,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jié)’三句
      ,言煉己功勤
      ,還丹自結(jié)也;‘壺中配坎離’一句
      ,言丹還后
      ,內(nèi)爐之功也;‘陰陽生返覆”一句
      ,言陰陽變化
      ,由嫩而堅也;‘普化一聲雷’一句
      ,言脫丹法象也
      ;‘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二句
      ,言服丹后之法象也
      ;‘明通造化機(jī)’一句,是總結(jié)了性了命之大義也

      以前十八句

      ,還丹大丹,始終次序
      ,火候工程
      ,悉皆吐露,至簡至易
      ,約而不繁
      ,依法行持
      ,自卑登高
      ,由近達(dá)遠(yuǎn),端的為修道者上天梯也
      。曰二十句者
      ,并結(jié)尾二句言之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總的來說

      ,《百字銘》從“養(yǎng)氣忘言守”至“氣回丹自結(jié)”是第一段養(yǎng)氣修煉的過程,“壺中配坎離”到“明通造化幾”可以說是第一段修煉的果。整個修煉就在前面九句45個字
      。只要能夠練

      到結(jié)丹了

      ,后面所說的境界都應(yīng)該會隨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時間而一一呈現(xiàn)的。這是呂祖的修行經(jīng)驗
      ,無價之寶
      ,怪不得豐祖說,“得悟此訣與注者
      ,可急行之……珍重奉行
      ,克登天闕”。

      粗淺之言

      ,只是個人一得所見
      ,不入學(xué)術(shù)預(yù)流,未足以論下學(xué)上達(dá)之事也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guoxue/1376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面相一點通
      ,從面相看15-65歲運(yùn)···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
      ,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也沒有參加過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
      ,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他知道這條路難走
      ,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xiàn)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
      ,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
      ,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
      ,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先進(jìn)科技的引進(jìn)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quán)依然是至高無上
      ,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qiáng)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guān)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