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認為癃閉是由于腎及膀胱氣化功能失司導致的以小便量少
,排尿困難,小便點滴而出
,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其中以小便不暢,點滴而短少
,病勢較緩者稱為“癃”
;以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熱較急者稱為“閉”
。
本文目錄
1 中醫(yī)對癃閉的認識2 張錫純治癃閉方2.1 1.宣陽湯2.2 2.濟陰湯2.3 白茅根湯2.4 4.溫通湯2.5 5.加味苓桂術甘湯2.6 6.寒通湯2.7 7.升麻黃湯2.8 8.雞湯2.9 9.雞茅根湯3 張錫純治療癃閉的學術思想探討4 1 對癃閉診斷的認識5 2 對癃閉病因病機的認識6 癃閉的中醫(yī)辯證7 4 擅用單驗方8 5 嘗試外治法9 6 結 語10 朱良春“錫純治癃閉方”治前列腺增生11 總結
辯證.png)
中醫(yī)對癃閉的認識癃閉之名
,首見于《內(nèi)經(jīng)》,該書對癃閉的病因
、病位
、病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
;《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謂:“膀胱病
,小便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睂τ诒静〉牟∫蛘J識在《景岳全書·癃閉》將其病因歸納為四個方面:“有因火邪結聚小腸
、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氣門熱閉不通
;有因熱居肝腎者
,則或以敗精,或以槁血
,阻塞水道而不通
;有因真陽下竭,元海無根
,氣虛而閉者
;有因肝強氣逆,妨礙膀胱
,氣實而閉者
。”癃閉的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diào)
,其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腎
,并與三焦和肺、脾
、肝密切相關
。上焦之氣不化,當責之于肺
,肺氣失宣
,氣不布津,通調(diào)失職
,則不能通調(diào)水道
,下輸膀胱
;中焦之氣化不利,當責之于脾
,脾氣虛弱
,則不能升清降濁;下焦之氣不化
,當責之于腎
,腎陽虧虛,命門火衰
,氣化不及州都或腎陰不足
,水府枯竭,均可導致癃閉
。肝郁氣滯
,疏泄不及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均可引起癃閉
。
張錫純治癃閉方
1.宣陽湯
治陽分虛損
,氣弱不能宣通,致小便不利
。
野臺參(四錢) 威靈仙(錢半) 寸麥冬(六錢
,帶心) 地膚子(一錢)
2.濟陰湯
治陰分虛損,血虧不能濡潤
,致小便不利
。
懷熟地(一兩) 生龜板(五錢,搗碎) 生杭芍(五錢) 地膚子(一錢)
陰分陽分俱虛者
,二方并用
,輪流換服,如下案所載服法
。小便自利
。
一媼,年六十余
,得水腫證,延醫(yī)治不效
。時有專以治水腫名者
,其方秘而不傳。服其藥自大便瀉水數(shù)桶
,一身腫盡消
,言忌咸百日,可保永愈
。數(shù)日又見腫
,旋復如故
。服其藥三次皆然,而病患益衰憊矣
。蓋未服其藥時
,即艱于小便,既服藥后
,小便滴瀝全無
,所以旋消而旋腫也。再延他醫(yī)
,皆言服此藥
,愈后復發(fā)者,斷乎不能調(diào)治
。后愚診視
,其脈數(shù)而無力。愚曰∶脈數(shù)者陰分虛也
,無力者陽分虛也
。膀胱之腑,有下口無上口
,水飲必隨氣血流行
,而后能達于膀胱,出為小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秲?nèi)經(jīng)》所謂“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者是也
。
此脈陰陽俱虛,致氣化傷損
,不能運化水飲以達膀胱
,此小便所以滴瀝全無也。一方
,以人參為君
,輔以麥冬以濟參之熱,靈仙以行參之滯
,少加地膚子為向導藥
,名之曰宣陽湯。一方以熟地為君
,輔以龜板以助熟地之潤
,芍藥以行熟地之滯(芍藥善利小便,故能行熟地之泥)
,亦少加地膚子為向導藥
,名之曰濟陰湯
。二方輪流服之,先服濟陰湯
,取其貞下起元也
。服至三劑,小便稍利
。再服宣陽湯
,亦三劑小便大利。又再服濟陰湯
,小便直如泉涌
,腫遂盡消。
一婦人
,年三十許
,因陰虛小便不利,積成水腫甚劇
,大便亦旬日不通
,一老醫(yī)投以八正散不效。友人高××為出方
,用生白芍六兩
,煎汁兩大碗,再用阿膠二兩
,熔化其中
,俾病患盡量飲之。老醫(yī)甚為駭疑
,高××力主服之
。盡劑而二便皆通,腫亦頓消
。后老醫(yī)與愚覿面
,為述其事,且問此等藥何以能治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答曰∶此必陰虛不能化陽,以致二便閉塞
。白芍善利小便
,阿膠能滑大便,二藥并用
,又大能滋補真陰,使陰分充足
,以化其下焦偏勝之陽
,則二便自能通利也
。
子××治一水腫證。其人年六旬
,二便皆不通利
,心中滿悶,時或煩躁
。知其陰虛積有內(nèi)熱
,又兼氣分不舒也,投以生白芍三兩
,橘紅
、柴胡各三錢,一劑二便皆通
。繼服滋陰理氣
、少加利小便之藥而愈。
一婦人
,年四十許
,得水腫證,百藥不效
。偶食綠豆稀飯
,覺腹中松暢,遂連服數(shù)次
,小便大利而愈
。
有人向愚述其事,且問所以能愈之故
。答曰∶綠豆與赤小豆同類
,故能行水利小便,且其性又微涼
,大能滋陰退熱
。凡陰虛有熱,致小便不利者
,服之皆有效也
。
白茅根湯
治陽虛不能化陽,小便不利
,或有濕熱壅滯
,以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
。
白茅根(一斤
,掘取鮮者去凈皮與節(jié)間小根細切)
將茅根用水四大碗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
,候十數(shù)分鐘
,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
,再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
,須臾視其根皆沉水底
,其湯即成。去渣溫服多半杯
,日服五六次
,夜服兩三次,使藥力相繼
,周十二時
,小便自利。
茅根鮮者煮稠汁飲之
,則其性微涼
,其味甘而且淡。為其涼也
,故能去實火
。為其甘也,故能清虛熱
。為其淡也
,故能利小便。又能宣通臟腑
,暢達經(jīng)絡
,兼治外感之熱,而利周身之水也
。然必須如此煮法
,服之方效。若久煎
,其清涼之性及其宣通之力皆減
,服之即無效矣。所煮之湯
,歷一晝夜即變綠色
,若無發(fā)酵之味,仍然可用
。
一婦人
,年四十余,得水腫證
。其翁固諸生
,而精于醫(yī)者,自治不效,延他醫(yī)延醫(yī)亦不效
。偶與愚遇
,問有何奇方,可救此危證
。因細問病情,知系陰虛有熱
,小便不利
。遂俾用鮮茅根煎濃汁,飲旬日全愈
。
一媼
,年六十余,得水腫證
。醫(yī)者用藥
,治愈三次皆反復,再服前藥不效
。其子商于梓匠
,欲買棺木,梓匠固其親屬
,轉為求治于愚
。因思此證反復數(shù)次,后服藥不效者
,必是病久陰虛生熱
,致小便不利。細問病情
,果覺肌膚發(fā)熱
,心內(nèi)作渴,小便甚少
。俾單用鮮白茅根煎湯
,頻頻飲之,五日而愈
。
一婦人
,年四十許,得水腫證
。其脈象大致平和
,而微有滑數(shù)之象。俾濃煎鮮茅根湯飲之
,數(shù)日病愈強半
。其子來送信,愚因囑之曰∶有要緊一言,前竟忘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即俗C者,終身須忌食牛肉
。病愈數(shù)十年
,食之可以復發(fā)。孰意其子未返
,已食牛肉
。且自覺病愈,出坐庭中
,又兼受風
。其證陡然反復,一身盡腫
,兩目因腫甚不能開視
。愚用越婢湯發(fā)之,以滑石易石膏(用越婢湯原方
,常有不汗者
,若以滑石易石膏則易得汗),一劑汗出
,小便頓利
,腫亦見消。再飲白茅根湯
,數(shù)日病遂全愈
。
白茅根,拙擬二鮮飲與三鮮飲
,用以治吐衄
。此方又用以治水腫,而其功效又不止此也
。愚治傷寒溫病
,于大便通后,陽明之盛熱已消
,恒俾濃煮鮮茅根湯
,渴則飲之,其人病愈必速
,且愈后即能飲食
,更無反復之患。蓋寒溫愈后
,其人不能飲食與屢次復病者
,大抵因余熱未盡,與胃中津液未復也。白茅根甘涼之性
,既能清外感余熱
,又能滋胃中津液。至內(nèi)有郁熱
,外轉覺涼者
,其性又善宣通郁熱使達于外也。
按∶凡膨脹
,無論或氣
、或血、或水腫
。治愈后,皆終身忌食牛肉
。蓋牛肉屬土
,食之能壅滯氣血,且其彭亨之形
,有似腹脹
,故忌之也。醫(yī)者治此等證
,宜切囑病家
,慎勿誤食。
4.溫通湯
治下焦受寒
,小便不通
。
椒目(八錢,炒搗) 小茴香(二錢
,炒搗) 威靈仙(三錢)
人之水飲
,由三焦而達膀胱。三焦者
,身內(nèi)脂膜也
。曾即物類驗之,其脂膜上皆有微絲血管
,狀若紅絨毛
,即行水之處。此管熱則膨漲
,涼則凝滯
,皆能閉塞水道。若便濁兼受涼者
,更凝結稠粘杜塞溺管
,滴瀝不通。故以椒目之滑而溫、茴香之香而熱者
,散其凝寒
,即以通其竅絡。更佐以靈仙溫竄之力
,化三焦之凝滯
,以達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滯
,以達溺管也
。涼甚者,肉桂
、附子
、干姜皆可酌加。氣分虛者
,更宜加人參助氣分以行藥力
。
5.加味苓桂術甘湯
治水腫小便不利,其脈沉遲無力
,自覺寒涼者
。
于術(三錢) 桂枝尖(二錢) 茯苓片(二錢) 甘草(一錢) 干姜(三錢) 人參(三錢) 烏附子(二錢)威靈仙(一錢五分)
腫滿之證,忌用甘草
,以其性近壅滯也
。惟與茯苓同用,轉能瀉濕滿
,故方中未將甘草減去
。若腫脹甚劇,恐其壅滯者
,去之亦可
。
服藥數(shù)劑后,小便微利
;其脈沉遲如故者
,用此湯送服生硫黃末四五厘。若不覺溫暖
,體驗漸漸加多
,以服后移時覺微溫為度。
人之水飲
,非陽氣不能宣通
。上焦陽虛者,水飲停于膈上
。中焦陽虛者
,水飲停于脾胃
。下焦陽虛者,水飲停于膀胱
。水飲停蓄既久
,遂漸漬于周身,而頭面肢體皆腫
,甚或腹如抱甕
,而膨脹成矣。此方用苓桂術甘湯
,以助上焦之陽
。即用甘草協(xié)同人參、干姜
,以助中焦之陽
。又人參同附子,名參附湯(能固下焦元陽將脫)
協(xié)同桂枝
,更能助下焦之陽(桂枝上達胸膈
,下通膀胱故腎氣丸用桂枝不用肉桂)。三焦陽氣宣通
,水飲亦隨之宣通,而不復停滯為患矣
。至靈仙與人參并用
,治氣虛小便不利甚效(此由實驗而知,故前所載宣陽湯并用之)
。而其通利之性
,又能運化術、草之補力
,俾脹滿者服之
,毫無滯礙,故加之以為佐使也
。若藥服數(shù)劑后
,脈仍如故,病雖見愈
,實無大效
,此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
。故又用生硫黃少許
,以補助相火。
諸家本草謂其能使大便潤
,小便長
,補火之中大有行水之力
,故用之因涼成水腫者尤良也。服生硫黃法
,其中有治水腫之驗案宜參觀
。
脈沉水腫,與脈浮水腫迥異
。脈浮者
,多系風水,腠理閉塞
,小便不利
。當以《金匱》越婢湯發(fā)之,通身得汗
,小便自利
。若浮而兼數(shù)者,當是陰虛火動
,宜兼用涼潤滋陰之藥
。脈沉水腫,亦未可遽以涼斷
。若沉而按之有力者
,系下焦蘊熱未化,仍當用涼潤之藥
,滋陰以化其陽
,小便自利。惟其脈沉而且遲
,微弱欲無
,詢之更自覺寒涼者,方可放膽用此湯無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虻螯S,試驗漸漸加多
,亦可奏效
。特是腫之劇者,脈之部位皆腫
,似難辨其沉浮與有力無力
,必重按移時,使按處成凹
,始能細細辨認
。
苓桂術甘湯,為治上焦停飲之神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饏T》曰∶“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喻嘉言注云∶“呼氣短
,宜用苓桂術甘湯
,以化太陽(膈上)之氣;吸氣短
,宜用腎氣丸
,以納少陰(腎經(jīng))之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朴魇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為呼氣短,則上焦陽虛
,吸氣短
,則下焦陰虛,故二方分途施治
。然以之為學人說法
,以自明其別有會心則可;以之釋《金匱》
,謂其文中之意本如是則不可
。愚臨證體驗多年,見有膈上氣旺而膺胸開朗者
,必能運化水飲,下達膀胱
,此用苓桂術甘湯治飲之理也
。見有腎氣旺,而膀胱流通者
,又必能吸引水飲
,下歸膀胱,此用腎氣丸治飲之理也
。故仲景于上焦有微飲而短氣者
,并出兩方,任人取用其一
,皆能立建功效
。況桂枝為宣通水飲之妙藥,茯苓為淡滲水飲之要品
,又為二方之所同乎
。且《金匱》之所謂短氣
,乃呼氣短,非吸氣短也
。何以言之
,吸氣短者,吸不歸根即吐出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所謂吐吸
,即喘之替言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督饏T》之文
,有單言喘者,又有短氣與喘并舉者
。若謂短氣有微飲句
,當兼呼氣短與吸氣短而言,而喘與短氣并舉者
,又當作何解耶(惟論溢飲變其文曰氣短似言吸氣短)
?
用越婢湯治風水,愚曾經(jīng)驗
,遇藥病相投
,功效甚捷。其方《金匱》以治風水惡風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
,無大熱者
。而愚臨證體驗以來,即非續(xù)自汗出者
,用之亦可
,若一劑而汗不出者,可將石膏易作滑石(分量須加重)
。
6.寒通湯
治下焦蘊蓄實熱
,膀胱腫脹,溺管閉塞
,小便滴瀝不通
。
滑石(一兩) 生杭芍(一兩) 知母(八錢) 黃柏(八錢)
一人,年六十余
,溺血數(shù)日
,小便忽然不通,兩日之間滴瀝全無
。病患不能支持
,自以手揉擠
,流出血水少許,稍較輕松
。揉擠數(shù)次
,疼痛不堪揉擠。 徨無措
,求為延醫(yī)
。其脈沉而有力,時當仲夏
,身復濃被
,猶覺寒涼。知其實熱郁于下焦
,溺管因熱而腫脹不通也
。為擬此湯,一劑稍通
,又加木通
、海金沙各二錢,服兩劑全愈
。
7.升麻黃湯
治小便滴瀝不通
。偶因嘔吐咳逆,或側臥欠伸
,可通少許
,此轉胞也。用升提藥
,提其胞而轉正之
,胞系不了戾,小便自利
。
生黃 (五錢) 當歸(四錢) 升麻(二錢) 柴胡(二錢)
一婦人
,產(chǎn)后小便不利,遣人詢方
。俾用生化湯加白芍
,治之不效
,復來詢方
。言有時惡心嘔吐,小便可通少許
。愚恍悟曰
,此必因產(chǎn)時努力太過,或撐擠太甚
,以致胞系了戾
,是以小便不通
。惡心嘔吐,則氣機上逆
,胞系有提轉之勢
,故小便可以稍通也。遂為擬此湯
,一劑而愈
。
三焦之氣化不升則不降。小便不利者
,往往因氣化下陷
,郁于下焦,滯其升降流行之機也
。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藥不效
,而投以升提之藥恒多奇效。是以拙擬此湯
,不但能治轉胞
,并能治小便癃閉也。
古方有但重用黃
,治小便不利
,積成水腫者(參閱陸定圃《冷廬醫(yī)話》)。
水腫之證
,有虛有實
,實者似不宜用黃 。然其證實者甚少
,而虛者居多
。至其證屬虛矣,又當詳辨其為陰虛陽虛
,或陰陽俱虛
。陽虛者氣分虧損,可單用
、重用黃
。陰虛者其血分枯耗,宜重用滋陰之藥
,兼取陽生陰長之義
,而以黃 輔之。至陰陽俱虛者
,黃 與滋陰之藥
,可參半用之。醫(yī)者不究病因,痛詆為不可用
,固屬鹵莽
,至其連用除濕猛劑,其鹵莽尤甚
。蓋病至積成水腫
,即病因實者,其氣血至此
,亦有虧損
。猛悍藥,或一再用猶可
。若不得已而用至數(shù)次
,亦宜以補氣血之藥輔之。況其證原屬重用黃 治愈之虛證乎
。至今之醫(yī)者
,對于此證,縱不用除濕猛劑
,亦恒多用利水之品
。不知陰虛者,多用利水之藥則傷陰
;陽虛者
,多用利水之藥亦傷陽。夫利水之藥
,非不可用
,然貴深究其病因,而為根本之調(diào)治
,利水之藥
,不過用作向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