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夾承漿穴位位置圖

      蘋果養(yǎng)生 2023-06-02 23:13:03

      夾承漿穴位位置圖

      目錄夾承漿穴位位置圖夾承漿穴的操作方法夾承漿穴的針法夾承漿穴的進針層次夾承漿穴的作用夾承漿穴的取穴方法夾承漿穴的刺灸法夾承漿穴的主治病癥夾承漿穴位位置圖

      夾承漿穴的位置,在面部承漿穴外側約1寸之凹陷中

      夾承漿穴的操作方法

      夾承漿穴取仰靠坐或仰臥位

      ,在承漿穴旁開1寸,地倉直下
      ,頦孔附近取穴

      夾承漿穴的針法

      直刺0.2—0.5寸。

      感應:局部脹痛感

      斜刺

      ,向內下方斜刺進針0.3—0.5寸
      ,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

      感應:有麻電感放射至下唇

      夾承漿穴的進針層次

      皮膚:由下牙槽神經的終末支頦神經分布。下牙槽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

      ,經下頜孔入下頜管,在下頜骨內形成下齒叢
      ,終支穿頦孔,稱頦神經
      ,分布于下頜牙齒、齒齦
      、頦部及下唇的皮膚與粘膜。

      皮下組織:有上述神經

      、頦動、靜脈和頦下動
      、靜脈。頦下動脈是面動脈將轉至面部時發(fā)出的分支
      ,分布于下唇及頦部諸肌和皮膚。頦下靜脈是面靜脈的屬支

      口輪匝肌:位于口裂周圍的口唇內

      ,上至外鼻,下至頦結節(jié)的上方
      ,為橢圓形的扁肌,受面神經的頰支和下頜緣支支配

      降下唇肌:位于口角下部的皮下,為三角形扁肌

      ,受面神經下頜緣支支配

      針的深面為頦孔的外側。

      夾承漿穴的作用

      清熱疏風

      夾承漿穴的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仰靠或仰臥位

      ,夾承漿穴位于下頜部頦唇溝兩旁約1寸凹陷處取穴

      夾承漿穴的刺灸法

      直刺0.2—0.5寸

      ;可灸。

      夾承漿穴的主治病癥

      面神經麻痹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

      三叉神經痛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yī) 3.1三叉神經痛的診斷 3.1.1病史及癥狀3.1.2體檢發(fā)現3.1.3輔助檢查3.1.4鑒別 3.2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3.2.1藥物治療3.2.2封閉療法3.2.3手術治療4中醫(yī) 4.1古人對三叉神經痛的論述4.2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痛現代研究4.3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病機4.4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4.4.1療效標準4.4.2辨證治療 4.4.2.1風寒外襲 4.4.2.1.1癥狀4.4.2.1.2方藥治療4.4.2.1.3推拿治療 4.4.2.2胃火上攻 4.4.2.2.1癥狀4.4.2.2.2方藥治療 4.4.2.3肝火上炎 4.4.2.3.1癥狀4.4.2.3.2方藥治療 4.4.2.4痰瘀阻絡 4.4.2.4.1癥狀4.4.2.4.2方藥治療4.4.3單方驗方4.4.4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痛用藥規(guī)律4.4.5針灸治療 4.4.5.1體針4.4.5.2穴住注射4.4.5.3電針4.4.5.4耳針法 4.4.6推拿治療4.4.7其他措施 4.5醫(yī)案4.6三叉神經痛患者日常保健 5參考資料附:1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穴位2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中成藥3三叉神經痛相關藥物 1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英文參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

      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西醫(yī)
      三叉神經痛系叁叉神經分布區(qū)內反復發(fā)作陣發(fā)性劇痛的一種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繼發(fā)于其他疾病

      。以中老年人多見。臨床表現多見于一側面部
      ,劇痛往往驟然發(fā)作,持續(xù)數秒在1~2分鐘
      ,重者可出現面部抽搐。多在40歲以后發(fā)病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現代西醫(yī)學亦缺乏有效而又無副作用的療法

      3.1三叉神經痛的診斷3.1.1病史及癥狀
      常無預兆驟然出現的閃電式、短暫而劇烈的疼痛
      。如電灼樣、針刺樣
      、刀割樣或撕裂樣劇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病側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
      ,以期減輕疼痛。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一側
      ,并有面部發(fā)紅、結合膜充血
      、流淚、流涎等癥狀
      ,又稱"痛性抽搐"。每次發(fā)作僅持續(xù)數秒到12分鐘即驟然停止.間歇期一切如常,發(fā)作頻度可數日一次
      ,或數分鐘一次。
      3.1.2體檢發(fā)現
      神經系統檢查多無陽性體征
      ,但可有以下發(fā)現:1.板擊點:病人面部叁叉神經分布范圍的某個區(qū)域內特別敏感,稍加觸發(fā)即可引起疼痛發(fā)作
      ,以上下唇
      、鼻翼、頰部等常見
      ,故稱此區(qū)域為"板擊點"


      2.病人因痛而不洗臉、刷牙
      、進食,致面部
      、口腔衛(wèi)生極差,精神抑郁
      、情緒消極


      3.由于痛時經常磨擦面部皮膚致患側面部皮膚粗糙
      ,眉毛稀少或缺如
      。初起病人多疑為牙痛而誤拔牙齒

      3.1.3輔助檢查
      原發(fā)性叁叉神經痛輔助檢查多無異常,繼發(fā)性叁叉神經痛
      、腰穿CSF可有異常
      ,必要時內聽道X線攝片,頭顱CT或MRI檢查

      3.1.4鑒別
      三叉神經痛常需與三叉神經炎、牙痛
      、舌咽神經痛等相鑒別

      3.2三叉神經痛的治療3.2.1藥物治療
      原發(fā)性叁叉神經痛用卡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
      ,苯妥英鈉100mg 3d/次
      。中藥七葉蓮片,每次4片, 3/d次
      。繼發(fā)性叁叉神經痛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3.2.2封閉療法
      5%石碳酸
      、95%酒精等注射于叁叉神經半月節(jié)或分枝處以阻斷其神經傳導獲得止痛效果

      3.2.3手術治療
      分為

      ①周圍支切斷術;

      ②叁叉神經感覺根部分切斷術


      ③叁叉神經脊髓束切斷術;

      ④叁叉神經減壓術
      。用于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采取手術治療

      4中醫(yī)4.1古人對三叉神經痛的論述
      中醫(yī)學無相類似病名,一般將其歸屬于“偏頭痛”
      、“面痛”等范疇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本病的記載,如《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提到頷痛
      、頰痛
      、目外眥痛;《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有“齒唇寒痛”之癥等
      。后世醫(yī)家對本病的征候特點有較細致的描繪和較深入的認識
      。如《醫(yī)林繩墨》謂:“亦有浮游之火
      ,上攻頭目或齒異不定而作痛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标U述了其病機與癥狀
      。《張氏醫(yī)通》中云:“面痛……不能開口言語
      ,手觸之即痛
      。”《證治準繩》還進一步加以分類曰:“面痛……暴痛多實
      ,久痛多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夺t(yī)學綱目》和《普濟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驗的記述
      ,以上表明我國古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證治已積累了一定經驗

      4.2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痛現代研究
      現代首篇以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見于1955年,而用中醫(yī)中藥證治的臨床文章則遲至60年代中期才出現
      。自70年代起
      ,開始有較大樣本的觀察資料公諸于世
      ,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如七葉蓮等進行了一系列發(fā)掘研究。取得明顯進展是在80年代
      ,這一時期所發(fā)表的有關論文達70余篇
      ,為六、七十年代總數的10倍以上
      。通過大量實踐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在治療上
      ,創(chuàng)制新方
      ,改進劑型,產生了不少重復性強的有效專方
      ,發(fā)現了活血化瘀之法對本病的作用
      ,如活血與祛風并用,或突出活血
      ,或加蟲類藥逐瘀,往往可以明顯提高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針灸治療,近十余年來
      ,隨著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斷增多和對針刺部位的反復探尋
      、篩選,其有效率亦獲得迅速提高
      。目前,還有一些單位重視中西藥物協同增效途徑的探索


      從已收集到的文獻統計,中醫(yī)藥和針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4.3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病機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一是外感風寒或風熱
      ,二是內傷七情、飲食或勞倦
      。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風寒外襲 風寒侵犯陽明,風陽升發(fā)
      ,易犯頭面
      ,而寒為陰邪
      ,其性凝滯
      ,致血脈收引
      ,氣血閉塞
      ,而產生疼痛


      胃熱上攻 過食炙賻辛熱之物
      ,胃熱偏盛,或外感風熱
      ,邪熱犯胃,胃火熏蒸
      ,循經上攻頭面


      肝火上炎 多因內傷七情
      ,肝氣郁結
      ,郁而化火;或因腎陰不足
      ,水不涵木,陰虛陽亢
      ,肝膽之火升騰。肝火循胃絡上擾面頰而發(fā)病


      痰瘀阻絡 多因病程長久
      ,脾虛運化失常,痰濁內盛
      ,阻塞脈絡;或久病入絡人血
      ,瘀血內阻,絡脈不通
      ,不通則痛。
      4.4三叉神經痛的治療4.4.1療效標準
      目前對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分級尚不一致
      ,有分三級,有分四級
      。且本病可以出現較長的緩解期,故應包含一定隨訪期
      。據多數醫(yī)家的意見,綜合如下:

      緩解:痛止
      ,諸癥消失,隨訪半年以上未見復發(fā)者


      顯效:痛止,諸癥基本消失
      ,隨訪時間不足半年,或在3~6個月內復發(fā)
      ,但癥狀較前輕
      ,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減輕
      ,發(fā)作間歇期明顯延長,癥狀改善者


      無效:疼痛程度及發(fā)作次數減輕不明顯或癥狀無改善者。
      4.4.2辨證治療
      《證治匯補·面痛》:“面痛皆屬于熱
      ,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
      。飲食妨礙,皆因膏粱風毒
      ;食臥少安,無非胃虛有火
      。”

      《張氏醫(yī)通·諸痛門》:“面為陽明部分
      ,而陽維起于諸陽之會,皆在于面
      ,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虛實之殊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實火者治宜清熱解毒
      ,用犀角升麻湯等方


      老人過勞
      ,饑則面痛,用補中益氣加芩
      、梔
      、連翹、鼠粘
      、黑參


      郁結積成胃熱
      ,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梔
      、連翹
      、貝母
      、橘紅之類

      4.4.2.1風寒外襲4.4.2.1.1癥狀
      常因冷天或感風寒而發(fā)作或加重
      ,痛時面肌有緊縮感
      ,呈陣發(fā)性短暫抽搐樣劇痛
      ,局部喜熱敷
      ,口不渴
      。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或沉遲


      疼痛呈陣發(fā)性抽動樣痛
      ,痛勢劇烈,遇冷加重
      ,得熱則舒,舌淡紅
      ,苔薄白,脈浮緊[1]

      4.4.2.1.2方藥治療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止痛


      處方:川芎
      、白芷各30克,制川烏
      、藁本各9克,細辛3克
      ,蓽撥12克,甘草6克


      加減:疼痛劇烈加麻黃
      、制附子;久治不愈
      ,配合外治,其法為:細辛10克
      ,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
      ,白酒15~30毫升,加水適量
      ,置于鍋內煎煮
      ,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紙筒
      ,一端罩在藥鍋上,另一端對準鼻孔
      ,令病人吸入藥氣
      ,每日2次
      ,每次10分鐘。

      常用成方:川芎荼調散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等。
      4.4.2.1.3推拿治療
      選穴:太陽
      、頭維、上關
      、下關、翳風
      、頰車
      、聽宮
      、聽會
      、耳門
      、顴髎、睛明
      、四白、外關
      、合谷[1]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或坐位
      。醫(yī)者以一指禪推法從太陽至頭維、從太陽到上關和下關
      ,往返6~8遍
      。以一指禪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
      ,往返5~6遍。指按揉翳風
      、頰車、下關
      、聽宮
      、聽會
      、耳門、太陽
      、顴髎
      、睛明、四白
      ,每穴1分鐘。用掃散法在顳部膽經循行路線,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
      ,兩側交替進行,各做30次左右
      。用大魚際揉法在顏面部應用約3分鐘。用點法
      、指揉法在觸發(fā)點上施用1分鐘左右,刺激要強
      。拿外關、拿合谷
      ,每穴約1分鐘,用力以酸脹為度
      。[1]
      4.4.2.2胃火上攻4.4.2.2.1癥狀
      面頰呈陣發(fā)性劇痛。遇熱誘發(fā)
      ,痛如火燎肉裂
      ,齦腫口臭
      ,煩躁不安,口渴喜飲
      ,大便干結,小便赤黃
      ,或有胃脘隱痛
      。舌質紅
      ,苔黃厚或膩,脈滑數

      4.4.2.2.2方藥治療
      治法:清胃瀉火祛痛


      處方:川芎10克,生大黃12克(后下)
      ,芒硝10克(分沖)
      ,板藍根10克
      ,銀花10克
      ,枳殼10克
      ,僵蠶6克,全蝎粉3克(分沖)


      加減:火烙樣痛加石膏
      、黃芩;第一
      、二支痛為主加葛根
      ,第三支痛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
      、白虎湯合瀉心湯。
      4.4.2.3肝火上炎4.4.2.3.1癥狀
      患側頻發(fā)電擊樣疼痛
      ,痛時面紅目赤,煩躁易怒
      ,怒則發(fā)作,脅肋作脹
      ,口苦咽干,舌質紅
      ,苔黃膩
      ,脈沉弦。如為虛火上炎
      ,則抽搐劇痛,午后加重
      ,顴紅煩熱,失眠健忘
      。舌紅少苔,脈細弦數

      4.4.2.3.2方藥治療
      治法:瀉肝降火止痛。

      處方:川芎30克
      ,龍膽草15克
      ,生地10克,當歸
      、白芍、丹參各12克
      ,黃芩、白芷
      、全蝎、蟬蛻
      、地龍各9克


      加減:便秘加大黃
      ;血壓高加鉤藤、夏枯草
      ;陰虛加女貞子
      、石決明
      、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減

      4.4.2.4痰瘀阻絡4.4.2.4.1癥狀
      經久不愈,時作時止
      ,劇痛時如錐刺刀割
      ;如為痰阻
      ,胸睦滿悶,嘔吐痰涎
      ,便溏面晦
      ,舌質暗淡
      ,苔滑膩,脈沉滑
      ;如為血瘀
      ,痛處固定不移,午后加劇
      ,舌質偏暗,或見瘀斑瘀點
      ,脈細澀。
      4.4.2.4.2方藥治療
      治法:化痰祛瘀通絡


      處方:川芎
      、羌活
      、僵蠶、秦艽各10克
      ,細辛5克
      ,雞血藤30克,蜈蚣2條
      ,全蝎
      、甘草各6克
      ,桃仁9克
      ,紅花10克
      ,姜半廈6克
      ,膽南星5克


      加減:瘀重加赤芍、丹參
      ;寒重加制川烏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療效:上述四型
      ,按以上方藥共治療456例
      ,緩解及顯效220例,有效156例
      ,無效80例
      ,總有效率為82.5%
      4.4.3單方驗方
      ①七葉蓮制劑

      組成:以七葉蓮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當于原生藥5~10克)或片劑(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當于生藥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
      ,每日1~2次;口服片劑
      ,每次3片,每日4次


      療效:共觀察82例
      ,緩解2例
      ,顯效30例,有效29例9無效21例
      ,總有效率為74.4%。

      ②桑椹煎劑

      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將桑椹子清洗后水煎
      ,分3次口服


      療效:以本藥治療6例,療效頗好
      。適用于陰虛內熱者


      ③藍根僵蠶丸

      組成:板藍根60克
      ,僵蠶60克


      用法:將二藥共為細末,水泛為丸
      ,梧桐子大,每瓶裝60克
      。日服2次
      ,每服10克。溫開水送服


      療效:以本方治療4例
      ,均有效
      。適于風熱外襲所致者。

      ④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
      ,荊芥
      、防風、全蝎各10~12克
      ,地龍15~25克
      ,細辛3~6克。

      加減: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時至無辣味
      ,再納人余藥)、蓽撥
      ;熱重加生石膏、黃芩
      、黃連
      ;瘀重加赤芍、丹參
      、五靈脂
      ;陰虛加生地
      、天麻
      、龜版
      、黃柏、知母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重者每日2劑。

      療效:共治86例
      ,緩解44例
      ,顯效32例
      ,有效6例
      ,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3%


      ⑤止痛湯

      組成:生地30克,玄參20克
      ,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細辛3克
      ,沒藥15克,麥冬15克
      ,牛膝6克
      ,白芷10克,當歸10克
      ,川芎12克


      加減:寒重加赤芍
      、紅花
      ;便秘加大黃或火麻仁;痛劇加珍珠母
      ;反射性抽搐加鉤藤
      、蜈蚣。

      用法:每日1劑
      ,水煎,劇痛可日服2劑
      ,分4次服。

      療效:共治療56例
      ,緩解15例,顯效32例
      ,有效7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4%


      ⑥三叉Ⅰ號片

      組成:川芎
      、桃仁、紅花、蔓荊子各9克
      ,菊花、地龍
      、白芍各12克,細辛9克


      用法:先將細辛、菊花提取揮發(fā)油備用
      ,再將已提過揮發(fā)油的細辛、菊花同余藥(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狀
      ,加等量的95%乙醇過濾,再濃縮至膏狀
      ,再以半量白芍細粉與煎膏制成顆粒,噴入揮發(fā)油
      ,加潤滑劑壓片
      。每片重0.35克(含生藥8.2克)
      。每次服8片,每日3次
      。大劑量,每次可服16~20片


      療效:共治療100例,緩解18例
      ,顯效22例,有效23例
      ,無效37例,總有效率為63%


      ⑦顱痛寧

      組成:川芎2份,蓽撥1份。

      用法:上藥用水醇法提取
      ,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2克
      。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
      ,緩解后減半量


      療效:共治療82例
      ,顯效52例,有效24例
      ,無效6例
      ,總有效率為92.7%。與西藥治療相比
      ,發(fā)現本法療效較佳。

      ⑦龍蝎餅

      組成:地龍5克
      ,全蝎20個,路路通10克
      ,生南星、生半夏
      、白附子各50克,細辛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
      ,加一半面粉
      ,用酒調成餅
      ,攤貼太陽穴
      ,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療效:以上法治療45例,顯效42例,有效3例
      ,總有效率為100%。
      4.4.4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痛用藥規(guī)律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
      ,本病治療用藥己取得一定經驗。現將所收集的觀察人數在30例以上的18首專方歸納統計
      ,其用藥情況娜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300 8~10
      川芎
      、細辛

      5~7
      防風
      、全蝎
      、地龍。
      100~299 3~6
      石膏
      、羌活
      、白芷
      、當歸、白芍
      、白僵蠶
      、蔓荊子。
      2
      生地
      、玄參
      、麥冬、牛膝
      、紅花、蓽撥
      、桃仁
      、生半夏、川烏

      30~99 2~3
      蜈蚣
      、赤芍、陳皮
      、附子。
      1
      知母、路路通
      、獨活、黃芩
      、蒼術
      、黃芪
      、夏枯草、熟地
      、甘草
      、木瓜


      上表表明,諸藥中以川芎
      、細辛兩藥的使用頻度最高
      。在藥理上
      ,川芎有解痙鎮(zhèn)靜擴張血管的作用
      ,能行氣開郁,活血止痛
      ;細辛亦有明顯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局部麻醉作用
      ,能祛風散寒
      ,溫經止痛。故成為三叉神經痛治療的首選藥物
      。其次是散風勝濕解痙之防風和搜風逐瘀之全蝎
      、地龍等
      。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長,久病必瘀
      。在王清任頭痛從瘀血證治經驗的啟示下
      ,聯系“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的理論,在臨床上活血逐瘀藥和治風藥同時并用
      ,故這兩類藥物在本病治療中有相當大的比重。
      4.4.5針灸治療4.4.5.1體針
      取穴:主穴:魚腰
      、四白、下關
      。配穴:夾承漿。夾承漿穴位置: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5厘米
      ,口角下一橫指凹陷處。

      操作:

      Ⅰ支痛
      ,取魚腰。從魚腰斜向下方刺人0.3~0.5寸
      ,待有觸電感傳至眼及前額時,提插20~50次


      Ⅱ支痛
      ,取四白
      。從四白斜向上方約45度角進針
      ,刺人0.5~0.8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時
      ,反復提插20~50下
      。四白穴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上方45°角刺入0.3~0.5寸
      ,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提插20~50次[2]


      Ⅱ與Ⅲ支或Ⅲ支痛
      ,取下關
      。針法:直刺進針1.5寸深左右
      ,當有觸電樣針感傳至舌或下頷等處時
      ,提插20~50次。下關穴用2寸26號毫針
      ,向對側下頜角方向刺入
      ,當觸電樣針感傳至患側下頜時
      ,提插20~50次[2]。

      效果不顯加取夾承漿
      。針法:從夾承漿斜向前下方約30度角進針
      ,刺入0.5寸左右
      ,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提插20~50次
      。均針患側
      ,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
      。癥情重者每日1次
      。夾承漿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前下方約300角刺入0.5寸左右
      ,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
      ,提插20~30次[2]


      療效:共治療1000例,痛止率54.0%
      ,顯效率29.2%
      ,總有效率為99.2%
      。其中540例
      ,隨訪半年至5年,復發(fā)率為39.4%

      4.4.5.2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魚腰
      、陽白
      ;Ⅱ支痛加四白
      、迎香、翳風
      ;Ⅲ支痛加地倉
      、頰車
      、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機點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
      。每次取阿是穴及2~3個配穴
      。以4號針頭刺入皮內,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
      。每日1次
      ,發(fā)作不頻繁者
      ,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89例
      ,總有效率為96%~100%

      4.4.5.3電針
      取穴:主穴:Ⅰ支痛:魚腰,Ⅱ支痛:四白
      、下關
      ,Ⅲ支痛:地倉;配穴:陽白
      、水溝
      、承漿、迎香


      操作:據疼痛之神經支選穴
      ,加取1~2個配穴
      ,均取患側。針刺得氣后
      ,接通G6805電針儀,采用可調波
      ,頻率150~600次/分,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
      。留針通電10~20分鐘。留針期間
      ,根據病人感應,略增大電流量1~2次
      。每日治療1次
      ,重者每日2次


      療效:共治療126例
      ,總有效率為92.4%~96.9%

      4.4.5.4耳針法
      選穴 肝陽 神門 面頰 頜 胃 腎

      方法 每次選2~3穴,毫針刺
      ,每日1次
      ,每次留針30min
      ;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4.4.6推拿治療
      以下方法對驟然發(fā)作
      、沒有先兆
      、多為一側者有效[3]:

      ①用雙手食指輕輕按揉四白1分鐘


      ②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顴髎1~3分鐘。

      ③用雙手食指指腹按揉下關1分鐘
      ,力度適中


      ④用雙手食指同時按壓翳風1分鐘。
      4.4.7其他措施
      疼痛劇烈者
      ,可適當配合某些止痛鎮(zhèn)靜的西藥(痛痙寧
      、苯妥英鈉等)。久治無效者
      ,可試用純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經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發(fā)癥
      。對頑固者
      ,可考慮手術治療。
      4.5醫(yī)案
      患者
      ,女
      ,48歲。右側面部疼痛突然發(fā)作
      ,以眼部
      、上頜部為甚,呈針刺樣疼痛
      ,持續(xù)數秒至2分鐘
      ,發(fā)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癥狀
      。舌質紅,苔白膩
      ,脈弦緊
      。以上法治療8次
      ,疼痛明顯減輕
      。再治療2次
      ,休息6天
      ,又繼續(xù)1個療程
      ,疼痛消失
      ,無面部不適感
      。囑其適當活動
      ,調節(jié)自己情緒
      。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黃丈東醫(yī)案:

      史××,女,38歲
      。初診日期為964年1月24日
      。患者自1961年起左側面部及頭部劇烈疼痛
      ,類似觸電
      。經中西藥治療3年
      ,未見顯效
      。最近一月發(fā)作尤甚
      ,頭面劇痛并引起嘔吐。曾流產5次
      ,失血較多。夜寐不安
      ,舌尖紅,苔根厚膩
      ,脈細。治擬養(yǎng)血柔肝
      ,和絡熄風


      處方:煨天麻3克,鉤藤12克(后下)
      ,生石決15克
      ,丹皮4,5克
      ,赤芍9克
      ,丹參9克,炙甘草3克
      ,陳木瓜4.5克,忍冬藤12克
      ,制膽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診
      ,前方服后癥減,近日頭痛較輕
      ,夜寐尚安,胃痛時作
      。舌尖紅刺
      ,苔薄白
      ,脈細弦。再擬平肝理氣
      ,佐化痰瘀


      處方:石決明15克
      ,白蒺藜9克
      ,桑寄生9克
      ,鉤藤9克(后下),陳膽星6克
      ,赤芍9克
      ,丹參9克
      ,木瓜4.5克
      ,云苓9克,炙甘草4.5克
      。之后
      ,以前法出人加減。

      3月13日五診
      。頭痛已減
      ,胃中不舒,經脈竄痛
      ,肝胃不和
      ,肝火易動,舌尖紅
      ,苔薄黃
      ,脈細弦。再予清肝調氣
      ,和胃暢中之法


      處方:白蒺藜9克
      ,蔓荊子9克,生石決18克
      ,稆豆衣6克
      ,甘菊花9克,陳皮4.5克
      ,香附9克
      ,赤芍9克,木瓜4.5克
      ,嫩桑枝30克
      ,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藥調理而愈


      按:本例頭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
      ,痛勢劇烈,引起嘔吐
      。5次流產
      ,失血過多,以致陰血不足
      。風陽扶痰瘀上擾,導致頭面疼痛時作
      ,乃本虛標實之癥
      。各診選用天麻、鉤藤
      、石決明等以平肝熄風
      ,丹參、赤芍
      、木瓜等化瘀通絡
      。最后以丸藥調理,三年宿恙
      ,得以治愈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4.6三叉神經痛患者日常保健
      (1)囑患者慎起居
      ,避風寒,以防御外邪侵襲[1]


      (2)適當參加鍛煉
      ,以增強體質,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

      ?針灸穴位治呃逆

      呃逆

      ,又稱膈肌痙攣,是指自覺胸膈氣逆、喉間呃聲不斷
      、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
      。正常情況下,也會發(fā)生呃逆
      ,多持續(xù)數分鐘
      、數小時,不治而愈
      ,多為正常生理所致
      。若呃聲不斷、不能自主者
      ,則為病態(tài)
      。重者可間歇性發(fā)病,或晝夜不停
      ,遷延數月不愈
      。發(fā)病多為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往往繼發(fā)于急慢性胃炎
      、胃潰瘍
      、肝硬化、胃癌等
      。呃逆屬于中醫(yī)的「噎嗝」「反胃」等范疇

      辨證要點
      1.飲食不節(jié) 恣食生冷,脘腹脹滿
      ,呃逆頻作
      ,隱痛不適,納減眠安
      ,兩便尚調
      ,舌質淡紅,舌苔略膩
      ,脈細濡

      2.肝氣犯胃 情志不遂,兩肋脹滿
      ,呃逆頻發(fā)
      ,口干口苦,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弦。
      3.正氣虧虛 納少眠差
      ,四肢乏力
      ,胃脘隱痛
      ,呃逆晝夜不停,舌質淡
      ,苔薄白
      ,脈沉細無力。
      治療要點
      1.治療原則 宣通氣機
      ,寬胸利膈
      ,和胃降逆。
      2.穴位
      第一穴:承漿穴
      ,適于飲食不節(jié)
      、肝氣犯胃、正氣虧虛證型

      第二穴:后溪穴
      ,適于肝氣犯胃、正氣虧虛證型

      第三穴:內關穴
      ,適于飲食不節(jié)、肝氣犯胃為主

      3.治療方法:用毫針治療
      ;穴位封閉。
      操作方法
      承漿穴: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
      ,找準承漿穴
      ,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28號2寸不銹鋼毫針
      ,平刺承漿穴,實證用提插捻轉瀉法
      ,虛證用補法捻轉
      ,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捻轉得氣后
      ,每10分鐘捻轉1次
      ,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輕者10天為1療程
      ,重者需2個療程。
      后溪穴:微握拳
      ,找準穴位
      ,虎口朝下,后溪穴朝上
      ,皮膚常規(guī)消毒
      ,用28號3寸不銹鋼毫針
      ,直刺后溪穴并透合谷穴,捻轉得氣后
      ,實證用提插捻轉瀉法
      ,虛證用補法捻轉,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捻轉
      。每10分鐘捻轉1次
      ,留針30~40分鐘。每日1次
      ,輕者10天為1療程
      ,重者需2個療程。
      內關穴:患者手心向上平伸前臂
      ,找準內關穴
      ,直刺,捻轉得氣后
      ,每10分鐘捻轉1次
      ,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輕者10天為1療程
      ,重者需2個療程。
      病案舉例
      驗案1 呃逆(胃熱所致)
      彭某
      ,男
      ,59歲,工人
      ,2008年9月30日初診
      。患者訴呃逆不止2天
      。2天前
      ,因咳嗽輸液抗生素,引起上腹脹滿
      、惡心欲吐
      、納飲減少、呃逆頻作
      ,當地醫(yī)院給予口服胃復安
      、中藥針灸等治療,未見效
      ,前來就診
      。診見呃逆不止,口渴思飲
      ,聲音洪亮
      ,口干
      、口臭、喜冷飲
      ,便秘尿黃
      。舌苔微黃、脈右關弦滑

      辨證:胃腑損傷
      ,瘀熱內蘊,升降失調所致

      治則:降逆和胃
      ,利膈止呃。
      治法:取承漿穴針刺
      。皮膚常規(guī)消毒
      ,用28號3寸不銹鋼毫針,平刺承漿穴
      ,酸麻脹感后
      ,用瀉法強力捻轉,約1分鐘
      ,呃逆即刻停止
      。每10分鐘捻轉1次,共3次
      ,每日1次
      ,連針5天,諸癥悉除
      。針后隨訪
      ,一直未反復。
      按:呃逆
      ,凡飲食不當
      ,情志不遂,胃腑損傷等均可誘發(fā)或加重
      。西醫(yī)認為呃逆是由于膈神經受到某些因素 *** 而引起膈肌強烈地收縮而發(fā)生
      。中醫(yī)辨證以寒冷襲胃
      、胃火上逆
      、肝氣犯胃多見。
      本案呃逆為胃火上逆所致
      ,治宜降逆和胃
      ,清胃止呃。承漿穴是任脈及足陽明胃經交會穴
      ,針后呃逆即刻緩解
      ,說明承漿穴具有降逆和胃
      ,清胃止呃的功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娢富鸹蛭笩嵋鸬倪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取承漿穴針刺,用瀉法治療
      ,效果確切

      驗案2 呃逆(食滯客胃)
      張某某某,男
      ,73歲
      ,醫(yī)師,2010年12月1日初診

      患者訴呃逆不斷20天
      。20天前,飲食不節(jié)
      ,上吐下瀉
      ,經治療病情逐漸恢復,仍胃脘不適
      ,呃逆頻繁
      ,夜間尤重,無精打采
      ,納減乏力
      ,舌質淡紅,脈細無力

      辨證:飲食不節(jié)
      ,中氣所傷,胃氣上逆動膈

      治則:降逆和胃

      治法:針后溪穴,用補法捻轉
      ,1次癥減
      ,3次后消失,鞏固2次
      ,半年內未反復

      驗案3 呃逆(脾胃濕熱)
      李某,男
      ,39歲
      ,2010年3月26日初診。呃逆頻作3天
      。3天前
      ,飲食不節(jié)
      ,加情志不遂,胃脘脹滿
      ,口干口苦
      ,熱灼感,呃逆頻繁
      ,口臭便秘
      ,影響工作,口服胃復安
      ,未見效
      。來診時,呃逆頻繁發(fā)生
      ,胸腹隨之抽動
      ,舌質淡紅,苔白兼黃
      ,脈弦滑

      辨證:脾胃濕熱、升降失調

      治則:降逆和胃
      、清熱利濕。
      治法:選內關穴針刺
      。皮膚常規(guī)消毒
      ,用28號1.5寸不銹鋼毫針,直刺內關穴
      ,得氣后
      ,用平補平瀉捻轉,1~2分鐘
      ,呃氣次數減少
      ,胸脘脹滿減輕,留針60分鐘
      ,治療過程中
      ,分4次運針捻轉,呃逆次數明顯減少
      ,連續(xù)針3天
      ,呃逆消失,胸脘脹滿稍有不適
      。繼續(xù)鞏固2次
      ,隨訪諸癥悉除
      ,兩個月未復發(fā)

      按:本案發(fā)病由于飲食不節(jié)
      ,加情志不遂所致。選內關穴針刺治療
      ,內關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
      ,具有寬胸理氣、降逆和胃
      、解痙止痛等功能
      ,針內關穴獲愈,關鍵在于降逆和胃
      ,胃氣下降
      ,呃逆逐漸緩解,胃腸功能逐漸恢復
      。因此
      ,針刺內關穴膈肌痙攣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臨證心得
      呃逆一證
      ,發(fā)生部位在中焦
      ,乃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治療采取降逆和胃法
      。臨床常用穴位:中脘
      、足三里、內關
      、期門
      、太沖、承漿
      、后溪等
      。而臨床實踐發(fā)現,見效快
      ,療效高
      ,其中承漿、內關
      、后溪3穴尤其顯著

      后溪穴屬于手太陽小腸經,八脈交會穴之一
      ,上行通督脈
      ,下行沿著食管,穿過橫膈到胃
      ,屬小腸
      ,「經脈所過,主病所及」,故取后溪穴治療

      現代醫(yī)學研究認為
      ,呃逆主要是由于膈神經受到某些因素 *** ,致使膈肌產生不自主的間歇性的強烈收縮而引起
      ,因此
      ,能夠抑制膈肌痙攣收縮的治療方法,都能使呃逆取得治療效果
      。針刺承漿
      、內關、后溪3穴所以治療呃逆效果顯著
      ,可能與此有關
      。尤其是內關穴使用利多卡因、胃復安封閉
      ,呃逆即刻消失
      ,進一步提示膈肌痙攣得到抑制的結果。

      任脈 督脈 沖脈在人體的什么地方,希望說的通俗點,要不我看不懂的,謝謝

      極簡單地講:

      任脈?下起會陰穴

      ,向上行至承漿
      。(人體正中前線)

      督脈?下起長強穴,向上行至齦交

      ,(人體正中后線
      ,過頭到口內上唇系不寧唯是與齒齦相交處)。

      任督脈可形象地比作把人的上體從正中劈開左右兩半

      ,前面正中是任脈
      ,后面及頭部的前、后正中為督脈

      沖脈下出會陰后

      ,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并,夾臍上行
      ,散入胸中
      ,上達咽喉,環(huán)繞口唇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189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骨質疏松飲食禁忌,這物絕不能吃
      雖說患有骨質疏松的話
      ,我們可以通過飲食療法緩解病情,但是骨質疏松的患者在飲食方面也是有著很多的禁忌的
      ,尤其要注意
      ,不能吃的太咸能多吃糖。 不能吃得過咸:吃鹽過多
      懷孕了還會來月經是什么情況
      女性在懷孕后一般情況下其月經是會停止的
      從出汗的部位看身體是否健康
      夏季高溫
      ,在非空調房間條件下
      ,我們人體都會有出汗的現象。部位和汗量都因人而異
      。有人愛出汗
      ,有人不愛出汗。不過
      ,出汗過多和過少
      ,其實都不是好現象。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出汗的部位
      中老年人容易牙齒松動,教你方法預防
      牙齒松動的情況是現在很多人都存在的問題了,特別是對于中老年人來說
      ,往往牙齒松動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了
      ,在這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很好的去吃飯了,是讓大家都非常煩惱的問題了
      盤點帶狀皰疹癥狀有哪些,如何預防?
      帶狀皰疹是很常見的
      ,一般是病毒引起的皮膚病
      。帶狀皰疹感染后有一定的潛伏性,當患者出現抵抗力差以及疲憊
      、感冒時
      ,便會迅速生長出來,皮膚出現明顯的炎癥
      。還會出現疼痛感
      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
      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目錄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小兒有痰咳不出來妙招嬰兒咳嗽起初就是干咳
      ,隨著病情的加重慢慢會出現咳嗽帶痰的現象
      三伏天養(yǎng)生,七類人決不能錯過
      三伏天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三伏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