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穴位位置
在小腿外側(cè)
,當(dāng)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直下2寸
。
膽囊穴在小腿外側(cè)上部,當(dāng)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直下2寸
。
膽囊穴的準確位置圖
標(biāo)準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位或側(cè)臥位
,在陽陵泉穴直下2寸左右之壓痛最明顯處取穴
,(2寸即患者自己的食指
、中指
、無名指三指寬)
。
穴位解剖
膽囊穴下有皮膚
、皮下組織和腓骨長肌。分布有腓腸外側(cè)皮神經(jīng)
。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
。
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淺層有腓腸外側(cè)皮神經(jīng)分布
;深層有腓深神經(jīng)干和脛前動
、靜脈經(jīng)過,并有腓淺神經(jīng)肌支和脛前動脈分布
。
布有腓腸外側(cè)皮神經(jīng)分支
,深部正當(dāng)腓淺神經(jīng)處
。
膽囊穴的作用
膽囊穴位的功效:利膽通腑。
拔罐膽囊穴的方法與位置圖
主治病癥
膽囊穴主治黃疸
,急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膽石癥
,膽道蛔蟲癥
,膽道感染,下肢麻痹
,下肢痿痹
,癱瘓,胸脅痛
,口眼斜等
。
膽囊穴主治急、慢性膽囊炎
,膽石癥
,膽道蛔蟲癥,下肢麻痹或癱瘓等
。
膽囊穴主治急慢性膽囊炎
、膽石癥、膽道蛔蟲癥
,下肢痿痹
。
膽病:黃疸
,急慢性膽囊炎
,膽石癥,膽道蛔蟲病
。
本穴是分布在足少陽膽經(jīng)上的經(jīng)外奇穴
,對膽道病療效顯著,同時又為診斷膽囊病的有效穴
。
下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合轮舯浴?/p>
其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嚎谘埝Z斜
,脅肋痛。
拔罐膽囊穴治療膽絞痛
膽絞痛是膽石癥
、膽道感染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癥狀
。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作的右上腹、劍突下陣發(fā)性絞痛,多向右肩背放射
。膽絞痛屬中醫(yī)學(xué)“腹痛”“脅痛”范疇
。其病機為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
、外邪侵襲
,濕熱內(nèi)蘊而致肝膽之氣失于疏泄。
有效穴位
一
、膀胱經(jīng):肝俞穴
、膽俞穴
二、膽經(jīng):陽陵泉穴
、日月穴
三
、經(jīng)外:膽囊穴
治療方法
一、留罐法:以上穴位拔罐后留罐15至20分鐘
。
二
、指罐法:先指針上穴各一分鐘后留罐15分鐘。
三
、血罐法:每次選2至3個穴位用梅花針重叩出血后再拔罐并留罐10至20分鐘
。
穴位配伍
膽囊穴配陽陵泉穴、期門穴
、肝俞穴
、膽俞穴、足三里穴
,治急性膽管疾患
。
膽囊穴配陽陵泉穴、內(nèi)關(guān)穴
、太沖穴
,治膽囊炎。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局部有酸脹感
,可向下擴散;可灸
。
針刺時不可過深
,以防損傷血管,造成內(nèi)出血
、皮下血腫
。
膽囊穴的意義
膽囊(dǎnnáng EX-LE6)為經(jīng)外奇穴名
。亦稱膽囊點
。在小腿外側(cè)上部,當(dāng)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直下2寸。主治黃疸
,急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膽石癥
,膽道蛔蟲癥
,膽道感染,下肢麻痹
,下肢痿痹
,癱瘓,胸脅痛
,口眼斜等
。本穴是分布在足少陽膽經(jīng)上的經(jīng)外奇穴,對膽道病療效顯著
,同時又為診斷膽囊病的有效穴
。
膽囊穴出處
《中華外科雜志》[1959,8:743]:膽囊……在陽陵泉下1寸左右之壓痛點處
。
研究進展
針刺膽囊穴
,可促進正常人和膽管疾患患者的膽囊收縮,尤其深刺膽囊穴
,對膽囊收縮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
。
腧穴注射預(yù)防腹腔牽拉反射,取依諾伐(氟芬合劑)4mL
、阿托品0.5mg
、麻黃堿50mg,總計6mL
,注射雙側(cè)膽囊穴
,配合硬膜外麻醉,抑制迷走—迷走反射
,防止冠脈血管痙攣
、胃腸逆蠕動和心率下降,從而起到安神鎮(zhèn)痛的作用
。道醫(yī)培訓(xùn)
膽囊的作用是什么
儲存濃縮膽汁
肝與膽囊
在消化期間
,通過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使膽總管括約肌收縮
,膽囊擴張
,膽道內(nèi)產(chǎn)生壓力梯度。膽汁分泌壓為2.933KPa(22毫米汞柱)
,膽總管靜水壓1.46KPa(11毫米汞柱)
,膽囊內(nèi)壓0.400~0
。933KPa(3~7毫米汞柱)。肝膽汁因壓力差進入膽囊
。膽汁儲存主要發(fā)生在夜間空腹時
,但括約肌的關(guān)閉不完全,仍有部分膽汁進入小腸
。據(jù)報道
,空腹時僅有50%的膽汁進入膽囊。 膽囊容積約50毫升
,它借助其濃縮功能
,增加了膽汁的儲存。通過吸收膽汁中的90%的水分
,約可儲存500%毫升膽汁
,將大部分膽汁酸池儲存其中。研究表明
,膽囊粘膜逆電化學(xué)梯度吸收氯化鈉是鈉泵的作用
,繼而產(chǎn)生滲透壓力差,吸收水分
,由此使膽汁濃縮5~20倍
。 膽囊粘膜可吸收游離膽紅素、游離膽汁酸和卵磷脂
,但對膽固醇的吸收很有限
。對結(jié)合膽紅素和結(jié)合膽汁酸幾乎無吸收作用。 膽囊造影劑通過肝細胞分泌入肝膽汁
,進入膽囊后不被吸收
,濃縮后可使膽囊在X線下顯影,膽囊濃縮功能受損或膽囊管阻塞時
,膽囊不顯影
。膽囊粘膜受損使造影劑吸收增加,也是膽囊不顯影的一個因素
。膽囊膽汁PH值較肝膽汁低
,這是由于膽囊粘膜分泌H+和H+一Na+交換的結(jié)果。亦可能是膽囊粘膜吸收HCO3-
,使膽囊膽汁酸化
。
排空膽汁
膽囊排空也需要膽囊和膽總管括約肌的互相作用。膽汁排空時膽囊平滑肌收縮
,括約肌松弛
。 膽囊的靜水壓約0.863KPa(8.8毫米汞柱),與膽總管區(qū)無明顯差異
。進食1分鐘后
,膽囊壓力上升到1.363KPa(13.9毫米汞柱)
。此后2分鐘內(nèi)有約1.5毫升膽汁流入十二指腸,然后膽囊壓力降低
,膽流停止。這是由于迷走神經(jīng)興奮所產(chǎn)生的
。約7分鐘后
,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膽流又重復(fù)出現(xiàn)
,進入穩(wěn)定狀態(tài)
,每分鐘排出約0.6毫升膽汁,膽囊壓力增高持續(xù)約90分鐘
。第二期反應(yīng)主要是縮膽囊肽的作用
,它是食物刺激十二指腸時由小腸產(chǎn)生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膽囊肽有收縮膽囊和舒張膽總管括約肌的作用
。膽囊最大排出量約27毫升,最小8毫升
,很少完全排空
。 膽囊每天分泌約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為粘蛋白
,為乳白色的堿性液體
,起保護和潤滑膽囊粘膜作用。膽囊管阻塞時
,膽汁中的膽紅素被吸收
,同時粘液含量增加,外觀為白膽汁
,當(dāng)鈣鹽分泌增加時
,可在X線下表現(xiàn)為鈣膽汁。
調(diào)節(jié)膽道壓力
膽囊有調(diào)節(jié)膽道內(nèi)壓的作用
,膽總管阻塞4小時膽道內(nèi)壓并不增高
。但當(dāng)膽囊切除后,膽總管擴張
,膽總管括約肌作用減弱
,膽管壁增厚,粘液腺體增多
,以適應(yīng)將更多膽汁排入腸道
。
編輯本段中醫(yī)理論
概述
《千金要方》
膽,原作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墩f文·肉部》說:“贍
,連肝之腑,從肉詹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蹦懺谟颐{之內(nèi),附于肝之短葉間
,其形若懸瓠
,呈囊狀,現(xiàn)代稱之為“膽囊”
。膽內(nèi)貯藏膽汁
,是一種清凈、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
,亦稱“清汁”
,故《靈樞·本輸》稱膽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稱膽為“中清之府”
,《難經(jīng)·三十五難》稱之為“清凈之府”
。《難經(jīng)·四十二難》說:“膽在肝之短葉間
,重三兩二銖
,盛精汁三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膽有經(jīng)脈與肝的經(jīng)脈相互絡(luò)屬
,構(gòu)成表里關(guān)系,故《靈樞·本輸》說:“肝合膽”
。 膽的生理功能
,一是貯藏并排泄膽汁;二是主決斷
。 膽貯藏
、排泄膽汁,其與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關(guān)
,參與六腑的“傳化物”
,故膽為六腑之一。但膽不容納水谷
、傳化濁物
,與其他腑又不同;膽貯藏膽汁為精汁
,故膽又屬奇恒之府
。
膽貯藏排泄膽汁
《東醫(yī)寶鑒》
《靈樞·本輸》說:“膽者,中精之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峨y經(jīng)·四十二難》說:膽內(nèi)“盛精汁三合
。”是言膽有貯存膽汁的功能
。膽汁是由肝的精氣所化生
,如《東醫(yī)寶鑒》說:“肝之余氣,溢入于膽
,聚而成精
。”肝生成膽汁是不間斷的
,而膽汁排泄到小腸是間斷性的,生成與排泄這兩個過程顯然不是同步的
,于是膽就擔(dān)負著貯存膽汁的功能
。貯存的目的是為了調(diào)節(jié)膽汁生成和排泄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
,貯存是為排泄的需要
,是暫時的。 膽的上方有管道與肝相通
,肝之余氣化生膽汁
,然后通過此管道流到膽內(nèi);膽的下方有管道與小腸相通
,隨著消化的需要
,膽汁經(jīng)此管道排泄到小腸中,以幫助對飲食物的消化
。清·吳鞠通在《醫(yī)醫(yī)病書·小便論》中說:“膽無出路
,借小腸以為出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夺t(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醫(yī)話》說:“徐靈胎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則以‘木能疏土’解之
,是謂肝膽屬木,脾胃屬土
。徐氏既云‘木能疏土’
,是明肝膽助腸胃化食,而膽汁能助小腸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虼耍懪判沟哪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具有幫助對某些飲食物消化的作用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膽腑通暢,貯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才能正常進行
。膽腑阻塞不通
,必然會導(dǎo)致膽汁排泄不暢
。膽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濕熱
、瘀血
、砂石、寄生蟲等直接阻塞管道
,或氣機紊亂所致膽管痙攣
,形成膽腑不通的病理變化,從而產(chǎn)生脅肋脹滿
、疼痛等癥
。由于膽汁對消化飲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膽汁排泄不暢
,則會影響到消化功能
,產(chǎn)生食欲不振、厭食油膩
、腹脹
、大便秘結(jié)或腹瀉等癥。膽汁上逆
,可見口苦
、惡心、嘔吐黃綠苦水等癥
。膽汁外溢肌膚
,則可發(fā)生黃疸。 膽排泄膽汁還與肝有重要關(guān)系
。肝通過疏泄功能以調(diào)暢氣機
,令膽氣疏通,膽汁暢流
。所以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著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
,膽汁排泄暢達
,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
,則可導(dǎo)致膽汁排泄不利
。膽汁郁結(jié),肝膽氣機不利
,導(dǎo)致肝膽同病
,出現(xiàn)消化吸收方面的病變。所以有“肝膽同主疏泄”的說法。
膽主決斷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中正
,即處事不偏不倚,剛正果斷之意
。膽主決斷
,是指膽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措施的功能。對膽的概念認識
,如同其他臟腑一樣
,既有與實質(zhì)器官相聯(lián)系的一面,如貯存
、排泄膽汁的膽囊
;又有據(jù)此而取象類比歸類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決斷作用的膽
,屬于精神活動范疇
。 膽的決斷功能
,對于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卒恐等)的不良影響
,以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臟腑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
,有著重要的作用
。自然環(huán)境、社會因素的變化
,特別是劇烈的精神刺激
,會影響臟腑氣血的正常活動
。膽氣強壯之人
,雖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響,但其影響程度較輕
,恢復(fù)較快
;膽氣虛弱之人,則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
。這反映了膽有維持精神及臟腑氣血活動相對穩(wěn)定的功能
。 膽主決斷與心主神志密切相關(guā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叵颉れ`蘭秘典論》說:“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说木窕顒与m由心主管,但其他臟腑也參與
,不同的臟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心對精神活動起主宰作用,而膽起決斷作用
。膽氣通于心
,不僅是心與膽均“盛精汁三合”(《難經(jīng)·四十二難》),膽的經(jīng)脈“上肝
,貫心”(《靈樞·經(jīng)別》)
,而主要是在神志上的主輔配合關(guān)系。心藏神
,神之主在心
;膽主決斷,某些神志活動又決于膽
。在神志方面
,二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
。臨床上
,如果膽病,膽氣就會上擾心神而出現(xiàn)心悸不寧
,驚恐畏懼
,嗜睡或不眠等癥。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膽病者
,善太息
,口苦,嘔宿汁
,心下澹澹
,恐人將捕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臨證時,心病怔忡
,可從膽治
;膽病戰(zhàn)栗、癲狂,尤當(dāng)治心
。 膽主決斷功能
,實際上是與肝主謀慮相關(guān)聯(lián)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說:“肝者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
,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蓖醣⒃唬骸坝露軘啵试粚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潛發(fā)未萌
,故謀慮出焉”,“剛正果決
,故官為中正
;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慮,即思維籌劃
、比較鑒別
、分析推理等的思維過程
,但潛發(fā)未萌
,不能付諸實施,只有通過決斷
,才能對上述思維過程作出行為的決定
。這種決定,需要陽剛之氣
。肝膽之氣皆屬于木
,而肝為體、屬陰
,膽為用
、屬陽。謀慮為陰
,決斷屬陽
。謀慮出于肝,決斷出于膽。故膽決才能肝謀
,正如《類經(jīng)·藏象類》所說:“膽附于肝
,相為表里,肝氣雖強
,非膽不斷
,肝膽相濟,勇敢乃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虼耍憵鈮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決斷無差
,使人行為果敢而正確。膽氣虛餒
,則雖善謀慮
,而不能決斷,事終難成
。故《素問·奇病論》又說:“肝者
,中之將也,取決于膽
,咽為之使
。此人者,數(shù)謀慮不決
,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
。”王冰注曰:“肝與膽合
,氣性相通
,故謀慮取決于膽。咽膽相應(yīng)
,故咽為使焉
。”臨證時
,對謀慮不決者
,常見肝膽同病之證,故施以肝膽同治之法
。 膽的決斷
,還反映了人體正氣的盛衰。只有正氣強盛
,內(nèi)氣充實的人
,才能“膽氣壯”
,才能主決斷而有果敢行為。由于正氣對外邪具有抵抗作用
,所以膽氣的壯與弱
,標(biāo)志著人體正氣的盛與衰,也標(biāo)志著人體抗邪能力的強與弱
。人有決斷和果敢
,其生理功能就處于旺盛狀態(tài);如果決斷不出
,其生理功能就處于平靜或低下狀態(tài)
。這種不同的生理反應(yīng)在防病治病方面是有重要影響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指出:“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
,皆為變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āng)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的勇怯,即反映了膽氣的強弱
。它不僅說明了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
,還反映了人體臟腑功能狀態(tài)和氣血運行的盛衰等。
十一臟取決于膽
十一臟取決于膽
,語出《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藏象何如?……凡十一藏
,取決于膽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笔慌K取決于膽
,歷代注釋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
,以膽主決斷作解釋
。如王冰注《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上從心臟
,下至于膽
,為十一也。然膽者
,中正剛斷無私偏
,故十一臟取決于膽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穗m具啟示
,但尚須進一步闡發(fā)
。 其二,以膽主春生之氣作解釋
。此重視陽氣的升發(fā)作用
,肝膽雖同屬于木,主春升之氣
,然肝膽這一對臟腑中
,肝為陰,膽為陽
。如金·李杲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膽者
,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
,故膽氣春升
,則余臟從之,所以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褪菑娬{(diào)了膽的升清宣發(fā)作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秲?nèi)經(jīng)》重視陽氣的觀點不僅在《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中有所體現(xiàn)
,而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更為明顯。如說:“陽氣者
,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dāng)以日光明”
,“凡陰陽之要
,陽密乃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蓖瑫r
,相火學(xué)說中也很重視膽,《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膽與肝連
,司相火
,……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則在膽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懼邢嗷穑绮豢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則為清陽之木氣
,上升于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就把膽主清陽之氣與寄居相火相互貫通了
。由此可見
,膽主陽氣的振奮,參與陽氣的旋運機制
,包括通達和升發(fā)諸臟腑之氣機
,膽都有其調(diào)節(jié)的功能。但是李念莪注《素問·舉痛論》說:“肝木主春升之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f明肝臟亦主春生之氣,非獨膽腑
。 其三
,以膽氣助正抗邪作解釋。如程杏軒引《醫(yī)參》說:“勇者氣行則止
,怯者著留為疾
。經(jīng)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
,遇大風(fēng)不畏
,則不為風(fēng)傷;遇大寒大熱不畏
,則不為寒熱中
;飽餐非出于勉強,則必?zé)o留滯之患
。氣以膽壯
,邪不可干,故曰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夺t(yī)參》所謂“氣以膽壯,邪不可干”
,于經(jīng)義難以相吻合
,因為人之勇怯以及正氣的強弱,不僅與膽有關(guān)
,而且同心
、肝等臟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其四
,以膽主半表半里
,能通達陰陽作解釋。如《類經(jīng)·藏象類》說:“足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jīng)
,亦曰中正之官
,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達陰陽
,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
。”此以足少陽經(jīng)脈為注
,但經(jīng)脈雖內(nèi)屬于臟腑
,而二者畢竟有別,故此注有牽強之感
。 《內(nèi)經(jīng)》
近來又有人認為:“十一臟取決于膽”
,即是十一臟取決斷于膽,與《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義同;膽對臟腑的決斷作用主要是針對神志活動而言
;膽通過影響心神而決斷十一臟
。 此外,亦有人對《內(nèi)經(jīng)》“十一臟取決于膽”的論點及后世的解釋提出質(zhì)疑
。認為如果認定“十一臟取決于膽”
,就不得不隨意擴大膽的功能,拔高膽的地位
,此與《內(nèi)經(jīng)》原意相悖
。因而提出質(zhì)疑,認為其是衍文或誤字
,并提出勘誤
。 以上多種觀點解釋“十一臟取決于膽”,其認識目前尚難統(tǒng)一
,有待學(xué)者們進一步探討
。
膽為奇恒之腑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
、大腸
、小腸、膀胱
、三焦六腑皆為陽
。”《素問·五臟別論》說:“腦
、髓
、骨、脈
、膽
、女子胞,此六者
,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于陰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秲?nèi)經(jīng)》述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
。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臟別論》)
。膽貯存并排泄膽汁,“以融化食物
,而利傳渣滓”(《難經(jīng)正義·四十二難》)
,因膽有參與“傳化物”的功能特點,故膽屬于六腑之一
。但膽并不直接接受水谷
,也不直接傳化糟粕,《素問·五臟別論》稱“胃
、大腸
、小腸、三焦
、膀胱
,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
,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
,名曰傳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赋瞿懪c其他五腑(即傳化之腑)的不同。而膽中所藏的膽汁被稱為“精汁”
,膽有“藏精氣”的作用
,如《類經(jīng)·藏象類》說:“然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
,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
。”故又屬于奇恒之腑
。 然而現(xiàn)代有人認為
,六腑的特性是“傳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的特性是“藏而不瀉”,膽為“兩棲之府”
,即既屬六腑
,又屬奇恒之腑,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特性不應(yīng)出現(xiàn)于同一個器官
。在《內(nèi)經(jīng)》原文又出于同一篇
,即《素問·五臟別論》
,這種自相矛盾現(xiàn)象只能說明
,其中必有文字之誤。認為《素問·五臟別論》關(guān)于奇恒之腑的原文中的“膽”
,當(dāng)為“卵”字之抄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