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歷史人物

      崔滌

      佚名 2023-06-05 21:32:00

      崔滌

      崔滌,崔液弟

      ,定州安喜人。多辯智
      ,善諧謔
      ,素與玄宗款密。兄崔湜坐太平黨誅
      ,玄宗常思之,故待滌逾厚
      ,用為秘書監(jiān)
      。出入禁中,與諸王侍宴不讓席
      ,而坐或在寧王之上。后賜名澄
      。從東封還
      ,加金紫光祿大夫
      ,封安喜縣子
      。開元十四年卒,贈兗州刺史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原文與賞析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這首詩寫于大歷五年(770)

      ,即詩人逝世的一年
      。元人范德機謂它有“藏詠”
      。仇兆鰲注說:“此詩撫今思昔
      ,世境之離亂,人情之聚散
      ,皆寓于其中
      。”由此可知
      ,詩意寫國家興亡之大事
      ,然而卻將其隱于字里行間,見得詩的機趣
      。杜甫是唐代詩壇圣手,表達這么一個重大的主題
      ,并未直而言之
      ,由隱事中見出其事,也就是說無一處談及具體實況
      ,而針對性的意思見于象外,可謂機心獨運
      ,戛戛獨造

      一、二句“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寫杜甫在岐王宅邸經(jīng)常與李龜年見面
      ,在崔九的庭堂前也曾幾次聽過他的歌唱
      。李龜年,是唐開元年間名播遠近的歌唱家。他于當時出入王公貴族之家
      ,獻其歌藝,得到皇親國戚的器重
      。杜甫十四
      、五歲時身居洛陽,由于當?shù)厍拜叺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所以也就有機會在高門大廳時時看到李龜年活動的形影,聽到他悠揚的歌聲
      。這里
      ,詩人通過對李龜年當年生活境遇的追憶,借以托出唐王朝表面上的承平氣象
      。岐王,即李范
      ,是唐睿宗的兒子
      ,唐玄宗的弟弟。崔九
      ,即崔滌,官任殿中監(jiān)
      ,是唐玄宗的寵臣
      。這些統(tǒng)治者們沉湎于花天酒地,驕奢淫逸
      ,致使唐室的腐朽日甚一日,終于釀發(fā)了安史之亂
      ,把人民推進了烽火遍燃的血海
      。詩人雖然隱其該事,人們卻能從岐王和崔九的豪門中那弦歌不絕上
      ,明悟到唐王朝自盛轉(zhuǎn)衰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想象出山河破碎
      , 民生涂炭的情景

      三、四句“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寫正是江南風景特好的時候,杜甫又與李龜年相逢了
      。幾十年之后
      ,他倆偶遇于湖南長沙
      ,一見之下
      ,不禁感慨系之。詩人有意提到“江南好風景”
      ,不是為了盛贊山明水秀的湖南風光
      ,也不是為了表達老友相會的分外高興
      ,而是為了反襯“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東晉周顗語)的歷史變化
      。一個“正”字
      ,暗含著詩人面對著大自然的佳景所勾起的無限感傷
      。詩中特標“落花時節(jié)”
      ,包孕著詩人的憂國之心,意蘊豐富
      ,有著隱的巨大容量。隱成了明的內(nèi)核
      ,它以落紅滿地
      ,消逝了駘蕩的春光的自然景象,喻示著唐王朝凋敝喪亂
      , 已經(jīng)失去了鼎盛時期的社會繁榮這客觀事實
      。據(jù)唐·鄭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睹骰孰s錄》卷下記載:“樂工李龜年特承恩遇
      ,大起第宅, 后流落江南
      ,每遇良辰勝景,常為人歌數(shù)闋
      。座客聞之
      ,莫不掩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痹娙嗣黠@地還以暮春的“落花時節(jié)”
      ,類比人生到了暮年的凄涼,李龜年的悲歌聲聲就是如此
      。詩人與李龜年青春的腳步遠去
      ,而今兩鬢添霜,加之漂泊他鄉(xiāng)
      ,怎能不黯然神傷!“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實際上就是說:詩人在國勢衰敗
      ,乾坤瘡痍的時代背景下遇到了李龜年
      ,在各自東西,萍蹤不定的特殊情況下遇到了李龜年
      ,在感喟歲月流逝,人到老年的精神狀態(tài)下遇到了李龜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奥浠〞r節(jié)”吟詠著落花般的社會變遷和他們的身世,而他們的身世是隨著社會變遷形成的
      ,尤其是李龜年個人的悲歡折射出了時局的動蕩。一個“又”字
      ,突出了今昔不同的對比
      。能夠從“落花時節(jié)”的隱,知其所要明的世亂時艱
      、衰老飄零這層藏意,契機就在形象與想象之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奥浠〞r節(jié)”這外在形象遠遠超出了自身容納的意義,表面是在說時至暮春季節(jié)
      ,帶有直接性,而實質(zhì)是在嘆恨傷春
      ,帶有間接性
      。詩主要的不在給予讀者視諸直接的形象,而在這直接的形象表現(xiàn)了什么
      ,寓間接于直接,既寓隱于明
      ,兩者相互依存
      ,相互制約
      ,使欣賞者通過想象去欣賞
      ,領悟到比直接的形象要遠為廣闊的內(nèi)容
      。《白雨齋詞話》說:“意在筆先
      ,神余言外……若隱若見
      ,欲露不露
      ,反復纏綿
      ,終不許一語道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彪m“不許一語道破”,但直接的形象
      ,必須要提供可讓讀者馳騁想象的指向條件
      ,否則所隱的內(nèi)在意思就叫人懸測難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奥浠〞r節(jié)”的間接性是藝術上的隱,直接性是構(gòu)成它外在形象的明
      ,人們理解詩時的化隱為明
      ,就是從直接性中尋找到背后間接性的思想
      ,使之在想象中得到統(tǒng)一
      ,從而體會到“深文隱蔚,余味曲包”的佳妙

      全詩融巧構(gòu)

      、巧比
      、巧思于一爐
      ,言短而意豐,機趣中顯出了詩人非凡的才情
      ,不可多得!

      服章部·卷九原文_翻譯及賞析

      服章部·卷九 李昉

      ○佩

      《說文》曰:佩

      ,大帶佩也
      。佩必有巾
      ,故從巾。

      《釋名》曰:佩

      ,倍也
      ,言其非一物
      ,有倍貳也。有珠
      、有玉
      、有容刀、有帨巾
      、有解之屬也

      《詩》曰: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佩,玉也
      。)

      又曰:有女同車

      ,顏如舜華。將拌喃翔
      ,佩玉瓊琚。

      又曰:知子之來之

      ,雜佩以贈之
      。(雜佩者,珩璜琚瑀衡牙之類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問
      ,遺也。)知子之好之
      ,雜佩以報之

      又曰:彼留之子

      ,貽我佩玖

      又曰: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贈之
      ?瓊瑰玉佩

      又曰:巧笑之瑳

      ,佩玉之儺。

      又曰:鞙鞙(音蠲)佩璲

      ,不以其長
      。(鞙鞙,玉貌
      。璲
      ,瑞也,以瑞玉為佩
      ,佩之鞙然。)

      《周禮》曰:王府掌王之金玉玩好

      ,共王之服玉佩玉

      《禮》曰:主佩倚則臣佩垂

      ,主佩垂則臣佩委。

      又曰:石駘仲卒

      ,無嫡子
      ,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后者
      ,曰:"沐浴佩玉則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
      。石祁子曰:"孰有執(zhí)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
      ?"不沐浴佩玉
      ,石祁子兆

      又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

      ,左宮羽
      。趨以"彩齊"
      ,(路門之外樂節(jié)也
      。)行以"肆夏"。(證堂之樂節(jié)也
      。)周鏇中規(guī)
      ,折鏇中矩
      。進則揖之
      ,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
      。故君子在車則聞和鸞之聲
      ,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而入也
      。君在不佩玉
      ,左結(jié)佩,右設佩
      ,(朝于君亦結(jié)左。)齊則綪結(jié)佩而爵韠。凡帶必有佩玉
      ,惟喪否
      。佩玉有衡牙。(居中央以前后觸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君子于玉比德焉
      。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
      ,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
      ,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
      。士佩瓀玫而缊組綬
      。孔子佩象環(huán)五寸而綦組綬

      《大戴禮》曰:上車以和鸞為節(jié)

      ,下車以佩玉為度

      《左傳》曰:蔡昭侯為兩佩與裘以如楚

      ,獻一佩一裘于昭玉。服之以享
      ,蔡侯服其一。子常欲之
      ,弗與
      。三年止之。(事具《玉部》
      。)

      又曰:吳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申叔儀,吳大夫

      ,公孫有山
      ,魯大夫,舊相識
      。)曰:"佩玉蕊兮,余無所系之
      。"(蕊丞服飾備也
      。尾馛系佩,言吳王不恤下也
      。)

      魚豢《魏略》曰:有雙璜雙珩,琚

      、瑀
      、衡牙、琨
      、珠為佩者
      ,乃漢明帝彩古文始制也

      《晉書》曰:王祥著遺令子孫云:"吾氣絕

      ,不須沐浴,勿纏尸
      ,皆浣故衣
      ,隨時所服
      。所賜山玄玉佩
      、衛(wèi)氏玉玦、綬笥
      ,皆勿以斂
      。"

      《齊書》曰:永明元年

      ,有司奏貴妃、淑妃并加金章紫綬
      ,佩于寘玉

      《隋書》曰:何稠參會古今,多所改創(chuàng)

      ,從省之服,初無佩綬,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
      ,安有人臣謁帝而除去印綬
      ,兼無佩玉之節(jié)乎
      ?"乃加獸頭小綬及佩一只

      《國語》曰:秦穆公使公子縶吊公子夷吾子于梁,退而私于縶

      ,曰:"請以黃金三十鎰
      、白玉之珩六雙
      ,不敢當公子
      ,納之左右。"

      又曰:王孫韋聘于晉

      ,定公享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
      ,(鳴佩玉以相禮
      。)問于王孫韋:"楚之白珩猶在乎?"(珩
      ,佩上之黃者
      。)對曰:"然
      。"簡子曰:"其為寶也
      ,幾何矣?"曰:"未嘗為寶
      ,先王之玩也
      。"

      《周書》曰:武王俘商

      ,得舊乏玉萬四千
      ,佩玉億有八萬石。

      摯虞《決疑要注》曰:漢末喪亂

      ,絕無玉佩
      。魏侍中王粲識舊佩
      ,始復作之
      ,今玉佩授法于粲。

      《三禮圖》曰:凡玉佩

      ,上有雙衡
      ,長五寸,博一寸
      。下有雙璜
      ,徑三寸,衡牙
      、蠙珠以納其間。上下為衡
      ,半璧為璜
      ,璜中橫以沖牙,以蒼珠為瑀

      董巴《漢與服志》曰:古者君臣佩玉

      ,三代同之
      。五霸興兵
      ,佩非戰(zhàn)器,去佩留其系璲以為章表
      。秦乃以彩組連結(jié)
      ,謂之綬
      。漢承秦制
      ,用而弗改。至孝明皇帝乃為大佩
      、沖牙
      、雙渠璜皆以白玉
      ,乘與絡以白珠
      ,公卿諸貴以彩絲,其玉視冕旒

      蔡邕《與服志》曰:孝明作蠙珠之佩

      ,以郊祀天地

      《白虎通》曰:所以必有佩者

      ,表意見所能,故修道無窮
      ,即佩環(huán);能大道德
      ,即佩琨;能決嫌疑,即佩玦
      。是以其所佩即知其所能
      ,若農(nóng)夫佩其耒耜
      ,工匠佩其斧斤
      ,婦人佩其針縷也。

      《孔叢子》曰:子產(chǎn)死

      ,鄭人大夫舍玦佩
      ,婦女舍珠玉

      《說苑》曰:襄成君始封之日

      ,衣翠衣,帶玉佩
      ,至流水之上
      。大夫莊辛見而悅之。

      又曰:經(jīng)侯過魏太子

      ,左服玉具劍,右?guī)瀛h(huán)
      ,左光照右
      ,右光照中左,太子不視
      。經(jīng)侯曰:"魏國有寶乎
      ?"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
      ,此魏國寶也
      。"經(jīng)侯應聲解劍而去佩。

      《鹽鐵論》曰:子思銀佩

      《尚書舊傳》曰:淑妃修媛

      ,修華,修容
      ,婕妤佩彩瓊玉
      ,貴人佩于寘玉。

      《鄴中記》曰:石虎后出行

      ,有女鼓吹,尚書官屬皆著錦袴
      、佩玉

      《晉令》曰:皇太子妃佩瑜玉

      ,諸王
      、郡公
      、太宰、太傅
      、太保
      、司空
      、諸長公主
      、諸王世子、大司馬
      、大將軍
      、太尉佩玄玉

      《晉宋舊事》曰:太后

      、皇后白玉佩。

      《穆天子傳》曰:七萃之士

      ,天子賜以左佩玉華
      。(玉華之佩,佩之清者
      。)

      又曰:天子渴于沙中,(沙中無水

      。)七萃之士干奔戎刺其左驂之頰
      ,取其清血而飲天子。天子美之
      ,乃賜奔戎佩玉一雙。

      《列仙傳》曰:江濱二女者

      ,不知何許人
      。步游江濱,逢鄭交甫
      ,挑之,不知神人也
      。女遂解佩與之
      ,交甫悅,乃授佩而去數(shù)十步
      ,空懷無佩
      ,女亦不見。

      《拾遺記》曰:燕昭王時西王母降

      ,與昭王游乎燧林之下
      ,說炎皇鉆火之術
      。取綠桂之膏
      ,然以照夜
      。忽有飛蛾銜火
      ,狀如丹雀,來拂桂膏之上
      。此娥出員丘之穴
      ,穴洞達于九天
      ,中有細珠流沙
      ,可穿而結(jié),因用為佩

      又曰:漢成帝時乘與皆尚黑

      ,宮中美女服皂
      ,班姬以下皆玄綬〈王翳〉佩

      又曰:漢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

      ,廣千步
      ,中植分枝荷
      ,一莖四葉
      ,狀如駢蓋。日照則葉低蔭根莖
      ,若葵之衛(wèi)足也
      ,名曰低光荷
      。實如玄珠
      ,可以飾佩。

      《漢武內(nèi)傳》曰:上元夫人帶六出火玉之佩

      《搜神記》曰:元康中

      ,婦人之飾有五兵佩

      《楚辭》曰:扈江離與薜荔

      ,(扈
      ,被也。)紉秋蘭以為佩
      。(紉蘭
      ,索香草也
      。)

      又曰:云衣兮披披

      ,(披披,長貌
      。)玉佩兮陸離
      。(陸離
      ,光彩貌
      。)

      又曰:連蕙若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又曰:盍吾游此春宮

      ,(春宮
      ,東方青帝宮
      。)折瓊枝以繼佩。

      潘岳《西征賦》曰:飛翠綏拖鳴玉

      ,出入禁門者眾矣
      ,想佩聲之遺響
      ,若鏗鏘之在耳

      劉梁《七舉》曰:佩則結(jié)綠,懸黎寶之妙微

      ;荷彩照爛
      ,流景楊暉。

      曹植《與陳琳書》曰:帶蜿虹以為紳

      ,連日月以為佩。

      殷仲堪《與相王箋》曰:所致玉佩

      ,光潤清越

      傅玄《大言賦》曰:腰佩六氣,首戴天文

      ○環(huán)

      《說文》曰: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

      《禮》曰:孔子佩象環(huán)五寸而綦組綬

      。(謙不比德
      ,亦不事也。象
      ,有文環(huán)者,取其修無窮
      。)

      《左傳》曰:穆叔之子仲壬與公御萊書觀于公宮

      ,公予之環(huán),使才人入示之
      ,不示出
      ,命佩之

      又曰:宣子有玉環(huán),其一在鄭商

      ,(玉環(huán)同工共樸
      ,自共為雙。)宣子謁諸鄭伯
      ,(謁
      ,請也。)子產(chǎn)弗與
      。(事具《玉部》
      。)

      《宋書》曰:江夏王義恭,孝武即位

      ,以其藩所服玉環(huán)
      、大綬賜之。

      《梁書》曰:柳惔

      ,武帝之鎮(zhèn)襄陽,惔祖道
      ,帝解玉環(huán)贈之
      。天監(jiān)二年元會,帝謂曰:"卿佩玉環(huán)
      ,是新亭所贈耶?"對曰:"既瑞感神衷
      ,臣謹服之無斁
      。"

      《白虎通》曰:修道無窮,即佩環(huán)也

      《瑞應圖》曰:黃帝

      ,西王母乘白鹿來獻白環(huán),舜時復來獻白環(huán)

      王子年《拾遺記》曰:顓頊時

      ,濱海之北有勒題國,皆衣毛
      ,無翼而飛
      。帝乃更衣以文豹為飾
      ,獻黑玉之環(huán)
      ,色如淳漆。

      《荀卿子》曰:大夫待放于境

      ,君賜以環(huán)即返
      ,以玦即去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后

      ,女弟昭儀上五色玉環(huán)。

      《春秋后語》曰:秦始皇聞齊王后賢

      ,嘗使遺之連環(huán)
      ,曰:"齊人多智
      ,能解此乎
      ?"后以示群臣,莫能解
      ,乃引椎破之
      ,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以報。"始皇壯其志
      ,益不敢謀齊。

      劉向《列女傳》曰:齊桓公行霸

      ,諸侯朝之
      ,衛(wèi)獨不至。公謀伐衛(wèi)
      ,衛(wèi)姬脫簪珥
      ,解環(huán),再拜
      ,請征之罪

      莊子·內(nèi)篇》云: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樞得其環(huán)中,以應于無窮
      。(夫是非反復
      ,相尋無窮,故謂之環(huán)中空矣
      。今以是非為環(huán)
      ,而得其中者也
      。無是非者也
      。無是非,故能夫是非無窮
      ,故應亦無窮
      。)

      ○玦

      《說文》曰:玦。玉佩。(佩如環(huán)而有玦

      ,故云玦
      。)

      《詩》曰:芃蘭之葉,童子佩韘

      。(韘
      ,玦也
      。)

      《左傳》曰:狄人伐衛(wèi)

      ,將戰(zhàn),衛(wèi)懿公與石祁子玦
      ,與寧莊子矢使守
      ,(莊子
      ,寧遠也
      。玦,玉玦
      。)曰:"以此贊國
      ,擇利而為之。"(贊助也
      。玦,示以當決斷
      。矢,示以御難
      。)

      又曰:晉侯使申生伐東山皋落氏

      ,佩之金玦。狐突曰:"金寒玦離
      ,胡可恃也?"罕夷曰:"金玦不復
      ,雖復何為
      ?君有心矣。"

      《國語》曰:獻公使申生伐東山

      ,衣偏裻之衣
      ,佩之金玦
      。太子見里克曰:"君賜我以偏衣金玦
      ,何也?"克曰:"孺子懼乎
      ?衣金之偏而握金不偷矣
      。"太子遂行,狐突御戎
      ,先友為右,告先友曰:"君與我此衣
      ,何也
      ?"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權在此行也。"狐突嘆曰:"以尨衣純(尨
      ,雜色純德,謂太子
      。)而玦之
      ,以金銑者,寒甚矣
      ,胡可恃也
      ?"

      《典略》曰:項羽與沛公飲

      ,范增數(shù)目羽
      ,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羽默然。

      《后漢書》曰:更始謀煞升伯

      ,(伯升
      ,光武兄
      。)乃會諸將
      ,以成其計。繡衣御史申徒建隨獻玉玦
      ,更始竟不能煞

      《東觀漢記》曰:明帝詔曰:"馮魴以忠孝出入八年,數(shù)進旨涸正諫

      ,賜以玉玦。"

      《續(xù)漢書》曰:桓帝永興二年

      ,光祿勛史舍壁下夜有青氣
      ,視之得玉鉤、玦各一

      《魏氏春秋》曰:明帝張掖郡金山玄川溢,涌寶石負圖

      ,有玉匣
      ,開蓋于前,上有玉玦二
      ,璜一。

      《魏略》曰:太祖征漢中

      ,太子在孟津,聞鐘繇有玉玦
      ,使臨淄侯(曹子建也
      。)因人說之,繇遂送焉
      。太子與繇書曰:"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
      ,與抃會當自白書
      ,恐傳言未審
      ,以是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圖指。鄴騎既到
      ,寶玦初至,捧押跪發(fā)
      ,五內(nèi)震駭
      ,繩窮柙開,爛然滿目
      。偎以蒙鄙之姿
      ,得睹希世之寶
      。不煩一介之使
      ,不捐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臺之觀
      ,而無藺生詭奪之誑
      。嘉貺益腆,敢不欽承
      。謹奉賦一篇。"

      王隱《晉書》曰:禮

      ,能使決疑者佩玦
      ,故遺其臣亦授之以玦。晉授命有二塊
      ,其一當魏歷數(shù)既終
      ,當禪大晉
      ,故與之玦
      。凡授命將即天子之位,皆眾人之所疑
      ,以武皇帝能斷決
      ,應天順民
      ,授曹氏禪而尾昰
      ,得應佩玦,故以賜焉
      。是以有二玦

      蕭子顯《齊書》曰:太祖在淮陰治城,得錫玦大數(shù)尺

      ,下有篆字
      ,人莫識。紀僧貞曰:"何須辯文
      !此自久遠之物
      ,即九錫之征也。"太祖曰:"卿勿妥茉
      !"

      《北齊書》曰:樂陵王百年,傳博陵人

      。賈德胄教百年嘗作數(shù)敕字
      。德胄封以奏帝,帝怒
      ,召百年
      。百年知不免
      ,割帶玦留與妃斛律氏
      。及百年被誅,妃把玦哀號
      ,不食而死
      ,玦猶在手,拳不可開
      。其父自擘之乃開

      《白虎通》曰:能決嫌疑則佩玦

      《瑞應圖》曰:舜時西王母獻白環(huán)玦

      《隋巢子》曰:召人以環(huán),絕人以玦

      《莊子》曰:儒者授佩玦者

      ,事至而斷。

      《西京雜記》曰:趙飛燕為皇后

      ,女弟昭儀上珊瑚玦。

      孟達《與諸葛亮書》曰:今送綸帽

      、玉玦各一,以征意焉

      ○笏

      《釋名》曰:笏

      ,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啟白
      ,則書其上
      ,備忽忘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蛟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可以薄疏物。

      《禮》曰:笏

      ,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
      ,大夫以魚須(與{髟須}同
      。)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見于天子與射無說(音脫)笏,入太廟說笏
      ,非古也
      。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
      。(免悲哀哭踴之時
      。)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授命于君必書于笏
      。笏,畢用也
      。因飾焉
      。(畢畫也。)笏度二尺有六寸
      ,其中博三寸,其煞六分而去一
      。(煞猶抒也
      。天子抒上經(jīng)葵首,諸侯不經(jīng)葵首
      。)

      又曰:將適公所

      ,書思對命。(思
      ,所思念,將以告君
      ,書之于笱
      ,為失忘也
      。)

      又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

      ,運笏澤劍首,還履
      ,問日之蚤(音早)暮
      ,請退,可也
      。(運澤猶玩弄也。)

      《大戴禮》曰:天子御珽

      。(〈王延〉言挺亟方正于天下
      。)諸侯御荼,(荼前詘后直
      ,下天子也
      。荼音舒。)大夫服笏
      。(前詘后詘,無所不護也
      。)

      又曰:《五經(jīng)要義》曰:"天子之笏謂之珽

      ,珽然無所屈也。"

      《周書》曰:武王不閉外門

      ,以示無懼
      ,去劍搢笏
      ,以示無仇

      《后漢書》曰:陳蕃為光祿勛,范滂為主事

      ,以公儀詣蕃
      ,執(zhí)板入合,至坐不奪
      ,滂投板振衣而去。郭泰責藩曰:"以階級言
      ,滂宜有敬
      ,以類數(shù)推之,至合宜省。"(所景切
      。)

      《吳志》曰:朱治領吳郡

      ,舉孫權為孝廉
      。后權為吳王,治每見權
      ,常執(zhí)板交拜
      。(板即笏也。)

      《晉書》曰:王敦表溫嶠為丹陽尹

      ,因餞會錢鳳
      ,自起行酒。至鳳未飲
      ,嶠偽醉
      ,以手板擊鳳幘墜
      ,作色曰:"錢鳳何人
      ?溫太貞行酒!"敦不悅
      ,兩釋之

      又曰:桓溫秉政,謝安

      、王坦之往候之。坦之倒持手板

      《宋書》曰:建平王弘

      ,文帝子也。元兇劭殺立
      ,孝武入討劭
      ,錄弘殿內(nèi)
      ,自拔莫由
      。孝武嘗以一手板于弘,遣左右親信周法道赍手板
      ,詣孝武帝
      ,以為尚書左仆射。

      又曰:庾道愍尤精相板

      。宋明帝時
      ,山陽王休祐屢以言語忤顏,見道愍,托以己板為他物
      ,令道愍占之
      。道愍曰:"此乃甚貴,然使人多愆忤
      。"祐以竇哄回詳密求換其板,他日彥回侍明帝
      ,自稱下官
      。帝多忌,甚不悅
      。休祐具以狀言
      。帝乃意解

      又曰:綦母珍之在西州時

      ,有一手板。相者云:"當貴"
      ,每以此言動帝
      。又圖黃門郎,帝嘗問之曰:"西州時手板何在
      ?"珍之曰:"此是黃門手板,官何須問
      ?"帝大笑

      《齊書》曰:豫章王嶷薨,見形于弟(居弟切

      。)后園
      ,乘腰與
      ,指麾處分
      ,呼直兵。直兵無手板
      ,左右授一玉手板與之
      ,謂曰:"橘樹一株,死可補之
      。"因出后園合
      ,直兵倒地,仍失手板

      《宋書》曰:明帝起事

      ,諸方并舉兵。帝謂蔡興宗曰:"頃日人情言何?事當濟不
      ?"興宗曰:"今米直豐賤而人情更安,以此論之
      ,清蕩可墳
      。但臣所憂,更在事后
      ,猶羊公言既平之后,方當勞圣慮耳
      。"尚書竇哄回以手板筑興宗不己
      。上曰:"如卿言!"

      《北齊書》曰:爾朱榮既誅

      ,得其手板
      ,上有數(shù)牒啟,皆左右去留卻墅
      ,非其腹心在出限
      。帝曰:"豎子若過今日,便不可制
      。"

      又曰:文襄疑文宣佯愚

      ,慮其有后變,將陰圖之
      ,以問崔暹。暹曰:"嘗與二郎俱在行位
      ,試以手板拍其背而不瞋
      ,乃將犀手板換暹竹者,自揩拭而玩視之
      。以是知其實癡
      ,不足慮也
      。"帝既鎖暹
      ,責其往昔打背。暹自陳所對文襄之言己功以贖死
      。帝悟曰:"我免禍
      ,乃暹之力。"釋而勞之

      《唐書》曰:高宗欲立武昭儀。褚遂良諫,不從

      ,致置笏殿街
      ,曰:"還陛下此笏!"乃解巾叩頭流血

      又曰:崔滌

      ,玄宗時嘗朝夕宮掖出入無間
      ,慮有所漏泄
      ,乃于滌笏上親札"慎密"二字以誡之。

      又曰:玄宗以張九齡體弱

      ,簪笏不勝
      ,命置笏囊。

      又曰:李絳面論吐突承瓘用兵無功

      ,合從顯責。又論承瓘于軍中立圣政碑
      ,事不可許
      。上初怒,色變
      。絳語不己
      ,詞旨懇切
      ,因泣下。上察其意
      ,乃大開忤,拜絳為中書舍人
      ,即命曳去所立碑
      ,曰:"微降言,吾不知為損
      。"又面賜絳紫
      ,親為絳擇笏以賜之
      ,因謂之曰:"爾他時勿易此心
      !"

      又曰:朱泚盜據(jù)宮闕,乃遣將韓旻領兵疾趍奉天

      ,召段秀實與之謀議
      。秀實從
      ,欲圖之
      ,陰說大將劉海賓
      、何明禮等同謀煞泚。明日
      ,泚召秀實議事
      ,秀實勃然而起,奪源休笏以擊泚
      ,傷額流血。海賓等不至
      ,秀實遂被害

      又曰:魏謩,文宗時為起居舍人

      ,上謂之曰:"卿家有何舊書?"詔對曰:"比多失墜
      ,惟簪笏獨存。"輒令進之
      。鄭覃曰:"在人不在笏
      。"上曰:"覃不解我意,乃此《甘棠》之義
      ,非在笏而己
      。"

      《三禮圖》曰:士竹笏,飾以象骨

      ,大夫飾以魚須。

      《與服雜事》曰:古者貴賤皆執(zhí)笏

      ,主書君上之政令
      ,有事則搢之于腰帶中。近代以來
      ,惟八座尚書執(zhí)笏者
      ,白筆綴手板頭
      ,以紫囊裹之
      。其余王公卿士但執(zhí)手板,主于敬
      ,不執(zhí)笏
      ,亦非記事官也

      周遷《車服雜事》曰:應仲遠云:"昔荊軻逐秦王

      ,其后謁者持匕首以備不虞
      ,從此侍官執(zhí)刀劍。漢高祖偃武修文
      ,始制以手板代焉

      《江表傳》曰:孫權既即尊位,請會百官

      ,歸功周瑜。初
      ,張昭勸迎曹公
      ,權不從,而周瑜敗之
      。及是昭舉笏
      ,欲褒贊功德。未及言
      ,權曰:"如張公之計,今己乞食矣
      。"昭大慚
      ,伏地流汗。

      又曰:獻帝嘗見郗慮及少府孔融

      。問融曰:"鴻豫(原字鴻豫
      。)何所優(yōu)長?"融曰:"可與適道
      ,未可與權。"慮舉笏曰:"融昔宰北海
      ,政散民流
      ,其權安在?"遂與融互相長短

      《穆天子傳》曰:天子大服

      ,冕祎〈巾夭〉帶
      ,搢笏夾佩
      。(郭璞注云:沃蹕也。夾佩
      ,左右兩佩也
      。奉璧南面
      ,立于寒下
      ,授何也
      。)

      郭子橫《洞冥記》曰:孟歧,清河之逸人也

      ,年可七百歲
      ,語及周初時事如目前。歧時侍周公
      ,升壇上歧
      ,以手摩成王之足
      ,周公以玉笏與之

      《郡國志》》曰:晉明為太子時,嘗戲殿前

      ,以玉手板弄銅蟠螭口
      ,手傾溜入螭服中,不能出
      。人后見一白鼠出入螭口。

      《世說》曰:王子猷作桓車騎騎兵參軍

      。桓曰:"卿在府久
      ,此當相料理
      。"初不答,高視
      ,以手板柱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相手板經(jīng)》曰:相手板法出蕭何
      ,或曰四皓,初出殆不行世
      東方朔見而喜之
      ,曰:此非庸人所解。至魏司空陳長史見此書
      ,嘆伏,以示許士宗
      、韋仲將
      、管輅
      ,見而推嘆。郭景純以夜兼晝
      ,方得其妙理。相手板將以閑太之時
      ,取五行
      ,尋四時,定八節(jié)
      ,明二十四氣
      ,百不失一。板長一尺五寸
      ,廣一寸五分。上狹而薄
      ,下廣而厚
      ,八角十二芒,并欲端平
      ,板形皆完凈
      。板兇少吉多者可用,吉少兇多者不可用服也
      。舊用白直檀、刺榆
      、桑
      、柘四材也。番當令理通直
      ,從上至下
      ,直如弦,不得出邊
      ,絕理板頭。是君坐板頭缺
      ,與君共事必不得終
      。分板作四分,上一分為二親
      ,左為父
      ,右為母,弟二分都為婦
      ,弟三分左為男
      ,右為女,弟四分左為奴
      ,右為婢
      ,婢之不辟方,留為田宅
      、財物、牛馬
      、豬羊雞犬之屬
      ,以五行十二時分。若其處崩毀傷蹈
      ,破裂吊節(jié)
      ,蝎穿兆隨,所屬物必損失死亡
      。板兩邊,左為城
      ,右為社
      ,寬博,文彩班班
      ,光澤清凈
      ,必得封邑。

      《仲長子》曰:笏以書君教令

      ,記善刺過。今之板以象焉

      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

      大明宮詞崔緹愛太平
      ,大明宮詞太平公主遇到那幾個男人

      大明宮詞太平公主遇到那幾個男人 太平的一生只愛過兩個男人

      ,一個薛紹,一個張易之
      ,實際上只愛過薛紹一人,后者只是前者的影子
      ,兩個男人都在她面前死去
      ,有過兩次婚姻,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她是那么美好聰慧的一個人
      ,卻沒有一個好男人來愛她呵護她
      ,她擁有幾乎無上的權力
      ,是大唐最高貴美麗的女兒
      ,卻沒有得到過幸福,她的悲劇就在于她的美麗和癡情
      ,在于她降生在一個罪惡的地方——大明宮

      第一次婚姻失敗后,她嫁給了武攸嗣

      ,但并不愛他。 她有一個養(yǎng)子葉兒
      ,是薛紹和慧娘的兒子
      。但是葉兒很愛她,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愛
      ,可是她對葉兒只有母子之情
      。 她還有一個侄子李隆基,李隆基也愛她
      ,但她只把他當晚輩
      。 <大明宮詞>里崔緹和李隆基是不是愛太平公主啊
      ?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睿 宗)李旦的第三個孩子

      《大明宮詞》里太平公主為什么自殺 因為如果她活著會危及到她所愛侄子李隆基的帝位。

      在那部電視劇里

      ,她被朝中的大臣當作了武則天第二
      。因為她的政治手段很高明很像她的母親,所以朝中的人多數(shù)還是站在她這一邊的
      ,想讓她做皇帝
      ,比如她的那個義子崔緹,也是薛紹的兒子為了讓她做皇帝不惜殺掉了李隆基的父親
      ,太平的哥哥李旦。太平自己也不想做皇帝
      ,所以最后選擇用死亡來成全她的侄子成全自己的愛
      。 歷史上崔緹到底是什么人? 歷史原型是崔湜(shí)(671年-713年)
      ,字澄瀾
      ,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侍郎崔仁師之孫
      。戶部尚書崔挹之子

      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進士及第

      ,曾參與編纂《三教珠英》
      ,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兒
      ,由考功員外郎累遷至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后因典選受賄被貶為江州司馬
      ,不久又起復為尚書左丞

      唐中宗駕崩后,崔湜依附韋皇后

      ,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變后
      ,他又依附太平公主
      ,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并進中書令
      。開元元年(713年)
      ,唐玄宗鏟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嶺南
      ,途中被賜死。時年四十三歲

      擴展資料 自比王謝:崔湜與兄弟崔液

      、崔滌、崔蒞都因才學而擔任要職
      。每次兄弟們飲宴之時
      ,崔湜都自比東晉時的王謝貴族,常道:“我們崔家出身高貴
      ,官職顯要,都屬一流
      。大丈夫應該掌權治人
      ,豈能默默地受制于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詩服張說:崔湜擔任宰相時,年僅三十八歲。他曾在傍晚出端午門

      ,下天津橋,賦詩道:“春還上林苑
      ,花滿洛陽城
      。”張說嘆道:“這般文采地位
      ,我還可以追得上他
      ,可是像他這般年紀便有如此成就,我就比不上了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renwu/44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秦觀
      秦觀秦觀(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虛
      ,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
      ;“蘇門四學士”之一
      。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
      。北宋文學家
      ,北宋詞人。秦觀
      楊維禎
      楊維禎楊維禎(1296~1370年)
      ,元代。字廉夫
      ,號鐵崖
      、東維子。元文學家
      、書法家
      。原籍浙江諸暨。少年時
      ,其父筑樓于鐵崖山
      ,聚書數(shù)萬卷
      。他終日勤讀
      ,自號“鐵崖”。泰定三年(1326年)
      ,中進士
      呂侍中
      呂侍中生卒年
      鮮于必仁
      鮮于必仁鮮于必仁
      ,字去矜
      ,號苦齋,漁陽郡(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
      。生卒年不詳
      ,大約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前后
      。其父太常典簿鮮于樞
      皇甫冉
      皇甫冉皇甫冉(717--770):字茂政
      。約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
      ,潤州(今鎮(zhèn)江)丹陽人
      ,著名詩人。先世居甘肅涇州
      。天寶十五年進士
      崔國輔
      崔國輔楊柳映春江崔國輔
      ,唐詩人。吳郡(今蘇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