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防
鮑防(722--790)
,唐詩人
。字子慎
。襄陽(治今湖北襄樊)人。天寶十二載(753)登進士第
,授太子正字。大歷初為浙東節(jié)度使薛兼訓(xùn)從事
,官尚書郎
。五年(770)入朝為職方員外郎
。累遷至河?xùn)|節(jié)度使
。德宗朝,歷京畿
、福建、江西觀察使
、禮部侍郎
、京兆尹等職,以工部尚書致仕
。在浙東時,為越州詩壇盟主
,與嚴(yán)維等聯(lián)唱
,編為《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二卷
,與謝良輔全稱“鮑謝”
。
鮑防,字子慎
,天寶十二年楊儇榜進士
,襄陽人也。善辭章
,篤志于學(xué)。累官至太原尹
、河?xùn)|節(jié)度使
。人樂其治,不減龔
、黃,詔圖形別殿
。又歷福建
、江西觀察使
。丁亂
,従幸奉天,除禮部侍郎
,封東海公。又遷御史大夫
。貞元元年,策賢良方正
,得穆質(zhì)、柳公綽等
,皆位至臺鼎
,世美其知人
。時比歲旱
,質(zhì)對:漢故事
,免三公
,烹弘羊。權(quán)近獨孤愐欲下按治
,防曰:“使上聞所未聞
,不亦善乎“置質(zhì)高第
,帝見策嘉之。授工部尚書
,卒
。防工于詩
,興思優(yōu)足
,風(fēng)調(diào)嚴(yán)整
,凡有感發(fā),以譏切世弊
,正國音之宗派也
。與謝良弼為詩友,時亦稱鮑
、謝云
。有集今傳
。

歷史上姓鮑的名人有哪些?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
。
鮑宣,渤海高城(也就是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
,西漢大臣
。
鮑永
,上黨屯留人
,東漢初大臣。
鮑恢
,扶風(fēng)(今陜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
。
鮑信
,泰山人,東漢末官吏
。任騎都尉、濟北相
。
鮑敬言
,中國兩晉之際思想家
。
鮑照
,字明遠,南朝宋著名作家
。
鮑防
,字子慎,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人
,唐代大臣、詩人
。
鮑溶
,字德源,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
。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宋學(xué)者
。
鮑象賢
,字復(fù)之,明朝時歙人(今安徽歙縣人)
,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為官。
鮑超
,字春亭
,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jié))人
,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lǐng)
。
鮑俊,廣東香山(今珠海市香州區(qū)山場村)人
,晚清著名詩人、書畫家
。
列傳·卷九十六原文_翻譯及賞析
列傳·卷九十六 沈昫等
○薛播 鮑防 李自良 李說 嚴(yán)綬 蕭昕 杜亞 王緯 李若初 于頎盧征 楊憑 鄭元 杜兼 裴玢 薛伾
薛播
,河中寶鼎人
,中書舍人文思曾孫也
。父元暉,什邡令
,以播贈工部郎中
。 播,天寶中舉進士
,補校書郎
,累授萬年縣丞
、武功令
、殿中侍御史、刑部員外郎
、 萬年令。播溫敏
,善與人交
,李棲筠
、常袞
、崔祐甫皆引擢之。及祐甫輔政
,用為 中書舍人。出汝州刺史
,以公事貶泉州刺史
。尋除晉州刺史,河南尹
,遷尚書左丞, 轉(zhuǎn)禮部侍郎
。遇疾
,貞元三年卒
,贈禮部尚書
。
初,播伯父元曖終于隰城丞
,其妻濟南林氏,丹陽太守洋之妹
,有母儀令德
, 博涉《五經(jīng)》,善屬文
,所為篇章
,時人多諷詠之。元曖卒后
,其子彥輔、彥國
、 彥偉
、彥云及播兄據(jù)
、扌?并早孤幼
,悉為林氏所訓(xùn)導(dǎo),以至成立
,咸致文學(xué)之名。 開元
、天寶中二十年間
,彥輔、據(jù)等七人并舉進士
,連中科名,衣冠榮之
。
鮑防
,襄州人。幼孤貧
,篤志好學(xué)
,善屬文
。天寶末舉進士
,為漸東觀察使薛 兼訓(xùn)從事,累至殿中侍御史
。入為職方員外郎,改太原少尹
,正拜節(jié)度使。入為御 史大夫
,歷福建、江西觀察使
,征拜左散騎常侍
。扈從奉天
,除禮部侍郎
,尋遷工 部尚書致仕
。
防歷洪、福
、京兆,皆有政聲
,唯總?cè)址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謬?zhí)兵柄。以太原革車胡騎 雄雜
,而回鶻深入寇,防出拒戰(zhàn)
,為虜所敗
。為禮部侍郎時
,嘗遇知雜侍御史竇參 于通衢
,導(dǎo)騎不時引避,仆人為參所鞭
;及參秉政,遽令致仕
。防謂親友曰:“吾 與蕭昕之子齒
,而與昕同日懸車,非朽邁之致
,以余忿見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狈牢膶W(xué)舊人
,歷職 中外
,不因罪戾
,而為俗吏所擯,竟以憤終
。眾頗憫防而咎參,故參之?dāng)〔绘涻啵?非不幸也。
李自良
,兗州泗水人。初
,祿山之亂
,自良從兗鄆節(jié)度使能元皓,以戰(zhàn)功累授 右衛(wèi)率
。后從袁傪討袁晁陳莊賊
,積功至試殿中監(jiān),隸浙江東道節(jié)度使薛兼訓(xùn)
。兼 訓(xùn)移鎮(zhèn)太原
,自良從行,授河?xùn)|軍節(jié)度押衙
。兼訓(xùn)卒
,鮑防代
,又事防為牙將
。會 回鶻入寇,防令大將焦伯瑜
、杜榮國將兵擊之。自良謂防曰:“回鶻遠來求戰(zhàn)
,未 可與爭鋒
。但于歸路筑二壘,以兵守之
,堅壁不動,虜求戰(zhàn)不得
,師老自鏇
。俟其 返昪
,即乘之
,縱不甚捷,虜必狼狽矣
。二壘?厄其歸路,策之上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啦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促伯瑜等逆戰(zhàn)
,遇虜于百井。伯瑜等大敗而還
,由是稍知名
。馬燧代防為帥
,署奏 自良代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仍為軍候
。自良勤恪有謀,燧深委信之
。建中年
,田 悅叛,燧與抱真東討
;自良常為河?xùn)|大將,摧鋒陷陣
,破田悅
。及討李懷光于河中
, 自良專河?xùn)|軍都將
,前后戰(zhàn)績居多。燧之立功名
,由自良協(xié)輔之力也。
貞元三年
,從燧入朝
,罷燧兵權(quán),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自良懇辭事燧久,不欲 代為軍帥
,物議多之
,乃授右龍武大將軍
。德宗以河?xùn)|密邇胡戎
,難于擇帥
,翌日
, 自良謝
,上謂之曰:“卿于馬燧存軍中事分,誠為得禮
,然北門之寄,無易于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即日拜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
、太原尹、北都留守
、河?xùn)|節(jié)度支度營田觀察使
。 在鎮(zhèn)九年,以簡儉守職
,軍民胥悅。雖出身戎伍
,動必循法
,略不以暴戾加人
。十 一年五月
,卒于軍,年六十三
,上甚嗟惜之,廢朝一日
,贈左仆射
,賻布帛米粟有 差。
李說
,淮安王神通之裔也。父遇
,天寶中為御史中丞
。說以門廕歷仕
,累佐使 幕
。馬燧為河陽三城
、太原節(jié)度
,皆辟為從事
。累轉(zhuǎn)御史郎官,御史中丞
,太原少 尹,出為汾州刺史
。節(jié)度使李自良復(fù)奏為太原少尹、檢校庶子
、兼中丞
。
貞元十一年五月
,自良病
,凡六日而卒。匿喪
,陽言病甚,數(shù)日發(fā)喪
。先是
, 都虞候張瑤久在軍,素得士心
,嘗請假遷葬,自良未許
。至是
,說與監(jiān)軍王定遠謀
, 乃給瑤假
,以大將毛朝陽代瑤,然后遣使告自良病
。中使第五國珍自云、朔使還
, 過太原
,聞自良病,中使遲留信宿
。自良卒
,國珍急馳至京,先說使至
。乃下制以 通王領(lǐng)河?xùn)|節(jié)度大使,以說為行軍司馬
,充節(jié)度留后
、北都副留守;仍令國珍赍說 官告及軍府將吏部內(nèi)刺史等敕書三十余通往太原宣賜
,軍中始定。
定遠恃立說之功
,頗恣縱橫
,軍政皆自專決,仍請賜印
。監(jiān)軍有印,自定遠始 也
。定遠既得印
,益暴
,將吏輒自補授
,說浸不歡,遂成嫌隙
。是歲七月,定遠署 虞候田宏為列將
,以代彭令茵
。令茵不伏,揚言曰:“超補列將
,非功不可,宏有 何功
,敢代予任
!”定遠聞而含怒
,召令茵斬之
,埋于馬糞之中。家人請尸
,不與
, 三軍皆怨。說具以事聞
。德宗以定遠有奉天扈從之功
,恕死停任
。制未至
,定遠怒 說奏聞,趨府謀殺說
,升堂未坐,抽刀刺說
,說走而獲免
。定遠馳至府門,召集將 吏
,于箱中陳敕牒官告二十余軸
,示諸將曰:“有敕
,令李景略知留后,遣說赴京
, 公等皆有恩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赶渲惺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諸將方拜抃,大將馬良輔呼而麾眾曰:“箱中皆監(jiān) 軍舊官告
,非恩命也,不可受
,但備急變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倍ㄟh知事敗
,走登干陽樓,召其部 下將卒
,多不之應(yīng)。比夜
,定遠墜城下槎枿
,傷而不死
。尋有詔削奪
,長流崖州
。 大將高迪等同其謀,說皆斬之
。尋正拜河?xùn)|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
。
說在鎮(zhèn)六年
,初勤心吏職,后遇疾
,言語行步蹇澀,不能錄軍府之政
,悉監(jiān)軍 主之
。又為孔目吏宋季等欺誑,軍政事多隳紊
,如此累年
。十六年十月卒,年六十 一
,廢朝一日,贈左仆射
。
是月
,制以河?xùn)|節(jié)度行軍司馬鄭儋檢校工部尚書
,兼太原尹
、御史大夫、河?xùn)| 節(jié)度度支營田觀察等使
、北都留守,在任不期年而卒
。
嚴(yán)綬
,蜀人。曾祖方約
,利州司功。祖挹之,符離尉
。父丹
,殿中侍御史。綬
, 大歷中登進士第,累佐使府
。貞元中
,由侍御史充宣翕團練副使,深為其使劉贊委 遇
,政事多所咨訪。十二年
,贊卒
,綬掌宣歙留務(wù),傾府藏以進獻
,由是有恩,召 為尚書刑部員外郎
。天下賓佐進獻
,自綬始也。
未幾,河?xùn)|節(jié)度使李說嬰疾
,事多曠弛
,行軍司馬鄭儋代綜軍政;既而說卒
, 因授儋河?xùn)|節(jié)度使
。是時姑息四方諸侯,未嘗特命帥守
,物故即用行軍司馬為帥
, 冀軍情厭伏
。儋既為帥
,德宗選朝士可以代儋為行軍司馬者。因綬前日進獻
,上頗 記之,故命檢校司封郎中,充河?xùn)|行軍司馬
。不周歲
,儋卒,遷綬銀青光祿大夫
、 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原尹
、御中大夫
、北都留守
,充河?xùn)|節(jié)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等 使
。元和元年,楊惠琳叛于夏州
,劉辟叛于成都
,綬表請出師討伐。綬悉選精甲
, 付牙將李光顏兄弟,光顏累立戰(zhàn)功
。蜀
、夏平
,加綬檢校尚書左仆射
。尋拜司空, 進階金紫
,封扶風(fēng)郡公。綬在鎮(zhèn)九年
,以寬惠為政
,士馬蕃息,境內(nèi)稱治
。
四年,入拜尚書右仆射
。綬雖名家子
,為吏有方略,然銳于勢利
,不存名節(jié), 人士以此薄之。嘗預(yù)百僚廊下食
,上令中使馬江朝賜櫻桃
。綬居兩班之首
,在方鎮(zhèn) 時識江朝
,敘語次,不覺屈膝而拜
,御史大夫高郢亦從而拜。是日
,為御史所劾
, 綬待罪于朝,命釋之
。翌日,責(zé)江朝
,降官一等
。尋出鎮(zhèn)荊南,進封鄭國公
。有溆 州蠻首張伯靖者
,殺長吏,據(jù)辰
、錦等州,連九洞以自固
,詔綬出兵討之
。綬遣部 將李忠烈赍書曉諭,盡招降之
。
九年
,吳元濟叛
,朝議加兵,以綬有弘恕之稱
,可委以戎柄,乃授山南東道節(jié) 度使
,尋加淮西招撫使
。綬自帥師壓賊境,無威略以制寇;到軍日
,遽發(fā)公藏以賞 士卒,累年蓄積
,一旦而盡
。又厚賂中貴人以招聲援
。師徒萬余
,閉壁而已,經(jīng)年 無尺寸功
。裴度見上
,屢言綬非將帥之才
,不可責(zé)以戎事
,乃拜太子少保代歸。尋 檢校司空
。久之,進位太傅
,食封至三千戶
。長慶二年五月卒,年七十七
,詔贈太 保
。
綬材器不逾常品
,事兄嫂過謹(jǐn)
,為時所稱。常以寬柔自持
,位躋上公
,年至大 耋,前后統(tǒng)臨三鎮(zhèn)
,皆號雄籓
,所親士親睹為將相者凡九人,其貴壽如此
。
蕭昕,河南人
。少補崇文進士
。開元十九年
,首舉博學(xué)宏辭
,授陽武縣主簿
。 天寶初,復(fù)舉宏辭
,授壽安尉
,再遷左拾遺
。昕嘗與布衣張鎬友善
,館而禮之,表 薦之曰:“如鎬者
,用之則為王者師,不用則幽谷一叟爾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毙谶€拾遺,不數(shù) 年
,出入將相。及安祿山反
,昕舉贊善大夫來瑱堪任將帥
;思明之亂,瑱功居多
。 累遷憲部員外郎
,為副元帥哥舒翰掌書記。潼關(guān)敗
,間道入蜀
,遷司門郎中。尋兼 安陸長史
,為河南等道都統(tǒng)判官
。遷中書舍人,兼揚府司馬
,佐軍仍舊
,入拜本官
, 累遷秘書監(jiān)
。代宗幸陜,昕出武關(guān)詣行在
,轉(zhuǎn)國子祭酒。大歷初
,持節(jié)吊回鶻
。時 回鶻恃功,廷詰昕曰:“祿山
、思明之亂,非我無以平定
,唐國奈何市馬而失信
, 不時歸價?”眾皆失色
。昕答曰:“國家自平寇難,賞功無絲毫之遺
,況鄰國乎
! 且仆固懷恩,我之叛臣
,乃者爾助為亂,聯(lián)西戎而犯郊畿
;及吐蕃敗走
,回紇悔懼, 啟顙乞和
。非大唐存念舊功,則當(dāng)匹馬不得出塞矣
!是回紇自絕
,非我失信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被?紇慚退,加禮以歸
,為常侍。十二年
。朱泚之亂
,徒步出城
,泚急求之,亡竄山谷 間
。至奉天,遷太子少傅
。貞元初
,兼禮部尚書,尋復(fù)知貢舉
。五年
,致仕。七年
, 卒于家
,年九十,廢朝
,謚曰懿
。
杜亞,字次公
,自云京兆人也
。少頗涉學(xué),善言物理及歷代成敗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