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何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幼嗣,潤州延陵人,包融之子
。生卒年均不詳
,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與弟佶俱以詩名
,時(shí)稱“二包”。天寶七年
,(公元七四八年)登進(jìn)士
。會(huì)師事孟浩然,授格法
。與李嘉佑相友善
。大歷中
,仕至起居舍人
。河著有詩集一卷,《文獻(xiàn)通考》行于世
。
包子在古代為何被稱作饅頭 ?
包子:形如饅頭的“中國漢堡”
汪鶴年
《聊齋志異》是人們熟悉的寄托作者“孤憤”之情的神怪小說
。其中《花姑子》一篇敘述的是拔貢生安幼輿與獐仙花姑子的一段愛情故事:安幼輿因害相思而一病不起的危急關(guān)頭
,其意中人花姑子前來治好了他的病
,“又于繡袪中出數(shù)蒸餅置床頭,悄然遂去
。安至中夜,汗已思食,捫餅啖之。不知所包何料,甘美非常,遂盡三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蔽闹兴f的“蒸餅”
,是古時(shí)人們對饃饃的習(xí)慣稱呼
,而在這里卻分明是指一種包了餡的面食,即今人所稱的包子
。至今,在江南一些地區(qū)
,人們?nèi)詫咏凶鲳z頭
。
包子究竟“出生”于何時(shí)
?
包子是一種用發(fā)酵面包餡
,通過蒸籠蒸熟而成的食品,一般以肉
、菜、麻蓉
、豆沙等為餡料
,蒸好的成品外形多為半球形,因此
,人稱“中國漢堡”
。古時(shí)
,包子與饅頭常被混稱為“饅頭”
。如今,大多數(shù)地區(qū)是區(qū)分包子和饅頭的
,沒餡的叫饅頭,有餡的才叫包子
。
明人張自烈《正字通》對“饅”字就是這樣詮釋的:“饅開首者曰‘橐駝臍’
。吳下呼膪(食甾)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允焓持室病
!币馑己芮宄?dāng)時(shí)的饅頭分為兩種:一種即《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實(shí)心饅頭”
,即今之饅頭
;一種即作者所謂“開首者”,內(nèi)包有餡
,且在抄口處捏作花形,因蒸熟后的成品顯得松軟肥厚
,整個(gè)形狀看上去絕似駱駝的肚臍
,故被人們稱為“橐駝臍”
,也就是今人所稱的包子
。
有人說,“包子”之名始于宋代
,而據(jù)唐人韋巨源《食譜》附錄史料載,當(dāng)時(shí)已有伏日食“綠荷包子”的習(xí)俗
,長安一家名叫張手美的食肆,每逢伏日就專賣這種時(shí)令美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姡吝t在唐代就已有“包子”之名
,而且包子已成為廣受人們喜愛的節(jié)令食品。
包子的制作始于何時(shí)
,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具體的史料
,但據(jù)一些野史
,其出現(xiàn)似乎與三國時(shí)期的諸葛亮有關(guān)
。
宋人高承《事物紀(jì)原》“饅頭”條中引述了前人野史中的這么一個(gè)故事:當(dāng)年諸葛亮征孟獲時(shí),因聽說蠻地多邪術(shù)
,欲得神佑,必以人首祭之
。諸葛亮于心不忍
,“因雜用羊豕之肉
,而包之以面
,像人頭以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焙髞砣藗兙蛯⒁源朔椒ㄖ谱鞯拿媸撤Q之為饅頭。明郎瑛《七修類稿》“饅頭青白團(tuán)”條對此說有過這樣的詮釋:“蠻地以人頭祭神
,諸葛之征孟獲
,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
,今訛而為‘饅頭’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高承只是作為一種傳說而已
。郎瑛也只是對高說的進(jìn)一步發(fā)揮
。
盡管如此,但至遲在晉代
,包子已經(jīng)問世,卻是無疑問的。面食在戰(zhàn)國時(shí)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漢代人們已開始嘗試用發(fā)酵技術(shù)制作“面起餅”(即今天的饅頭)
,而且有餡的面食“餛飩”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
。發(fā)酵技術(shù)和帶餡面食的出現(xiàn)
,為包子的面市提供了必需的條件和借鑒。在晉人束晳的《餅賦》中出現(xiàn)了“于時(shí)享宴
,則饅頭宜設(shè)”的吟詠(引自《全晉文》)。人們在初春時(shí)節(jié)的宴會(huì)上
,拿出這種皮薄餡多
,且酥松綿軟的佳肴待客
,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
。
唐代的包子名品
唐代,包子的制作技術(shù)已相當(dāng)成熟
。唐人韋巨源開列的“燒尾宴食單”中,有一組名叫“素蒸音聲部”的面點(diǎn)
,注曰:“面蒸
,像蓬萊仙人
,凡七十事
。”王子輝先生在《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一書中認(rèn)為
,這組食品是用面粉包著餡料蒸制而成,類似今天的包子:“其餡料取材之奇
,面粉之精
,以及滋味要求之美
,姑且不說
,僅就造型而言,也是令人驚異的
。它要求制作成70人組成的舞蹈場面,既有彈琵琶
、鼓琴瑟
、吹笙簫的樂工
,又有身著羅綺
、翩翩起舞的歌女
,各人有各人的服飾、姿態(tài)
、動(dòng)作和表情
。資料中
,特別提到70人都要像蓬萊仙女那樣漂亮。試想
,這一組面點(diǎn)食品,誰能說它不是一種高級美術(shù)作品呢
!”
包子因其有肉餡
,自然受到人們更多的歡迎
,連錦衣玉食的帝王也對其情有獨(dú)鐘
。陶穀《清異錄》“玉尖面”條曾用這樣一段文字記述了唐德宗當(dāng)年的佚事:“趙宗儒在翰林時(shí),聞中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
,用消熊棧鹿為內(nèi)餡,上甚嗜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瘑柶湫沃疲w人間出尖饅頭也
。”所謂出尖饅頭
,即指尖頭微露餡料的包子
。對于消熊
、棧鹿之說
,時(shí)人釋之為:“熊之極肥者曰‘消’,鹿以倍料精養(yǎng)者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笨梢娺@是一種用熊
、鹿肉制作的包子,其名貴可想而知
。
包子在唐朝還有“籠餅”之名
。《太平廣記》引唐韓琬《御史臺(tái)記》就說
,唐武則天時(shí)侍御史侯思止,“嘗命作籠餅
,謂膳者曰:‘與我作籠餅
,可縮蔥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仁谢\餅,蔥多而肉少
。故令縮蔥加肉也。時(shí)人號為縮蔥侍御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位嗜肉的侍御史大人,為使廚人在制作包子時(shí)多加點(diǎn)肉餡
,竟不惜屈尊以求。
宋代詩人陸游所寫《巢》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
,兒女隨宜治酒肴
。便覺此身如在蜀
,一盤籠餅是豌巢
,”其自注說:“蜀中雜彘肉作巢的饅頭,佳甚
,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餡。由此可見
,當(dāng)時(shí)四川用豬肉作餡的饅頭,已經(jīng)很有名了
。
唐時(shí)人們還將包子稱之為“面繭”
。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
,造面繭
,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
,或賭筵宴,以為戲笑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蠹s是因包子面皮內(nèi)有餡
,故取繭內(nèi)有蛹的蠶繭為喻。清厲荃《事物異名錄飲食饅頭》引宋呂原明《歲時(shí)雜記》即有這樣的詮釋:“面繭以肉或素餡
,其實(shí)厚皮饅頭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稱包子為“饅頭”
,最早見于唐末入蜀的蔣貽恭《詠安仁宰搗蒜》詩:“安仁縣令好誅求,百姓脂膏滿面流
。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腸肚作饅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娭兴f的用死牛腸肚為餡的“饅頭”
,顯然就是包子
。
宋人對包子的推崇
包子開始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與宋神宗的推崇有關(guān)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宋呂榮義《上庠錄》就有這樣一段記述:“兩學(xué)公廚,例于三八課試日設(shè)別饌
,春秋炊餅
,夏冷淘,冬饅頭
,而饅頭尤有名,士人得之
,往往轉(zhuǎn)送親識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匀绱藶槿怂兀瑩?jù)說是元豐初
,神宗特別關(guān)注學(xué)校
,常常擔(dān)心“飲食菲薄
,未足以養(yǎng)士”
。有一天,神宗下旨要太學(xué)取學(xué)生所食以進(jìn)
,恰好此日學(xué)生吃的是饅頭,神宗嘗過后
,覺得味道不錯(cuò)
,非常高興地說:“朕以此養(yǎng)士,可無愧矣
!”于是“自是飲食稍豐潔,而饅頭遂知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憋@然,這里的“饅頭”指的仍是包子
。
后來,岳飛的孫子岳珂曾在《饅頭》詩中對這種太學(xué)饅頭進(jìn)行了描繪:“幾年太學(xué)飽諸儒
,余伎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
,將軍鐵杖白蓮膚
。芳馨正可資椒實(shí),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齒牙幸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姡谱鬟@種饅頭
,是將切好的肉絲拌入花椒面、鹽等作料制成餡
,再用發(fā)面作皮制成
。成品白亮光滑,軟嫩鮮香
,詩人因有“流涎聊合慰饞奴”之嘆
。
在北宋的京都,包子已是街頭常見的小吃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說汴梁市面上:“更有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
、薄皮春繭包子
、肉包子、魚兜雜合粉
、灌大骨之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逼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特別有名
。
南宋京都臨安市面上的包子更是種種色色,但在人們的習(xí)慣上
,卻是“包子”
、“饅頭”并稱
。如《夢粱錄》在“葷素從食店”條下
,以“包子”、“包兒”相稱的有細(xì)餡大包子
、水晶包兒、筍肉包兒
、蝦魚包兒
、江魚包兒、蟹肉包兒
、鵝鴨包兒、龜兒包子
、七寶包兒等
;以“饅頭”相稱的則有四色饅頭
、生餡饅頭、雜色煎花饅頭
、糖肉饅頭
、羊肉饅頭、太學(xué)饅頭
、筍肉饅頭、魚肉饅頭
、蟹肉饅頭
、假肉饅頭
、筍絲饅頭
、裹蒸饅頭、菠菜果子饅頭
、糖飯饅頭等
。據(jù)此記述看
,“包子”與“饅頭”似乎又不盡相同
,否則,餡兒既同
,又何以要一稱“筍肉包兒”,一稱“筍肉饅頭”呢
?依筆者淺見
,可能是在形制上有所區(qū)別。包子可能是面皮較厚
,呈圓形,且不露包餡的痕跡
,類似包袱狀
,故以“包子”
、“包兒”相稱
。而饅頭則面皮較薄,其形狀不拘一格
,或圓、或長
、或方
,且在抄口處捏成花形
,殘留著古時(shí)“以象人首”的遺意
,因有“饅頭”之名
。從其名稱來看,大凡豬羊牛肉
、雞鴨魚鵝及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
。
不過
,也有例外
,如宋真宗就曾以珠寶為餡。據(jù)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載
,宋仁宗誕生之日,真宗皇帝非常高興
,“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
,其中皆金珠也”。當(dāng)然
,這種“包子”并不在可食之列,只能作為包子史上的一種趣聞
。
為能經(jīng)常吃到包子
,北宋權(quán)臣蔡京家中甚至專門辟有包子廚
。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就記載這樣一件佚事:“有士夫于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
。一日
,令其作包子
,辭以不能
。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作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絲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據(jù)宋曾敏行《獨(dú)醒雜志》載
,還是這位蔡京
,因以蟹黃包子招待議事的臣僚,所費(fèi)竟達(dá)千貫以上:“蔡元長為相日
,置講議司
,官吏數(shù)百人,俸給優(yōu)異
,費(fèi)用不貲
。一日
,集僚屬會(huì)議
,因留飲,命作蟹黃饅頭
。飲罷,吏略計(jì)其費(fèi)
,饅頭一味為錢一千三百余緡
。”為吃一頓蟹黃包子
,竟花費(fèi)銅錢1300余貫(一般每貫一千文)。
元人的包子情結(jié)
元代
,包子仍常常被叫做“饅頭”
。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的幾種或純用肉食,或葷素搭配為餡的包子
,就是“包子”與“饅頭”混用。如用羊肉
、羊脂為餡的“倉饅頭”
,用鹿奶肪
、羊尾子為餡的“鹿奶肪饅頭”等
,就是純用肉食為餡。而用羊肉
、羊脂
、羊尾子同滾水燙熟的天花(人們一般將玉蜀黍的雄花叫做“天花”
,但當(dāng)時(shí)玉米尚未被引入中國
,存疑)相配的“天花包子”,用羊肉
、羊脂、羊尾子同滾水燙熟的藤花相配的“藤花包子”等,則采用葷素餡制作
。餡一般用鹽
、醬拌和,為增加鮮味
,餡中還經(jīng)常加入生姜、蔥和陳皮等
。這里
,我們看看“剪花饅頭”的制作便可窺其一斑:
用料:羊肉
、羊脂
、羊尾子、蔥
、陳皮。
制法:將以上用料切細(xì)后
,用鹽
、醬拌和為餡,包入“饅頭”
,再用剪子在“饅頭”上剪出諸般花樣,上籠蒸熟
,并用胭脂染花
。
這種色、香
、味俱佳的“饅頭”制作技巧,就是與今天最優(yōu)秀的烹飪大師所制作的包子相比
,也絕不遜色
。
元人《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述的包子用餡,也大致上分為葷素兩類
。素餡有酸餡
、菜餡等名目
,其中,豆沙餡料就有兩種:一種是用綠豆沙加姜汁的“豆辣餡”
,一種是用熟紅豆研爛作成的“澄沙糖餡”。還有一種用栗子黃、松仁
、胡桃仁
、面筋
、姜米
、熟菠菜、杏麻泥等入五味調(diào)和而成的“七寶餡”
。葷餡
,則有用羊肉作成的“打拌餡”
;用豬肉
、羊脂同制的“豬肉餡”;用羊肚
、羊舌和羊肉制作的“羊肚餡”;用去皮熟豬肉同熟筍制作的“熟細(xì)餡”
;其中
,“魚包子”的制作尤有特色:餡的主料用鯉魚或鱖魚。配料則有羊脂
、豬膘。調(diào)料除鹽
、醬
、醋外,還有橘皮
、熟姜絲、川椒末
、胡椒
、杏仁和香油炒過的蔥絲。
書中對“平坐大饅頭”(即今包子
,下同)的發(fā)酵及制作方法記述得尤為詳細(xì):“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
。先以酵一盞許
,于面內(nèi)跑一小窠,傾入酵汁
,就和一塊軟面
,干面覆之,放溫暖處
。伺泛起
,將四邊干面加溫湯和就
,再覆之
。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溫水和
。冬用熱湯和就,不須多揉
。再放片時(shí)
,揉成劑則包。若揉搓
,則不肥泛。其劑放軟
,搟作皮
,包餡子。排在無風(fēng)處
,以袱蓋。伺面性來
,然后入籠床上
,蒸熟為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種發(fā)面的方法與今人的操作已相當(dāng)接近。
當(dāng)時(shí)
,人們吃“饅頭”時(shí)
,還非常注重其用料與季節(jié)性的關(guān)系,更看重其所具有的象征性色彩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在記述多種“饅頭”及其用處時(shí)就透露:人們在夏季時(shí)多吃“荷花饅頭”和“葵花饅頭”
。喜筵中則常以“葵花饅頭”為主食
,大約是取其多子之意吧。而在壽筵中則多吃“壽帶龜”和“龜蓮饅頭”
,無疑這又是取其長壽的意象。
元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記述的“糟饅頭”的制法也很有特點(diǎn):“用細(xì)餡饅頭
,逐個(gè)用黃草布包裹
,或用全幅布。先鋪糟在大盤內(nèi)
,用布攤上。稀排饅頭布上
,再以布覆之
,用糟厚蓋布上。糟一宿取出
,香油炸之。冬日可留半月
。冷則旋火上炙之
。”這種用糟糟過
,并用香油煎炸的包子,其味道之美可想而知
。
明清時(shí)期包子成為常食
直到明代
,“饅頭”仍被用作包子的專稱,明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引《雜記》便有這樣的詮釋:“凡以面為食具者
,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
,呼為燒餅
;水瀹而食者,呼之湯餅
;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
;而饅頭謂之籠餅
,是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阋姡?dāng)時(shí)的包子仍是或稱“饅頭”
,或稱“籠餅”
。
據(jù)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載
,明初京城一帶百姓還每以“饅頭”作為供奉功臣的祭品:“祭功臣廟
,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
。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dān)
,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饅頭”在帝王的膳食中亦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