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是我國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
。
他把法制視為超越皇戚權(quán)貴和骨肉親情之上的最高主宰
,并以畢其一生的廉潔奉公、鐵面無私的從政歷程創(chuàng)造了古代中國法治精神的最高峰
。
從他對子孫中的貪官發(fā)出生不歸族、死難安葬的禁令可以看出:他不僅把執(zhí)法如山
、鐵面無私的精神堅守到生命最后一刻,而且還希望通過后世子孫不斷發(fā)揚光大
,造福于身后的世界
。
這是一個用生命與腐敗決戰(zhàn)到底的古代官員,他的形象引起了華夏子孫經(jīng)久不衰的尊敬和愛戴
,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官員執(zhí)法精神的一座豐碑。
這個豐碑至今仍然保持著令人感到難以逾越的高度
。
名句作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宋·趙鼎《家訓筆錄》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內(nèi)容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還想獲取更多名句內(nèi)容可以點擊 名言名句 專題
。
趙鼎的元宵節(jié)古詩詞《鷓鴣天·建康上元作》閱讀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
宋代:趙鼎
客路那知歲序移
,忽驚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
花弄影,月流輝
,水晶宮殿五云飛
。分明一覺華胥夢
,回首東風淚滿衣
。
譯文
被貶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記節(jié)氣時序的變遷,忽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艷麗的春光全都凝結(jié)到小桃枝上
。我雖然而今被貶到天涯海角這凄涼之地
,但還記得當年繁華盛世時的京城風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著清影
,月光流瀉出瓊玉般的銀輝,月色下的宮殿如水晶般晶瑩五色祥云樓頂飛揚
。分明是做了一場繁華美夢
,回首東風淚滿衣衫
。
注釋
建康:即今南京市
。
上元:指元宵節(jié)。
那:也寫作“哪”
。
歲序:歲時的順序,歲月
。
小桃:初春開花的一種桃樹。
悲涼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
水晶宮殿:用水晶裝飾的宮殿
,形容極其豪華輝煌,泛指宋汴京宮殿
。
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
,代指皇帝所在地
。
華胥(xū)夢:指夢境
。
賞析
趙鼎是南宋初年中興名臣
。這首詞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蘇南京)
。上元即元宵
。詞人值此元宵佳節(jié),撫今憶昔
,表達了沉痛的愛國情思。
起首二句
,以頓入之筆點明身客地,不覺時間推移之速
。詞人解州聞喜(今屬山西)
,人徽宗崇寧五年進士,之合被擢為開封士曹
。靖康事變后,高宗倉皇南渡
,駐蹕建康
,詞人填此詞時
,應當系隨駕至此
。“客路”一句
,直點題面,說明金兵南侵之際
,自己流踄異鄉(xiāng)
,不知不覺又轉(zhuǎn)過了一年
。出語自然通俗
,然于平淡中,且為下句作好鋪墊
。“忽驚春到小桃枝”
,這句里以小桃點出上元
。小桃
,上元前后即著花
,見《老學庵筆記》卷四。詞句流暢清麗
,于輕靈中寄慨嘆
,是上句的自然歸宿。其中“那知”
、“忽驚”兩個短語,緊密呼應
,有兔起鶻落之勢
,把詞人此時的復雜的心情,切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
。
“天涯海角悲涼地”一語
,續(xù)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離北宋首都開封
,實際上并不很遠,然而對一個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來說
,卻有如天涯海角
。和詞人同時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
,也寫過表達類似的感情的詞句:“今年海角天涯
,蕭蕭兩鬢生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肚迤綐贰罚┰~人此處一則曰“海角天涯”,二則曰“悲涼地”
,這兩短語連用加重語氣,可以想見客愁之重
、羈恨之深
。這就具體表現(xiàn)了詞人“忽驚”以后的情緒
。當此時局紛亂之際
,作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駐有南宋重兵
,準備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難來的人民
,流離失所
,凄凄慘慘
。面對此情此景
,詞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時歡度元宵的盛況,于是“記得當年全盛時”一句沖口而出
。這句是整首詩的一大轉(zhuǎn)折。按照一般填詞規(guī)律
,詞寫到此上闋歇拍
,如同戰(zhàn)馬收韁,告一段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撬脑~意卻直貫下片三句
,有蟬聯(lián)而下之妙。這樣的結(jié)構(gòu)好似辛稼軒《虞美人·別茂嘉十二弟》
。辛詞上闋歇拍云:“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
,更長門翠輦辭金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囱嘌啵蜌w妾
。”下片云:“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
。向河梁
,回頭萬里
,故人長絕
。”詞意跨過兩片
,奔騰而下,歇拍處毫不停頓
,一氣呵成
。因而王國維稱之為“章法絕妙”(《人間詞話》)
。此詞也是采用同樣章法
,兩片之間,毫不割裂
。作者上闋歇拍剛說“記得當年”,換頭就寫“全盛時”情景
。但詞人并未以實筆具體描寫元宵之夜“歌舞百戲
,鱗鱗相切
,樂聲嘈雜十余里”
;也未寫“燈山上彩,金碧相射
,錦繡交輝”(俱見《東京夢華錄》卷六)
,而是避實就虛,寫花枝裊娜
,月光皎潔,宮殿華麗云彩絢麗
。從虛處著筆
,此詞就避免了一般化
,從而令人讀后有新穎之感
,并能喚起美好的聯(lián)想。
結(jié)尾二句又將筆鋒一轉(zhuǎn)
,寫詞人從回憶中的往事回到悲涼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華胥夢
,語出《
列子·
黃帝》
,故事講的是黃帝晝寢而夢
,游于華胥氏之國
。其國無帥長,一切崇尚自然
,沒有利害沖突。此處例用來喻北宋全盛時景象
,但是隨著金人的入攻
,霎時灰飛煙滅
,恍如一夢
。“華胥夢”上著以“分明一覺”四字
,更加重夢幻色彩。詞人如夢方醒
,仔細辨認
,春光依舊
,然而景物全非
,故詞人兩眶熱淚
,不禁潸然而下
。這兩句讀之令人愴然
。詞一般以景結(jié)情為好,但以情煞尾
,也有佳篇。譬如此詞尾句純用情語
,且以“東風”二字與上闋“春到小桃枝”相呼應
,絲絲入扣
,卻有溪流歸海,讀之令人有悠悠不盡的意味
。
賞析二
此詞結(jié)構(gòu)極其縝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置饕挥X華胥夢”是詞中關(guān)鍵句子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詞眼”。詞的上下二闋
,全靠這個“詞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兩句中的“那知”
、“忽驚”寫從不知覺到陡然發(fā)現(xiàn)
,即帶有如夢初醒的意思
;下片頭三句則是夢境的顯現(xiàn)
;結(jié)句則是夢醒后的悲哀,處處關(guān)合“華胥夢”一語
,于是整首詞渾然一體
,構(gòu)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從全詞來看
,感情寫得有起有伏,曲折多變
。如果說前三句寫悲涼
,下片則轉(zhuǎn)寫歡樂;如果說過片是寫歡樂的高潮
,那么結(jié)尾二句則又跌入悲愴的深淵
。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
,因而能攫住讀者的心靈。詞中還運用了回憶對比的手法:以當日之悲涼
,對比昔日之全盛
;以夢中之歡樂
,對比現(xiàn)實之悲哀
。這種藝術(shù)手法沖破時間、空間的束縛
,一任感情發(fā)泄,恣意揮寫
,哀而不傷
,剛健深摯
,與一般婉約詞
、豪放詞均有不同。因此清人況周頤評曰:“清剛沈至
,卓然名家,故君故國之思
,流溢行間句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掇ワL詞話》卷二)這個評價是非常符合此詞的特點
,也是非常符合詞人作為南宋初年中興名臣的身份的。
趙鼎原文_翻譯及賞析
趙鼎(1085-1147)
, 南宋政治家、詞人
。字元鎮(zhèn)
,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
。宋高宗時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
,清道光刊本
。《四印齋所刻詞》有《得全居士詞》一卷
,存詞45首
。 趙鼎 抗金 “以身去國故求死
,抗議犯顏今獨難
。閣下大書三姓在,海南惟見兩翁還
。一丘孤冢寄窮島,千古高名屹泰山
。天地只因慳一老
,中原何日復三關(guān)?”這是胡銓悼念趙鼎時所作的《哭趙鼎》一詩
。
在三亞市崖城鎮(zhèn)水南村,有一處荒廢的古跡——“盛德堂”
,據(jù)光緒《崖州志》收錄的《盛德堂記》一文記載:紹興十四年(1144年),南宋抗金名相趙鼎被貶至吉陽軍(即今三亞)后
,曾經(jīng)在此謫居3年,直至1147年絕食身亡
;與其志同道合的抗金主帥胡銓于1148年被貶到此
,也在這里寓居達8年之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笆⒌绿谩笔翘拼紫嗯岫群笕说乃秸涞妹诤?156年遇赦離開前題寫的“盛德堂”匾額
。
鐵骨錚錚九死不悔
翻閱《宋史·趙鼎傳》,但覺其人其事就如死后的諡號——“忠簡”
,這位四歲喪父
,全賴母親撫養(yǎng)教育
,精通經(jīng)史百家學問的南宋宰相
,不但精忠報國,而且敢于直諫
,全然不顧個人的得失
。
王俞春先生說:“趙鼎直言不諱的個性,加上奸臣小人的詆毀陷害
,導致了他個人政治命運的沉浮多變,在宋高宗趙構(gòu)執(zhí)政期間
,趙鼎時而被擢升
,時而被降職,連宰相都是二度出任''.湖栦安平義君姚丹萍先生說;趙鼎與文天祥都大宋忠貞宰柤''
。
1138年,南宋朝廷迫于金國的軍事壓力
,很多人都主張割地求和
,但趙鼎堅決反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的賣國行徑
,遭到了秦檜的忌恨
。秦檜當上宰相后,對趙鼎采取了瘋狂的報復行為
,他不斷捏造罪名,將趙鼎一貶再貶
,最后流放到吉陽軍
。
被貶吉陽軍后
,趙鼎在上給朝廷的謝表中寫道:“白首何歸
,悵余生之無幾;丹心未泯
,誓九死以不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鼻貦u看后
,不得不感慨:這老頭還是像以前一樣倔強!
在吉陽軍的3年時間中
,趙鼎深居簡出,門人故吏都不敢過問
,只有廣西帥張宗元偶爾給他送些醪米
。秦檜知道后,專門派人監(jiān)視趙鼎的一言一行
,要求吉陽軍每月都要向他匯報趙鼎的生死情況
,逼死趙鼎的野心昭然若揭
。于是
,趙鼎派人對兒子趙汾說:“檜必欲殺我。我死
,汝曹無患,不爾
,禍及一家矣
。”他帶病寫好自己的 “銘旌”
,并在遺言中囑咐兒子乞旨歸葬,然后絕食而亡
。
“銘旌”是古代人死后由當?shù)毓賳T
、名人或族長來書寫的
,一般要寫上死者的官銜
、諡號和姓名,但趙鼎卻在死前自己寫好
,且不寫個人的官銜、諡號和姓名
,只是寫下兩句話:“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箕尾”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二星
,相傳輔佐商王武丁中興的名相傅說死后
,靈魂騎跨在箕宿和尾宿之間,后人便把“騎箕尾”指代國家重臣之死
。
趙鼎在“銘旌”中以殷商名相傅說自比,可惜壯志未酬
,便已抱恨歸天
。后來,愛國詩人陸游讀到這兩句話時慨嘆道:“嗚呼
!不可謂偉人乎
?”
“天涯萬里,海上三年。”
《宋史》記載了趙鼎死后第二年
,便得旨歸葬
。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zhèn)舊縣村北面有座 “趙鼎衣冠?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2005年清明節(jié)前,當?shù)卮迕襁€自發(fā)為趙鼎修葺墓地
,并重立墓碑以示紀念。趙鼎在海南的貶所本為“吉陽軍”
,也就是今天的三亞
,死后為何葬在今天的昌江縣,即當時的“昌化軍”境內(nèi)
?這一直是海南史學界一個爭議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