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7歲時所作《哀鹽船文》
,對揚(yáng)州江面某次漁船失火時
,人聲哀號
、衣絮亂飛的慘狀和大火前后的氛圍作了形象的描述
,對船民的不幸遭難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寫生動
,文筆高古
,杭世駿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抒情駢文善于“狀難寫之情
,含不盡之意”(李詳《汪容甫先生贊序》),如《經(jīng)舊苑吊馬守真文》
,對明末名妓馬湘蘭寄以同情
、悼念,以自己的困頓隨人之痛
,與馬湘蘭的淪落風(fēng)塵之悲相共鳴
,表現(xiàn)出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士人對封建禮教的強(qiáng)烈憤慨;在《吊黃祖文》中,借古人禰衡“雖枉天年
,竟獲知己”的遭遇
,寫自己“飛辨騁辭,未聞心賞”的不平之嘆
,發(fā)出了“茍吾生得一遇兮
,雖報以死而何辭”的強(qiáng)烈呼聲;《狐父之盜頌》更是一篇憤世嫉俗之作
,文中認(rèn)為世俗所謂“盜”
,是“悲心內(nèi)激,直行無撓”的仁義之士
,相比之下
,當(dāng)世許多人“孰如其仁”,汪氏甚至直呼“孰為盜者
?我將托焉
!”感情強(qiáng)烈充沛,語言明快鋒利
。其他象《黃鶴樓銘》
、《漢上琴臺之銘》、《先母鄒孺人靈表》
、《廣陵對》
、《自敘》等篇,無論敘事抒情
,都能吸收魏晉六朝駢文之長
,寫得情致高遠(yuǎn),意度雍容
,而且用典屬對
,精當(dāng)貼切。他的論辯文章顯示出“于時流不輕許可”(江藩《汪中記》)的膽識
,如《婦人無主答問》中駁方苞即其例
。他的論學(xué)著作或闡明古書通例,如《釋三九》
;或糾彈理學(xué)謬誤
,如《大學(xué)平義》;或表章周秦諸子之學(xué),如《墨子序》
,對墨學(xué)推崇備至
,認(rèn)為墨學(xué)在當(dāng)時為顯學(xué),墨子為救世之仁人
,力辯孟子辟墨為過枉
。又曾作《荀卿子通論》
,以為“荀卿之學(xué)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jīng)”
,稱“孔荀”而不稱“孔孟”
,以異于宋儒“道統(tǒng)”說。因其為墨子
、荀子翻案
,在當(dāng)時曾被統(tǒng)治者視為“名教之罪人”。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其文說:“陶冶漢魏,不沿歐
、曾
、王、蘇之派
,而取則于古
,故卓然成一家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著有《述學(xué)》6卷
。《廣陵通典》10卷
,《容甫遺詩》6卷
。近人古直選其若干駢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箋》
,有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本
。
汪中《廣陵對》原文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中謁大興朱侍郎于錢塘
。侍郎謂中曰:“余先世籍蕭山
,本會稽地,今適奉使于此
。嘗覽朱育對濮陽興語
,喜其該洽,度后之人不能也
。吾子咨于故實
,而多識前言往行
,亦可以廣陵之事諗余乎
?” 對曰:“中幼而失怙,未更父兄之訓(xùn)
,長游四方
,又有昏瞀之疾,故書雅記
,十不窺一
,何足以酬明問
?抑聞:不知而言不知,知而不言不忠
。二者
,中之所不敢出也。昔者
黃帝迎日推策
,分天以為十有二次
。南斗牽牛
,是為星紀(jì)
,七政會焉。布算者于是乎托始
,而后歲月日時
,咸得其序
。揚(yáng)州之域,是其分野
。自漢以來
,或治歷陽,或治壽春
,或治建業(yè)
,而廣陵卒專其名,其占應(yīng)之
。昆侖之山
,實維西極,河出其北
,江出其南
,自麗江至于高闕,其距八千里
,萬折而東
,夾廣陵以入于海,而邗溝貫之
,江河于是乎合焉
。于辰為維首,于水為歸墟
,故廣陵者
,天地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竊嘗求之人事
,稽其善敗之跡
,比于蒙誦,其庶幾乎
。夫秦滅六國
,楚最無罪
。當(dāng)陳王首事而死,楚地之眾未有所屬
。其有矯命項氏
,引兵渡江,以爭天下
。遂戰(zhàn)巨鹿
,西屠咸陽,則召平首建大謀
,以報秦仇也
。漢室傾危,董卓干紀(jì)
,百城拊心
,莫敢先發(fā)。其有區(qū)區(qū)郡吏
,無爵于朝
,而義感邦君,結(jié)盟討罪
,升壇慷慨
,必死為期。則臧洪說張超起兵
,糾合牧守
,以誅賊臣也。祖約蘇峻
,稱兵犯闕
,幼主幽厄,京師涂炭
。其有固守孤壘
,大誓三軍,力遏賊沖
,以保東土
,西師稱之,遂殄狂寇
,則郗鑒董率義旅
,犄角上游,以匡晉室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感?fù)雄豪之名,藉累世之資
,挾荊州之眾
,乘晉道中衰,本末俱弱
,易姓受命
,人無異心。其有手梟逆徒
,協(xié)謀京口
,既克建康,偏師獨進(jìn)
,兇族盡夷
,乘輿反正,祀晉配天
,不失舊物
,則劉毅舉州兵以平桓氏,光復(fù)大業(yè)也
。侯景反噬
,二宮在難,諸鎮(zhèn)不務(wù)徇君父之急
,而日尋干戈
,甚者望風(fēng)請命,委身賊手
。其有居圍城之中
,無謀人軍師之責(zé),而唱義勤王
,有死無二
,則祖皓來嶷襲斬董紹先,馳檄討景
,為梁忠臣也
。武氏淫虐,人倫道盡
,臨朝稱制
,唐祚將傾。其有控引江淮
,奉辭討賊
,功雖不成,其所披泄
,亦足伸大義于天下
,則徐敬業(yè)舉兵匡復(fù),殺身亡宗
,以酬國恩也
。且夫武氏之立
,勣實贊之,敬業(yè)既心在王室
,又以蓋前人之愆
,忠孝存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侍郎曰:“敬業(yè)不直趨洛陽
,而覷金陵王氣,固忠臣與
?” 中曰:“兵者兇器
。當(dāng)唐全盛之時,武氏積威所劫
,海內(nèi)莫不聽命
,敬業(yè)舉烏合之眾,起而與之抗
,故欲掃定江表
,厚集其力,先為不可勝
,以待敵之可勝
。發(fā)謀之始,義形于色
,握兵日淺
,未有不臣之跡,安可逆料其心而備責(zé)之哉
?春秋賢反經(jīng)
,禮毋測未至,推斯義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 侍郎曰:“善
,愿卒聞之
。” 曰:“藝祖擢自行間
,典兵宿衛(wèi)
,受周厚恩,幸主少國疑
,倒戈自立
。其有前代懿親,不樂身事二姓,繕兵守竟
,城孤援絕
,舉族徇之,則李重進(jìn)以淮南拒命
,握節(jié)而死
,下見世宗也
。宋氏積衰
,元兵南伐,勢若摧枯
,列郡土崩
,不降則潰。其有孤城介立
,血戰(zhàn)經(jīng)年
,洎行在失守,三宮北遷
,而焚詔斬使
,勇氣彌厲,忠盛于張巡
,守堅于墨翟
。則李庭芝乘城百戰(zhàn),國亡與亡也
。當(dāng)明季世
,流寇滔天,南都草創(chuàng)
,奸人在朝
,方鎮(zhèn)擅命,國勢殆哉
,不可為矣
。其上匡暗主,下?lián)狎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nèi)攬群策
,外抗天兵,鞠躬盡力
,死而后已
。則史可法效命封疆,終為社稷臣也
。故以廣陵一城之地
,天下無事,則鬻海為鹽,使萬民食其業(yè)
,上翰少府
,以寬農(nóng)畝之力,及川渠所轉(zhuǎn)
,百貨通焉
,利盡四海。一旦有變
,進(jìn)則翼戴天子
,立桓文之功,退則保據(jù)州土
,力圖興復(fù)
。不幸天長喪亂,知勇俱困
,猶復(fù)與民守之,效死勿去,以明為人臣之義
。歷十有八姓,二千余年,而亡城降子
,不出于其間
。由是言之
,廣陵何負(fù)于天下哉?” 侍郎曰:“卓哉言乎!昔陳郡袁氏
,世有死節(jié)之臣,矜其門地
,不與人伍
。今聞吾子之言
,天下百郡,洵無若廣陵者
,后之過者
,式其城焉可也。抑聞之:危事不可以為安
,死事不可以為生
,則無為貴知矣。此數(shù)君子者
,劉毅材武
,故有戰(zhàn)功,郗公名德
,雍容而已
。自祖皓以下,敗亡接踵
,意川土平曠
,非用武之地與?其民脆弱
,不可以即戎與
?若其建名立義,類多守土之臣
,又虞翻所謂外來之君
,非其土人者也,子其有以語我
?” 中曰:“蔡澤有言:人之立功
,豈可期于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必若所言,求之前代
,功成名遂
,抑有人焉。孫策用兵
,仿佛項羽
,既定江東,威震海內(nèi)
,舉十倍之眾
,叩城請戰(zhàn),陳登出奇制勝
,再破其軍
,由是畫江以守。吳雖西略
,而北不益地尺寸
,則匡琦之戰(zhàn)為之也。金人乘百戰(zhàn)百勝之勢
,挾齊南下
,其鋒不可當(dāng),韓世忠要之半涂
,多所俘馘
,諸將用命,同時奏功
,戰(zhàn)勝之威
,民氣百倍。由是開府山陽
,屹為重鎮(zhèn)
,而淮東久不被兵,則大儀之戰(zhàn)為之也
。李全聯(lián)京東以為餌
,通蒙古以為窟,屢賊帥臣
,厚索稟賜
,乍服乍叛,十有六年
,朝廷姑息
,有似養(yǎng)虎
。既連陷州縣,進(jìn)薄三城
,太清之禍
,近在旦夕。趙葵建議討賊
,身肩其事
,輕兵迭出,所向有功
。由是長鯨授首
,余寇悉平,迅掃淮壖
,復(fù)為王土
,敵國寢謀,宗社再安
,則新塘之戰(zhàn)為之也
。三者保竟卻敵之功至壯也,非地不利人不勇也
。苻堅強(qiáng)盛
,禹跡所奄,九州有其七
,傾國南侵,目無晉矣
。謝玄以北府之兵
,選鋒陷陣,使數(shù)十萬之眾
,應(yīng)時崩摧
,秦因以亡。由是再復(fù)洛陽
,進(jìn)軍臨鄴
,國威中振,尊謚曰武
,則淝水之戰(zhàn)為之也
。開皇始議平陳,賀若弼獻(xiàn)其十策
,已而潛師濟(jì)江
,據(jù)其要害,直抵近郊
。于時建康甲士
,尚十余萬人
,魯達(dá)忠勇,人有死心
,而弼力戰(zhàn)摧鋒
,破其銳卒,擒其驍將
,由是陳諸軍皆潰
,新林之師,鼓行而進(jìn)
,江左以平
,則白土岡之戰(zhàn)為之也。朱溫雄據(jù)大梁
,并吞諸鎮(zhèn)
,悉其精兵猛將,三道臨淮
。當(dāng)是時
,淮南不守,錢氏
、馬氏必不能自立
。溫之兵力,極于嶺海
,地廣財富
,則難圖也。楊行密
、朱瑾決計攻瑕
,梟其上將,偏敗眾攜
,長驅(qū)逐北
。由是保據(jù)江淮,奉唐正朔
,辟土傳世
。終梁之亡,不能得志于吳
,則清口之戰(zhàn)為之也
。夫晉之與秦,吳之與梁
,皆非敵也
。然舉一國之命,決機(jī)于兩陳之間
,小則兵敗將死
,大則國亡若是矣
。又況南北區(qū)分,垂三百年
,一戰(zhàn)而天下合于一
,以此行師,其孰能御之
?詩曰:武王載旆
,有虔秉鉞,如火烈烈
,則莫我敢曷
。廣陵有焉。若夫異人間出
,邦家之光
,前之所陳,固猶未盡
,為其事之不系于廣陵也
。則請備言之:桓靈之際,常侍擅朝
,朝野切齒
,劉瑜以宗室明經(jīng),身侍禁闥
,協(xié)心陳竇
,議誅宦官,仰觀天文
,俾其速斷
,謀之具違,并隕其族
,而漢業(yè)亦衰。同姓之臣
,與國升降
,屈平之志也。王敦專制朝政
,有無君之心
,戴淵忠諒,盡心翼衛(wèi)
。及戎車犯順
,石頭失守,雖逼兇威
,抗辭不撓
,主辱臣死
,卒蒙其難。正色立朝
,人莫敢過
,而致難于其君,孔父之義也
。武氏始以色升
,浸成驕橫,來濟(jì)諫之
,上官儀謀廢之
,納君于善,繼之以死
,比干之仁也
。龐勛既陷武寧,泗為巡屬
,又當(dāng)長淮之沖
,在所必爭,辛讜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冒圍求救
,往反十二。是時賊兵北及泰山
,南至橫江
,主帥既戕,官軍屢衂
,而肘腋之下
,一城獨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嗌沓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以憂社稷,申包胥之哭也
。黃巢豨突京師
,僭稱大號,乘輿播于遐裔
。群盜蜂起
,跨州連郡,唐之政令不復(fù)行于四方
。當(dāng)此之時
,天命去矣。王鐸連十道之兵
,總九伐之任
,承制封拜
,以系海內(nèi)之心,王師既奮
,賊遂走死
,而唐祚之復(fù)延者且三十年。二相干位
,諸侯宗周
,共和之政也。宋氏武功不競
,西夏跳梁
,宇內(nèi)騷然,當(dāng)寧旰食
,張方平建議赦其罪而與之更始
,由是元昊請臣,而中國之民得以休息
。及熙寧用兵
,再進(jìn)苦口,謀臣不忠
,遂成靈州永樂之禍
,而神宗以此飲恨而終。王者務(wù)德而無勤民于遠(yuǎn)
,祭公謀父之諫也
。故廣陵自周以前,越在荒服
,其時人士
,未聞于上國,秦漢而下
,始有可紀(jì)
。然當(dāng)三代盛時,忠臣烈士之行事
,所震耀于天壤者
,先民有作,舉足以當(dāng)之
,此亦才之至盛已。至若政事法理
,經(jīng)緯乎民生
,文學(xué)道藝,立言不朽
,里閭耆德
,孝子貞婦
,一至之行,蓋以千百計
,非國家之所以廢興存亡者
,則皆略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计涫论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