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均
[唐](約公元七o九年前后在世)字不詳,益州成都人。生卒年均不詳
,約唐中宗景龍三年前后在世
。以文章著稱
。景龍中
,(公元七o八年左右)為安樂公主所薦
,起家拜太常博士
。主敗
,坐貶為循州司倉
。卒于官。均著有文集三十卷
,(新唐書志作二十卷,舊唐書本傳作十卷
。此從舊唐書志)行于世
。
昆明古建筑物分布
石寨山遺址
【石寨山遺址】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晉寧縣晉城西5公里處滇池之濱
。1955年至1960年曾四次考古發(fā)掘,清理戰(zhàn)國至西漢滇國王族墓50座
,出土文物4000余件
,包括一枚滇王金印。文物以青銅器最多
、最精彩,這些青銅器上鑄刻了反映戰(zhàn)爭
、祭祀、朝貢
、勞動等廣闊的社會場面。這里有奴隸
、奴隸主,有武士
、平民
,有巫覡、商人
,還有少數(shù)隆鼻深目
、虬髯異服者
,顯然是外來人種
。在青銅器形上
,最有代表性的是銅鼓
、貯貝器和被稱為"人類屋宇模型"的干欄式房屋
,為國內(nèi)其他地區(qū)所少有
。有一件"詛盟祭祀"的器蓋上,僅銅鑄人物就有127個
。還有一批"異形器物"
,如尖葉形銅??NB159?!⒊ぬ跣甕?鋤
、蛇頭形頸首無格青銅劍以及各種動物形兵器
。青銅器還刻意突出了成百上千的動物形象
,如牛
、虎
、蛇
、豹
、馬、羊
、孔雀
、鵜鶘
、鴛鴦、青蛙
、獒犬等
。石寨山青銅器的制造,除采用陶范工藝外
,對精密鏤空器物
,還使用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失蠟鑄造法"。??
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安寧市鳴矣河鄉(xiāng)小石莊村蔥蒙臥山上
。碑體為紅砂石,通高2.8米
,寬1.5米
,文34行,行53字
,共1540字
。額為隸書"大周故河東州刺史之碑"。唐代文學家閭丘均撰
,王仁求之子王善寶書丹
。碑立于武周圣歷元年(698),是昆明地區(qū)僅存的唐碑
。此碑于明代被楊升庵發(fā)現(xiàn)時
,沒于荒草中,因作詩曰:"荒涼誰過問
,郡乘不曾知
。"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經(jīng)金石學家王昶宣揚,聲名大振
,許多學者和地方志都把它收錄在冊
,許多在云南做官的人
,離任時都要捶拓數(shù)份以為至寶。王仁求
,安寧人
,為河東州刺史。其祖出于太原
,與
?氏先祖相同,同為西??NB15A?0茁?之大姓
。唐王朝擢用為將
,平定蒙儉的侵擾,立有戰(zhàn)功
。王氏領(lǐng)地正當?shù)釚|??NB15A?J蝦偷崳髏墑現(xiàn)?間
。此碑是研究唐王朝經(jīng)略云南的重要史料。??
東西寺塔
【東西寺塔】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昆明市區(qū)南部
。原址為唐代常樂和慧光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弄棟節(jié)度使王嵯巔派大匠尉遲恭韜所建
。西塔曾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大地震時傾倒
,弘治十六年(1503)仿東塔重建;東塔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地震中傾圮
,光緒九年(1883)復照西塔式樣重建
,實是有趣的巧合,二塔皆保有唐代式樣
。東塔高40.57米
,系三級石臺基密檐空心四方磚塔,平面邊長7.23米
,墻厚2.7米
。有螺旋木梯直通第十層。共13層
,第一層最高
,達10米,券門
,有地宮
,深1.5米,原置木雕坐佛一尊
,今失
。第二層至第十二層四面設(shè)龕,券頂
,龕高0.52米
,寬0.54米
,各層置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
。各層出檐以10層平磚疊澀而出
,第二層作狗牙棱角
,檐面寬從0.9米至1.1米不等
。塔頂四角置銅制迦樓羅4只,高2.03米
。在雞喙內(nèi)噙有管狀口笛
,每當西南風勁吹之時,即嗚嗚鳴叫
,聲聞遐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口笛銹蝕,不再鳴叫
。西塔形制與東塔相似
,不同之處是無地宮。1984年維修時挖出大量糯米與黃泥的膠結(jié)物
,其作用是加大基礎(chǔ)強度
,這是明代建筑技術(shù)的特征。西塔體形略小
,高36米
,底邊長6.95米,塔身厚度2.5米
。塔砧中偶有凸起斜方紋和寶塔圖
,顯然是唐代原砧。東西寺塔是典型的云南密檐方塔
,它與內(nèi)地同類型磚塔(如西安小雁塔)相比
,具有鮮明的特征。??
地藏寺經(jīng)幢
【地藏寺經(jīng)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昆明市區(qū)拓東路71號
。又名大理國經(jīng)幢,簡稱古幢
,始建于宋代
。1923年修整后,辟為古幢公園
,現(xiàn)為昆明市博物館
。這座大理國時期的石幢,七級八面
,由五段砂巖雕刻組成
。高6.5米
,周雕密教佛、菩薩及天龍八部約300尊
。大像高約1米
,小像不足3厘米,刀法遒勁
,精美絕倫
,中外專家推崇為滇中藝術(shù)極品。明代以前全國有石幢600多座
,然在一幢之上造像之多
,內(nèi)容之豐富、精美
,實為空前
。在石幢基座上陰刻漢文《造幢記》,共62行
,622字
,無年月。外形像座寶塔
,八角七層
,下面基層是一個八角形的須彌座,上面浮雕著八條盤龍
,四角是地神蹲伏四邊
;往上則有身披甲胄、手持斧鉞
、腳踏鬼奴的四大天王
。以上四層分別刻有釋迦牟尼說法圖,菩薩羅漢像
,并裝飾配刻有樓閣殿宇
;第六層刻梵文《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大日尊發(fā)愿》
、《發(fā)四宏誓愿》等經(jīng)典
。此外還刻有漢文譯的《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從石幢所雕刻的題材看
,宗教色彩異常濃厚
,較當時中原的一些經(jīng)幢雕刻的風格大相徑庭,雕刻手法除金剛像稍微粗獷外
,其他佛像與建筑物的構(gòu)圖造型都很精美
,線條明快細膩,最為生動,表現(xiàn)了高度的藝術(shù)技巧
。從《造幢記》的文體來看
,是駢文與散文兼行,充分反映了白族文化與漢文化的緊密關(guān)系
。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被日本學者評價為中國絕無僅有之杰作。??
筇竹寺五百羅漢
【筇竹寺五百羅漢】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筇竹寺位于城西北14公里處玉案山
。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屢遭破壞
。明永樂十七年(1419)受火災
,永樂二十年(1422)重修,歷時7年竣工
。以后又經(jīng)清咸豐、光緒年間重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存寺院便是清末遺制
。著名的彩塑五百羅漢像,也就在這一時期完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筇竹寺由山門
、鐘樓、天王殿
、羅漢堂
、廂房、大雄寶殿
、后院服務(wù)部
、華嚴閣、海會塔組成
。主體建筑布局東西向
,南北對稱。寺院面積2.5公頃
,森林山場面積629.5公頃
,樹種以云南松為主。山門內(nèi)有明代孔雀杉兩株
,其中一株胸徑1.44米
,株高29米,冠幅直徑13米
。五百羅漢是筇竹寺的重點文物
,為四川師傅黎廣修所塑。光緒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黎廣修帶著他的弟子
,嘔心瀝血7年
,塑造了筇竹寺"梵音閣"、"天臺來閣"及大雄寶殿兩廂的羅漢群像
。二羅漢堂內(nèi)各塑216尊
,大雄寶殿68尊,共計500尊
。羅漢堂內(nèi)的泥塑分上
、中、下三層排列
,高度和真人一樣
。黎廣修的這組創(chuàng)作,擺脫了佛教傳統(tǒng)泥塑那種正襟危坐
、神情呆滯
、千人一面的模式,以豐富的現(xiàn)實社會人物為模特兒
,造型逼真
,性格鮮明,千姿百態(tài)
,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內(nèi)還有元仁宗延?倘?年(1316)立白話碑,又稱蒙漢文圣旨碑
,是研究歷史
、語言及云南宗教史的珍貴資料。??
法華寺石窟
【法華寺石窟】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安寧市洛陽山小桃花村
。法華寺為宋代大理段氏政權(quán)所建,原寺毀于清咸豐七年(1857)
。其地野花爛漫
,流水潺潺,人跡罕至
。洛陽山峭壁如削
,突兀而立。紅砂巖上鑿有24個洞窟
。石窟分為四處
。山壁最下層是第一處,并排圓雕兩菩薩
,各高1.5米
,是石窟中除了臥佛外,形體最大的造像。右雕觀世音菩薩
,頭戴花冠
,身著通肩袈裟,結(jié)跏趺坐
,金剛座下有巨蓮兩朵
;背光兩圈,上圈壓在下圈上
,呈葫蘆狀
。右邊并坐的菩薩亦頭戴寶冠,左手托尼珠
,右手持一物已斷損
,從頭旁殘存石雕看出是一寶幢,因此斷定是地藏菩薩
。第二處石雕在二菩薩左后方大約30米處
,是十八羅漢窟。每窟高80厘米
,拱頂
,內(nèi)雕羅漢一尊,高約60厘米
,像大部損壞,無頭
。羅漢分三層
,在一層正中,清康熙間有人刻"晚照"兩個大字
,意即安寧八景的"夕陽晚照"
。第三處在羅漢窟左10余米處,有二窟
。第一窟雕一人雙手抱膝垂首沉思
,左衽右袒,是釋迦牟尼苦行圖
。第二窟一人廣袖長衣
,手捧碗盞,此即牧女獻乳
。牧女身后緊跟水牛一頭
,背負經(jīng)籍,以牛角觸女衣
。第四處遠在羅漢窟南100米之外
,雕一涅磐佛,長4米,臥佛頭南面東
,螺髻
,通肩袈裟,袒胸跣足
,曲肱而枕
,神情悠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咄庥冶谟?法本輪谷天登"六字
。??
曹溪寺
【曹溪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寧市西北7公里處螳螂川西岸
,龍山山腰
。寺院布局隨山勢層層上升,沿中軸線有山門
、韋陀殿
、大殿、后殿
。大殿前左右設(shè)鐘
、鼓樓。寺始建于宋
,但現(xiàn)存建筑僅大殿為明嘉靖重建
,其余皆清代遺構(gòu)。大殿重檐歇山
,抬梁結(jié)構(gòu)
。面闊5間12.3米,進深5間11米
。斗拱雄渾粗大
,外檐上下均為十字拱。斗拱古樸
,有宋元遺風
。寺內(nèi)文物薈萃,著名的有明脫紗西方三圣像
,銅鑄大黑天神和南海三圣
,以及南宋大木雕南海三圣。還有明末狀元楊升庵的二方碑
,康熙云貴總督的一方碑
,皆文辭清白,為碑中上品
。曹溪寺大殿是云南現(xiàn)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
,技術(shù)
、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建筑。??
咸陽王墓
【咸陽王墓】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咸陽王是元代第一任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的封號
。他的墓有兩座,一在昆明市區(qū)五里多小學內(nèi)
。高2.8米
,寬2.4米,長4米
,四面鑲石
,正面有袁嘉谷書刻"元咸陽王贍思丁墓"八字,左面刻有《元史?贍思丁傳》
,右邊刻民國六年(1917)袁嘉谷所撰《重修咸陽王陵記》
。墓上方有石雕檐形蓋板。墓筑于一高臺上
,臺正面設(shè)欄桿
,兩旁有石階通道。民國初
,昆明保廷梁重修王墓時
,發(fā)現(xiàn)墓中無尸骨,僅有銅壺
、浴巾
,應為專供后人瞻拜的紀念冢。贍思丁的真身墓在松華壩馬耳山馬家庵村
。此地天空地闊
,野花滿山,墓南向
,下部砌石,上部封土
,高1.8米
,闊1.4米,長2.6米
。墳前右前方是其子納速剌丁墓
,形制相同。1987年
,昆明市文管會修復贍思丁父子墓
,重立墓碑。贍思丁于至元十一年(1274)至至元十六年(1279)治滇期間
,在政治上輕賦而重撫
,著意改善民族關(guān)系
,并進行行政改革,推行郡縣制
;經(jīng)濟上注重發(fā)展農(nóng)業(yè)
,大力開發(fā)水利事業(yè),通六河
,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冢扇A壩水庫
,這些設(shè)施至今猶造福昆明人民
;文化上創(chuàng)建文廟,購經(jīng)史
,推行中原先進的文化教育事業(yè)
。他治滇6年,政績卓著
,深得民心
,死于任所。??
金剛塔
【金剛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昆明南郊官渡古鎮(zhèn)
。初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7),明天順二年(1458)重建
,康熙年間重修
。形似北京北海白塔的金剛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密宗塔
,塔的下部為寬10.4米見方的須彌座式石臺
,臺高4.7米,有十字貫通的四門券洞
,建塔之初
,人可以四面進出,故俗稱"穿心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塔基已下沉
,門洞只剩1米多的翻拱部分在地面上,但塔身仍平穩(wěn)端正
。塔的上部
,中央建主塔,四角配以小塔
。四周有石雕圍欄
。主塔的造型是,方形座上置甕形經(jīng)幢
,頂上豎傘蓋
,傘上有四天王小銅像分立四方
。方形塔座上雕刻著獅、象
、馬
、孔雀等動物形象,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
,造型生動
。由塔基底至塔頂高16.5米。此塔系云南省內(nèi)僅有
,對研究西南佛教史和古建筑藝術(shù)均有重大價值
。??
金殿
【金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銅瓦寺
、太和宮
。位于距市區(qū)東北7公里的鳴鳳山(又名鸚鵡山)巔,坐東向西
,是云南著名的道觀
。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明崇禎十年(1637)
,云南巡撫張鳳翮將銅殿移至賓川雞足山天柱峰
。清康熙十年(1671),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xiàn)存這幢銅殿
,供北極真武銅像
。這座銅殿規(guī)模比原拆走的更大、更精
,占地200平方米
,重檐歇山頂,周匝回廊
。脊梁上正書"大清康熙十年歲次辛亥大呂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王吳三桂敬筑"
。面闊3間7.8米,進深6.15米
。殿四面各設(shè)一堂六抹隔扇門
,前后各10扇,左右各8扇
,共36扇。殿外有一對銅亭
,供奉龜蛇二將
,殿前豎有高桿日月七星旗。近有建筑
、小亭
、旗桿
,均為青銅鍛鑄而成。1977年以后
,國家逐年投入巨資
,修建了兩條上山公路,修葺了一
、二
、三天門和太和宮的古建筑,成立了文物陳列室
。1983年在銅殿以南的鳴鳳山最高處建了一幢29米高的鐘樓
,鐘樓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呈十字形
,三層三十六戧角
。鐘樓三樓穹頂下懸掛著一口大銅鐘,此鐘鑄于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
,鐘高3.5米
,口徑周長6.7米,重13.84噸
,原掛在昆明城南宣化樓上
,最初用作報時,后用于報警
。1953年拆除宣化樓
,將鐘移至古幢公園,后移至金殿保護
。在鐘樓周圍油杉林中修筑步道
、亭子,在山林中拓建游覽區(qū)
,建成占地30多公頃的"昆明園林植物園"
。植物園包括:溫室區(qū),萬株山茶花園
,鸚鵡園
,木蘭園,薔薇園
,櫻花區(qū)
,月季區(qū),雪松草坪園
,竹類植物園
,水景園等。現(xiàn)金殿風景名勝區(qū)已發(fā)展園地60多公頃
。??
馬哈只墓碑
【馬哈只墓碑】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晉寧縣昆陽鎮(zhèn)月山鄭和公園馬哈只墓前
。馬哈只是鄭和之父,墓前三碑并立
,正中即馬哈只墓碑
,額篆"故馬公墓志銘"。碑座為一巨龜
。碑為紅砂石
,高1.6米,寬0.93米
,楷書
,文14行,行28字
,碑陰右上角有鄭和回鄉(xiāng)掃墓題記
。在馬公碑銘右側(cè),并立夏光南所撰《鄭和太公墓志銘跋》青石碑一通
,立于民國24年(1935)
;左側(cè)并列邑人武良英書刻的《明史?三保太監(jiān)鄭和傳》青石碑,也刻于民國24年
。??
大觀樓
【大觀樓】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昆明市區(qū)西南大觀公園內(nèi)。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云南巡撫王繼文倡議近華浦內(nèi)挖一大湖塘
,建樓二層
,名大觀樓。清道光八年(1828)云南按察史翟錦光將樓改建為三層
。咸豐三年(1853)咸豐皇帝御賜"拔浪千層"金匾額
,現(xiàn)仍懸掛在樓檐。大觀樓地處滇池北濱
,與滇池西岸的太華山隔水相望
,風景秀美壯麗,再加上它有眾多著名楹聯(lián)
、匾額和名人書法
,游人漸多,遂成名勝之地
。特別是孫髯的180字長聯(lián)
,更是為人稱道。1950年辟為公園
,并將周圍的魯園
、庾園、馬園、陳園
、柏園、李園
、丁園等八家私家花園
、別墅先后交給大觀公園管理,擴大游覽區(qū)
,使公園面積達38公頃
,其中陸地14公頃,水面24公頃
。??
云南陸軍講武堂
【云南陸軍講武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昆明市內(nèi)翠湖西岸。創(chuàng)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
,就原武備學堂和陸軍小學堂擴建
,當時主要為培養(yǎng)新軍中下級軍官。初期由云貴總督督辦
,第二年由李根源任總辦(相當于校長)
,在校教官大都畢業(yè)于日本士官學校,并有許多人參加了同盟會
。講武堂向?qū)W員灌輸孫中山的革命思想
,秘密建立同盟會組織,傳閱進步書刊
,使該校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座堡壘
。講武堂原址包括今科技館、省圖書館范圍
,現(xiàn)僅存主體建筑一幢
,布局為走馬轉(zhuǎn)角樓式磚木結(jié)構(gòu)大四合院,二層樓房各邊長120米
,進深10米
,高12米,南樓為閱兵樓
,是重點所在
,高15米。院內(nèi)為操場
。學校設(shè)步
、騎、炮
、工四個分科
,每期一年至一年半不等,到1928年止,共舉辦了23期
。一些杰出的革命將領(lǐng)曾畢業(yè)于講武堂
,如朱德是第一期丙班畢業(yè)生,葉劍英是第十二期學生
,周保中是第十七期學生
。自第三期起,講武堂還招收了許多來自朝鮮
、越南的學生
,如朝鮮的崔庸健是第十八期學生。越南胡志明也多次秘密選派青年來講武堂學習
,為其抗法斗爭造就了一批軍事骨干
。在云南"重九起義"、"護國運動"以及后來的抗日戰(zhàn)爭中
,講武堂師生前仆后繼
,流血犧牲,表現(xiàn)出高度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jié)
,為民族解放
、為反法西斯立下不朽功勛。??
朱德詩碑
【朱德詩碑】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即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存于昆明市區(qū)東郊曇華寺公園內(nèi)。碑體青石
,高1.22米
,寬0.55米。碑文分序
、詩兩部分
,共15行,計331字
,楷書
,立于1922年正月。序文表達了朱德十年從戎
,血戰(zhàn)沙場的經(jīng)歷
。他本意掃除專制,恢復民權(quán)
,詎料國事日非
,內(nèi)訌外患,依然黑暗世界
,前途渺茫
,報效無門
。詩中明寫映空,實訴自己之隱痛
,真實反映了朱德在尋求革命真理過程中的思想狀況
。同年朱德辭官赴歐洲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映空和尚(1864~1922)
,昆明人
,時為曇華寺住持。??
皎平渡
【皎平渡】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祿勸彝族自治縣境內(nèi)金沙江邊,距昆明190公里
。1935年5月1日到9日